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00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docx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1高一历史

 第十七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自由放任”政策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以及美国在经济危机初期应对政策的失败四个方面来讲述1929~1933年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固有矛盾的结果。

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处理方式不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在经济危机初期,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不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使危机恶化。

本课插图和补充材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充分利用。

本课涉及到经济从繁荣到危机的变化,建议教师在讲课时多利用统计数据加以说明。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

彩图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广告,建议教师让英文程度较好的同学翻译广告词。

然后结合引言文字中对美国汽车业的描述进一步分析美国20年代的“繁荣”的原因。

第一目 虚假“繁荣”的幻灭

本目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继续描述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第二和第三段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第四段表述经济危机的表现。

建议教师先利用统计数据展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然后引领学生分析出现繁荣的原因。

191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742亿美元(按1929年美元价格计算)。

到1929年达1031亿美元。

国民收入1921年为594亿美元,1929年达到872亿美元。

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大约增长了53%。

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为5.4%左右,而1899~1915年为4.3%。

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德、法三国比重总和的79%。

2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产量占全国工业总值的8%。

汽车工业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美国的钢产量1923年为4490万吨,1929年为5600万吨,远远超过了战时最高水平。

石油产量1920年为4.43亿桶,1929年为10.07亿桶,合1.4亿吨。

20年代美国工业发展的第二个支柱是电机和电气用具制造业。

1914年拥有88.8万匹马力,1929年达到3515万匹马力,为一战初期的39.6倍。

工厂设备的电气化也由1914年的30%增加到1929年的70%。

电器开始日益普及,例如,电冰箱在1921年还是新产品,只有4000台。

到1929年已拥有90万台。

收音机产量1923年有19万台,1929年增加到500万台。

引领学生思考:

为什么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第二,总体说来,20世纪初期的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建议教师介绍20年代的总统胡佛及其统治理念。

第三,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

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在长达10年的繁荣期间,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频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股票交易活动。

然而就在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市崩溃,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引领学生思考:

为什么20年代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的背后会隐藏着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2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

由于75%左右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之中,所以市场相对狭小。

第二,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展现的是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并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真实体现,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原本存在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学思之窗”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同时可以引领学生思考教材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得出上述结论。

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建议教师利用教学参考资料与注释部分相关的材料加以说明。

据统计,在1929年,超过150万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帐户。

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参与股市交易。

当年,一些股票价格是其实际收益的50倍。

本来,股票市场的繁荣只能依靠资本收益的提高,而现在股票本身却成了交易的形式,所以依靠投机支持的股票市场很快达到其能发展的极限而走向崩溃。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突然崩盘,股票价格下降得连场内的自动行情收录机都赶不上,当天1289万股易手。

2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崩盘,当天1641万股票交易。

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

股票市场的崩溃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很快涉及到其他领域,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

1929~1933年期间,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美国对外贸易下降了70%。

美国工人总失业率从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达到26.7%,失业人口最多时达1500万。

在职工人工资低,其中,制造业工资减少60%。

美国农民同样受到打击,农产品价格下降55%,农场总收入由1929年的12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53亿美元。

许多人只好靠救济为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说明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

第二目 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本目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阐述美国经济危机演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段说明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三和第四段表述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建议教师讲述本目时多利用一些统计数据说明经济危机的特点。

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56个国家先后宣布货币贬值,世界贸易萎缩,总额减少2/3。

各国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与1929年相比,1932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大约倒退了20年。

各国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1933年德国失业人口高达800万,英国400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口超过3000万。

危机期间,人们绝望情绪弥漫。

建议教师利用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新政日记摘抄》加以说明。

与以往的经济危机相比,这次经济危机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破坏性更大,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影响比此前的经济危机深远。

经济危机首先加深了各国国内的社会危机。

其次,经济使各国关系紧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建议教师先从整体影响讲起: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再从局部讲起:

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这样过渡到第三目会比较顺利。

整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战。

1930年美国首先宣布提高关税,引起40个国家的报复行动,国际关税战愈演愈烈,1931~1932年,76国提高了关税。

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令英镑贬值30%。

两年后美国也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50%。

经济危机期间,先后有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以争夺国际市场。

帝国主义国家在进行国际经济战的同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遭到沉重打击,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席卷世界的危机不但没有消除,世界局势反而开始紧张。

国际局势的紧张并未缓解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相反,各国普遍面临着因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据统计,1929~1932年美国全国各地罢工达2700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了350万。

农村中的抗议浪潮也高涨起来,参加农民运动的约有200万人。

美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社会危机。

在法国,左派也因大萧条的压力被迫下台,短期内,总理相继换人。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同时还要负担一战赔款的德国人民负担加重,德国中下层人民生活急剧恶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希望得到国家强有力保护成为大多数德国人的愿望。

由于希特勒承诺解决人们的失业问题,所以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合法的总理,希特勒上台之后,在政治上取缔除法西斯党以外所有政党,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

在经济上有计划地发展军事工业,使国民经济军事化。

备受经济危机打击的日本也走上了与德国类似的道路。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兵变,加强了军部的势力,不久之后,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积极准备扩大其已在进行的侵略。

德国和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和亚洲策源地分别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德国法西斯上台在本单元第18课也有所涉及,建议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酌情讲述。

第三目 “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本目概述了面对日益恶化的美国经济形势,胡佛政府在“自由放任”理论指导下所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但措施以失败告终,危机继续。

本目比较难理解的是“自由放任”政策,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工业革命后逐渐出现的经济观念,在此基础上利用“历史纵横”的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自由放任”。

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不同于德国和日本,经济危机爆发初期,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中对“自由放任”的解释加以说明。

“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药方,对美国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意为“顺其自然”。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理论的鼓吹者和坚定支持者,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危机的初期,胡佛主张政府应该通过鼓励和促进企业家和劳工的“自愿合作”间接干预经济,应对危机,例如他在1929年秋将一部分企业家和一些劳工领袖请到白宫,取得双方保证,继续保持生产,不削减工资和不举行罢工,但当时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无法依靠企业家或者劳工一时的自律就能克服的程度。

美国经济继续恶化,后来胡佛被迫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措施。

例如,在他4年的任期中,公共建筑的费用是过去整个28年的费用的三倍,在道路和国家公园的投资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这些措施效果不够显著。

193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深化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两幅插图进一步说明。

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胡佛成了贫困的同义词,美国人把经济危机产生的一切怪现象都与总统胡佛挂起了钩。

后来,人们干脆以“饥饿总统”指代胡佛。

大危机的爆发以及胡佛干预措施的失败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各国的对策,条理清晰,建议教师采用讲述法,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设置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关于虚假“繁荣”的幻灭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而导入新课。

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不但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分量越来越重。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似乎走向了全面繁荣。

教师利用统计数据及教材相关插图说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引领学生分析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

归纳学生得出的结论后,转换情境,描述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四”,讲述股市崩溃引发了经济危机。

建议教师在描述经济危机时多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以及教材的三幅相关插图。

在描述经济危机的表现后,引领学生分析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的原因。

总结学生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为进入第二目做好铺垫。

教师可利用教材相关内容以及其他相关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总结经济危机的特点。

在总结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由于本次经济危机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所以其影响空前深远。

教师在讲述经济危机的影响时,可先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再从局部讲述经济危机对各国产生的影响,在讲述德国应对经济危机对策时,由于许多学生对希特勒感兴趣,建议教师让学生简单介绍希特勒生平,用比较讲述的方法为进入第三目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可通过讲述法说明胡佛总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最初间接干预经济,应对危机,没有取得成功,然后引领学生总结出“本课要旨”中的第二个结论:

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美国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

在结束之前,建议教师可以设问“美国人民的愿望能实现么?

如何实现呢?

”为进入本单元第二课埋下伏笔。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对教材几幅带文字插图的讲解。

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让学生翻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第一幅引言插图《福特汽车公司》广告,画面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在冰天雪地里自如地在郊外玩耍的情景。

画面下方有两句醒目的广告词,“缩短距离,克服天气”,广告牌右下角的英文表明画面中停在雪地的车是福特封闭式汽车。

这个广告一方面表明汽车工业成为美国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表明资本家在用宣传理想生活的方式促销。

汽车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是美国20年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

第二幅插图《廉价卖车》的英文广告牌的含义大致是:

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一定要用现金。

股市令我一无所有。

广告词一方面说明股市崩溃对普通人生活的打击是致命的,另一方面,表明经历股市崩溃的人们开始不信任股票了。

第三幅插图《美国人领取救济》颇具讽刺意味:

在领取救济的长龙的背后,是幅在繁荣时期随处可见的广告:

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开着一辆汽车,每个人脸上是满足的微笑。

两段英文广告词的大致含义是:

“世界最高生活水准”和“美国方式,独一无二。

”这是危机降临美国,“繁荣”不再,国民经济陷入绝境的写照。

案例二

对胡佛的介绍

胡佛(1874—1964),共和党人,美国第31任总统。

他出生于一个铁匠的家庭。

9岁成为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

1895年毕业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此后,担任采矿工程师,在世界各地采矿,成为百万富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从政。

先后担任美国驻比利时救济委员会主席和商业部长等职。

1928年,胡佛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加竞选,获得成功。

次年,就任美国第31任总统。

就在胡佛担任总统后不久,经济危机爆发。

胡佛信奉自由放任主义哲学,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他仍然依据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观点,否认日益恶化的危机现实,拒绝采取重大的经济干涉措施,只是根据自愿的原则但仍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

1932年初,胡佛下令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签署了联邦土地银行法令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法,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和贷款公司以及富有农场主、房产主免于破产。

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主要是为了帮助富人,对提高普通大众的购买力、缓解生产过剩危机和事业救济作用很小。

例如,到1932年底,政府只贷出了3000万美元作为各州职业救济和以工代赈之用,完全是杯水车薪。

由此,胡佛政府失去了民心,在1932年的总统竞选中败给了罗斯福。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1.解题关键:

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

2.思路引领:

分期付款属于消费信贷范畴,是以信用维持的销售手段,其经济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

3.答案要点:

分期付款最初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当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埋下重大隐患。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解题关键:

理解经济危机的概念。

思路引领:

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提示:

根本原因: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影响: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加大了政治影响力。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使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学习延伸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

它展现出大危机期间怎样的社会图景?

表达了普通工人怎样的心境?

解题关键:

确定问题本身的时空定位。

思路引领:

在确定的20世纪的大危机这一背景后,着重理解歌词的内容。

答案提示:

这首歌曲表达了大危机期间曾经为美国经济繁荣做过贡献的失业人员的悲观情绪,向人们展现出大危机期间美国高失业率的景象,反映了失业者渴望就业的诉求。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从下面的表格中可看出,美国大萧条之前的繁荣时期,美国的货币供给总量增加了280亿美元,这8年的增幅为61.8%,平均每年增长7.7%,这样的增幅是非常大的。

其间,银行总储蓄上升51.1%,储蓄和借贷股份上升224.3%,人寿保险保单准备金净增长113.8%。

主要的增长发生在1922-1923年、1924年后期、1925年后期以及1927年后期。

到1929年前半年,增长达到稳定,此时银行存款下降,货币供给总量则几乎保持不变。

而这一时期在流通领域的货币,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在上表的第一栏,是流通货币的情况,即从1921年到1929年,这一部分货币的总量是从36.8~36.4亿美元之间浮动。

货币扩张发生在货币的代替物上,因此,它是信贷扩张的结果。

图表:

美国1921~1929年货币供给的膨胀*(单位:

10亿美元)

*列1中,银行通货包括金币、国库通货、联邦储备券和各种低级通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通货照样被排除在外,因为它要被用做准备金以随时支付未偿还的货币供给部分。

列3定期存款包括邮政储金制度中商业和储蓄银行的账户。

列4包括以上三项之和加上可以忽略的美国政府存款数额,这样,得到了存款总额和外在通货。

列5是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股份资本。

列6是人寿保险公司准备金的少量保单贷款。

列7是货币供给总量,即将列4、5、6相加。

列8给出了列7中每年数据较上年的变动幅度。

──[美]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美国大萧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1929年11月,胡佛对美国银行家协会的演说

在这篇演说中透露了胡佛想用来摆脱大萧条的政策和措施的思路,它奠定了此后美国政府对待大萧条的计划基础。

而实际上,这些计划最终却加重了萧条。

对于银行家们,胡佛传达了他所得意的经济崩溃理论:

经济崩溃是因为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而投机行为却吸纳了太多资金造成的。

他疾呼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稳定的最伟大的工具,并号召“以低生产率提供足够的贷款”,此外,他还将公共建设视为结束萧条的最佳手段。

“我坚持认为自己有责任号召本国的商业进行调整和建设,以此来阻止商业体系的瓦解,尽管这史无先例。

商业团体、银行、劳工和政府在空前庞大的方案下进行合作,而这也是史无先例的。

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在商业中,我们主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

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

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显然,我们现在的经验为我们在将来制定更庞大的计划提供了基础。

──[美]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美国大萧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1931年1月,美国大通银行董事会主席艾伯特·H.威金在他的年度报告中对萧条的建议。

据专家研究,这篇报告当时受到了该行的经济学家本杰明·M·安德森的帮助。

在该报告中,威金要求削减联邦资本收益税,对已经实现的资本所得征税12.5%,以阻止人们在繁荣时售出股票。

他认为,1924~1929年的保护性关税产生了不良作用,由于人们大量购买国外债券,才使得这种不良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被延期。

因此,他呼吁削减关税,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

他还特别注意到,在当时的美国,生产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消费,因此,美国的问题不是“购买力缺乏”而导致萧条。

过去的生产成本被人们忘却,商品按照市场应有的价格进行出售……(但是)在1929年经济崩溃以后,我们却试图将集体化的政策继续下去。

工资不能被削减,铁路公司进行了大量购买活动,公共建设的增加也导致建筑业的繁荣,价格水平得以维持,而密切配合的货币政策成为这一切的基础。

这一政策已经……失败……对于政府以及与之协同行动的工业来说,这是一个糟糕的政策,供求关系确定了价格标准,而这项政策却使价格水平一直保持在这个标准之上……我们必须保持市场的开放,使价格自由浮动。

高工资能造就繁荣,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应该说,繁荣会带来高工资。

当工资一直高于市场所确定的标准,就业和劳工的购买能力就会下降……由于不可避免的调整被耽搁,我们的萧条已经被延长了,它并没有被减轻。

──[美]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美国大萧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2.课文注释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为开端,爆发了近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是美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

这一天上午10点,美国纽约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开盘就出现抛售现象,股价狂跌,交易所内一片混乱。

到收盘时,出售的股票达到1600万股,折合1280万美元,创下股票交易额的最高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汹涌的股票抛售狂潮。

10月29日,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各大小银行出现了疯狂挤兑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

后人提到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时,称之为“黑暗的十月”。

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事实上,这次经济危机是美国经济发展中多年以来种种弊端汇结成的恶疾。

此前一年多来,由于受到来自欧洲的竞争者们的冲击,美国财富创收的主要源头──谷物出口价格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在国内,由于工人们的工资一直呈上升趋势。

收入丰盈的工人们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买了住房、汽车等所有不动产和耐用商品。

尽管社会上已经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但美国的各大工厂仍在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经济危机爆发前的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也被经济的繁荣冲昏了头脑,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玩着钻营股市的游戏。

他们大量举债,疯狂地购买股票,他们确信买进卖出之间丰厚的利润差会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偿清贷款。

随着大量资金的源源涌入,整个股票交易市场空前繁荣起来。

据可靠统计,在1929年,1548707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账户。

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

此外,在这些人中,接近2/3的人口(近60万人)用客户保证金(一笔并不属于他们个人,也不能轻易用于生息的资金)炒股。

于是,投资信托公司猛增,成为牛市“牛市”是股票市场的专有词汇,意为整体趋势的上涨;反之,“熊市”即指股票狂跌,无法控制的局面。

后期的特征。

传统上,股票价格一般大约是股票收益的10倍。

在收益较高的保证金交易中,股票收益也只有1%或2%,而贷款购买这些股票所付的利率则达到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