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8093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后限时自测题13

课后限时自测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时间:

60分 满分:

100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289页)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5·福建宁德普高毕业班质检)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D.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

[解析] 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C正确;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D正确。

[答案] A

2.(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解析]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刺激A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

[答案] B

3.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解析] 在静息时,钾离子外流,但钾离子的分布仍是内高外低,所以钾离子浓度甲处(膜内)肯定比乙处(膜外)高,故A错误;图2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在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故B错误;受到刺激的地方会先变成内正外负的状态,所以在①处给予刺激,电压应先呈负值后呈正值,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故C正确;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右电极处电位呈负值,但是②处电流阻断,所以左电极处电位仍呈正值,结合图1,此时装置所测电压应呈正值,会测到电位变化,故D错误。

[答案] C

4.(2015·安徽蚌埠二模)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 分析图2可知,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分析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局麻药虽然也有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效应,但其不是神经递质,并且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答案] C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沿反射弧传导的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乙酰胆碱后,后膜外表现为正电位

C.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只能形成一个突触小体,确保兴奋传递不受干扰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后膜一定产生兴奋

[解析] 特定的兴奋传导过程中使突触前膜释放的是特定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等,而非抑制性递质,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分支很多,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后膜可以产生兴奋或抑制。

[答案] A

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Ⅱ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突触后膜

B.静息状态时神经元无离子进出

C.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D.刺激1处,1处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解析] 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d表示传入神经,则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进入突触后膜(Ⅱ)内,引起Ⅱ处的兴奋,A对;静息状态时神经元仍然有Na+、K+等出入,B错;b表示传出神经,刺激b,a会反应,C错;刺激1处,1处膜内侧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D错。

[答案] A

7.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反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结构为反射的结构基础,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

B.在人体中,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中

C.在反射弧完整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受器兴奋一定会引起效应器兴奋

D.在完成反射活动时涉及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解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A正确。

在人体中,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B正确。

感受器兴奋,效应器不一定兴奋,如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效应器就不会兴奋,C错误。

在完成反射活动时需要涉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也就是需要突触结构,因此会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D正确。

[答案] C

8.科学家通过对大鼠脑神经细胞所进行的实验发现,其细胞内一种名为“Rab33a”的蛋白质可将合成细胞膜的成分运到轴突前端,从而使轴突向前生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

B.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

C.“Rab33a”是一种由轴突合成的神经递质

D.“Rab33a”蛋白质有助于神经纤维的修复

[解析] 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叫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称为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Rab33a”蛋白质能运输合成细胞膜的成分,不属于神经递质;该蛋白能促进轴突前端的生长,可更新神经纤维,有助于神经纤维的修复。

[答案] D

9.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脑干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如呼吸中枢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阅读,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排尿中枢等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脑干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如呼吸中枢等“生命中枢”。

[答案] B

10.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

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

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A.a或b        B.c或d

C.b或cD.a或d

[解析] 从题干中分析可知蝎毒能够阻塞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从而使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不能产生“局部电流”,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所以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即作用部位为图中a或d。

[答案] D

11.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

如下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解析] 在未施加刺激时,a、b两点均处于正电位且电势相等,则Uab=0;给予A点刺激时,首先兴奋传导到a点,产生动作电位,此点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的Uab<0。

随着钠离子的不断进入细胞内,Ua—Ub的差值的绝对值变大,进而达到峰值。

之后Uab绝对值减小,当兴奋传至b点时,因b点经过河豚毒素处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故最后Uab=0。

[答案] D

12.下图甲是测量单一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实验模式图,R表示记录仪器,S是一个电刺激器;图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若将R放在2处,在4处用S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下列各组判断全部正确的是(  )

R指针是否偏转

效应器是否

发生反应

是否发

生反射

A

B

C

D

[解析] 图乙中,由3(神经节)和突触的结构特征可以判断1是感受器,6是效应器,在4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故2处不会有电位变化,R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而效应器可以发生反应,由于反射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故该刺激产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活动。

综上分析,只有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2015·济南市高三一模)下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这种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

(2)突触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填序号)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__________。

(3)炎热刺激时,皮肤内发生的效应过程是____________。

炎热时失水过多,引发机体主动饮水这一调节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有关神经末梢可释放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以调节免疫功能,这表明免疫细胞的膜上有____________。

人体内的信息分子还有____________(举一例)。

[解析] 

(1)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时,由于钠离子大量内流,使膜两侧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2)图示表示一个反射弧,则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中枢中即存在于②中。

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完成反射所需时间越长。

(3)炎热时,为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皮肤内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神经冲动经传导和传递,作用于皮肤内的效应器即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加。

机体主动饮水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因此①表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②为高级神经中枢即大脑皮层。

(4)神经递质之所以能作用于免疫细胞,表明免疫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

人体内的信息分子有激素、淋巴因子等。

[答案] 

(1)内正外负 Na+内流 

(2)② 越长

(3)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4)识别递质的受体 激素/淋巴因子

14.(16分)在一次抗灾抢险行动中,一名志愿者脚掌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然后医生为他做了紧急处理。

图1为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

请据图作答。

(1)此时,这名志愿者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以维持体内血糖含量的正常。

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生理机制是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