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933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产生:

原是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

(1)区域差别:

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有地域差别。

(2)作物结构:

北方(黄河流域)以生产粟麦为主,南方(长江流域)以生产水稻为主。

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

用途

时代

主要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生产模式

 

农耕工具

商周以前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

刀耕火种

原始粗放

商周时期

以耒、耜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工具

石器锄耕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汉代

犁壁、牛耕推广

唐代

曲辕犁

灌溉工具

东汉

翻车(人力)

隋唐

筒车(水力)

*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生产关系的发展:

奴隶制集体劳作(与井田制相适应)→个体农耕、男耕女织(与封建私有制相结合)。

3、水利工程的完善:

(1)春秋时期:

楚国的芍陂;

(2)战国时期:

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

漕渠;(4)西汉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铁犁牛耕)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产生时间:

春秋时期

3、经营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4、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封闭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极少交换;(3)落后性。

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心理状态容易满足。

(4)脆弱性。

生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6、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A生产力因素:

铁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进步;B生产关系因素: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C自身的动力: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和产量,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D政府政策因素:

政府重农抑商,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态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沉重和社会动荡。

7、评价:

(1)优点:

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弊端: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3)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1、演变:

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性质:

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的“公田”为贵族占有,由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私田”为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

①原因:

A根本原因: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B直接原因:

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②表现:

“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和“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纳税。

4、瓦解的标志: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井田制=公田+私田

二、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

指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其收入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规模小,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

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地主土地来源:

“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兼并。

2、发展:

(1)汉代:

土地兼并严重。

(2)北魏:

颁布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

(3)宋代: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4)明清: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土地兼并普遍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危害:

国家赋税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

(1)时间:

北魏、隋朝、唐朝前期;

(2)目的:

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

(3)内容:

按性别和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大部分土地不准许买卖,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均田制为什么没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1、含义:

地主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原因:

A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直接原因,土地兼并严重。

3、发展历程:

(1)产生:

战国时代,租佃关系出现。

(2)发展:

汉代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比较普遍。

(3)普及:

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深化: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4、影响:

(1)积极: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消极:

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1)明清以前:

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2)明清以来:

依附关系减弱。

A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

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C影响: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全面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

A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B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不抑兼并”;C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大量商人购买土地。

(2)解决方法:

A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B规定官、民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即限田;C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3)影响:

A使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B措施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统治。

(4)认识:

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利益的条件下去延缓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依据:

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形成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分布与特点:

经济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形成原因

山东

黄河流域—鲁冀豫(崤函分界)

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

山西

黄河流域—关中河西、巴蜀

江南

长江以南

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较弱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区域的多样性——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发展是先北后南,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1、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高潮

时期

原因

影响

1

两晋之际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①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②促进南北文化、民族的融合,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2

中唐以后

永嘉之乱

3

两宋之际

安史之乱

2、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

3、人口南迁的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迁的人民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过程:

时期

开发南移程度

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步开发

稻麦兼种,耕地面积和产量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

中唐以后

全面开发

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

南移完成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3、表现:

(1)南方在人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超过北方。

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2)南方在国家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如“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中古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时代:

夏朝至春秋时期

(2)辉煌:

商朝和西周

(3)特点:

技术成熟、种类多、工艺精、造型生动。

2、钢铁冶炼技术:

(1)春秋时期:

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

发明灌钢法。

(3)作用:

推动了生成了的发展。

3、冶炼燃料:

(1)春秋:

木炭;

(2)汉朝:

开始用煤(最早用煤);(3)北宋:

煤普遍使用;(4)南宋:

最早使用焦煤;(5)明朝:

焦煤流行。

二、纺织业的成就:

1、丝织业:

(1)上古:

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方法;

(2)西周:

工艺突飞猛进

(3)汉朝:

远销欧洲,号称“丝国”。

(4)唐朝:

出现“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

(1)宋元明初:

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朝:

黄道婆革新技术和工具————三锭纺车

(3)明朝: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棉布取代丝织品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

(1)丝织品太贵难在民间推广;

(2)棉布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3)棉花种植在内地推广;(4)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三、陶瓷成就

1、陶器:

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2、瓷器制造业:

(1)东汉:

青瓷;

(2)南北朝:

白瓷;(3)隋唐:

工艺技术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用品;(4)宋朝:

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如“瓷都”景德镇,五大瓷窑:

汝、官、哥、钧、定;(5)元朝:

彩瓷时代,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5)明清:

大量对外出口。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评价;A积极:

家庭手工业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B消极:

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A西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B唐宋时期:

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变为雇募制;C至明朝前期以前,一直占主导地位。

(2)管理方式: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中,生产指定产品,职业世袭。

(3)特点:

A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与协作细密;B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给官府和贵族使用,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4)评价:

A积极: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明朝前期以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局限性:

缺乏竞争,强制劳动,引起工匠不满。

3、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明朝中期以后占主导地位。

(2)经营方式的变化:

A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B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

2、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西周: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商业都会,金银成为货币。

5、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南北经济往来密切;外国商人往来经商频繁;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起。

7、元朝:

纸币广泛流通。

8、明清:

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副业产品商品化;(4)白银广泛使用;(5)形成区域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的地位: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2、阶段性特征:

朝代

周秦至唐代

宋代及以后

时间限制

商业贸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

地点

县治以上城市才设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草市等

管理

设市令等官员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商业城市兴起: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城市繁荣,如:

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

(2)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

1、产生:

(1)时间:

战国时期。

(2)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与商人的流动性大的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发生矛盾。

(3)明确以农为本,重征商税。

2、发展:

(1)时间:

西汉。

(2)原因:

商人囤积牟利,阻碍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3)汉高祖严格限制商人,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4)影响:

有效的遏制了商人非法牟利,有利于商社会经济的恢复。

3、松动:

中唐以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提高。

4、强化:

(1)时间:

明清时期。

(2)表现:

以各种方式对商业进行盘剥。

(3)危害: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5、重农抑商的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6、重农抑商评价:

(1)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型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

在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与西方。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农业:

(1)《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2)粮食产量提高(如:

双季稻等农作物大范围扩种);(3)赋税制度成熟(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

2、手工业:

明朝中期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副业产品商品化;(4)白银广泛使用;(5)形成区域性商帮。

4、国力强盛:

(1)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2)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3)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基本特征:

自由雇佣(本质)、商品生产、手工工场。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时间:

明朝中后期。

(2)地区:

江南地区(苏州、景德镇等)。

(3)部门:

丝织业、制瓷业。

(4)特征:

出现雇佣关系(如: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等)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根本原因)

(2)政治上,君主专制;(3)文化上,文化专制,重义轻利。

(4)科学技术:

传统科技;(5)外交上,闭关锁国。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闭关政策:

(1)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

(2)原因:

A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

B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势力和东部沿海抗清势力较强。

C统治者愚昧无知。

(3)影响:

A积极: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势力的扩张。

C消极:

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方的交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近代前夕中西方的比较:

中国

西方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自己制作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完成了近代工业国的转变,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文化

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对外关系

闭关政策

海外殖民

*结论:

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以大体定局。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

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2)社会根源:

A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来自东方的财富;B《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描绘的非常富有。

(3)政治根源:

欧洲各国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因素:

基督教为了传教。

(5)直接原因:

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受阻。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政治条件: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技术条件: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地圆学说”的传播。

二、开辟新航路

航海家

支持国

时间

方向

主要贡献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年

向东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98年

向东

绕过非洲最南端到达印度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年

向西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1519——1522年

向西

完成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2、对欧洲,西欧开始崛起;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

4、非洲成为烈火黑人奴隶的场所。

5、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

殖民国家

活动区域

侵略方式

葡萄牙

巴西;非洲西岸、东岸;东南亚和南亚,中国的澳门

建立军事据点,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西班牙

中、南美洲;菲律宾

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屠杀土著居民;利用奴隶开采金银矿藏;建立大种植园。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相同点:

(1)都是在王室的支持下,以贵族为主体;

(2)都是高举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帜;(3)都采用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4)都以国家名义进行扩张;(5)都属于中央集权国家。

二、“海上马车夫”——荷兰

1、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原因:

(1)地理优势:

荷兰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位置;

(2)政治优势:

荷兰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技术优势:

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4)经济优势:

荷兰掠夺的金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商业的发展。

2、条件:

16世纪至17世纪,荷兰是欧洲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贸易范围:

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4、扩张方式: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如: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5、影响:

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原因:

(1)地理优势:

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

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

(3)制度优势: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完善;

(4)军事优势:

重视海军建设。

2、方式:

(1)政府鼓励海盗式劫掠;

(2)进行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3)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4)进行黑奴贸易。

3、地位:

到18世纪下半页,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4、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

(1)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世界市场的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

A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B到18世纪,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背景:

(1)前提:

英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条件:

A海外殖民和扩张提供了资金;B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了;C殖民扩张提供了市场;D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提供了技术

2、工业革命的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3、工业革命的成就:

主要成就及意义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

意义

生产领域

18世纪

60年代

英国

哈格里夫斯

手摇纺纱机

大大提高了纺纱的功效

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机

——

英国

——

水力织布机

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

在冶金业和采矿业,也出现了重大技术发明

提高了炼铁和采矿技术

动力突破

瓦特改进蒸汽机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领域

在海上,出现了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

加强了洲际联系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

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4、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5、工业革命意义:

(1)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加快了城市化进程;(3)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4)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3)

2、时间: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3、特点:

(1)在英、德、美、法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动力。

4、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性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然机的发明与应用;(3)新兴化学工业取得显著发展;(4)技术革新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5、影响:

(1)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

(2)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如: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成为主导;(3)垄断组织出现;(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工厂制度:

(1)出现时间:

工业革命后;

(2)经济思想:

自由思想;

(3)主要特点:

A集中生产资料和工人进行机器大生产,B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C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即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2、垄断组织(大企业):

(1)出现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

(2)出现原因:

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高度集中。

(3)代表性企业:

美国的摩根等。

(4)特点:

A大企业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B由高级专业人士进行管理C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5)影响:

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经济组组。

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

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方式:

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3、特点:

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4、评价:

(1)积极:

A促进了设计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有利于殖民地的进步。

(2)消极:

造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