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851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docx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PDF04240804451

高三总复习《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1.2环境分类:

类型

含义

举例

天然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

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原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

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

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造成

的荒漠化等

1.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社会阶段

生产特点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原始文明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维持生命活动

依赖自然环境

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懂得顺应自然的道理,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

利用自然环境

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排放大量废物

人地关系对抗强烈

环境文明时代

人类创造了空前灿烂的物质文明,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第2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极其特点

2.1环境问题的表现: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2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2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汽车废气(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物为煤烟中的SO2SO3和烟尘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

日本水俣事件:

水俣病---主要污染物甲基汞

日本四日市事件:

煤粉和多种重金属微粒

日本米糠油事件:

多氯联苯

日本富山(骨痛)病:

污染物---含镉大米和饮用水

2.3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会引起生物多样性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2.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

2.5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2.6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如农药DDT、氟利昂、多氯联苯等)②过程的不可逆性(黄土高原的破坏)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等)

第3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3.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基本观点:

征服自然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

良性方向发展

3.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3.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压力:

(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教材P15】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1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

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自净机理: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3.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能力由大到小):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4.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5.重金属污染污染物:

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

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6.水污染的成因: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农业活动污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教材案例1—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相关考点:

污染物甲基汞,氮肥工厂排放)二、水体污染现象【教材P17】

★【水体富营养化】

1.类型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如蓝藻、绿藻等);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2.形成条件:

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气温偏高;氮磷超标;河流或湖泊水位下降;风速减小等因素。

(如太湖蓝藻事件、珠江口地区)

3.污染物:

氮磷等营养元素

4.污染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5.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影响饮用水质量)

说明:

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6.教材案例2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相关考点)

(1)污染物:

氮、磷

(2)太湖每年发生蓝藻现象的主要原因:

a.自然原因太湖初夏季节水温偏高、水位较低、水体流动性差,b.

人为原因工业污染、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湖水氮、磷含量偏高,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3)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

水环境质量下降、水生物钟减少、影响饮用水水质。

7.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被污染的藻类剥夺其他海洋生物所需的氧气,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死亡地带”产生的原因。

(1)海洋“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①农业生产投放的化肥;②陆上工业生产及生活排出的污水;

③沿海海水养殖投放的饵料等。

(2)简述“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海洋开发活动程度较高的部

分沿岸海域、港湾和江河入海口海域。

防治措施:

①改变施肥结构,避免过度施用化肥;②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因水土流失而流走的养分;③减少生活、生产污水,将污水净化处理;④加强海域污染监管和控制力度,加强控制海水养殖密度管理;⑤开展大规模的海洋环境污染调查、检测和研究工作等。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

石油

3.常发区域:

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4.危害a.直接危害: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

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b.间接危害: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5.洋流对石油污染的影响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6.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

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

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

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生物处理,比较环保)④围栏:

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

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

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7.教材案例3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相关考点)

(1)从上述事件中可看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2)海域遭受了石油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将被破坏,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生存,因此,石油泄漏也是目前治理海洋污染的重点。

(3)石油污染导致海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油层覆盖海面,影响太阳辐射和氧气交换。

(4)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事件中的清污方法,能否采取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分散的清污方法?

不能,原因是这里为近海,且为北太平洋渔场的一部分,分散石油用的化学物质会影响近岸的生态环境。

(5)此次石油泄漏,污染物将随洋流向外扩散。

请在图上画出箭头表示油膜扩散方向向西扩散。

并回答,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

8.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9.我国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如何改善我国河流湖泊水质?

):

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③推行污染物的回收利用或废水循环使用④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和污染监测,使污水达标排放⑤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治理水污染⑥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预防水污染⑥建立污水处理厂⑦节约用水,减少污染排放。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第2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城市垃圾的特点:

①数量大②品种多③变化大(过去垃圾较为简单,现在有很多电脑垃圾)

3.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例如沙土掩埋、微生物分解等,使垃圾回归土壤。

(2)传统方式:

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

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

(3)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①填埋法③堆肥法②焚烧法(热处理)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填埋法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在危害大

堆肥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可处理所有种类

垃圾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

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

机肥

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

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设备投资大

4.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5.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三化原则: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固体废物减量化

对城市固体废物:

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对工业固体废物: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物质回收利用,如从废弃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纸,重金属等

物质转换利用,如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水泥,进行堆肥,产生农肥,取代某种工业原料等能量转换利用,如能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3)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6.相关考试题:

a.固体废弃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漂移,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

②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造成地区性大气污染。

③此外,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逸出沼气。

采用焚烧处理时会产生粉尘、Cl2、HCl、二恶英等物质,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b.固体废弃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经过风化、风雨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

②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累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c.将固体废弃物露天堆放会带来哪些问题:

①露天堆放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如占用耕地);②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③垃圾中的危害废物(如废电池、放射性废物等)危害人体健康。

d.许多城市垃圾采取填埋法不足之处:

占用大量耕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容易发生爆炸事件。

第3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1)污染物排放量大小:

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2)气象条件:

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3)地形:

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补充说明:

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当大气发生等温或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的一个特例)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

若逆温层存在于空气中某高度,由于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主要污染物

主要来源

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有毒

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车尾气

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

碳氢化合物

汽车尾气、矿物燃料燃烧、石油冶炼

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氯氟烃化合物

制冷剂,发泡剂、溶剂、火箭的燃料

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颗粒物

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烧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二、主要大气污染现象汇总第1类: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2.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

利:

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

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③长期过量吸入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4.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5.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第2类:

酸雨(酸性气体+降水)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3.污染源:

(1)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2)人为污染源: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4.危害: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5.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6.世界酸雨的分布: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7.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8.我国怎样防治酸雨(防治的关键:

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加大排污监控力度,加强法制管理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第3类:

雾霾

1.形成原因:

①静风(风力小);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②出现逆温;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用煤排放大量污染物;③高空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④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并飘浮在空气中;

⑤汽车尾气、燃煤等二次污染;⑥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使大气颗粒膨胀;⑦长时间静稳天气和辐射逆温。

2.危害:

①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危害人体健康;②能见度下降,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出行;③加重大气污染,扩大污染范围;人居环境恶化,阻碍经济发展。

3.注意事项:

①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危害人体健康;②能见度下降,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出行;③加重大气污染,扩大污染范围;④人居环境恶化,阻碍经济发展。

第4类:

光化学烟雾

1.形成原因:

①降水较少,光照强且充足,易发生光化学反应;②易形成逆温现象;③盆地地形封闭,静风时间较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④人口密集,重化工业发达,人们生产生活排放产生大量有害废弃物,大气污染严重。

2.防治光化学烟雾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减少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源的排放;②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布局;③利用化学抑制剂,抑制光化学烟雾的生成。

3.危害:

刺激眼睛和咽喉,严重时破坏人体呼吸系统,对植物和橡胶物品产生损害。

第5类:

臭氧层破坏

1.原因:

①自然:

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②人为: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

氯氟烃类化合物)

2.后果:

①影响人类的健康。

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

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会直接引起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

3.治理措施:

①减少破坏臭氧层的有害气体的无度排放,如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改为无氟制冷剂)②寻找新的替代品,对替代品的研制要加大力度。

第6类: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1.原因:

①自然原因:

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

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影响:

(1)不利影响---①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②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

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

③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

(2)有利影响---积温增加,可能使农业增产,中纬地区水热条件可能得到优化。

冰川融化使冰盖下面的生物得以被发现,增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3.措施: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的清洁、可替代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③进行大量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宣传。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进行清洁生产。

 

一、淡水资源短缺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

3.淡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水资源较短缺的地

区:

北非和中东。

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㈠世界淡水资源短缺

1.原因

a.自然原因:

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b.人为原因:

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人类对水的需求可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农业部门用水量最大,占世界用水量的2/3以上。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3.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㈡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

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2.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

(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

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

(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

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

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⑶地下水超采的后果:

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中国水资源丰缺地域差异略图(左图所示)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形成缺水带和少水带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地处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地表径流少。

(3)多水带地区也时常受到水资源紧张困扰,最主要的原因是:

水污染严重。

(4)我国经济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分布在过渡带,原因是:

该地带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污染严重。

 

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中国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开源:

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

农业:

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

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态:

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

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二、耕地日渐减少

㈠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

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㈡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

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

灾毁耕地;人为原因:

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4.我国耕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5.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㈢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