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80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docx

统编版政治新教材必修1阶段测试与社会实践阶段性测试一

阶段性测试

(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在原始社会我们能够见到的场景是(  )

①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②人们通过召开氏族会议管理集体事务 ③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所有 ④氏族贵族占有氏族成员的劳动成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特征。

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故①正确;氏族是基本的单位,通过召开氏族会议管理集体事务,故②正确;土地归全体成员共同所有,排除③;氏族贵族不占有氏族成员的劳动成果,排除④。

选A。

2.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阶级的出现。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①正确;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故③正确;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排除②;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排除④。

选B。

3.奴隶社会是存在残酷剥削的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存完全受制于奴隶主,奴隶的生死也在奴隶主的操控之中。

奴隶社会残酷剥削存在的根源在于(  )

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B.生产资料私有制

C.国家等专制工具的建立D.奴隶阶级的抗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阶级存在的根源。

阶级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故答案为B。

A、C、D不属于阶级剥削存在的根源,排除。

4.有人认为奴隶社会存在着最残酷的剥削制度,所以奴隶社会的建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在于(  )

A.把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B.把握阶级剥削的残酷性

C.把握国家等专制机关的完善程度

D.把握统治阶级人数的多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进步的标准。

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A。

B、C、D都不属于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排除。

5.伴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社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形态在战国时代步入了封建社会。

下列关于封建社会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土地和劳动者 ②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 ③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④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开始出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排除①;国家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排除④;农民可以获得除地租之外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故②正确;地主主要通过收取地租的形式剥削农民,故③正确。

选C。

6.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

封建地租是地主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超经济强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封建社会的地租(  )

①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反映了地主与农民的剥削关系 ③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 ④是封建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租。

地租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①正确;地租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②正确;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排除③;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排除④。

选A。

7.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  )

①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对生产力的制约 ②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消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根源 ④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通过圈地运动,破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故①正确;通过圈地运动,使劳动者失去土地,资本主义发展获得大量廉价自由的劳动力,故②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破除,并没有改变私有制制度,排除③;圈地运动目的在于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不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排除④。

选A。

8.与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更加隐秘,工人付出劳动获得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  )

A.榨取剩余价值B.提高纳税税率

C.降低工人的工资D.推动科技进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要通过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实现,故答案为A。

B、C、D不属于剥削方式。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②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引发的 ③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④表明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过剩,故①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②正确;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发展导致经济危机,但不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排除③;经济危机是一种相对过剩,并不是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排除④。

选A。

10.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任何调整,都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痼疾,最终都会引发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

这是因为(  )

①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得到改变 ②资本主义阶级斗争没有改变 ③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没有改变 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没有改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的任何调整都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没有改变,故答案为①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弊端没有解决,不在于阶级斗争的存在,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②;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不断变革,排除④。

选B。

1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社会的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或者寄托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注定其必然要失败。

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弊端是(  )

①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④认为资本主义不会被取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通过改革方式变革社会,②正确。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③正确。

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等弊端,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趋势,排除①④。

选C。

1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伟大转变的理论基石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唯物史观 ③剩余价值学说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石,②③入选。

①④是历史前提,排除。

选C。

13.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

“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

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

”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

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可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故排除A、B、C,答案为D。

14.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这表明(  )

①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无产阶级斗争相结合 ②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 ③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永恒的价值 ④世界各国要主动打破科学社会主义的制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作用的发挥。

材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实践和国情结合,故答案为①②;科学社会主义要与时代发展同步,排除③;材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与具体国情的结合,没有涉及打破其制约,排除④。

选A。

15.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强大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 C

解析 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特权,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力量强大,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与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有千丝万缕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C。

16.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②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③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以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为前提的 ④只有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前提,①④正确,排除②③,答案选B。

17.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 ③中国革命的性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城市包围农村的正确革命道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新”主要表现在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①②正确。

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③④错误。

答案选A。

1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

A.革命的性质不同B.革命的任务不同

C.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

答案 C

解析 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答案选C,其他均排除。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

①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④正确。

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三大改造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②③,答案选B。

20.1953年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1953年前后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时社会的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②③正确,①错误。

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八大对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材料中所指的是过渡时期,④错误。

答案选C。

21.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意味着(  )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①②正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排除。

④说法错误,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故选A。

2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尽管出现过失误,但仍然取得了许多成就。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 ②这一时期对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③党的八大一开始就规定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 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这一时期对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没有现成答案,①正确,②错误。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规定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③错误。

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④正确。

答案选B。

2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仅排在美国之后。

自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来,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这表明(  )

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③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④我国在国际上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①与题意不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员,但不是领导者,④说法错误;中国已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③正确切题;故本题选C。

24.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够说明的道理有(  )

①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的路是正确的 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巨大成就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②正确。

③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选A。

25.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识正确的有(  )

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政治基础 ②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是脱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新 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③说法错误,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

最早的奴隶主是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氏族贵族,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俘虏的外族人。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他氏族部落充当奴隶。

此外,惩罚罪犯、海盗掠夺、拐卖人口、奴隶买卖、家生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的典型。

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的居民变成奴隶。

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

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

有人认为:

“奴隶社会的产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所以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进步应看其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是存在剥削与否。

①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任意处置奴隶,并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从这点来说是残酷的;(3分)②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设,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分)③奴隶社会的建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城市和文字;(2分)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社会历史的进步。

综上,这不是历史的倒退。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奴隶社会的认识。

解答此题首先立足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其次立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奴隶社会城市和文字的出现,论证奴隶社会的建立是社会的进步。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在这次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飞跃。

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家傅立叶认为,工业化大生产把一切都交给资本家,他们肆意剥削工人,工人变成了劳动的奴隶,致使劳动成为贫困和痛苦的根源。

资本家财富的丰裕是以工人的贫困为代价的。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认知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6分)

答案 

(1)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文明实现了再跨越;(2分)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人类社会进入新阶段;(2分)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不断爆发;(2分)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不断涌现。

(2分)

(2)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让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并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分)②空想社会主义者只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分)③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把理想社会的建立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变革。

(2分)

解析 第

(1)问,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积极影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建立民主政体;消极影响是激化社会基本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2)问,考查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进步性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局限性是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否定革命斗争。

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

但是,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摘自新华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继续奋斗。

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摘自《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战斗”,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4分)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9分)

答案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4分)

(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分)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3分)

解析 第

(1)问,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属于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直接作答即可。

(2)问,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结合材料,分别从结束封建统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使中国人在世界上站起来了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再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

材料二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