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676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第24课 《唐诗三首》课课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课课练

第24课唐诗三首课课练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逾墙(yù)  挂罥  塘坳(ào)  老妪

B.丧乱(sàng)冰辙布衾(qīn)盗贼

C.突兀(wù)伐薪两鬓(bìng)度江

D.叱牛(chì)翩翩俄顷(qǐng)幽咽

2.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者飘转沉塘坳  B.忍能对面为盗贼

C.秋天漠漠向昏黑D.伐薪烧炭南山中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D.牛困/人饥/日已高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只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

B.这次惊险刺激的三峡之旅,让我对大自然的造化叹为观止。

C.这次行动要随机应变,没有什么别的锦囊妙计。

D.刚才还是烈日当空,不一会儿大雨就汪洋恣肆地下了起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今夏,《战狼2》火热来袭,不仅叫好却叫座,其火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6.下列对《卖炭翁》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了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7.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

(  )

能:

(  )

(2)吏呼一何怒(  )

(3)长夜沾湿何由彻怎能 何由:

(  )

彻:

(  )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5)卖炭得钱何所营(  )

(6)手把文书口称敕(  )

(7)系向牛头充炭直(  )

(8)犹得备晨炊(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长/林梢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C.可怜/身上/衣正单D.系向/牛头/充炭直

9.名句默写。

(1)满面尘灰烟火色,。

(2),心忧炭贱愿天寒。

(3)手把文书口称敕,。

(4)存者且偷生,!

(5)高者挂罥长林梢,。

(6)夜久语声绝,。

(7),忍能对面为盗贼。

(8)俄顷风定云墨色,。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但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

,!

(10)《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

,;

反映卖炭翁矛盾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

10.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

11.赏析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2.阅读《石壕吏》,将“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请简要分析。

(一)比较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禄山乱,甫避走三川。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

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释】①挺节:

坚守节操。

②语语王霸:

句句震撼人心。

③骚雅:

诗歌。

骚,代指屈原《离骚》。

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3.解释下列词语。

(1)俄倾(  )

(2)何由彻(  )

(3)亡走凤翔(  )

(4)营(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5.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16.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甲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暗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忧时伤生,情不忘君”。

C.乙文对杜甫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如晦①,京兆万年人也。

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②,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记室房玄龄曰:

“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

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若大王守藩端拱③,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

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

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

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④吏部选事。

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

【注释】①杜如晦(585-630):

字克明,隋末曾任滏阳尉。

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后在唐为官。

②兵曹参军:

官名。

掌王府武官簿书、考课、仪卫等事情。

③守藩端拱:

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

④知:

主持。

1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秦王府兵曹参军B.时府中/多英俊

C.太宗/患之D.迁拜/太子右庶子

1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时(  ) 

(2)去(  )

(3)遂(  )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

(2)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20.阅读文章,说说为什么杜如晦和房玄龄“甚获当时之誉”。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汪元量①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②。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③。

玉梅消瘦,恨东皇④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注释】①汪元量:

南宋末诗人,宫廷琴师。

其诗多记国亡前后之事。

②漠漠:

密布貌,布列貌。

③舞钿歌箔:

比喻官廷歌舞的繁华场面。

④东皇:

指春神。

2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风流”是指才华出众的人,风采特异;“豪华”是指元宵节的繁华、太平景象。

B.“钱塘”两句的意思是钱塘江潮涨潮落仍像从前,尘世的兴盛衰亡似与它无关。

C.“玉梅”两句的意思是梅花凋残,春光不久。

暗喻宋朝后妃当此国运将终之时,命运坎坷,怨恨至极。

D.“离愁”两句的意思是满腔离宫之愁,只能寄托在戊楼传来的那幽咽的号角声中。

2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片笔锋一转,由室外之景转至写室内,分别从“灯光”“玉梅”“昭君”三层落笔。

B.“羞”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灯光”也以权贵们不顾国家存亡仍沉溺歌舞为羞。

C.词以“哀角”作结,是伤心人的心声。

D.全词表达了词人为国担忧,希望自己能走上战场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23.综合性学习。

班里将举办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准备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D

2.A

3.A

4.D

5.A

6.B

7.

(1)狠心,如此,这样

(2)多么

(3)如何,到,文中是到天亮的意思(4)高耸的样子

(5)谋求,需求

(6)指皇帝的命令

(7)同“值”,价钱

(8)还能够

 

8.A

9.

(1)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可怜身上衣正单

(3)回车叱牛牵向北

(4)死者长已矣

(5)下者飘转沉塘坳

(6)如闻泣幽咽

(7)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8)秋天漠漠向昏黑(9)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0.

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

动了他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

生活,都没能击垮他。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11.

示例: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衣正单”的现实与“愿天寒”的心理对

比,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心理。

12.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13.

(1)一会儿

(2)如何挨到天亮(3)逃到凤翔(4)建造

14.

(1)被子使用时间过久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2)县令准备船只前去迎接,(杜甫)才得以归来。

15.时逢战乱,到处逃难,处境艰难。

16.D

17.B

18.

(1)当时

(2)离开(3)于是

19.

(1)

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以礼相待,视为心腹。

(2)

当时,权力之争激烈,战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良好的建议,令人十分佩服。

20.

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政绩突出。

21.A

22.D

23.

示例:

各位同学,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华夏儿女智慧和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一条长河,源远流长,璀璨无比。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