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607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律诗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5.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发挥想象,写小作文。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

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

(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1、先抽学生简介作者,然后教师补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学生口头【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4【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

“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5小结主题

  《野望》这首诗描写了山野秋天的萧瑟怡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6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二)《黄鹤楼》教学设计 

1.导入:

提问:

我国古代三大名楼?

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朗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拓展,小作文训练。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写成一段小作文。

示例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

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示例2: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

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示例3: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劳作的农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

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

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示例4: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让人羡慕!

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

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

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思的家!

5、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第三课时

(三)《使至赛上》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带读。

 

4、理解诗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

(首、颔、颈、尾)

5、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

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6、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

“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

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

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

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8、最后两句,写了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边关战事吃紧。

9、小结主题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和孤寂的思想情感。

第四课时

(四)《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1导入,学习古诗

 2学生自由读《渡荆门送别》,初步了解诗意。

 3放录音,营造气氛。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5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7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

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明确:

抒发了思乡深情。

 9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

“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

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

镜子从哪里来的呢?

从天上飞下来的。

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

古诗:

“何。

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

“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

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

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

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

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

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

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10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

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

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

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11指导学生齐读,背诵这首诗。

第五课时

(五)《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抽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或背诵白居易的的古诗名句,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初读《钱塘湖春行》,熟悉全诗

3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4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5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学生再次齐读《钱塘湖春行》后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

 

D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5学生再次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师:

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

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师小结:

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6品读诗中妙笔:

 

   师: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全诗赏析的重点应在颔联和颈联,扣一个“春”字。

这首诗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

仔细揣摩这几句诗是如何描写初春的特征的呢,“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先看颔联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师点拨:

“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第一层: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请同学根据示例任选词语说说其妙处

第二层:

加了个“早”字“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

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

 

第三层:

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

“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

“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7指导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后思考:

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来总结,互相补充及完善。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春行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喜悦、恬静………………..悟诗情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