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63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x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读书笔记)

橡胶增韧塑料的研究首先是从HIPS和ABS开始的。

它们的基体聚苯乙烯是典型的脆性聚合物。

因此,早期的塑料增韧理论大都是关于橡胶分散相如何增韧塑料的。

橡胶增韧塑料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微裂纹理论、多重银纹化理论和剪切屈服理论(屈服的膨胀理论)阶段,目前增韧塑料理论主要有多重银纹理论和银纹一剪切屈服理论,刚性粒子对塑料的增韧机理等。

当前,增韧理论正在向定量化发展。

一、研究增韧理论的权威人物

目前研究聚合物增韧的人很多,但是比较权威的有三个。

一是荷兰的R.J.Gaymans,另一个是美国Michgan大学的Albert.F.Yee教授,他从力学的角度出发。

首先建立一个增韧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计算出聚合物共混物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到其增韧及断裂的机理,他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增韧理论;美国杜邦公司的SouhengWu博士,他提出了聚合物共混增韧的逾渗模型。

二、弹性体与刚性体增韧塑料的区别点:

1.增韧的对象不同,前者可增韧脆性或韧性材料,后者则要求基体有一定的韧性

2.增韧剂的种类不同,前者是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模量极低,易于挠曲,流动性差,后者是脆性塑料.模量高,几乎不发生塑性形变,流动性好:

3.增韧剂含量变化的效果不同,前者含量增加韧性一直增加,而后者有一合适的增韧范围,超过这一范围后没有增韧效果。

4.共混体系的性能不同,前者在提高材料韧性的同时,其模量、强度、热变形温度等大幅度降低,后者则在提高材料韧性的同时也可提高其模量、强度和热变形温度。

5.韧性提高的原因不同,前者增韧是橡胶颗粒起应力集中体的作用,诱发基体剪切屈服和银纹化,吸收冲击能,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后者是增韧剂在基体静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强迫形变.吸收冲击能,提高材料的韧性。

三、橡胶弹性体增韧理论的发展

1、微裂纹理论

1956年,在研究HIPS拉伸过程中出现的体积膨胀和应力发白现象时,MERZ等人发表了第一个聚合物共混物的增韧理论一微裂纹理论。

该理论认为:

当材料在应变中产生裂纹时,某些橡胶分散相粒子横跨于微裂纹的上下表面间,阻止微裂纹进一步扩大,并吸收能量。

共混材料断裂所耗散的能量是脆性塑料基体与橡胶分散相的粒子断裂所耗散能量的总和。

该理论虽然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但它将韧性提高的原因偏重橡胶的作用而忽视了基材所起的作用。

后来Newman和Strella计算出在拉伸断裂过程中,橡胶断裂所耗散的能量仅占总耗散能量的10%,这说明微裂纹理论并没有揭示出共混材料能量耗散的主要途径和橡胶分散相的主要作用。

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2、多重银纹化理论

这个理论是Bucknall和Smith于1965年提出来的,是Merz微裂纹理论的发展。

其主要不同点是将应力发白归因于银纹而不是裂纹。

银纹是由裂纹体内高度取向的分子链束构成的微纤和空洞组成的,是造成HIPS硬弹性行为的原因。

HIPS的拉伸曲线和回复曲线形成较大滞后圈,弹性回复率达到90%以上。

这种相似的行

为在PP中也被观察到,所不同的是PP的硬弹性来源于晶片的弹性弯曲,而HIPS则是由于形成了分子链束构成的微纤。

在PS裂缝尖端部位剖面图中,裂纹体的体积要比裂缝本身大得多,这是由裂缝尖端应力场引起的。

裂纹尖端向基体内生长的同时伴随着银纹丝的断裂。

这个理论的基础观点是:

橡胶粒子作为应力集中点既能引发银纹又能控制其增长。

在拉伸应力下,银纹引发于最大主应变点,一般是在橡胶粒子的赤道附近,然后沿最大主应变平面向外增长:

银纹的终止是由于其尖端的应力集中降至银纹增长的临界值或者银纹前端遇到一个大的橡胶粒子或其他障碍物。

拉伸和冲击试验中所吸收的大量能量正是基材中大量多重银纹造成的。

多重银纹理论己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并成功地解释了HIPS的冲击和拉伸性能。

但是在单轴拉伸试验中,ABS和增韧PVC显示出明显的成颈现象,尤其在以PVC为基材的材料中这种成颈的出现并未伴有应力发白。

为了解释这一特殊现象,剪切屈服机理必须被考虑进去。

3、剪切屈服理论

橡胶的增韧作用也可能由母体中的剪切屈服所引起,这一设想最初由Newman和Strella,其主要的根据是ABS在拉伸试验中橡胶粒子变形的光学显微研究。

他们曾经否定形变过程中橡胶粒子吸收能量的观点,认为橡胶粒子在其周围的塑料相中建立静水张应力(HydrostaticTensileStress),使塑料相的自由体积增大,从而降低了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它产生塑性流动。

这就是说,在静水张应力的作用下,作为三轴拉伸的结果,使母体SAN的Tg局部下降。

至于形成静水张应力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其一为热收缩差,由于橡胶热膨胀的温度系数比塑料的大,故当材料成型后从高温冷却至室温时,橡胶的收缩就比塑料的大,故橡胶粒子对周围的塑料相形成静水张应力;其二为力学效应,当施加应力时,橡胶的泊松比大(接近0.5),横向收缩大,塑料的泊松比比较小(接近0.35),故横向收缩小,这也形成静水张应力。

当然,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有一个前提,即两相之间的粘结是十分良好的。

虽然剪切屈服在某些橡胶增韧塑料中看来对增韧是有贡献的,但是上述的详尽机理并没有被己知的证据所支持。

我们知道.是三轴拉伸促进裂纹化和脆性断裂,而不是剪切屈眼促进这些;同时,即使在非膨胀性的应力场中,剪切形变也能很好地在Tg以下发生。

橡胶粒子使八面体剪切应力局部增大,引发了剪切形变,而不是改变母体聚合物的松弛行为。

Bragaw曾对此理论作过一些评价,并推导出了一个计算静水张应力的公式:

点击浏览该文件

式中:

静水张应力

St施力于r=co处的简单拉伸力

a球状胶粒半径r施力点到胶粒中心的距离

矢量r和应力T作用方向之间的夹角

μ母体与胶粒的剪切模量

σ母体的泊松比

由于μ1〉〉μ2,故μ1±μ2≈μ1。

根据一般ABSSAN的屈服强度,Bragaw计算出这两种聚合物的SHT,。

由于SAN的体积模量可以测得,故可求出这两者的体积膨胀。

Newman的理论对Tg变化的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由于张应力引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降低仅为10℃左右,远达不到使脆性塑料在室温下屈服的程度。

另外,Newman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例子,特别是它不能解释橡胶增韧塑料的应力发白、密度改变、不出现明显细颈的伸长和其它特征.

4、银纹一剪切带理论

目前为人们较普遍能接受的增韧理论是银纹一剪切带理论。

这个理论是多重银纹理论和剪切屈服理论的有机结合。

其基本观点是,银纹和剪切带是材料在冲击过程中同时存在的消耗能量的两种方式,只是由于材料以及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所谓剪切屈服,是指塑料在蠕变试验或拉伸过程中,分子相互滑移,产生剪切塑性流动。

以H工PS和ABS为例,在HIPS中银纹化起主导作用,剪切屈服贡献极小,所以宏观表现出应力发白:

而在ABS中,两者的比例相当,于是ABS在破坏过程中同时存在应力发白和细颈现象。

该理论认为银纹化和剪切屈服是两个相互竞争的机制。

当银纹引发应力。

σcr小于剪切屈服引发应力σsh时,断裂方式以银纹为主呈脆性:

当。

σcr>σsh时,剪切屈服为主要的形变方式,剪切屈服为主要的形变方式,材料韧性断裂:

于当σcr=σsh时,发生脆韧转变。

银纹是由正应力引起的,剪切屈服是由剪应力引起的。

银纹在Tg附近退火后会消失,剪切带不会消失;银纹化过程伴有体积增加,而剪切屈服过程不改变试样的体积。

并且指出,剪切屈服是能量耗散的有效途经,只有剪切屈服机理存在,材料的韧性才会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弹性体含量的增加,PS在单轴拉仲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逐渐趋于零,说明体系中发生了由银纹化向剪切屈服的转化。

5、空穴化理论

空穴化是指发生在橡胶粒子内部或橡胶粒子与基材界面间的空洞化现象。

它是由于在外力作用下,分散相橡胶粒子由于应力集中,引起周围基体的三维张应力,橡胶粒子通过空化及界面脱粘释放其弹性应变能的过程。

空化本身不能构成材料脆韧转变,它只是导致材料从平面应变向平面应力的转化,从而引发剪切屈服,阻止裂纹进一步扩展,消耗大量能量,使材料的韧性得以提高。

在HIPS中橡胶粒子的空穴化发生在聚苯乙烯银纹化之后。

[MARK=3]内容[/MARK]6、增韧理论的定量化研究

真正从细观上对聚合物增韧理论有所建树的是美国杜邦公司的SouhengWu(吴守恒)博士,他提出了聚合物共混增韧的逾渗模型。

(1)逾渗模型

SouhengWu博士根据Bucknall、Newman、Petrich以及他自己的实验结果,把热塑性聚合物分为脆性基体(如PS、PMMA)和韧性基体(如PC.PA)。

同时他还指出:

脆性基体有低的裂纹引发能及低的裂纹扩展能,因此,它有低的缺口和无缺口冲击强度:

而韧性基体却有高的裂纹引发能及高的裂纹扩展能,因此它有高的无缺口冲击强度和高的缺口冲击强度。

以脆性聚合物为基体的橡胶增韧聚合物,对于外来冲击能主要是以基体形成银纹这种形式的塑性变形来耗散:

相反,对于以韧性聚合物为基体的橡胶增韧聚合物,对于外来冲击能则主要依赖于基体产生剪切屈服这种塑性变形来耗散。

他还指出橡胶增韧塑料的冲击损耗能主要消耗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生断裂表面的表面能GS,可以忽略;

②消耗于银纹的表面能GZS,以表面能的形式储存起来;

③银纹的屈服形变能GZy,热量的形式耗散

④基体的屈服形变能Gy,即:

[UPLOAD=bmp,12.85,156,156,28]20065212052344.bmp[/UPLOAD]

SouhengWu的研究第一次区分出银纹形变及基体剪切形变各自对于增韧效果的贡献。

同时用实验数据说明,对于相对较韧的,用橡胶进行增韧时,冲击能主要吸收在使基体产生剪切屈服形变上。

SouhengWu认为,聚合物共混物的脆韧转变与聚合物中的临界基体层厚度(Tc)有关。

当基体层厚度(T)大于Tc时,不发生脆韧转变:

当基体层厚度(T)小于Tc时基体层发生剪切屈服,并导致共混体系脆韧转变,这是一个逾渗过程。

Tc与分散相的粒径及体积分数无关,对于一个给定的聚合物,在一定的形变速度、温度下,Tc仅是聚合物本身的特征参数。

[UPLOAD=bmp,34.79,156,156,76]20065212053144.bmp[/UPLOAD]

T基体层厚度

d分散相粒径

Vf,分散相粒子的体积分数

SouhengWu的逾渗理论认为,脆韧转变过程是由于基体层的局部屈服,并在整个基体中的传播渗透过程,因此可用逾渗理论进行处理。

他假定橡胶粒子为等体积大小,粒子间可联接成四面体空间,且互不发生交迭,由于分散相橡胶粒子与塑料基体的弹性模量、泊讼比及膨胀系数不同,在外力作用下,橡胶粒子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其范围可用应力体积球来等效描述。

根据逾渗理论,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对应于逾渗模型中球形粒子(应力体积球)的逾渗过程.

其中:

[UPLOAD=bmp,6.62,77,77,29]200652120582144.bmp[/UPLOAD]

在脆韧转变时(逾渗阀值):

[UPLOAD=bmp,6.85,80,80,29]200652120592444.bmp[/UPLOAD]

因此,共混物脆韧转变的临界条件为:

[UPLOAD=bmp,16.51,130,130,43]20065212102544.bmp[/UPLOAD]

根据逾渗理论中的标度定律,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应力体积球的体积分数Φs及其临界值Φsc应有下列关系:

[UPLOAD=bmp,12.04,124,124,33]2006521211844.bmp[/UPLOAD]

其中:

S应力体积球的直径

Φsc应力体积球的体积分数

G冲击强度

g临界指数

逾渗理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增韧理论,它与实验数据的吻合性比较好。

(2)、S(Sjoerdsma)模型判据

Wu的逾渗判据虽然使用起来较好,但它却有很多的假设和不完整的地方,并且Tc的物理意义也不十分明确,虽经再三修正,但它对某些实验事实的解释仍不能令人完全满意,S.D.Sjoerdsma根据聚合物共混物的脆韧转变是分散相的分数及其粒径大小的函数这一基本点,提出了另一个判定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判据。

S模型认为,由于共混体系出现脆韧转变时,其损伤区主要是由银纹区和剪切屈服区两部分组成的,并且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主要是由剪切屈服区域的出现及大小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剪切屈服区达到某一临界值来作为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判据(Sc)。

对于给定的基体,当共混体系发生脆韧转变时.其剪切屈服区域的大小与分散相粒径及体积无关,仅是基体的特征参数。

[UPLOAD=bmp,182.12,526,526,118]20065212131244.bmp[/UPLOAD]

其中:

F分散相(橡胶)粒子的体积分数

D分散相的粒径

Pc基体未剪切屈服部分的体积分数的临界值

D等效矩形的高度

C大于1的一个常数

F(C)是常数C的函数,对于不同的共混体系,c是不同的常数,它决定于粒子的应力集中区域的大小,而且这个区域又依赖于橡胶相模量与基质模量的比值(Erubber/Ematrix)

当S>Sc,时,不发生脆韧转变;S

总而言之,S.D.Sjoerdsma和SouhengWu一样,都是在试图找到一个不依赖分散相,而由基质本身特征决定的常数Ac人来做判据。

这个判据是分散相粒径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一种组合,其通式为:

A∝dm/Φn

综上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表明:

橡胶增韧塑料的机理不在于橡胶本身吸收能量,而主要是橡胶微粒在塑料基体中作为应力集中剂而引发基体的剪切屈服和银纹化,促使塑料基体发生脆性一韧性转变,从而使塑料基体本身吸收更多的塑性变形能而使材料的韧性得到提高。

四、刚性体(非弹性体)增韧理论

传统的聚合物增切改性方法是将聚合物与橡胶、热塑性塑料、热固性树脂等进行共混或共聚.但它们往往以牺牲材料宝贵的强度、刚度、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及可加工性能为代价。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刚性粒子(RigidFiller,RF)增韧聚合物.不但可使材料的韧性得以提高,同时也可使其强度、模量、耐热性、加工流动性能等得到改善,显示了增韧增强的复合效应。

RF改性聚合物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

RF主要包括刚性有机粒子(ROF)和刚性无机粒子(RIF)。

常用的ROF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MA/St)及苯乙烯/丙烯睛共聚物(SAN)等,最为常用的RIF为CaCO3、BaS04、Nano粒子等。

1.对刚性体(非弹性体)增韧理论有贡献的几位学者:

日本的Kurauchi和ohta、Inoue、Albert.F.Yee、国内的漆宗能(成都科大毕业)、黄锐等

2.ROF的增切主要有两种理论.即适用于相容性较好体系的“冷拉机理”和适用于相容性不佳体系的“空穴增韧机理”。

1)冷拉机理

1984年,日本的Kurauchi和ohta在研究PC/A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共混物对能量的吸收时发现,尽管AS硬而脆,但共混物的拉伸应力一应变曲线都呈高韧性行为.应变值在一定组成范围内高于纯PC,在无缺口冲击样条实验中,某些组成的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值也高于纯PC的。

由此Kurauchi和Ohta首次提出了冷拉机理的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

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分散相粒子受到垂直于应力方向所产生的压缩应力的作用,当该压缩应力足够大时,刚性的分散相粒子会发生脆性-韧性转变,或引起分散相粒子周围基体的屈服(或同时发生),并在形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使材料表现出韧性险破坏。

这一假设得到了实验的支持,对产生增韧效果的PC/ABS和PC/AS样品进行电镜观察,发现ABS和AS均以微粒状分散于PC基体中,粒径分别人约为2μm和1μm。

样条拉伸后取缩顶部分再做形态观察发现,变形的PC/ABS和PC/AS共混物中均不存在银纹结构,但分散相的球状颗粒发生了伸长变形。

PC/ABS共混物中ABS微粒的平均伸长率为100%,PC/AS(90/10)共混物中AS的平均伸长率也为100%,个别的可达400%以上,与此同时,AS微粒周围的PC基体因协同形变也发生了100%-400%的应变,比PC本体的断裂伸长率(80%)还高。

这种现象说明,分散的脆性粒子在基体的作用下发生了脆一韧转变,出现“冷拉”正是这种“冷拉”过程,使材料韧性提高。

对于这种现象。

Kurauchi和Ohta的解释是;在拉伸过程中,由于分散相球粒(E2、v2)和基体(E1、v1)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差别而在分散相的赤道面上产生一种较高的静压强。

在这种高的静压力作用下,分散相粒子易发生屈服而产生冷拉,形成大的塑性形变,从而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以使材料的韧性得以提高。

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当①分散粒子为球状时:

②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时;③两组分在界面上粘接良好时,则在拉伸实验中埋在基体中的粒子的赤道面上因分散球粒(E2、v2)和基体(E1、v1)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差别而产生的静压力可以用下式计算:

[UPLOAD=bmp,301.48,337,337,305]200652213563815.bmp[/UPLOAD]

Kurauchi用脆性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形变的临界静压力σ。

来判断分散相粒子是否屈服,亦即聚合物共混物是否增韧的依据。

对于非弹性体共混体系来说.在拉伸时,当作用在刚性分散相粒子赤道面上的静压力σ大于刚性粒子形变所需的临界静压力σc时.粒子将发生塑性形变而使材料增韧。

Inoue同样以应力分析为基础,以冷拉概念来解释增韧机理。

对刚性填料的情形(E2>E1,v2>v1),按修正Eshelby方法计算得到球粒周围的应力场分布。

与Kurauchi等人所不同的是,他发现仅以σx和σc的大小来判断体系增初与否不够准确,在σx-σc的关系图上增韧与否与σx和σc的大小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Inoue等用vonMises的屈服条件判据来判断刚性分散粒子是否屈服:

(σx-σy)2+(σy-σz)2+(σz-σx)2=6k2

σx、σy、σz为直角坐标系轴向的应力值,k为材料参数,其意义是当材料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材料固有值后,材料就会发生屈服形变。

在脆性粒子与韧性基体组成的复合体系中,脆性粒子在x,y,z三个方向都受到应力的作用,可直接应用Mises的屈服条件。

当z轴为拉伸方向时,由于球形对称,所以上式可变为:

(σx-σz)2=3k2

因此,分散相粒子是否屈服,可由(σx-σz)2的大小来判断。

在实际情况下.往往由于分散相粒子的相互作用及界面粘接力不理想,而使聚合物共混物不能产生有效的增韧效果。

2)空穴增韧机理:

①体系的相容性较差时.分散相ROF以规整的球状均匀分散在基体连续相中.两相之间有明显的界而.甚至在分散相粒子周围存在着空穴。

②受冲击时.界而易脱粒形成微小的空穴.这些微小的空穴易产生而吸收能量.也可引发银纹吸收能量,从而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3、RIF的增韧机理

一般认为RIF的增韧机理为:

(1)聚合物受力变形时,RTF的存在产生应力集中效应,引发其周围的基体屈服(空化、银纹、剪切带),这种基体的屈服将吸收大量变形功,产生增韧作用;

(2)当裂纹遇到RTF时会产生钉扎攀越或钉扎-裂纹二次引发效应,使裂纹扩

展的阻力增大,消耗变形功,从而阻碍裂纹的扩展;

(3)两相界而的部分受力脱粘形成空化,从而使裂纹钝化不致发展成破坏性开裂。

4、影响RF增韧的因素

a)基体韧性

RF对聚合物的增切是通过促进基体发生屈服和塑性变形吸收能量来实现的.因而要求基体有一定的初始韧性,.即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

因此一般而言.聚合物基体的初始韧性越大.则增韧的效果越明显。

b)界而粘结性

为了使在刚性粒子赤道而上产生强应力,必须使基体与填料界而有适当的界而粘合以满足应力传递。

c)粒子大小及用量

一般使用的大粒径粒子易在基体内形成缺陷,尽管能提高体系硬度和刚度却损害了强度和韧性。

RF的加入量存在一最佳值:

如果填充量太小,分散浓度过低,则吸收的塑性形变能将会很小,这时承担和分散应力的主要是基,因而起不到明显的增韧作用。

随着粒子含量增大.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不断提高。

但当填料加入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粒子之间过于接近.材料受冲击时产生微裂纹和塑性变形太大,几乎发展成为宏观应力开裂,使冲击性能下降。

d)粒间基带厚度

当粒间基带厚度小于临界基带厚度时,在相对小的应力下,基体产生空化以及大量的局部银纹.强迫基体塑性变形的二维张力能够通过空化而释放.围绕一

个粒子周围的应力场已不再是简单的的增加,而是明显地相互作用,这就导致增强基体的屈服,扩大了粒子间基体的塑性变形,从而使体系得到增韧。

1.2.5分散相模量

模量是影响共混合金断裂方式,乃至韧性重要因素。

当分散相的模量比较小,分散相在静压作用下,发生屈服形变所需的力非常小,此时冲击能量的消耗主要由基质来承担。

随着分散相模量的增加,共混合金受力变形过程中,基质除了本身产生大量的银纹和形成屈服剪切带吸收能量以外,对分散相要产生静水压力,分散相被迫发生形变而吸收大量的能量。

而对于模量较大的RF而言,即使有静水压应力的作用,仍达不到屈服应力,故往往发生脆性断裂。

因此,只有当分散相的屈服应力与分散相和基质间的界而粘结接近,分散相能随着基质形变而被迫形变,分散相方可吸收大量的能量,因而起到较好的增切作用。

e)刚性粒子增韧与基体结晶行为的关系

对于结晶性聚合物来说,材料的性能与结晶形态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在大多数涉及刚性无机粒子增韧机理的研究报告中,很少讨论填料是如何影响基体的结晶行为并进而影响增韧机理的。

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很多无机填料对结晶性聚合物具有成核作用,而填料的表面处理不仅对填料的成核能力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使结晶的成长过程发生变化。

5、ROF和RTF增韧的区别

①增韧机理不同:

ROF是增韧剂在基体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吸收能量达到增韧的目的,既有冷拉机理.又存在空洞化理论;R1F则是增韧剂起应力集中的作用.诱发基体屈服.吸收大量变形功.产生增韧作用。

②增韧剂的种类不同:

ROF是脆性塑料,模量较高。

几乎不发生塑性形变.流动性好;R1F是以超细无机粒子为主的填充材料,模量极高。

③增韧效果不同:

两者增切的同时,均提高了材料的模量、强度和热变形温度。

但R1F的增韧需建立在严格处理填料的基础之上,或与弹性体或ROF相结合共同增韧,否则将导致脆性增加。

④成木不同:

ROF成木较高,RIF来源广泛,成本相对较低

五、小结

以上综述了橡胶弹性体和刚性粒子两大增韧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聚合物增韧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渐进、融汇的过程,所有研究者几乎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这些观点交汇在一起便形成现在的增韧理论。

然而,至今为止聚合物的增韧理论仍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们还无法把橡胶弹性体和刚性体这两大增韧理论统一起来。

这两种增韧理论的一些共同点:

①同是分散相与连续相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分散相的尺寸都有一相对固定的范围;③分散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对增韧效果都有重大影响。

,“RTF”、“R1F”应为RIF,“界而”应为界面。

 

为了讨论方便我把kissme1202的一个帖子转到此处,用增韧理论实例分析一下

kissme1202的帖子:

填充PP测试数据的一个分析(缺口与非缺口)

配方1,均聚+25TALC

配方2,均聚+共聚+25TALC

配方3,均聚+共聚+5POE+25TALC

配方4,均聚+共聚+10POE+12.5TALC+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