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63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docx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曝气充氧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

水处理装置演示实验(澄清池)

水处理装置演示实验(滤池)

SBR自控运行实验

污泥沉降比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活性污泥装置运行实验

微污染水源处理(设计性实验)

实验时间

2004年10月11日至11月29日

同组者

 

使

 

名称

型号

规格

备注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SKFG—01

(内室规格500*500*550mm)

1台

烘箱电子天平

FA1604AS

1台

沉淀管

1支

水泵

1台

滤纸

8张

漏斗

8个

容量瓶

100mL

8个

三角烧杯

8个

软化污泥

若干

钢卷尺

1个

空压机

1台

转子流量计

1个

秒表

1个

曝气筒

H=2.0m

1个

扩散器(空孔管扩散板)

1个

压力表

1个

储气罐

1个

碘量法测溶解氧的设备

1台

天平

1台

溶解氧瓶

8个

滴定管

1支

各种药品

若干

使

名称

型号

规格

备注

恒温振荡器

THZ-82A

1台

天平

1台

粉末活性炭

若干

滤纸

6张

漏斗

6个

容量瓶

100mL

若干

移液管

若干

温度计

1个

比色管

4个

分光光度计

722

1台

三角烧杯

250mL

6个

洗耳球

1个

过滤实验装置

一套

混凝试验搅拌机钢卷尺

1把

浊度仪

1台

玻璃仪器

若干

有机玻璃脉冲澄清池

1套

光电浊度仪

1台

温度计

1支

水力循环澄清池有机玻璃模型

1套

PH计

1台

虹吸滤池有机玻璃模型

1套

V型滤池有机玻璃模型

1套

斜板沉淀池有机玻璃模型

SBR计算机控制系统

1套

烧杯

100ml

2个

量筒

1000ml

2个

烧杯

1000ml

6个

医用针管

1根

六联搅拌器

1台

实验成绩

课内评分40%

实验报告评分60%

合计得分

内容及

格式

15

数据处理及结果

30

图表及

曲线

15

分析及

讨论

30

其它

10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

沉淀率=(Co-Ct)C0×100%

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

u=(。

三、实验步骤

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

(1)的工作。

7、浮物固体浓度计算

悬浮性固体浓度Cmgl={(W1-W2)×1000×1000}v

式中:

W1——滤纸重;

W2——滤纸+悬浮性固体的重量;

V——水样体积,100ml。

四、原始数据记录

取样时间(min)

0

5

10

15

20

30

40

60

滤纸重W1(g)

0.9428

0.9495

0.9440

0.9466

0.9600

0.9750

0.9693

0.9756

滤纸+悬浮性固体的重量W2(g)

1.0695

1.0548

1.0147

0.9842

0.9899

0.9944

0.9878

0.9925

取样时间(min)

0

5

10

15

20

30

40

60

取样高度(cm)

140.80

138.00

135.70

133.50

132.40

130.20

128.20

126.20

取样后高度cm

139.80

136.70

134.70

132.40

131.20

129.20

127.20

125.00

五、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滤纸编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取样时间t(min)

0

5

10

15

20

30

40

60

滤纸重W1(g)

0.9428

0.9495

0.944

0.9466

0.96

0.975

0.9693

0.9756

滤纸重+悬浮性固体重量W2(g)

1.0695

1.0548

1.0147

0.9842

0.9899

0.9944

0.9878

0.9925

取样高度(取样前后平均高度))

140.30

137.35

135.20

132.95

131.80

129.70

127.70

125.60

悬浮性固体浓度CmgL

1267

1053

707

376

299

194

185

169

沉速u(mms)

_

4.58

2.25

1.48

1.10

0.72

0.53

0.35

沉淀率E(%)

0

16.89

44.20

70.32

76.40

84.69

85.40

86.66

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P(%)

100

83.11

55.80

29.68

23.60

15.31

14.60

13.34

六、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根据不同沉淀时间的取样口距液面平均深度h和沉淀时间t、计算各种颗粒的沉淀速度ut和沉淀率E,并绘制t-E和u-E的关系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沉淀时间的增长,沉淀效率不断增大,而自由沉速越来越小,可以得出时间与沉淀效率称成正比,与沉速成反比。

从u-E曲线可以看出沉淀效率与沉速成反比。

2、利用上述实验资料、计算不同时间t时,沉淀管内未被去处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

以颗粒沉速u为横坐标,以P为纵坐标、在普通格纸上绘制u-P关系曲线。

可以看出u-P成反比。

3、实验要注意的地方是每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同时称滤纸的重量与滤纸与悬浮物的总重量必须迅速,不要另滤纸暴露在空气中,否则吸入空气中的水分影响实验准确度。

七、思考题

1、自由沉淀中颗粒沉速与絮凝沉淀中颗粒沉速有区别吗?

答:

有区别。

自由沉淀和絮凝沉淀的沉淀条件不同,以致他们的沉速存在区别。

自由沉淀颗粒沉速:

颗粒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此时对应的沉速。

絮凝沉淀颗粒沉速: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凝而改变其大小、形状、密度的沉淀,此时对应的沉速。

2、绘制自由沉降曲线的意义。

答:

自由沉降曲线是反映水中悬浮颗粒的沉淀性能。

对于指定的沉淀时间t0可求得颗粒沉速u0,沉速大于等于u0的颗粒在t0时可全部去处,而沉速u

其余的随水流流走。

通过实验绘制自由沉降曲线,可以了解颗粒自由沉淀的自由沉淀规律和特点,沉淀效果;其次,可以更加明白它与颗粒絮凝沉淀的区别;最后还可以理性认识颗粒自由沉淀的沉淀过程中沉淀时间-沉速-沉淀率之间的关系。

曝气充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定曝气设备(扩散器)氧总转移系数Kla值。

2、深理解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

3、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评价氧转移效率EA和动力效率Ep。

二、实验原理

根据氧转移基本方程式

KLa(cs-c)

积分整理后可得

氧总转移系数KLa=

式中:

KLa――氧总转移系数,L。

滴定。

吸取10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用量。

溶解氧浓度的计算。

溶解氧(mgL)=

式中,M――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四、原始数据记录

数据表记录1

扩散器型式

曝气筒

(直径)m

水深m

水温oC

气量

(m3•h-1)

孔板

0.12

1.9

23.8

0.3

数据表记录2

瓶号

tmin

滴定药量mL

溶解氧(mg·L-1)

瓶号

tmin

滴定药量mL

溶解氧(mg·L-1)

1

0

3.2

0

7

25

1.7

3.3048

2

1

1.7

3.3048

8

30

1.7

3.3048

3

5

1.7

3.3048

9

40

2.2

4.2768

4

10

1.7

3.3048

10

50

2.4

4.6656

5

15

1.7

3.3048

11

60

2.6

5.0544

6

20

1.7

3.3048

 

 

 

 

五、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计算:

Kla(20)=

计算氧转移率:

EA=

R

20℃时的供氧量:

式中:

Q(20)——20℃时空气量,m3

——标准状态时空气绝对温度,(37320)℃

P——实验条件下空气压力,

T——实验条件下空气绝对温度。

 

t(min)

溶解氧(mgL)

氧气总转移系数Kla(Lh)

20℃时空气量Q(20)(m3h)

20℃时的供氧量S(kgh)

标准条件下转移到曝气池混合液的总氧量Ro(kgh)

氧转移效率EA(%)

0

0

----

0.3

84000

 

 

1

3.3048

50.618

0.3

84000

456.09

0.543

5

3.3048

10.124

0.3

84000

91.22

0.109

10

3.3048

5.062

0.3

84000

45.61

0.054

15

3.3048

3.375

0.3

84000

30.41

0.036

20

3.3048

2.531

0.3

84000

22.80

0.027

25

3.3048

2.025

0.3

84000

18.24

0.022

30

3.3048

1.687

0.3

84000

15.20

0.018

40

4.2768

2.006

0.3

84000

23.39

0.028

50

4.6656

1.958

0.3

84000

24.91

0.030

60

5.0544

2.052

0.3

84000

28.27

0.034

六、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可以看出,在30min以前的溶解氧不变,在30min后随着时间的增长,水中的溶解氧不断增加。

这是有影响氧转移速度的因素决定,其中包括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

2、上述数据可以看出1分钟时的氧的转移效率最高,这是因为当混合液中的氧的浓度为零时,由于具有最大的推动力,因此氧的转移率最大。

所以水样脱氧至零1分钟后的混合液中的氧的含量最少,以致氧的转移率最高。

3、实验的精度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固定与各种药剂的加量、滴定硫代硫酸钠的用量。

滴定过程中要边滴定边摇晃,而且滴定速度不能太快,要准确地捉住滴定终点。

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过程的操作。

2.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设计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在溶液中达到吸附平衡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表示:

q=V(C0-C)M=XM

式中:

q——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重量gg;

v——污水体积,L;

C0、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gl;

X——被吸附物质重量,g

M——活性炭投加量,g。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活性炭吸附量随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通常用费兰德利希经验公式加以表达:

q=k*C1n

式中:

q——活性炭吸附量,gg;

C——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gl;

k、n——与活性炭种类、温度、被吸附物质性质有关的常数。

(2)式两边取对数:

lgq=lgk+lgc

通过吸附实验测得q、C相应值,并作(3)式所示直线,求得斜率为,截距为lgk。

三、实验步骤

1、画出标准曲线。

1)准确吸取酚标准液(配制各0.5,1.0,3.0,5.0,8.0,10.0,15.0,20.0mL于50mL)比色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此溶液1mL含0.01mg酚)。

2)同时作一空白样(即用蒸馏水代替酚标准液)。

3)入氨缓冲溶液(PH=10)0.5mL。

4)加入4-氨基安替比林1mL(浓度为C=20mL)。

5)加铁氰化钾1mL〔8%(mv)〕。

6)加蒸馏水到刻度。

7)15min后用722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度(波长为λ=510nm)。

8)绘制标准曲线。

2、在6个250mL的三角烧杯中分别投加0、50、100、200、300、400mg粉末状活性炭,再分别加入100mL含酚废水(含酚废水的浓度为C=10mgL)。

3、测定水温,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计时振荡1h。

4、将振荡后的水样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滤出液50mL,(过滤到50mL比色管中)。

5、按步骤

(1)中3)、4)、5)、7)的步骤加药,测吸光度。

6、在标准曲线上查出酚的浓度,并按《水处理实验技术》P60图2-10-1示意方式记录和计算数据。

四、原始数据记录

1、标准曲线

酚标准液体积(mL)

空白样

0.5

1.0

3.0

5.0

8.0

10.0

15.0

20.0

酚标准液浓度(mgL)

0.0

0.1

0.2

0.6

1.0

1.6

2.0

3.0

4.0

吸光度值A

0.006

0.010

0.0023

0.058

0.094

0.120

0.199

0.350

0.135

注:

酚标准液浓度为0.01gL

2、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投加量(mg)

0

50

100

200

300

400

吸光度值A

1.699

0.301

0.101

0.026

0.013

0.010

出水酚浓度C(mgmL)

0.017

0.003

0.001

0.0003

0.0001

0.0001

注:

标准曲线方程为:

C=10.05*A+0.00005

原废水酚浓度C0=0.025mgmL

温度取25℃。

 

原水酚C0(mgmL)

出水酚C(mgmL)

废水体积VmL

温度℃

活性炭投加量Mmg

吸附量q=XM(mgmg)

酚去除率%

0.025

0.017

100

25

0

0

0

0.025

0.003

100

25

50

0.044

88

0.025

0.001

100

25

100

0.024

96

0.025

0.0003

100

25

200

0.012

98.8

0.025

0.0001

100

25

300

0.008

99.6

0.025

0.0001

100

25

400

0.006

99.6

五、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六、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吸附等温线

根据测定数据绘制吸附等温线〔按(3)式绘制〕。

2、讨论实验数据与吸附等温式之间关系。

由吸附量与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关系所绘出的曲线即为吸附等温线,表示吸附等温线的公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也就是说实验数据的不同,吸附等温式就不同。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吸附量随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

可通过实验数据绘出的吸附等温线确定活性炭的投加量。

3、由于测吸光度时可能存在一些操作失误,以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数据误差,由此绘出的标准曲线上的各点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

七、思考题

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现实意义,作吸附等温线时为什么要用粉状炭?

答:

由等温线可以比较不同活性炭对各种溶质的吸附效果,并由此计算出所拟去除的溶质从初浓度C降低到要求浓度时,所需投加的粉末活性炭数量。

做吸附等温线用粉状炭的原因是:

因为吸附剂的颗粒越大,则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越长,为了在短时间内得到试验结果,通常将吸附剂破碎为较小的颗粒进行试验。

过滤反冲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过滤及反冲洗现象,加深理解过滤及反冲洗原理。

2、了解过滤及反冲洗模型试验设备的组成与构造。

3、了解进行过滤几反冲洗模型试验的方法。

4、测定滤池工作的主要技术参数并掌握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水的过滤是在滤池中进行的,滤池净化的主要作用是接触凝聚作用,水中经过絮凝的杂质截留在滤池之中,或者有接触絮凝作用的滤料表面粘附水中杂质。

滤层去除水中杂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料的总表面积,过滤及反冲洗装置如下图所示。

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截留的杂质增加,滤层的水头损失也随之增长,其增长速度随滤速大小、滤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过滤进水中悬浮物含量及截留杂质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而定,当滤速大、滤料颗粒粗、滤料层较薄时,滤过水水质将很快变差,过滤水质的周期变短,如滤速大,滤料颗粒细,滤池中的水头损失增加很快,这样很快达到过滤压力周期,所以在处理一定性质的水时,正确确定滤速、滤料颗粒的大小、滤料及厚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和经济意义,这一关系可用实验方法确定。

滤料层在反冲洗时,当膨胀率一定,滤料颗粒越大,所需冲洗强度便越大;水温越高(即水的粘滞系数越小),所需冲洗强度大也越大。

对于不同的滤料来说,同样大小颗粒的滤料,当密度大的与密度小的滤料膨胀相同时,其所需的冲洗强度就大。

精确确定在一定的水温下冲洗强度与膨胀率的关系,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反冲洗实验。

反冲洗的方式很多,其原理是一致的,反冲洗开始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这时滤层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L――砂层膨后的厚度,cm;

L0――砂层膨胀前的厚度,cm。

当反冲洗速度增大后,滤料层完全膨胀,处于流太化状态。

根据滤料层前后的厚度便可求出膨胀率。

膨胀率e值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反冲洗效果。

三、实验步骤

在实验中要注意控制滤料层上的工作水深应保持基本不变。

仔细观察绒粒进入滤料层深度的情况以及绒粒在滤料层的分布。

(2)照上图,了解实验装置及构造。

(3)测量并记录表1中所列的数据。

(4)列表记录每隔半小时测定或校对一次的运行参数,见表2。

(5)观察杂质绒粒进入滤层深度的情况。

(6)不同滤管采用不同滤速进行试验,其滤速的分配为:

1#:

5mh。

(7)反冲洗实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实验装置。

列表测量并记录个参数,见表3和4。

做膨胀率e=10%、20%、30%的反冲洗强度q的实验。

打开反冲洗水泵,调整膨胀度e,测出反冲洗强度值。

测量每个反冲冲洗强度时应连续测3次,取其平均值计算。

四、原始数据记录

滤池过滤实验记录:

流量(L∕h)

水位计高度(mm)

1

2

3

4

239

72.5

69.8

51.3

33.2

279

75.5

73.5

53.6

34.2

320

79.5

77.8

56.7

36.5

滤池反冲洗实验记录、

项目

实验号

Q

(Lh)

Hmin

e=(L—L0)∕L0×100﹪

q=Q∕F(L·s-1·m-2)

e平

均值

q平

均值

1

560

122.76

10

13.76

20

18.19

2

745.5

133.92

20

18.32

3

915

145.08

30

22.48

五、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1、根据反冲洗度记录结果,绘制一定温度下的冲洗强度与膨胀度的关系曲线。

2、根据过滤数据的记录,绘制一定温度下的流速与水头损失的关系曲线。

六、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从图一可看出,随着冲洗强度的增加,膨胀度是增加的。

因此,膨胀率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反冲洗效果。

从图二可看出,系列1为滤层中第一处深度处的水头损失,系列2为滤层中第二处深度处的水头损失,系列3为滤层中第三处深度处的水头损失,系列4为滤层中第四处深度处的水头损失。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深度来说,随着流速的增大,水头损失不断增加。

2、为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应注意如下事项:

(1)在反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