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42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docx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

——兼论需求和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

谭洪波郑江淮张月友黄永春

2013-2-1915:

48:

05  来源:

《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5期

  【内容提要】文章从需求的角度梳理一般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发生的机理,主要研究消费者的各种特征如何影响其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进而影响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和在位主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迁。

最后,通过案例说明了需求通过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分析了一些发达国家在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需求所产生的作用,以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关键词】需求创新破坏性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GDP总量已经排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还处于低位,中国经济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环境恶化问题,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中国现在仍然处于赶超发达国家的阶段,要想解决这些经济社会问题,并能成功赶超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必须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发展具有竞争力产业的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包括开发新产品或改良原有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发现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创建新的产业组织,这些创新可以分为供给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

根据创新的程度还可以将其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①,而能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促进作用的往往是破坏性创新,按照破坏性创新的提出者Christensen[1]的思路,行业内小企业想要短期内赶超行业霸主,就要走不寻常之路,每个行业都有一些难度不大的新技术。

这些技术不为主流客户看好,也常常被大公司忽略,但对小市场和新兴市场有很大吸引力,他把这些技术称为“破坏性技术”,落后企业如果能把这些技术商业化,就会引起市场风云激变,这就是“破坏性创新”。

本文主要从需求拉动的角度研究梳理创新特别是破坏性创新的发生机制和两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从而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参考。

  二、需求影响创新的机制

  

(一)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素质

  消费者行为在影响创新方面起到一个主要作用,它包括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信息非对称性和不完美信息,也包括消费者对现存产品和技术的惯例、惯性和习惯。

同样,消费者素质也会影响一个行业中的技术变化,比如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吸收能力的作用和吸收能力在消费者和用户中分布。

消费者行为和素质开启了一个富有成效的分析,即分析需求如何影响创新和产业变迁的方式。

关于这方面我们提及一些成功的方向。

  1.一个方向是用户参与创新

  在一些行业中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Lundvall[2]提出的用户——生产者互动到VonHippel[3]提出的用户发起创新,用户与生产者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换知识与信息。

20世纪70年代开始VonHippel[3]通过研究多个行业的历史,发现制造商并不是创新的唯一来源,用户也是创新的主体。

在诸如科学仪器、半导体和印刷电路板组装行业,有些创新的发端始于用户,它们首先察觉到需求,并通过发明解决相应问题,制造样机并证实样机的使用价值,制造商的工作则是对用户创新产品进行改进并商业化,VonHippel[3]将这种创新模式概括为“用户创新”。

吴贵生等[4]为用户创新给出了详细的定义,认为用户创新是指用户对其所使用的产品、工艺的创新,包括为自己的使用目的而提出的新设想和实施首创的设备、材料、工艺等,以及对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或工艺的改进。

  VonHippel[5]对用户创新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他引入熊彼特的观点,指出成功的创新者可以从它们的创新产品的暂时垄断中获得回报,这种能力随后将发挥一种杠杆作用,使创新者在市场中占有优势,从创新中获取暂时的相关利润或“创新租金”。

创新的动力主要是为了获取创新租金,当用户预计创新的收益超过成本时,它们就可能进行创新。

  随着对用户创新现象研究的深入,VonHippel[5]还发现了信息黏滞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给创新源分布带来的影响。

用户和制造商拥有不同的信息储备,而创新需要各种不同信息相结合。

信息黏滞性导致获取自身没有掌握的信息要付出成本,因此创新者更倾向于更大限度地应用自己拥有的黏滞信息进行创新,以降低创新成本。

信息黏滞性意味着不同创新源在创新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别,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从需求和使用环境方面进行创新,而制造商更多依赖自身专有的解决问题方面的信息进行创新。

  2.另一个方向是实践的共享

  实践的共享关系到新技术的用途和发展。

在一些行业,比如开放源代码软件,用户就是创新的驱动者,因为为了发展新的软件用户和创新者分享思想和资源。

Harhoffetal.[6]的研究表明开放信息对于创新者是有益的,因为开放信息可以使创新被其他人进一步改进,被帮助达到一个标准,面对低的竞争条件和期望互惠互利。

Franke和Shah[7]加入了另一个原因,在实践共享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许多乐趣和令人愉快的事情。

  

(二)领导用户呈现出另一种影响创新的关键需求机制

  领导用户是指新产品在市场上变得流行之前还需数月或数年时就对该产品表现出强烈需求的用户。

领导用户识别出将来在市场流行但大量在市场上出现仍需要数月或数年的需要,这在仪器产品和IT行业中较常见(VonHippel)[5]。

领导用户也在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显著受益,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需要(Urban&VonHippel)[8]。

普通用户必须识别出领导用户的贡献,这种贡献来自于领导用户关于新产品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普通用户在产品使用和应用的稳定期起主要作用,但是技术激烈变化或出于不稳定时期时他们很少起作用。

  因为领导用户熟悉将来的其他用户的条件,他们能够成为市场调研的需求预测实验室,而且,由于领导用户经常试图满足他们的体验性需求,因此他们能够提供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设计数据(VonHippel)[3]。

  (三)需求的一个更加强烈和直接的作用是共同发明创造(Co-invention)

  卖者创新与买者的在新产品、服务、应用、组织变迁方面的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相互补充。

正如Bresnahan和Greenstein[9]在IT行业中展示的,共同创新涉及用户和供给者的技术。

用户的共同创新在解释IT应用软件的技术变迁时特别重要,包括套装软件、半客户式IT方案,交钥匙方案。

共同创新以不同的方向和方式拉动技术变迁。

  共同发明创造从许多不同的方向和以不同方式拉动技术变迁,这意味着IT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被采纳,而是IT行业及其应用软件表现出技术上紧紧地相互联系。

共同发明创造可以在原有的技术上产生新的轨迹改进,组织变迁和新的制度,这反过来又可以在用户和提供商之间产生新的共同发明创造。

例如全球资讯网需求的增加已经使共同发明产生了新的浪潮,新应用软件的发展,新商业模式和新的制度,它们从需求中得到反馈,并以各种形式变化(Bresnahan&Greenstein)[9]。

  (四)消费者需求的从众效应与网络效应

  从众效应与网络效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与从众效应相对的是消费者理性(sophistication)。

网络效应是指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

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

只有一名用户的网络是毫无价值的。

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每名用户承担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同时信息和经验交流的范围得到扩大,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情况,即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这就是网络效应。

当一项新的产品或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之后,由于消费者的从众效应和网络效应,该项产品和技术可能会很快成为主流产品和技术,市场趋于集中和稳定。

从另一个方面讲,从众效应和网络效应也会起到保护成熟技术阻碍新技术发展的作用。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Malerba,F.etal.[10]认为从众效应、网络效应可以用公式:

  (五)消费者需求的门槛效用和产品属性的边际效用递减

  需求的门槛效用也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消费者可从产品的各种性能中获取效用,产品的性能对消费者存在一个门槛效应,即当产品的某项性能低于该门槛时,产品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当产品的各项性能超过其门槛值时,这种效用随着产品性能的增加是边际递减的,随着产品某项性能的持续增加,消费者在这项性能上获得效用越来越小,最终,消费者开始忽略这种性能的增加,而关注该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此时产品价格对消费者来说比性能的改进更敏感。

而在位的主导厂商进一步追求产品的某项性能,此时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门槛效用,但是其产品价格相对于主导企业的价格低,由于消费者在满足了门槛效用之后在产品性能上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开始注重产品价格,这是小企业的技术开始逐渐被接受,成为主流产品技术,其技术逐步取代原有主导企业的主导技术。

  三、需求对创新拉动作用模型层面的研究

  在模型层面,主要是能够模拟需求的动态变化、企业的动态变化和技术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有两种形式。

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新市场、子市场和利基市场②。

另一方面,就消费者知识和能力而言的需求的动态变化可以刺激技术变化和新企业的进入。

作为例子,这里主要讨论两种不同模型。

  

(一)一种模型主要强调试验性顾客和新的需求类型在影响竞争产业动态变迁和新技术出现中的作用

  在“历史友好”(history-friendly)产业进化模型中,Malerba和Nelson[11]分析了以下顾客:

“标准”型顾客,是指被市场中已经存在的主流产品吸引并被这些产品的一些特征所影响,比如产品的价格和性能;试验性顾客,这种顾客渴望现有产品中的新技术;具有新需求的顾客,这类顾客寻求全新的产品。

历史友好模型以计算机产业为例,认为试验性用户和具有新需求的客户在激进型创新、技术竞争和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一个产业中一项新的激进型技术的成功引入是一个主导设计或是一个新的主导企业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一群愿意体验和购买具有新技术的新产品的试验性顾客,这使得具有新技术的新企业进入该产业并生存下来变成现实。

当新的潜在市场当前还没有被在位企业所服务时,具有偏好多样性的顾客也发挥了上述相似的作用。

两种类型的顾客需求都会使新技术有效的成长,或者是通过新企业,或者是在已有的企业内。

Malerbaetal.[10]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

当试验性用户只占很少的市场份额时(10%),新进入企业只能生存一段时间,它们采用新技术导致行业领导者也采取新技术,行业主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后巩固了它的优势地位,并将新企业挤出该行业。

当试验性用户的比例达到20%时,采用新技术的新进入企业不但可以存活下来,而且还能够在市场中赢得不俗的地位。

最后,当试验性用户达到30%时,并且具有较高的从众效应和较高的设计密度时,新企业快速成长并主导市场。

  

(二)另一种模型强调一个产业中影响创新和技术变迁的消费者的异质性和消费需求生命周期

  这个模型考察了在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中消费需求(如产品性能门槛、偏好类型、效用变化和细分市场的差异)与技术变化的相互作用如何引导技术和竞争的演变。

Adner和Levinthal[12]在产业生命周期中模拟了一个共同进化过程:

早期时产品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的性能,但是后来当产品的某些性能门槛已经达到时,过程创新开始呈现,再后来,新的阶段开始,在这个阶段中,给定一定的需求意愿,企业又一次进行产品创新以增加产品性能。

在一定程度上,成熟消费者可能要求产品性能,但是他们对产品性能改善的评价没有反映出他们愿意为改善产品支付更多。

而且需求也可以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被模拟。

Adner[13]展示了Christensen[1]式的破坏性技术可能是不同细分市场中消费者偏好重叠(即某个细分市场中的产品的某项属性的性能给该市场中的消费者带来效用,也会给另外的细分市场中的消费者带来效用)和偏好对称(即第一个细分市场购买第二个细分市场中的产品所产生的效用损失等于第二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购买第一个细分市场中的产品所产生的效用损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路径,因为它考虑了需求生命周期和需求的细分。

但是在这个模型中,消费者从三个维度被刻画,被门槛效应、对产品不同属性的偏好以及对产品的每一个属性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关于模型的讨论使考察需求和技术的动态变化联系达到了研究的前沿,在这个框架内,消费者的知识和能力,有改革精神的用户的反馈,新的细分市场的出现和需求的收是研究的主题。

  四、经验层面上需求与创新关系的案例研究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当晶体管首次被引入并作为真空管的潜在替代品时,它的大部分用途次于真空管。

但是美国国防部认识到了晶体管在他们正关注的几种武器系统中的潜在优势,因此美国国防部为晶体管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专售晶体管的市场中,一些新企业能够生存并进一步发展提高晶体管技术,最后这些从事晶体管生产的新企业能够在广泛的民用领域与真空管进行有效的竞争。

到1970年代中期,晶体管已经实际上已经取代了真空管。

  美国国防部也为飞行器的喷气式发动机的引入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利基市场。

如果没有专业化市场,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本应该要慢的很多。

正因为在初始阶段美国国防部的需求支持,喷气式发动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较快地在民用飞行器市场上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Malerba[14];Langlois和Steinmueller[15])。

  关于人工晶状体的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欧洲和美国人工晶状体技术对治疗白内障很有效,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这些晶体管需要手术植入它们,这项技术被许多眼科专家认为是次于其他治疗白内障的技术,而且病人或有也有同样的观点。

但是有一群坚信人工晶体管是治疗白内障的最好手段的眼科专家,他们有能力使一些病人信服人工晶体管技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最好手段,这为人工晶体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市场和试验性的天地并最终变成了一项有效、安全常规的治疗方法(Metcalfe和Andrew[16])。

  众所周知,互联网早期的进步是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取得的,因为美国国防部对互联网有特殊的需求,这些需求要求封包交换网络(packetswitchednetwork)取代电路交换网络(circuitswitchednetwork)。

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一群新的试验性用户加入到这个市场,主要是一些学术研究者,他们使用阿帕网链接研究型实验室。

后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成为能够连接大批市场用户的技术(McKnight和Bailey[17])。

互联网虽然不是一个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典型案例,但却表明了利基市场和试验性用户的重要性,它们能够使新技术生存并开发利用新的主要市场。

  技术追赶并转变成为领导者一个潜在的显著的方面在于当地市场的质量和动态变化,而不在于传统的追赶理论强调的出口市场。

在探索性分析1980年到2005年韩国手机产业的基础上,本文展示了韩国手机产业转变行业领导者主要是受本土用户,当地的服务提供者(移动电信运营商),有促进作用的政府政策和手机生产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强大的联系。

传统理论认为后发国家或地区的当地需求太小并且过于单纯因此不能刺激产生追赶作用的创新。

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当地需求演化并作为新产品、服务和技术的重要的试验台,促进和调整着本土手机生产商和运营商的技术进步速度和发展方向。

  韩国的重要性主要不是由于手机市场规模(在2000年代平均每年的替换需求为1.5-2千万部),更重要的是韩国手机市场的快速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由于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以及试验性用户的作用。

韩国的手机制造商首先在本土市场上销售,经过国内市场的实验之后,本土市场加强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出口其手机到国外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力。

另外,韩国的移动电信运营商大量购买本土企业生产的手机,然后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国内的最终消费者,用电信服务利润来补贴手机的价格,这种手机生产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强大的联系使得韩国本土手机生产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技术能力(Whang和Hobday[18])。

  另外,Malerba[15]研究发现在半导体和计算机行业,政府公共采购已经是该行业早期创新的重要因素。

Bresnahan和Malerba[19]、Bresnahan和Greenstein[9]发现在计算机行业自发阶段,试验性顾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IT行业,用户参与对于标准的发展和修订很关键。

在医药行业,通过经销商、医生和卫生系统渠道的需求在一种新药的扩散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上述案例都是需求拉动的创新,正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这种创新形成了战略性产业,这些产业后来迅速占领广大的市场,形成了一批前后关联性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并且这些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对经济结构高级化和综合国力提升巨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这些产业最初都是一些新兴产业,第一,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传统而言这些产业大部分在当时都是刚刚兴起。

第二,从市场成熟的程度来看,这些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容量非常小,市场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产品的设计是粗糙的,用以制造产品的机器设备是非专门化。

这些产业发展共同的特点是创新和需求在这些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需求拉动创新,从而进一步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需求、创新导致的产业结构演化

  一些产业的特点表现出由一连串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主导技术。

在每一个时代内,行业集中度趋于上升。

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一种新的技术被引入,这种新引入的技术开始处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主导技术的下风,但是它有潜力变得具有竞争力。

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行业的新进入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存活下来并进一步成长,而一些大型的在位企业在技术上没有转变。

还有一些例子:

在位企业能够有效的转变,并在新的时期与其他企业竞争。

在两种情况下,行业集中度重新上升,直到下一次新技术的到来。

  广告效应、从众效应、网络效应是影响创新努力的程度和方向以及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因素。

早期的破坏性技术服务于利基市场,该市场上的顾客对非标准的产品属性和性能给予较高的评价。

破坏性技术的性能和属性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成为充分满足主流顾客的技术(Christensen和Rosenbloom[20];Christensen[1])。

  需求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与此相反,将需求纳入产业动态变迁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比如需求以什么方式和形式影响创新和产业动态变迁的关系?

需求对新技术仅仅具有惯性和被动接受吗?

需求是被动接受新产品还是主动对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推动作用。

在产业动态变迁的过程中哪一个动态过程是被需求触发的。

  回答这些问题可能要从识别影响产业动态变迁和创新的需求的各个方面开始。

一个方面是大家熟悉的企业R&D支出和创新努力的激励提供,消费者偏好、市场差异、市场缝隙、需求规模和增长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努力和各种形式的技术变化。

  例如,用户的特征和子市场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市场结构的演化,正如Sutton[21],Klepper和Thompson[22]在他们的模型中所反映的。

在他们关于市场结构演化的模型中,子市场起到了主要作用。

Sutton[21]认为新的增长机会是以新的子市场的形式出现。

Klepper和Thompson[22]认为子市场的创建和毁灭是产业动态变迁的中心力量,它决定企业的扩张和收缩,并最终决定企业规模、年龄、增长和生存的关系。

但是,在Sutton[21],Klepper和Thompson[22]的工作中,需求有一个被动的作用,它没有影响创新的速度和技术变化的方向。

  Malerba[10]构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生成上述的模式并聚焦于需求的特征。

Malerba[10]认为新进入企业能够有效采用新技术并能够长时间生存下来依赖于边缘市场的存在,这些边缘市场是老技术没有很好服务的市场,或者依赖于试验性用户,或者同时依赖于两者。

在位企业一开始又很少的激励采用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开始时可能处于在位企业已经熟练的技术的下风。

如果采用新技术的新企业与在位企业在原有的市场上面对面的竞争,新企业一般不能存活下来。

因此,新企业需要发现一个能够使它们长时间生存的市场,以便使其能够发展新技术达到与主流市场竞争的程度,利基市场或者是试验性用户能够为它们提供这样的空间。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供给动态变化的角度来解释主导技术的革新和行业的结构变化。

从供给方面得出了技术革新会导致行业的集中(Abernathy和Utterrback[23];Nelson[24];Klepper[25];Malerbaetal.[1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一项技术是新技术时,它不会完全令人满足,许多不同的公司试图生产和出售不同该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领较大的市场。

在生命周期的早期,有大量的企业和顾客进入市场,也有大量企业和顾客退出市场,逐渐的,技术开始趋于稳定并且产业结构变得非常集中。

产业生命周期的这种解释首先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动态变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一项技术的某项产品形式被发现并发展来满足绝大部分顾客的各种要求,顾客被吸引到该形式的产品上,该产品形式变成了主流设计,企业如果生存必须生产该种形式的产品。

随着产品市场更加同质化,设计更加稳定,企业能够利用累计知识,采取更加有利可图的规模生产方式,进入该行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趋于集中。

成功的企业抽取利润的一部分再投入到R&D来巩固发展他们的优势。

  最近,出现了一些强调从需求动态来解释技术的革新和行业结构变化的理论。

一个主导技术(或主导设计)的出现和行业的稳定发展不完全是因为一个能够令人满意的技术的出现,而是因为需求方面的网络经济和从众效应。

消费者被吸引到一个特定的设计(或技术),企业如果想生存的话也必须转移到该种设计。

大部分强调需求动态的模型和强调供给方面的模型一样,都得出主导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集中。

这些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在一些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需求方面的动态演变和供给方面动态演变都会导致行业的集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和行业都表现出产业生命周期的形式。

首先,由于许多行业面对的是多样性的顾客,一种单一设计的出现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定制化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医药行业也是如此,因为不同类型的药需要满足不同疾病的多样化要求(Sutton[21,26];Malerba和Orsenigo[27]),照相机和扩音系统行业也是这方面的例子(Windrum和Birchenhall[28])。

在这些行业有很少的规模经济或者是累积学习优势,这些规模经济和累计学习优势可以使企业成长为大规模企业,而且可以使R&D维持较低水平。

  但是,Malerba[10]的模型与以前的贡献不同。

首先Malerba[10]认为网络外部性或者是需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