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docx
《浅谈音乐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音乐教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音乐教学
浅谈音乐教学
通榆县第一小学郝静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和现代化服务。
这样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教育,人才必然是具有未来意识的人才,人的发展也不再是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
所以,我校就:
怎样在音乐教育中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音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品质;怎样发挥学生音乐创造力;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兼备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堂教学方面
作为创新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体验性和操作性特征,决定了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独特多样的。
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
立足实践,我校尝试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因此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更新”已成为必需,依据新课标理念,我们学校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民族打击乐器》的介绍一课中,我们采用“活动—体验”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四组,给每组发了一套鼓、锣、钹等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让学生运用“看、摸、敲、磨、刮”等多种方法,总结出这些打击乐器的形状构造,演奏手法和音色特点。
教师及时适当地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淡出了“教”的角色,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参与实践和探索,学生的探求欲望、创作欲望、表现欲望都被充分激发,通过“看、摸、敲、打”等实践活动的体验学习,学生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直观清晰的了解各打击乐器的形状构造,更在实践中摸索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在接下来的“自选打击乐器,即兴创编演奏”的环节中,学生极富创意地创编了“丰收”、“雷雨”、“赛场”等很有特色的打击乐合奏片段。
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的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设计开放的音乐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对音乐的实践辨证统一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
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
为此,我们学校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我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如欣赏《飞来的花瓣》一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角色换位”: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赏析、讨论,然后请每组同学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引导同学分析、欣赏作品。
学生在亲身体验了做教师的苦乐中,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作品。
这样不仅不落痕迹的进行了尊师教育,而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了合作、创作的乐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
我校的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例如在进行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教师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准备了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
教师们对自己的要求是:
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
教师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
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情感的桥梁。
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学生就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
同时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的积极性。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肯定的语言,学习伙伴的身份,使学生在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敢于自信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和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始终要求教师保持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态度和方式,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有疑就问”,“有话就说”,鼓励学生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想”等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对于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一主题的多种答案,也从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轻易评判,而是敏捷捕捉其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乐于学,敢于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自信和能力。
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是推进课堂教学主体化,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不再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
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
如在《黄河大合唱》赏析一课中,我校教师就利用了现代媒体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等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黄河奔流的生动画面,立体强烈的音响效果,清晰直观的赏析流程图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作品震撼人心的特定意境中,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
整堂课不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而且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立体化,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学生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大容量地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形象、全面和深刻。
因此在音乐课堂内外的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视、广播、Internet等多种媒体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音乐文化范畴,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三)、运用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创新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为达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而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校教师常采用“师生角色换位”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开放思维、自主表现和创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学习,自主的探索和实践,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以求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采用“我来备课”、“我是老师”、“看我表演”、“我能更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教学,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潜能,敢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场所和机会。
在“师生互位”的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了追寻知识的艰辛,享受到了创造的快感,并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求新、求高、求好,提高了表现自我,大胆、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创造性,更应具有合作性和团队精神。
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发展,富有实效的良好环境。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任务,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能相互依靠,协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的目标任务。
例如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时,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进行资料收集、讨论汇总,并在一周后的音乐课上进行汇报交流、赏析表演等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对作品的理解分析给了我们许多惊喜。
而这首以前总让学生感觉艰涩的作品,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全新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这种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个人胆怯畏难的情绪,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学生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创新能力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必须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的重视。
新课标更是提倡以音乐为本的课程综合。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校非常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整合,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历史、音乐与运动等相关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如在学习《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歌曲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的自由创作实践活动。
教师退隐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为了完成改编任务,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等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戏剧旁白、制作表演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
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学生通过担任不同角色的活动实践,展示了创作成果,获得了不同体验。
而且通过戏剧、舞蹈、朗诵、绘画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想象和体验了音乐作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拓展性体验的兴趣。
长期进行这样的实践和创作,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艺术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
(四)、建立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激发自信创新
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
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
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
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
主要内容有:
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
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
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
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实践表明: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二、特色教学——合唱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
它能给学生以旋律美、和声美、情感美的熏陶,能丰富其思维,陶冶其高尚情操。
因此我校在 时间组建了少儿合唱团,在合唱教学中如何注重提高学生素质,便成了我校音乐教师至关重要的课题。
我们在长期的合唱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从合唱教学中的“听”“想”“唱”、“情”等方面,作了如下的一些探索:
(一)、“听”——有利于认识能力的提高
“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
学生通过听觉对音乐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感知而形成感性认识。
我们常采用对比法来训练“听”。
在合唱教学中适时地选择一些与原唱的单旋律歌曲相关的合唱曲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织体的音乐形象更具生动性,丰满性,从而培养学生对高层次的合唱音乐的感悟力,鉴赏力。
譬如在教唱歌曲《雪绒花》时,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节奏、音准的基础上,选择了《音乐之声》中的原唱歌曲让学生欣赏,当合唱音乐将丰富的织体呈现出来时,此起彼伏回旋激荡的旋律把学生带入那个特殊的年代。
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增强了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又提高了对合唱音乐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听”是一种感情的认知过程,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形象又生动的知识。
因此,在合唱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二)、“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能让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
它能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理解音乐,能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
合唱作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形式,它的成功必然来自多方面积极因素,这就为培养学生广阔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在训练学校合唱队演唱《在灿烂阳光下》这首歌时,合唱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利用歌词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与学生共同确立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在讲解歌词时,启发学生带着真情实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脑海中确立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为表现作品定下了基调。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歌曲中的三句歌词“难忘开国大典的礼炮”、“难忘那回归盛典的升旗”、“闪耀金光金光铁锤镰刀”,是表达了不同的场景的歌词在作品中描绘三个伟人在不同时期的宏伟的历史画面,从而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第二对作品的旋律特征进行适当分析,结合旋律的呈现、展开、对比、起伏,引导学生去想象一幅幅无字画面,使学生在旋律的行进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接着又将旋律与歌词结合起来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和对作品情绪的把握。
第三,对合唱中的和声以及多声部的音响效果,在速度上、节拍上、节奏上、力度上均给予一定的把握。
“想”是具有音乐特点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经历了困惑、喜悦和激动情感的变化,形成了活跃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了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唱”——有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听”与“想”的训练后,学生理解了作品,掌握了作品的感情基调,那么“唱”便是以上两者的综合体现。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
“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现社会的团结吗”?
团结协作,整齐划一是合唱队的重要环节。
在合唱训练中会遇到一些不协调的情况,例如个别学生的声音比较突出,声部之间声音相互对抗,我校教师便对学生启发引导,使学生懂得:
独唱讲个性,合唱将共性。
合唱艺术是合作的和声艺术,强调个人的声音应与整体的声音融为一体,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有些学生在训练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指挥和学生的配合,教师便对学生引导使学生懂得合唱是一个集体的演唱,是用声部间的错落有致,旋律的层次线条清晰明朗来表现音乐的。
因此,它有一个集中点,那就是指挥。
在合唱中,学生要集中注意指挥的提示,顺着指挥音乐与感情导入,才能在聆听别的声部音响的同时,唱好自己的旋律。
要使合唱歌曲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指挥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所以我们对音乐教师钻门做了培训,教师指挥时都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对作品理解转化为精辟的语言、准确的指挥动作和形象的体态以及会“说话”的面部表情。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队员的心,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
那么指挥者和演唱者才真正地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指挥者对合唱作品的理解,才能真正通过学生的演唱得以体现。
这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的。
从实践中我们感到:
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合唱队的每个学生必须时时刻刻想到整体,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情”——有利于爱国注意情感的熏陶
列夫托尔斯泰说:
“艺术是情感的传递”。
合唱的作品是多样性的,学习多样性的合唱作品,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国的合唱曲目众多,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
那一曲曲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都充盈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洋溢着人民的智慧。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们欣赏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太行山上》、建国以来《祖国颂》、《走进新时代》等作品。
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学生们听了都很振奋,从中都能领悟到中国人民是奋斗不息,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
再如描绘各民族秀丽风俗的曲目《牧歌》、《远方的亲人请你留下来》、《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更加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山河是如此壮丽秀美,绽开的音乐之花竟如此瑰丽。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极为有力的鼓舞作用,树立起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盛的崇高理想。
“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的熏陶。
这是一个由初级阶段逐步提高到高级阶段的过程,能够形成一个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才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合唱作为一门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它在提高认知能力,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
因此我校合唱队在市里比赛中多次获得殊荣。
在合唱教学中,只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听”、“想”、“唱”、“情”等环节,并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就能让学生感受音乐赋予的无限之美,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