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下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x
《世界近现代史下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现代史下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现代史下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知识结构】
西欧
背景美国
苏联
划分势力范围
概念建立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处置战败国
积级
评价消极
后果:
两极格局形成
【重点难点】
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
(1)创立的过程不同:
前者是在一战后仓促建立的,是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处置战败国,分享胜利果实的结果。
后者的创立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早在战争进行时的1941年8月,英美首脑发表《大西洋宪章》,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此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直到1951年9月旧金山会议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雅尔塔体系才最终确立。
(2)形成的世界格局不同:
传统的世界格局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由欧洲列强主宰国际事务。
一战后尽管美国崛起,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依然没有改变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世界近现代史上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美苏格局所取代。
(3)性质不同:
前者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实力的基础之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强权政治的产物。
后者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但该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的社会制度,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
(4)对战败国的处置不同:
前者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失败的,帝国主义战胜国标榜其目的是为了和平,避免发生战争,事实上更多的是为了复仇(如法国竭力削弱德国,报普法战争之仇),显然是为了保证主要战胜国的利益,那么必然会引起利益受损国的不满。
相比之下,英美法在处置战败国时,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把太多的重担强加给他们。
2、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是如何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
(1)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
A、早在14-15世纪,意大利、英国就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欧洲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从而使资产阶级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中得以确立。
B、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
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欧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各大洲之首,而世界其他各洲还基本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欧洲对外实行殖民主义政策,征服、侵占并统治了其他各大洲的大片土地,主宰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2)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欧洲的霸权地位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和动摇。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英国、法国、意大利被削弱,而美国、日本则大发战争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战后美国企图谋求世界霸权,但受到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的反对,欧洲仍然是当时国际舞台的中心,英国和法国仍然控制着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B、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沦为“瓦砾堆”和“贫民窟”:
a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摧毁沦为战败国,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b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往日的威风一扫而光。
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不仅战争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使法国的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数百年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3)两极格局的建立
A、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a在军事上: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b、在经济上: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又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这就在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c在政治上:
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B、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a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b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C、两极格局的建立:
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
就欧洲而言,西欧沦为美国的附庸,东欧则为苏联所控制。
这样,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D、两极格局的特点:
以美苏为中心,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
其中政治上表现为两种制度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表现为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精典名题】
1、(2000年苏浙高考题)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D、没有进步作用
剖析:
本题以近代以来出现的三个国际关系体系为中心,要求通过归纳分析比较,找出其相同点。
考查的知识范围牵涉到世界近代和现代,旨在考查学生对这一专题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D项错误,因为这三个体系虽然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但不同程度地具有进步作用。
[答案:
D]
2、观察下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回答:
(1)你认为画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了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剖析: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揭露了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及实质所在。
回答本题时要抓住题中的提示语言“二战后”及漫画中“$”标志等几个关键信息,判断漫画的主题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答案:
(1)“医生”指代杜鲁门或马歇尔或美国;“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
(2)“药方”指马歇尔计划(或欧洲复兴计划)
(3)“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HT〗1、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
A、美元与英镑挂钩,英镑与其他国家货币挂钩
B、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C、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也与黄金挂钩
A、美元与日元挂钩,日元与黄金挂钩
2、决定世界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性会议召开B、国际组织成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A、意识形态分歧
B、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势均力敌
D、美国居霸主地位,苏联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
4、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特点是
①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②都宣布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③都由某些大国提议创建④均受到英法美操纵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支持希腊政府,阻止共产党掌权
C、组织北约,加强与苏联抗争的实力
D、遏制共产主义,但诉武力
6、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①社会制度不同与国家利益的冲突②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③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④美苏军事均势所形成的制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D、①②③④
7、以下对杜鲁门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只是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政策声明
B、是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势力的宣言
C、标志着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
D、表明美国对外政策开始转入全球扩张时代
8、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A、个大国的分区占领B、彻底根除法西斯势力
B、美苏争霸的结果
C、以美为首的西方大国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矛盾的不可协调
9、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D、代表相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10、战后对日本的处置与对德国处置不同之处是
①对日本战犯处置更为严厉②基本保留原来的政治体制
③由美国单独占领④彻底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必须保证日本不再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和平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个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同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1945年9月《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
材料2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美国总统杜鲁门
材料3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说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
“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1945年初,美日签订《日美共同防御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府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承担的军事义务”。
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回答:
(1)材料1中所标榜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质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1中所说的“意见发生不一致时,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材料2中“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
(4)材料3与材料1相比,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12、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在欧洲,它为什么要采取“冷战”的形式?
有哪些措施?
在亚洲,又为什么采取“热战”方式?
最后结果为何?
为什么美国的“冷战”政策会成功,而“热战”政策却失败了?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知识结构】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状况
发展原因
共性因素
备注
美国
霸主地位确立与动摇
日本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西欧
欧共体
【重点难点】
1、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由国家来进行垄断的资本主义,而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在经济领域里的联合。
(2)形成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但只是零星现象,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居主导地位。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二战后普遍盛行。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克服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它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作用,是由于利用了国家的力量投资于一般私人资本家无法承受的投资大、风险大而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开拓了生产和销售领域,还由于注意到国民经济的计划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因而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关于欧共体的成立及影响
(1)历史背景:
A、历史渊源:
欧共体的建立是谋求欧洲统一的重要步骤。
B、现实的迫切要求:
第一,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大强国的控制之下,成为美苏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欧国家既面临来自苏联东欧的威胁,又受到美国不断加强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摆脱美国、独立自主及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第二、50年代中期起,美国与欧洲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美国与欧洲争夺市场的斗争愈演愈烈,而西欧各国都缺乏单独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要保住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有力的影响,联合是唯一的出路。
C、联合的可能性:
第一、战后西欧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为实现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使这些面积狭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要求使生产、商品、交流、资本和劳务超越国界,这就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保证;第三、法、德两国出于恢复大国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共同利益,逐渐排除宿怨,实现和解。
(2)性质: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因为欧共体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出面协调建立的国家间经济联盟。
(3)影响:
A、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B、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外部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
C、欧共体奉行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D、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E、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经典名题】
1、二战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73年该体系瓦解。
该体系从建立到瓦解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瓦解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衰退
D、美国经济实力由盛至衰,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剖析:
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这一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它是美国实
力膨胀的象征,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非常强大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70年代这一体系瓦解,从根本上反映美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
D]
2、(2002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列材料:
欧洲一体化大事表(1951-1995年)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
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回答:
(1)概括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剖析:
欧洲一体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非常青睐的重点问题,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题主要借助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流水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欧洲一体化大事记,反映了三种发展趋势:
一是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延伸扩展;三是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国际组织。
答好本题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从材料“流水帐”中分析出上述三种发展趋势;二是要准确审题,防止答非所问。
如“规模的变化”、“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政治一体化)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等都是本题设问中的关键信息。
答案:
(1)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2)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超级大国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新兴产业兴起②发展高科技
③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④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①实行非军事化②重视科学技术③发展教育事业④利用局部战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同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种种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指
A、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下风
B、第三世界掀起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D、欧共体与日本经济发展,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
4、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霸主地位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A、发展电子信息产业B、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C、大力革新生产技术D、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5、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B、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C、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涉经济D、借助国家行政力量集中全国财力物力6、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问题上的态度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
A、日本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B、否定侵略历史
C、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D、日本民族的心理缺陷
7、造成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根本原因是
A、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B、资产阶级的反共本性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健全D、资产阶级右派势力上升
8、二战后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
其理论依据是:
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改革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B、德国政治民主趋势加强
C、德国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E、德国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趋势加强
9、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有
①拓展世界市场②优先发展军事工业③注意发展高科技④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⑤发展新兴产业⑥借助对外战争的机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1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了美国在二战以后同西欧的关系的有①实施马歇尔计划②建立北约③组建欧洲共同体④各自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21948-1970年美国与英、法、西德、日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见表
年代
美国(%)
英、法、西德、日之和(%)
1948年
54.6
19.6
1970年
37.5
31.5
回答:
(1)西欧与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与美国资本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说他们既是美国的盟国又是竞争对手?
他们与美国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材料2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1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至今。
分析上述三个阶段的基本状况及演变的原因。
三、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结构】
苏联苏联改革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变革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中国改革
【重点难点】
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问题
(1)原因:
①理论上僵化。
表现在:
a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先进性,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b片面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好,排斥一切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c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错误认为阶级斗争必然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越来越尖锐化;d否认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及市场机制的作用。
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表现在:
a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监督;b党政不分,以党代政;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央统得过死,地方企业缺乏自主性;d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e分配中平均主义。
③闭关自守的状态。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真正开放。
客观上,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主观上,旧的体制不希望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联系,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
(2)历程:
①20世纪50年代初以南斯拉夫体制改革发端,斯大林逝世后的赫鲁晓夫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后的波匈改革。
这些改革除南斯拉夫外,都未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没有触及到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弊端。
②20世纪6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东欧国家改革,主要特点是围绕改造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
这些改革依然没有涉及到原有的弊端。
③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广泛的全面的改革浪潮。
中国是这场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次改革的特点:
一是范围广,由过去的几国扩展到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均涉及到;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体制的弊端以及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3)模式
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改革的苏联体制
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
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经典名题】
(2003年春季文综卷)中外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改革对该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最先把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的有
A、苏联B、波兰C、中国D南斯拉夫
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回顾课本有关知识,理解和分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特征。
[答案:
D]
2、在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卓有成效并促进经济快发展的国家有:
①日本②匈牙利③捷克斯洛伐克④波兰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异同的能力。
思考时一要注意满足题干所要求的三个条件;二要突破思维定势,不能仅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找答案,题目并没有要求按照社会性质或意识形态来划分,所以没有必要预设一个思维框架来束缚自己的思路。
[答案:
A]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B、改革中盲目冒进
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D、工农群众不满
2、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和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相同点是
A、废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实行计划和市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