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02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docx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所面临的障碍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业成绩是儿童升学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学生、家长和研究者对其非常关注,有大量的文献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考察学习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流动儿童学业成绩障碍的四维分析框架,这些教育障碍体现在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中。

HenanChen(2010)分析了我国云南省昆明市流动儿童的调研样本,从流动儿童家庭生活、自我意识、学习障碍和人际关系四个维度构建了质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并且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分别做了研究,是一篇全面反映流动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

本研究借鉴了这篇文献的分析步骤和研究工具,采取质性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能更全面、清晰地描述流动儿童学业表现面临困难的状况。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8月完成了本研究质性研究材料的收集。

材料收集由研究者独自参与整个调研过程完成,共调研了6所学校。

以个体访谈、关注群体小组讨论和班级行为观察等方式获得了以下调研对象的信息,其中学校校长(包括分校区校长)7位、教师18人、学生18人、家长9人,此外还访谈了2位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专家,1位教育管理者,总计55人。

[1]其中昌平区调查的打工子弟学校为ZX学校、PY学校、DFH学校,石景山区为HA学校。

这四所打工子弟学校中DFH是有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

两所公办学校分别是海淀区的LQ小学、东城区的YLW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部,初中部有一半的学生是流动儿童且没有北京户口,高中部几乎没有流动儿童)。

访谈的地点有时在学校的会客室,有时在老师的办公室,有时在流动儿童家里。

个体访谈结束后还对被访谈对象进行一段时间的连续电话询问、工作和学习场景观察。

现场观察的班级数为8个,观察人数为11人。

在调查中组织了多次专题小组讨论,包括3次教师、2次学生和2次学生家长的讨论。

专题小组讨论相对于单独访谈,访谈者感觉会相对轻松,能够放开讨论很多问题。

在后续随访调研中,研究者和访谈人员与现场的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交谈,从中了解到一些最新信息。

表1质性研究访谈学校文中代码说明和访谈人数统计

单位:

个,人

学校代码

学校基本信息(按校区统计)

参与调研的人数

观察的班级数和人数

大概入学人数

学校性质

所在区

个人访谈

小组讨论

PY

幼儿园、小学、初中总计700人

无办学许可的打工子弟学校

昌平区

校长1人、教师3人、学生2人、家长2人

教师小组讨论1次4人;家长讨论1次3人

观察班级2个

观察人数2人

ZX

幼儿园、小学、初中总计600人

无办学许可的打工子弟学校

昌平区

校长1人、教师2人、学生2人

学生小组讨论1次5人

观察班级1个

观察人数2人

HA

小学、初中560人

无办学许可的打工子弟学校

石景山区

校长1人、教师2人、学生1人

观察班级1个

观察人数1人

DFH

小学、初中总计550人

有办学许可的打工子弟学校

昌平区

校长2人、教师2人、学生2人、学生家长2人

教师小组讨论1次4人;学生家长讨论1次3人

观察班级2个

观察人数2人

YLW

初中部350人

非重点公立学校

东城区

校长1人、教师2人、学生2人、学生家长3人

学生小组讨论1次6人

观察班级1个

观察人数2人

LQ

小学、初中600人

非重点公立学校

海淀区

校长1人、教师2人、学生2人

教师小组讨论1次4人

观察班级1个

观察人数2人

表1质性研究访谈学校文中代码说明和访谈人数统计

二研究发现

本研究质性研究部分将考察流动儿童家庭面临的问题,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父母与流动儿童沟通少、当地人的偏见和歧视等现象对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方面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流动儿童自身是否无意识地给自己在获得高学业成绩上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

(一)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制度障碍

1.没有户口

流动儿童在学校读书期间由于没有北京户口,除了不能接种免费的疫苗外,其余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流动儿童家庭能够支持其参与的,多数和本地孩子一样。

流动儿童没有户口造成的障碍主要还是没有办法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公立学校的一位老师描述道:

“重点校不愿意培养这些孩子(流动儿童),害怕以后这些孩子为了回家参加中考而走掉,把他们培养出来反而流失掉。

我们这所学校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流动儿童)在初二、初三就需要转学回去参加户籍所在地的中考。

”(公立YLW教师BZD)

表2流动儿童教育障碍质性研究分析框架

流动儿童面临的障碍

制度障碍

没有户口

当地居民的歧视

公立学校的入学障碍

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设施较差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不足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规模较大

社会经济障碍

家庭收入低,社会地位低

家庭高度流动

父母受教育水平低

兄弟姐妹较多,生活压力大

家庭和社区生活环境较差

家庭缺少教育资源

健康状况较差

缺少早期幼儿教育

缺少参与课外辅导和活动课程

在学期间成为“童工”

文化障碍

存在方言障碍

学习基础较差

打工子弟学校师资水平偏低,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家长缺少对子女的教育意识

家长有害的教养方式(家暴)

心理障碍

由于没有户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而缺乏自信

缺少父母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与父母沟通交流少

长期与一些重要的亲人隔离

在公立学校受到的歧视,使其变得敏感、自闭

教育期望低

注:

由于篇幅限制,下文中所描述的教育障碍,只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方面,并且其他一些教育障碍在所举的案例中也有涉及,因此不再单独分析。

表2流动儿童教育障碍质性研究分析框架

由于担心培养的流动儿童要回去参加中考而流失掉,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师并不愿意花精力培养这些孩子。

这种情况在小学和初中都存在,只是初中阶段更加突出。

流动儿童离开流入地参加中考将导致教育财政外溢,如果没有政绩的考核,地方政府担心“洼地效应”,怕有更多流动儿童涌入后造成更大的财政困难,而不愿意对其进行财政支持,这也是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一般位于中下等水平的原因。

2.公立学校的入学障碍

在北京,流动儿童要想进入公立学校学习要办齐“五证”,即北京暂住证、在北京实际居住证明、务工证明、户籍所在乡镇政府出具的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多年以来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准入条件一直没有松动。

近年来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能力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以北京市流动儿童最为集中的朝阳区来看,小学数量在逐渐减少,学校数量的减少必然带来接收学生规模的下降。

近年来北京市教育控人政策愈演愈烈,流动儿童想要到公立学校就读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流动儿童家庭在北京主要的择校形式为“以钱择校”。

北京地区“择校”现象的存在已经是不成文的学生入学“潜规则”。

虽然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出台各种规定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赞助费”,但是这个情况并没有完全杜绝。

家庭条件比较好,但是学习成绩仍然不理想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相对多一些。

能够去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很多家长(大约80%)缴纳了“择校费”——学校巧立名目为“捐赠费”。

多数流动儿童家长都希望学校不收赞助费,简化办入学证明的手续,希望流动儿童能够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3.打工子弟学校设施、教师和班级规模等问题

一方面,调研发现,除了流动儿童本身的学习基础较差外,许多打工子弟学校连最基本的化学、物理实验器材都没有,很多打工子弟学校所用的教材也和公立学校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较差的学校设施以及教师不足、班级规模过大等问题,无疑也会影响到在这些条件较差学校就读儿童的学习状况。

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师质量较差且流动性很大,是对流动儿童学习非常大的危害。

(二)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社会经济障碍

1.流动儿童家庭状况较差

下面是两位公立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学习状况的描述。

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对前面提及的包括家庭生活压力大、父母经济社会地位低、家庭教育资源少、家庭收入低、较差的家庭生活和居住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外地学生学习好的很多都是靠自己。

家长很着急孩子的学习但是很无奈。

家长着急就打小孩。

这些孩子的父母打工做苦力的比较多,家里一般有两个左右的小孩,家长也管不过来。

(公立YLW教师ZLS)

外地来的家庭家长没办法督促孩子的学习。

父母工作很忙,管孩子只在孩子犯错时。

家长无能为力,流动儿童学习能力不强。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一样,甚至家庭教育更加重要一些,需要家庭教育来配合学校教育。

(公立LQ教师WLS)

在调研的过程中,也有女学生表示父母更疼爱弟弟,更加愿意把钱花在男孩身上。

如果是多子女家庭,父母更倾向于将男童带到城市里求学,这使得来到城市求学的女童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也更加自律,许多女童的学习成绩要好于男童,但是很多女童初中毕业就被父母早早嫁掉。

这说明流动儿童家庭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流动女童面临更大的失学风险。

2.流动儿童健康状况较差

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

调研发现,由于家庭收入低、生活压力大、生活环境差、缺少父母的关怀,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相比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比如慢性病和营养不良。

在打工子弟学校PY,一位老师描述了他们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

“你会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相对会显得比较瘦弱,平均身高也会矮一些。

我们的体育活动和课程很少,学校也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校长担心让孩子做太多体育运动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学生家长会找学校算账。

”(无证打工子弟学校PY教师MLS)

健康状况较差直接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些孩子患有贫血或肠胃炎,有些儿童常常不吃早餐就到学校学习。

这是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业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同学讲述了他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影响考试发挥的问题。

“我有贫血,所以我常常觉得头晕和吃力,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发现自己头晕所以我没法集中注意力。

”(有证打工子弟学校DFH学生WXD)

流动儿童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过度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些还会出现难以和同学及老师交往、强迫症、暴力行为。

一位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指出: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常常采取暴力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些学生可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到了一些暴力行为,学生之间时常打架斗殴。

”(PY校长WXZ)

3.流动儿童缺乏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是指一个儿童学习阶段的前五年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身心成长、知识和社会关系发展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承认一个良好的儿童早期教育对儿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今后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大量校长和教师对此的描述,缺乏早期教育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主要产生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流动儿童不良的学习习惯;其次,缺乏基础知识和认知技能。

访谈中多数教师认为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流动儿童在学校表现较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这些习惯是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形成的,在儿童长大后很难纠正。

与城市孩子不同,流动儿童在学校遇到的学业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公立学校的教师描述了流动儿童缺乏早期儿童教育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造成的影响:

“与本地孩子相比,许多流动儿童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早期儿童教育。

由于没有接受幼儿教育,这些孩子一开始在学校没办法适应。

同时,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守纪律也缺乏自制力。

这让我们疲于应对。

”(公立LQ教师小组讨论)

另一位老师描述了由于缺乏早期儿童教育,流动儿童的知识和认知存在缺陷:

“你能容易地发现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区别。

当第一天让大家互相做自我介绍时,当地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