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0026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docx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

源宏世纪花园二组团4#楼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目录

1、工程概况

2、编制目的

3、施工方案

4、梁柱模板安装方法

5、顶板满堂支架支撑搭设要求

6、砼浇筑

7、模板拆除

8、安全组织管理及安全技术管理

9、超高模板施工应急预案

 

超高现浇砼墙、柱及梁板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源宏世纪花园二组团4#楼工程,工程地点位于坂下村坂下街中段路北,东临建设路,建设单位为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设计单位为厦门市泛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临汾开天建设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本工程主楼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剪力墙结构,裙房地下一层(局部),地上一层,框架结构。

因本工程所处地势特殊,4#楼主楼部分地下室层高9.51米,裙楼部分地下室层高8.44米。

具体平面布局详见附图。

由于墙柱及梁板的模板支设高度超过8米,出于安全考虑,编制本方案。

2、编制目的

4#楼主楼现浇剪力墙、柱及梁板高度为9.75米,超过了一般单层结构层高小于8米的支撑体系,根据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和安全问题,规范施工操作程序,提高超高墙板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对超高架体模板、超高满堂脚手架及超高墙柱砼浇筑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请专家论证,为超高墙板的模板安装、满堂架及砼浇筑提供安全技术指导。

3、施工方案

3.1满堂支架施工方案

3.1.1梁板满堂支架概况

4#楼地下室顶板高度为9.51米,满堂支架搭设计划采用钢管48×3.0,立杆间距0.9m,任何部位不得大于1m,立杆全部布设在650mm厚的钢筋砼筏板上,立杆下端垫方木。

水平杆双向设置,间距1.5m,底部设双向水平连杆,满堂架四周设竖向剪刀撑。

3.1.2满堂支架竖向剪刀撑布置:

满堂支架四周竖向剪刀撑布置示意图: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200

900900900900900900900

立杆间距900mm,水平间距1500mm

3.1.3满堂支架水平剪刀撑布设:

超高满堂架平面尺寸为南北32.1m,东西32.8m,支架总高9.59m,

水平间距1.5m,共设8道水平杆,水平剪刀撑上下共设两层,其位置分别布设在下部第二道水平杆上和下部第五道水平杆上,水平剪刀撑布设平面图。

(见附图一)

3.1.4、满堂支架设立受力计算:

受力计算参考下表立柱允许荷载值(KN):

横杆步距(mm)

48×3.0钢管

对接

搭接

1500

26.8

11.0

 

满堂架立杆承载力计算:

图纸设计为梁板结构,板厚160mm,立杆间距为900mm,局部1000mm,每m2按一根立杆,横杆步距1500mm计算,现浇地下室楼面梁板计算荷载如下:

1.现浇梁板底模每平米自重:

0.3KN/m2×1.2系数=0.36KN/m2

2.板底木方每平米自重:

5×0.05×0.1×5m×1.2系数=0.15KN/m2

3.施工荷载:

1.0KN/m2×1.4系数=1.4KN/m2

4.混凝土每平米自重:

24KN/m3×0.2m3×1.2系数=5.76KN/m2

5.钢筋每平米自重:

1.1KN/m3×0.16m3×1.2系数=2.1KN/m2

6.震捣砼荷载:

2.0KN/m2×1.4系数=2.8KN/m2

12.57KN

当水平钢管的步距为1500mm时,立杆的允许竖向荷载查上表:

对接时[N]=26.8KN

12.57KN<26.8KN,所以板底钢管承载力满足要求。

由于采用剪刀撑进行加固处理以及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容许水平钢管步距适当调整为1500~1600mm,板底局部立杆间距最大为1000mm。

立杆稳定性验算如下:

σ=N/a≦f

式中N——每根立柱承受的计算荷载:

12570N

A——钢管截面积(mm2),查表=424mm2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根据钢管立柱长细比λ

查表求得,当λ=184时,=0.211

f——Q235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205N/mm

①先计算钢管长细比:

λ=l0/i

l0——计算长度:

l0=h+2a=1500mm+2×700mm=2900mm

i——截面回转半径,查表Ф48×3.0钢管得i=15.78mm

λ=l0/i=2900/15.78=184

②根据钢管长细比λ=184,查轴向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表,

=0.211

③立杆稳定性验算:

σ=N/a≦fσ=12570N/0.211×424mm2=141N/mm2

由于141N/mm2<205N/mm2,所以立杆稳定性满足要求。

3.2、梁模板支撑计算:

本工程梁截面尺寸大小不等,为安全考虑选取截面较大的梁,其尺寸为b×h=400mm×800mm的梁进行计算,梁底离地高8.87m,梁周边结构板厚160mm。

梁底模板木枋采用50×100松木枋,木方间距150mm~200mm,梁底模板支撑采用D48的钢管,搭设间距900,梁底模板采用15mm厚的胶合板,其力学性能为:

抗弯fm=13N/mm2,抗剪fv=1.4N/mm2,弹性模量E=9000N/mm2,密度=5KN/m3,由于模板支架高度小于10m,可以不考虑风荷载影响。

3.2.1荷载

底、侧模自重:

5KN/m3×0.015m×1.8m×1.2系数=0.162KN/m

混凝土自重:

24KN/m3×0.4m×0.8m×1.2系数=9.2KN/m

钢筋自重:

1.5KN/m3×0.4m×0.8m×1.2系数=0.58KN/m

施工荷载:

1KN/m3×0.4m×1.4系数=0.56KN/m

震捣砼荷载:

2KN/m3×0.4m×1.4系数=1.12KN/m

11.622KN/m

乘以折减系数0.9,则q=q1×0.9=11.622×0.9=10.46KN/m

3.2.2梁底模承载力计算

按五等跨连续计算,弯矩系数Km=-0.105,挠度系数Kw=0.644

3.2.2.1弯矩计算:

M=-0.105ql2=-0.105×10.46×0.32=-0.1KN.m

3.2.2.2抗弯计算

σ=M/W=(0.1×106)/(400×186/6)=4.6N/mm2<[fm]=13N/mm2

(梁底模抗弯可满足要求)

3.2.2.3梁底模抗剪计算:

V=KVQ1=-0.606×10.5×0.4=2.5KN

τ=V/A=2500÷(400×18)=0.35N/mm2<[fv]=1.4N/mm2(梁底模抗剪满足要求)

3.2.2.4梁底模挠度计算:

Fw=0.644×q2×L4/100EI

=0.644×10.5×3004/100×9000×(450×183/12)

=0.99mm<[fw]=3.0mm(梁底模可满足要求)

3.2.3梁底木枋承载力计算

3.2.3.1底、侧模自重:

5KN/m3×0.015m×1.8m×1.2系数=0.162KN/m

木枋自重:

5KN/m3×0.05m×0.1m×1.2系数=0.18KN/m

混凝土自重:

24KN/m3×0.4m×0.8m×1.2系数=9.2KN/m

钢筋自重:

1.5KN/m3×0.4m×0.8m×1.2系数=0.58KN/m

施工荷载:

1KN/m3×0.4m×1.4系数=0.56KN/m

震捣砼荷载:

2KN/m3×0.4m×1.4系数=1.12KN/m

=11.802KN/m

乘以折减系数0.9,则q=q1×0.9=11.802×0.9=10.62KN/m

q=q×0.3/0.4=10.62×0.3/0.4=7.97KN/m

3.2.3.2梁底木枋弯矩计算

M=q(cb/L)(d+cb/2l)=7.97(0.4*0.5/1)(0.3+0.4*0.5/2)=0.64KN.M

3.2.3.3梁底木枋抗弯计算:

σ=M/W=(0.64×106)/(50×1006/6)=7.7N/mm2<[fm]=13N/mm2

3.2.3.4梁底木枋抗剪计算:

V=qc/2=10.6×0.3=3.18KN=3180N

τ=V/A=3180÷(100×50)=0.64N/mm2<[fv]=1.4N/mm2(梁底木枋抗剪满足要求)

3.2.3.5梁底水平钢管承载力计算:

梁底水平钢管采用D=48mm,壁厚3.0mm钢管,搭设间距900×900,按五等跨连续梁计算,其力学性能为:

截面积A=4.23cm2,重量g=3.64kg/m,截面惯性矩Ix=10.78cm4,截面最小抵抗矩Wx=4.56cm3

3.2.3.5.1底侧模自重:

底、侧模自重:

5KN/m3×0.015m×1.8m×1.2系数=0.162KN/m

木枋自重:

5KN/m3×0.05m×0.1m×1.2系数=0.03KN/m

混凝土自重:

24KN/m3×0.4m×0.8m×1.2系数=9.2KN/m

钢筋自重:

1.5KN/m3×0.4m×0.8m×1.2系数=0.58KN/m

施工荷载:

1KN/m3×0.4m×1.4系数=0.56KN/m

震捣砼荷载:

2KN/m3×0.4m×0.8m×1.4系数=0.9KN/m

11.802KN/m

乘以折减系数0.9,则p=p1×0.9=11.802×0.9=10.62KN/m。

因水平钢管只承受一半的荷载,故P=5.31KN,q=p/0.8=6.64KN/m

3.2.3.5.2梁底水平钢管弯矩计算:

弯矩系数-0.105

M=-0.105×P×L2=-0.105×6.64×0.8×0.8=0.45KN.M

3.2.3.5.3梁底水平钢管抗弯计算:

σ=M/W=(0.36×106)/4560=78.9N/mm2<[fm]=205N/mm2(梁底水平钢管抗弯可满足要求)

3.2.3.5.4梁底水平钢管抗剪计算:

V=-1.281×P=-1.281×5.31=6.8KN

τ=4V/3A=6800×4/(3×423)=21.43N/mm2<[fv]=115N/mm2(梁底木枋抗剪满足要求)

3.2.3.5.5梁底水平钢管挠度计算:

挠度系数1.795

FV=1.795×P×L/100EI

=1.795×5310×800/100EI

=1.81mm<[fw]=2.0mm(梁底水平钢管挠度可满足要求)

3.3墙、柱、梁、板模板施工方案:

3.3.1采用高质量新胶合板做模板,拼接严密,局部缝隙用胶带或批灰处理,模板转角处粘双面胶条,严密拼装。

墙模板厚度18mm,梁板模板厚度15mm。

3.3.2木枋采用50mm×100mm新方木,间距120mm,上下接头错开布置,方木立放,厚50mm面贴紧模板。

3.3.3100mm宽度偏差不得大于2mm,宽度偏差较大时,应用电刨修平后拼装。

3.3.4墙、柱对拉螺栓,采用Ф14螺栓,钢楞采用双根Ф48×3.0钢管,间距500mm,对拉螺栓水平方向间距0.5m,垂直方向:

2m以下范围内间距0.4m,2m以上范围内间距0.5m,因下部模板承受砼涨力最大,下段对拉螺栓两头分别设双夹、双螺帽,确保模板的稳定性。

3.3.5梁、板底支撑要全部采用可调托

3.3.6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长度不超过0.5m

3.3.7400×800梁底必须增加一道支撑立杆

3.3.8现有所有原材料、可调托样、扣件等必须验收合格

3.3.9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按以上方案施工,模板不会变形

能够保证浇筑砼符合规范要求

 

4、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

模板支撑系统方案设计详见以下图表:

梁、板支撑系统立杆平面布置图、梁、板支撑系统剖面图、混凝土板下模板支撑系统布置一览表(表6)、混凝土梁下模板支撑系统布置一览表(表7)。

 

混凝土板下模板支撑系统布置一览表表6

模板支撑系统简图

板底木方(次搁栅)

(50×100mm)

间距(mm)

木方搁置杆件(主搁栅)

板下立杆

纵横向

水平杆

步距(mm)

材料

间距

(mm)

材料

纵横间距(mm)

立杆支承节点方式

300

Ø48×3.0mm双钢管

1000

Ø48×3.0mm钢管

900×900

1500

 

混凝土梁下模板支撑系统布置一览表表7

序号

截面尺寸b×h(mm)

搭设

高度

(m)

梁模板支撑系统简图

梁两侧立杆

梁底立杆

梁底次楞

(50×100mm木方)

木方搁置杆件(主搁栅)材料及规格、间距

纵横向水平杆

步距(mm)

横向

纵向

根数

纵向间距

节点形式

间距(mm)

排距(mm)

根数

1

200×500

9.17

1000

1000

1

1000

可调顶托

2

Ø48×3.0mm钢管间距1000

1500

400×800

8.87

1200

1000

1

1000

3

5、顶板满堂支架支撑搭设要求:

5.1、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梁下立杆采用顶托支撑方法,立杆采用对接扣件的连接方法。

板下立杆如采用搭接,搭接长度大于1m,且接头错开0.5m以上,搭接采用双扣件以上的安全措施。

5.2、满堂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上部不大于200mm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底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小于500mm。

扫地杆以上纵横向水平杆按不大于1.5米步距满布。

5.3对接、搭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5.3.1立杆上的接头尽量采取对接方法接长,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5.3.2立杆必须搭设时搭接长度不小于1m,采用不小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小于100mm。

本层钢管支撑架的搭接接头不能超过50%,且接头部位应错开。

5.3.3所有搭接或对接接头均不容许在同一截面上。

5.3.4支架立杆应竖向设置,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

5.4.5当梁模板支架立杆采用单根立杆时,立杆应设在梁模板中心线处,其偏心距不大于25mm。

5.3.6模板支架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5.3.7临边安全防护:

在最外边立杆上设立2道水平杆作为防护栏杆,第一道水平杆离板面位置20cm,第二道水平杆离板面位置120cm,再在此水平杆周围满挂密目网。

6、砼浇筑

6.1墙、柱砼浇筑时计划竖向分两段支模分两段施工,第一段高5.39m,第二段4.2m,砼浇筑时必须采用竖向串筒导送砼,砼自由下落高度不得大于3m,严防砼自由下落超高,产生离析现象(准备两套串筒,轮换下料)。

6.2浇筑墙柱砼前,底部应先填50-100mm厚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防止烂根现象的发生。

6.3墙、柱砼应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0mm左右。

6.4墙柱和梁板砼浇筑时,应严格按照《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控制坍落度。

6.5砼浇筑后间隔12h,覆盖浇水养护。

养护时间不少于7d。

7、模板拆除

混凝土浇筑完,将同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试块送实验室试压,根据实验室出具的强度报告并报监理,决定模板的拆除时间。

拆模时应遵循先浇筑完先拆的原则进行拆模。

梁、板模板和支撑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后拆除。

墙、柱模板在浇筑完24小时后可进行拆模。

拆模时不得使用大锤或硬翘乱捣,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受损坏。

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则。

拆下模板严禁抛扔,要有人接应传递,指定地点堆放。

8、安全组织管理及安全技术管理

项目经理(罗雷)出任组长,生产副经理、技术负责人(梁云平)出任副组长,由各有关职能部门专业工长为成员,组成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

设专职安全员一名,专职安全员有权因安全问题责令其分部分项工程停工整顿,各施工班组设安全检查监督员。

支模搭设过程中,模板及支架设计人员应现场交底、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支模架搭设完毕,模板及支架设计人员应现场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组织管理机构如下:

(附图二)

8.1满堂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036)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

上岗人员需定期体检,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8.2搭设满堂架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8.3作业层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

不得将模板支架、缆风绳、泵送混凝土的输送管等固定在满堂脚手架上,严禁悬挂起重设备。

8.4满堂脚手架的安全检查与维护,应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

安全网应按有关规定搭设与拆除。

8.5满堂脚手架在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

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

8.6在满堂脚手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守。

8.7、工地临时用电线路的搭设及满堂脚手架接地、避雷措施等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进行。

8.8、搭设满堂脚手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9、超高模板应急救援预案

为贯彻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企业负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

施工单位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结合公司生产的特点,成立应预案领导小组,并制定本应急救援处理预案。

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齐安林

副组长:

罗雷

组员:

梁云平程少彬荣真温杰峰孙路峰黄应冲周新智

主要职责:

组长齐安林负责项目部应急准备响应预案的全面领导指挥组织实施;

副组长罗雷主要负责项目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应急响应的资源准备。

梁云平主要负责项目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审核和执行情况的检查;

程少彬、温杰峰应现场的急救抢险工作;

荣真、黄应冲负责应急响应现场的材料供应,道路疏通工作;

周新智负责应急电话的拨打:

急救120、匪警110、火警119、交通122。

孙路峰负责应急响应的后勤工作。

9.1本工程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与方针

更好的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员工的工作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应急预案体现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有限保护人和优先保护大多数人,优先保护贵重财产等原则和方针。

9.2本工程应急预案的级别

根据本工程的生产特性,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其有害影响只局限在本工程围墙界区之内,不会扩大到整个社区,故本工程应急预案按Ⅰ级进行制定。

9.3本工程应急预案启动涉及的事故内容

1、场区火灾,强风、暴雨造成的安全事故;

2、坍塌、倾覆失稳、高处坠落、物体脱落事故;

3、其它不可预见的应急总指挥认为必须启动应急预案的突发性事件。

9.4、应急预案的启动前提

施工场区发生重大事故前兆或发生评估预测为:

1、有重大伤亡隐患;

2、直接财产损失在2万元以上;

3、对施工场区外的影响有明显的破坏或人身伤亡。

9.5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响应

在砼浇筑过程中,组建由技术全面、责任心强、对模板架设有经验的技工组成检查小组,对梁底、板底支架关键部位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使事故消灭在初始状态。

当事故的评估预测达到启动应急预案条件时,由应急总指挥发出启动应急反应预案令。

由应急总指挥,事故现场操作副总指挥同时启动应急反应公司总部一级应急反应行动组织和项目经理部二级应急反应行动组织,按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一级事故现场的特性,执行应急反应行动。

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应急救援资源和社会应急救援公共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所示和减少人员伤亡。

9.6应急预案的终止

对事故现场经过应急预案实施之后,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得到有效的控制、消除;所有现场人员均得到清点;并确保未授权人员不会进入事故现场;不存在其他影响应急预案终止的因素;应急救援行动已完全转化为社会应急公共救援,局面已得到控制;应急总指挥根据事故的发展状态认为可以终止的,由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反应终止令或授权事故现场操作副总指挥下达应急预案终止的决定。

9.7应急预案的应急反应组织机构

应急预案的应急反应组织机构按公司、项目部进行组建,公司总部设置应急预案以及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工程项目经理部设置二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

9.8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

9.8.1公司总部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框架图:

 

应急总指挥

公共事务和法律咨询通讯联络与协调

反应操作副总指挥

危险源风险评估部

培训演练部

应急物资管理部

应急人力管理部

事故现场操作副总指挥部

工程技术服务部

后勤供给部

外部应急协作部

9.9应急计划的建立

9.9.1、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项目经理部施工场区支模相关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应依据施工场区周边的具体实际情况,施工场区内建筑物的总平面分布及施工特点,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的要求,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要求,施工项目的内容和规模以及气象部门发出的台风、暴雨警报等,科学的评估出几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影响。

综合在评估厚,提供合理的评估意见,建立最佳的应急方案。

结合周边项目应急救援能力,制定出该项目的应急计划。

上报公司总部备案并与公司总部的元形成独立的项目总应急预案。

9.9.2、应急反应行动的资源配置

应急计划确立后,根据项目经理部施工场区所在位置的具体条件以及周边应急反应可用资源情况,按半小时自救的应急反应能力,配置合理的应急反应行动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

上报公司总部办公室备案。

9.9.3、建立危险辨识体系

根据施工内外的特点和设备材料等特性确定危险源的清单,并根据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建立落实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危险辨识体系,定时、定向、定人、交叉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危险源的突显特征。

9.9.4应急报警机制

应急报警机制由应急上报机制、内部应急报警机制、外部应急报警机制和汇报程序四部分组成。

它的形式为由下而上、由内到外,形成有序的网络应急报警机制。

9.9.4.1应急上报机制

通过危险辨识体系获取危险源突显特征后,第一时间报告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现场负责人应立刻向公司总部汇报,由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9.9.4.2内部应急报警机制

应急预案启动后,一二级应急反应组织启动,通过通讯工具通知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及应急计划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