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7997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7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doc.docx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doc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南通市水利局

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年三月

项目名称: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设计编号:

2009G022

委托单位:

南通市水利局

承担单位:

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咨询证号:

工咨甲11120060040

报告编写:

 

估算编制:

报告校对:

项目负责:

审核:

批准:

编制时间:

2010年03月

 

1总论

1.1规划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通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城市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依赖性和要求愈来愈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已建成区范围内水系遭到一定的破坏,使原有的水系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严重削弱了水系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污染带来的河道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退化总是也十分严峻,使城市居住、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受到制约。

我市市区城区河道从2002年开始着手整治,到目前已初步取得成效,在实施整治过程中,迫切需要系统全面地对市区水系做一个适度超前的规划。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大量的城郊地块被纳入市区范围,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建成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地形特征、水利工程条件、水系等均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迫切需要根据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城市水系进行系统整治。

为规范保护和利用城市水系的行为,促进城市水系综合功能的有效发挥,保障城市防洪、供水、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1.2规划指导思想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流域规划为指导,以河网水系为基础,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以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为前提,以截污治污、引清调水、营造景观为主要手段,突出系统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整治、科学管理,充分挖掘城市涉水文化底蕴,构筑“水通、水动、水清、水安、水灵、水美”的城市水系新景观,为南通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3规划原则

1)充分协调水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布局、目标和建设要求的关系,同时注重与城市给水排水、水环境保护、道路交通、旅游景观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

2)充分协调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处理好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化景观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城市市政工程系统的关系。

3)充分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4)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

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5)体现滨水空间的共享性。

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甚至是稀有的空间资源,应确保水系空间在土地权属、功能特性等多方面的公共性。

6)体现水系的地方特色。

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

7)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在规划编制、修改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广泛吸引公众意见。

1.4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

[8]《防洪标准》(GB50201-94)

[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

[10]《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

[1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13]《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

[1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

[15]《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00)

[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

[17]《南通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1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送审稿)

[19]《南通市城市防洪规划》(2002-2020)

[20]《南通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2005-2020)

[21]《南通市区(建成区)河道整治规划》(2010~2014)

[22]《南通统计年鉴》(2009)

[23]其他有关法规、规范及规定

1.5规划范围

依据《南通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区,包括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范围(以下称规划区或南通市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区面积68.66平方公里。

1.6规划基准和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

2008年

规划近期水平年:

2012年

规划中期水平年:

2020年

规划远期水平年:

2030年

1.7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

规划调研:

对规划区水系情况作详细彻底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水系历史及已有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同时广泛征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对水系现状及存在问题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尤其是针对了主城区2009年几次短历时特大暴雨出现的受涝问题进行了实地走访,对城市河道污染源作了较详细的摸查,使得规划方案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

初定方案:

依据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排涝、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开发等规划对水系布局的需求,立足现有水系,理清水脉,遵循水流的客观规律,明确城市水系主体功能,确定城城市水系的基本格局。

在城市水系基本格局确定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城市水面修复与补偿,满足城市适宜水面面积率要求。

对规划区水污染原因进行客观的调查分析,确定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目标,确定水质控制、生态修复方案,同时研究水系生态水量的控制和保障。

充分考虑水系景观功能,制定适应城市品位提升、居民生活休闲需求的水景观建设方案。

深入挖掘城市涉水文化底蕴,结合城市水景观功能区划,以保护历史水文化遗产为重点,辅助考虑具有时代特点、自身特色和适应城市人居需求的新型水文化建设。

中间成果汇报:

根据规划初定方案,编制水系规划报告初稿,同时召开中间成果汇报会,与相关部门沟通和交换意见,并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对规划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规划评审:

提交规划报告送审稿,准备汇报文件,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报告进行审查。

最终成果:

对专家审查意见进行整理与汇总,根据意见对规划报告作最后的调整和完善,并提交规划最终成果。

1.8规划主要成果

明确规划期的规划目标、构建城市水系系统和水系布局、确定城市适宜水面面积和水面组合形式、确定城市河道生态水量和控制保障措施、制定城市河道水质保护目标和改善措施、制定城市水景观建设方案、划定城市水系行政管理范围和制定管理方法、制定城市水系整治工程建设方案。

2城市水系规划区域概况

2.1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南通市区地处长江口北岸,属长江流域,陆域由长江北岸的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若干沙洲而成,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除狼山低丘区孤岛残立外,境内地势低平,河流密布,地面高程一般为1.6~4.2m(国家85基面,下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

南通市区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受太平洋气候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

年平均气温15℃,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平均降水量1060mm,年平均雨日120天左右,受梅雨和台风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的64.4%。

相对湿度80%,雾日31天左右,无霜期212~235天,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44mm。

水文地质: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下扬子地块东段,第四纪沉积物源丰富。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纪松散砂层之中,具有分布广、层次多、水量丰富、水质复杂等特征。

根据含水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埋藏分布及水力联系,可将区内孔隙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潜水层和Ⅰ、Ⅱ、Ⅲ、Ⅳ承压水层(组)。

潜水层埋藏于地表下50m以上,由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组成,处在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交替的地质环境中。

水质受全新世海侵影响较大,水质为咸水,后随海水退出,受大气降水、长江水渗入稀释和上游淡水补给而淡化,属微咸水。

第Ⅰ承压含水层以灰色中粗砂、中细砂夹粉砂为主,与潜水层有水力关系,为半盐水。

第Ⅱ承压含水层以中细砂、含砾中粗砂为主,水质为重碳酸氯化钠(镁)型。

第Ⅲ承压含水层埋深200m左右,以中细砂、含砾中粗砂为主,为重碳酸氯化钠型淡水,矿化度小,除铁离子高外,适合饮用,是市区深层地下水主采层。

第Ⅳ承压含水层埋藏在300m以下,具有多层状发育特征,为淡水。

地震:

南通市区位于海安、如皋凹陷的南侧,华南地台的北缘,经中生代地壳运动,由石灰岩、砂岩和石英岩组成,地层形成较早,活动性小。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市区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ec,属于低抗震设防区。

2.2经济社会发展

南通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依长江,与上海、苏州隔江想望,北接广袤的苏北平原。

全市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下辖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五县(市),以及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

南通市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2008年,在市委和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紧环境下抓机遇,好中求快争一流”的总体要求,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8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1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93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880.02亿元,增长1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40元。

2008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9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9.59亿元;财政总支出290.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4%。

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08年省定全面小康的18项25个指标南通市有20个达标。

苏通大桥正式通车,洋口港初步通航,吕四港综合海运码头建成,南通迈入了桥港新时代。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崇启大桥、海洋铁路开工建设,沪通铁路通过国家立项,兴东机场改造升级规划通过民航华东局批准。

南通市区包括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总人口87.52万人。

2008年南通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8.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3.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8.92亿元,人均GDP55761元。

2008年市区实现财政收入173.0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9.17亿元,财政支出114.78亿元。

2008年市区城市建设成果卓著,滨江大桥、长江中路改造、青年路东延等18项重点工程全面竣工。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五城同创”目标圆满完成;市区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整体转换;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平安南通”建设深入推进,获省委、省政府“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

2.3供水排水

2.3.1城市供水

南通市区供水包括城市供水和自备水源两部分。

城市供水主要由市自来水公司下辖的4座水厂供水,综合供水能力为90万立方米/日,其中狼山水厂40万立方米/日,南通港水厂5万立方米/日,芦泾港水厂5万立方米/日,洪港水厂40万立方米/日,现有供水管道总长度1491公里。

2008年,南通市区自来水总供水量为19388万立方米,其中生产运营用水量6532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7326万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量85万立方米。

市区生活用水服务人口72.38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276.4升/日。

2.3.2城市排水

南通市除老城区部分地区为雨污合流制排水外,其余大部分区域都已采用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河流。

根据《南通统计年鉴》(2009),南通市区现有排水管道总长度1102公里,管道密度7.1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雨水排水管道668公里,管道设计标准普遍采用1年一遇。

另外市区内还建有两座雨水泵站,分别为朱家园泵站和大码头泵站。

南通市主城区的城中片及城东片、开发区、港闸开发区、崇川开发区等建成区中污水管网已基本形成,污水管网总长度434公里,并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9座。

2008年南通市区污水排放总量为11657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26万立方米/日,污水年处理量9269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5.9%。

2.4污染源分析

根据对南通市区现状河道污染情况实地调查情况,目前南通市区河道除濠河以外水环境普遍较差,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有老唐闸镇、东港河沿线、主城区西部、观音山地区、中兴街办、竹行地区。

污染原因包括沿河小区治污不彻底,雨污串流;部分工厂偷排或不达标排放废水;城中村居民生活污水直接入河;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尾水不达标等。

1、老唐闸镇污染源分析

老唐闸镇污染河道包括公园环河、公园一二村界河、二三村界河、粮库河、白龙庙河、闸南一河、新工房西河、闸南竖河、轴瓦厂河、闸南二河等。

主要污染源为公园新村、大南新村及沿河居民生活污水,以及企业职工生活区生活污水,加之公园一二村界河、二三村界河、轴瓦厂河、闸南二河等河道均为断头河,正常基本无水体交换,污染物不断在河道中积累,污染现象日益加重。

2、东港河沿线污染源分析

东港河属港闸经济开发区,沿线聚集着一批老的化工、纺织、机械及制药等污染企业。

虽然沿永兴路、越江路、通港路已布置了污水管网,但部分企业污水未接入污水管网或截污不彻底,污水偷排河道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东港河及沿线的曙光中心河、永曙西界河、东港河、东港1-6河等支河的全面污染,水体正常呈墨黑色。

3、主城区西部污染源分析

主城区西部污染河道包括姚港、任港、倪虹河、工农河、直角河、虹桥新村环河、南通港北河、运料河、任港一至四河、姚港一至三河等。

其中,运料河主要受生活及工业污水的影响,水体正常呈黑色。

南通港北河沿线民居极为稠密,且无污水收集系统,所有居民生活污水全部通过该河由南通港涵洞排入长江,河道水体常年呈暗灰色,且伴有浓烈的臭味。

任港河污染问题在河道污染源专项行动进行了详细调查,主要存在工业企业偷排污水、未截污地区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及截流小区污水进雨水管道等三方面问题。

姚港主要受江山农化、姚港化工厂污水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水体严重发黑。

工农河、直角河、虹桥新村环河、倪虹河等河道水体呈暗灰色,明显属生活污水污染。

该区域为南通市主城区主要居住区,居民小区十分密集。

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工农河、直角河、倪虹河、姚港竖河沿线城中村生活污水,以及虹桥新村、虹桥南村、任港路新村等老小区污水进雨水管道等。

4、观音山地区污染源

崇川区观音山镇集中了大量的印染、纺织企业,长期以来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观音山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水环境未得到显著改善,区内通甲河、兴石河、界港河、营船港、铺港等近乎所有河道水体正常发黑发臭,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现状污染企业主要分布于镇区通甲路两侧,太平北路沿线及镇区东部兴石河、营船港沿线。

5、开发区中兴街办污染源

开发区中兴街办内河道较少,污染河道包括区内中心竖河、永兴镇横河、新富中横河、窑厂河、新开中横河。

窑厂河主要受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并涉及富民港南端。

其余河道污染源主要为小区生活污水进雨水管网造成污染,且河道普遍为断头河,水体呆滞加剧污染。

6、竹行地区污染源

开发区竹行地区现状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开发程度不高,但区内集中了大量的钢丝绳企业,且无污水收集及排放系统,企业废水一般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区内河道普遍成橙黄色,目前受污染的河道主要包括天星横河东段、朝阳竖河、长桥港、长洪河、圩田北三级河、圩田南三级河等。

2.5水污染防治

近年来结合“五城同创”,南通市区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部门全面推进污水管网收集系统,2007、2008年共建设污水管网长度124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包括老小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观音山地区污水收集系统等;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新建了观音山污水处理厂、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06年的23万立方米/日提高至26万立方米/日,年处理量由5767万立方米提高至9269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由80.3%提高至85.9%。

水利部门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先后新建了濠河至棉机河、运料河至任港、跃进河至通吕运河等贯通工程,以及钟秀泵站、郭里头泵站等水源工程,结合河道疏浚与护岸工程建设,基本理清河道水脉。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同时,开展生态补水调度研究,通过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目前已基本实现主城区全面水体置换。

经多部门共同努力,南通市成功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2.6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

监测资料表明南通市区内地表水总体水质较差,达标率低,多属Ⅴ类水,超标因子主要是氨氮、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

濠河总体水质达到国家Ⅳ类水标准,综合污染指数为3.32,其余河道综合污染指数为6.12。

2.7河道生态特征

南通市区河道生态功能整体成急剧下降趋势。

受水环境污染及沿河破坏性开发的影响,大部分河道生态特征单一,有的甚至完全失去了生态特征。

河道生态特征与区域开发程度密切相关,开发程度越高,河道生态特征越差。

根据河道现场踏勘情况,南通市区河道生态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生态型:

包括南通农场、幸福街道、陈桥街道大部分河道,上述区域开发程度较低,人类活动仍以农业生产为主,河道为天然土坡且水质较好,河道内及滨河湿地生存着多种水生动植物,河道生态功能较强。

人工生态型:

该种类型河道主要有天星横河西段、海港引河、濠河、富民港、新开港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濠河。

河道水质稍好,河岸一般采用硬质护岸防护,无滨河湿地或滩地,河道中存在着种类为数不多的水生动植物,护岸以上有一定规模的滨河绿地。

由于硬质护岸切断了河道水土之间的联系,使得河道岸坡与河道内生态系统基本隔离,水生动植物缺乏生长和繁衍空间,河道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十分脆弱,极易遭受破坏。

生态缺乏型:

河道污染严重,或水质较差且已实施硬质护岸的河道。

污染严重的河道譬如通甲河、营船港、天星横河东段,河道内水生动物几乎绝迹,水生植物仅剩少量品种单一的耐污染植物,河道已丧失生态功能该类河道主要集中在建成区,例如姚港、开发区中心河、永兴中心河等,河道中几乎无任何水生动植物,完全成为了排水、排污的矩形明渠。

3城市水系现状及分析

3.1现状水系

现状水系状况主要依据《南通市城区河道工程资料汇编》(2006年3月),结合近几年来市区水系调整情况,经实地调研确定。

3.1.1河道概况

南通市区共有各级河道580条,总长度870.8公里,其中一级河5条(段)(九圩港、通吕运河、通扬运河、通启运河、新江海河),长43.9公里;二级河道12条(段)(天生港、任港、海港引河、裤子港、南川河、长洪河、天星横河、团结河、幸福竖河、英雄竖河、通甲河、兴石河),长85.3公里;三级河道69条,长209.7公里;四级河道494条,长531.9公里。

3.1.2配套建筑概况

规划区通江河道入江口均有涵闸控制,沿江共有涵闸19座,其中崇川区7座(南通节制闸、任港闸、姚港闸、小姚港涵闸、西山河闸、南通港涵洞、小洋港涵洞)、港闸区6座(九圩港闸、老鸭口涵洞、中心港闸、芦泾港闸、东港闸、天生港套闸)、开发区6座(营船港闸、新开港闸、裤子港闸、富民港涵洞、南通农场闸、东方红出江涵、团结闸)。

由于成陆时间差异,地形高程有所不同,长期以来,根据灌溉、排涝要求,南通市区按高程分成高水系、中高水系和低水系,正常控制水位分别为2.2米、1.8米和1.2米。

内部涵闸主要用于不同水系之间的控制,现有内河节制涵闸100余座。

3.2水系历史演变

南通市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南北朝时成陆,唐朝末年与长江北岸连接。

历史上多次围垦形成最原始的水系。

建国以后,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满足农田灌溉及排涝的需要,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挖了通吕运河、通启运河、九圩港、团结河等大量的主要河道,形成了现状水系的基础框架。

七十年代初掀起了又一轮水利建设高潮,规划区内除历史河道外,大部分三、四河道均为该时期开挖形成。

至七十年代末,规划区水系基本全部形成,区内河道纵横、沟塘密布,属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为满足地块开发建设及水上运输的需要,对原有水系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调整,主要表现在河道填埋、缩窄、截断、覆盖等方面。

3.3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系布局的要求

水系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促进工农业生产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有着巨大和深远的意义。

城市水系的功能由原先简单的农田灌溉、排涝,逐步发展到防洪保安、清洁生态、美观休闲、调节小气候、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

因此对城市水系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城市水系布局应基于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环境、景观娱乐、航道运输等不同功能要求,依据水系现状分布特征及水系综合利用要求,各功能水系布局之间应统筹协调。

2)城市水系布局严格执行有关城市水系管理办法的规定,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特别注意对城市湿地的保护。

3)对城市水系的改造特别是对自然水体的改造应经过充分论证,并不应减少原有水面面积。

4)对城市水系的改造应充分考虑河湖水体的水量和水位需求,保证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的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满足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对水量和水位的要求。

5)城市水系布局应通过河道贯通、疏拓等工程措施,加强水系整体的连通性,包括河流、湖泊、水塘和湿地之间的连接,将分散和孤立的河道生态系统连成流动循环的水网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水平,形成以主干河道为主、分支河道为辅,连接湖泊、湿地的水流畅通的水系格局。

6)城市水系布局应注重恢复水系的自然生态、自然形态和自然景观,特别是恢复水系的自然生态和自然形态,恢复河道平面形态的蜿蜒性和河道断面的多样性。

7)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水系布局应尽量尊重原自然水系,保护与河流水系有关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建连通河道的走向、规模在确定河道主体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经过地区的用地性质和土地布局,分析各种功能的需求后确定。

3.4水系存在问题分析

3.4.1部分河道淤积、缩窄及切断

工矿企业、房地产开发、市政道路建设与河争地,部分水系遭到切断或填埋;沿河居民违章、倾倒垃圾造成河道淤积缩窄。

原有水系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排水线路局部混乱,水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

城市水面率持续下降,现状城市水面率仅为6%,与10%的要求相距甚远。

例如,川水港穿工农路已基本切断;幸福河与通吕河之间被切断。

深水北港原口宽18米,现最窄处仅为6米;英雄西河、团结三河、团结四河、校西五组河、陈家庄河以及八十六丈所有河道等已不复存在。

3.4.2河道断头,水体呆滞

南通市区有约1/4以上数量河道存在断头的现象,其中二级河道2条,分别为南川河、长洪河;三级河道13条;四级河道100条以上。

且河道断面普遍偏小,加之部分跨河建筑物标准不足,造成河道正常情况下基本处于无水流状态,水体呆滞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需要通过工程措施来实现水体的流动和交换。

南通市区河道目前引水工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包括濠河北土山泵站、郭里头泵站、钟秀泵站。

从实际调度运行情况来看,有效改善了濠河及周边学田、钟秀、城东地区等河道的水质,但存在着引水工程能力不足,覆盖范围小的问题。

3.4.3河道水污染现象严重

目前南通市区建成区内除濠河以外,其余河道水环境未得到彻底改善,水质较差,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污染最为严重的包括老唐闸镇、东港河沿线、主城区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