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第7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
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
[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求民主的伟大历程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考点1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选C 材料表明,清政府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考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
选A 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宣扬拜上帝教,反对孔子思想,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却大力宣扬孔子的思想,这说明原来的拜上帝教不能稳定政权,故选A。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期以天京变乱为分界点,B项不正确;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什么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上,更多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怎么考
命题多以文字材料呈现历史现象,能运用不同史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和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突出考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怎么办
同学们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并正确的理解列强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
第2步研知识·重难突破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
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
①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4)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5)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先进文明传入中国,两种文明碰撞,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着落后的农业文明。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吏治腐败,剥削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列强倾销商品,小农破产,使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3)自然灾害严重。
2.过程
(1)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政权。
(3)1853~1856年,进行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
(4)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企图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未能实施
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相同
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未能真正实施
4.评价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动摇了其统治根基。
(2)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3)部分领导人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
(4)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法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失败。
第3步提能力·题组演练
题组一 两次鸦片战争
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
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
A.必然性 B.偶然性C.可能性D.必要性
解析:
选A 从材料“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有其发生的必然性,A项符合题意。
2.(2015·太原模拟)中英《南京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
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公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
这项条款(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
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
解析:
选B 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关税趋于程序化,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
海关自主权的丧失主要指的是对于关税税额的双方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英贸易的增长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无关,故D项错误。
3.“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抑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关键信息“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说明中国官员无权处置外国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4.马克思在1853年说: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马克思意在表明( )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解析:
选C 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封闭被英国暴力打破,没有涉及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故A项错误;取代封建君主制的未必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马克思的主要意思是在说明英国在暴力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主观暴力破坏的延续性特点,故D项错误。
用“四审四推法”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第一步,审题干,做到“四审”,实现有的放矢。
找出关键信息,确定答题方向;界定题目时空限定,明晰答题范围;弄清题目类型,结合相应方法;确定涉及概念,把握内涵外延。
第二步,读选项,做到“四推”,实现对症下药。
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基本常识,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推敲备选项与题干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与对立的关系。
题组二 太平天国运动
5.(2015·咸阳模拟)据《太平天国史料专辑》记载,迟至1861年,在江苏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
这说明( )
A.太平天国尚未控制该地区B.吴江地区的土地关系没有改变
C.大地主支持太平天国运动D.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已经蜕变
解析:
选B 在吴江地区大地主仍然拥有三四千亩土地,并且收租米1300余石,说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没有在这一地区真正实行,原来的大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原有的土地关系没有真正改变,故B项正确。
6.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是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
解析:
选C 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全力围剿太平天国,材料中“贼”是对其污蔑的称呼。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相符合。
故答案为C。
A项是《海国图志》,B项是《天朝田亩制度》,D项是康梁维新思想。
7.(2015·武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统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丧失近代化的机会)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协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7~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解析:
根据所给信息,提取观点,并且从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
比如可以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放在全球视角下,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世界历史发展(全球)的重大事件及与此相关联的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论述;或内外因综合作用下思考和论证,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提取相关信息加以论证、说明。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
说明:
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都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
说明:
中国社会在1600~1800年期间,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繁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和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
示例三:
观点:
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在一起,或提出新的观点(如: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说明:
仿照上面的表述展开,具体略。
考点2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及社会生活变迁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
选D 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
考什么
近年新课程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上,侧重于通过社会生活变迁考查中国社会的转型。
怎么考
命题主要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要求考生多角度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和列强的经济侵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怎么办
同学们在备考时重点掌握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并能从经济、社会生活等角度分析理解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2步研知识·重难突破
一、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2)标志:
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3)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洋务运动
(1)目的: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3)性质
①军事工业: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
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2.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个主体:
整个近代社会,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一个特征:
经济结构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四个表现:
外资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官僚资本(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
(1)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第3步提能力·题组演练
题组一 经济结构的变动
1.如图是1842~1855年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D.自然经济抵抗使英国对华贸易反复波动
解析:
选D 从图中的曲线可知,英国对华贸易发展波折不断,并非“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英国对华输出的洋布、洋纱,价廉物美,适应了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故C项错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使得英国商品输出反复波动,故D项正确。
2.(2015·唐山模拟)读清中晚期农工商税变化趋势图分析,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解析:
选B 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朝商品经济未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故A项错误;清中晚期伴随着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政府工商业税收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于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兴起于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以加强中国国防。
原因有二:
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
由此可见( )
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解析:
选B 材料无法表明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吃拿卡要”反映出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故B项正确;洋务派初衷是以自强为旗号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C项错误;洋务派建立了军工企业,故D项错误。
表格数据选择题的“三看四注意”
“三看”。
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中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四注意”。
一要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语言,二要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三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四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注:
看图技巧: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
题组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2015·贵阳测试)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
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受外国资本控制
C.是洋务派开办的近代民用工业D.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
解析:
选D 题干中没有涉及发昌号建立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外国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介绍发昌号由谁出资建立,无法得出是洋务派开办的,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机器车房”“有小火轮出售”等信息可知,发昌号采用机器生产,且产品流向市场,故D项正确。
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
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
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但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民用工业是资本主义性质,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进步的经济因素。
题组三 社会生活的变迁
5.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
解析:
选C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故A项错误;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虽然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故D项错误。
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右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解析:
选D 张贴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当局有制定交规的权力,故A项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交通领域的科技成就电车、汽车在19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交通告示中对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有明确规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规范、文明,故D项正确。
考点3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1.(2011·全国高考)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
“呜呼!
可不谓人杰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