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666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914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施工666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建筑施工666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建筑施工666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建筑施工666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建筑施工666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施工6666.docx

《建筑施工666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施工6666.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施工6666.docx

建筑施工6666

第一章土方工程

1.土的工程分类

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根据土石方施工时开挖的难易程度,将土分为八类及16个级别,称为土的工程分类。

一~四类属于一般土,五~八类属于岩石。

随着等级的升高,开挖难度、土的密实度越来越大。

2.土的密度:

1)天然密度:

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影响土的承载力、土压力、边坡稳定性。

2)干密度:

单位体积土中固体颗粒的质量。

用以检验填土压实质量的控制指标。

3、土的可松性

自然状态下的土,经开挖后其体积因松散而增大,以后虽经回填压实也不能恢复成原来的体积,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可松性。

土的可松性大小用可松性系数表示:

 

Ks——最初可松性系数;

Ks’——最终可松性系数;

V1——土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天然密实土);

V2——土经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松土);

V3——土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压实土)。

V2>V3>V1

KS>KS′>1

场地平整和土方的计算看作业

4.例题1:

某建筑场地方格网如图所示,方格边长20米,土层为亚粘土,不考虑土的可松性系数,双向泄水ix=3‰,iy=3‰,试根据挖填平衡的原则,计算场地设计标高、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及挖填土方量。

(1)确定初始标高(挖填平衡的原则)

初始设计标高:

H=171m

 

2)确定各点的设计标高及施工高度

各角点设计标高:

角点1:

171-20*3‰-20*3‰=170.88角点2:

171-20*3‰=171.94

角点3:

171+20*3‰-20*3‰=171角点4:

171-20*3‰=170.94

角点5:

171角点6:

171+20*3‰=171.06

角点7:

171-20*3‰+20*3‰=171.0角点8:

171+20*3‰=171.06

角点9:

171+20*3‰+20*3‰=171.12

 

1

2

3

4

5

6

7

8

9

设计

标高

170.88

171.94

171

171.94

171

171.06

171

171.06

171.12

自然

标高

170

170.5

171

170.5

171

171.5

171

171.5

172

施工

高度

0.88

0.44

0

0.44

0

-0.44

0

-0.44

-0.88

(3)零点位置:

从图中可知零线是3—5—7

(4)计算方格土方量:

1-2-4-5:

V(+)=202/4×(0.88+0.44*2+0)=176(m3)

5-6-8-9:

V(-)=202/4×(0.88+0.44*2+0)=176(m3)

2-3-5-6:

4-5-7-8:

V(+)=202/6×0.44=29.33(m3)

V(-)=29.33(m3)

方格网总填方量:

∑V(+)=176+29.33*2=234.66 (m3)

方格网总挖方量:

∑V(-)=176+29.33*2=234.66 (m3)

 

5.动水压力容易引起“流沙现象”

流砂现象:

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在动力水压推动下失去自重,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土的颗粒能随地下水一起流动涌入坑内的现象称为流砂。

经常发生在细砂、粉砂及亚砂土中。

流砂危害:

土完全失去承载力,流砂边挖边冒,土方开挖无法达到设计深度,极易引起土体塌方,严重者附近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拖延工期、增加费用。

降低地下水位,减小和消除动水压力,是防止流沙的重要措施之一。

6.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就是沿基坑周围或一侧以一定间距将井点管(下端为滤管)埋入蓄水层内,在地面上用水平铺设的集水总管将各井管连接起来,再于一定位置设置真空泵和离心泵,开动真空泵和离心泵后,地下水在真空吸力作用下,经滤管进入井管,然后经集水总管排出,以降低地下水位至坑底以下。

轻型井点法适用于土壤的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降低水位深度:

一级轻型井点3~6m,二级井点可达6~9m。

(1)井点系统的布置方式

①平面布置:

有三种形式:

单排井点:

基坑上口宽度<6m,降水深度≤5m

要求:

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两端伸出基坑≥B

双排井点:

沟槽宽度>6m或土质不良

环形井点:

基坑面积较大,井点管距离基坑壁≥1m,四角部分适当加密。

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主要取决于基坑的平面形状和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应尽可能将要施工的建筑物的各主要部分包围在井点系统内。

②高程布置:

井点管露出地面200~300mm,滤管宜埋在透水层内。

7.土方边坡与基坑支护

土体的稳定条件是:

在土体的重力及外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的抗剪强度。

影响土方边坡稳定的因素:

内在因素:

(1)抗剪强度:

摩阻力和内聚力

(2)剪应力:

自重和外荷载

外在因素:

(1)土质情况:

因风化等气候影响使土质变的疏松、细砂因受振动而液化、黏土夹层中因浸水而产生润滑作用,均会降低土体抗剪强度。

(2)雨水和地下水情况:

雨水、地下水渗入基坑使土体重力增大,渗透水流的动水压力过大,均会降低土体抗剪强度。

(3)土方边坡附近堆载情况:

基坑(槽)边缘附近大量堆土,或停放机具、材料,或有动荷载的作用,使土体产生的剪应力超过土体的抗剪强度。

8.土料的选择:

首先应采用原土回填。

填土关键是控制含水量。

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填入。

无设计时应满足如下规定:

(1)回填施工前,排除填方区的积水,并清除杂物;

(2)含有大量有机物、石膏和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5%)的土以及淤泥、冻土、膨胀土等,均不应作为填方土料;碎块草皮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仅用于无压实的土方;淤泥和淤泥质土经处理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可用于填方中次要部位;

(3)以粘土为土料时,应检查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含水量大的粘土不宜作填土用;

(4)一般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渣可作表层以下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每层铺垫厚度的2/3;

(5)当填方位于倾斜的山坡时,应将斜坡修筑成1∶2阶梯形边坡后施工,以免填土横向移动;

(6)填土应分层进行,尽量用同类土,如采用不同土填筑,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不能将各种土混杂在一起。

填土方法:

分层填土、分层压实:

压实方法:

碾压法夯实法振动压实法

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

压实功、含水率、铺土厚度

9.看作业:

1、某基坑底长50m,宽40m,深5.5m,四边放坡,边坡坡度1:

0.5。

已知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Ks=1.14,最终可松性系数Ks,=1.05。

试计算:

(1)挖土土方工程量为多少?

(2)若砼基础和地下室占有体积为3000m3,则回填土体积为多少?

应预留多少松土回填?

(3)多余土方外运,外运土方为多少?

(4)如用斗容量3m3的汽车运土,问需运多少次?

2、用斗容量1m3的正铲挖土机挖土,运土汽车斗容量3m3,一个工作循环时间为70min,挖土机装一辆汽车的时间为4min,要保证挖土机连续工作,需配备几辆汽车?

第二章基础工程

1.地基处理的目的

参照这个答结构物的地基问题:

强度及稳定性问题;

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地下水流失及潜蚀和管涌问题;

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液化、失稳和震陷问题。

2.常用的人工地基处理方法有:

换填法

重锤夯实法

机械碾压法

挤密桩法

深层搅拌法

化学加固法

3.换土填层法

换土垫层法:

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换填强度高、压缩性较低并无侵蚀性的材料,如中粗砂、碎石或卵石、灰土、素土、石屑、矿渣等,并分层夯实做为地基的持力层。

施工要点

(1)施工前应验槽,先将浮土、淤泥、杂物等清除,

基坑或槽的边坡必须稳定,防止振捣时塌方;

(2)铺填换土施工前应注意基坑(槽)排水,不得在浸水条件下施工,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时,应先行降水至施工面下500mm;

(3)人工级配的砂石材料,应按级配拌和均匀,再铺填捣实,捣实砂垫层时不能扰动基坑底及侧壁土;

人工级配砂石地基配合比是通过试验确定的,如拌合不均匀就铺设,将使地基中存在不同比例的砂石料,甚至出现砂窝或石子窝,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降低地基承载力,在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陷。

(4)在软土层上采用砂垫层时,注意保护好基坑底及侧壁土的原状结构,以免降低软土的强度。

在垫层的最下一层,宜先铺设15~20cm厚的粗砂,用木夯夯实,不得使用振捣器;采用碎石垫层时,也应在软土上先铺一层砂垫底。

砂垫层的施工关键是如何使砂层密实,以达到设计要求,施工时应根据选用的压实机械和施工方法确定最佳含水量、压实遍数和铺设厚度,分层铺设、分层夯实,每铺好一层,经密实度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5)地基底面标高不同时,边坡应挖成阶梯形(或平缓斜坡)搭接,每层错开0.5~1.0m,按先深后浅的顺序分层铺设,搭接处充分夯实。

在斜坡面处很难夯实,使斜坡处承载力不足,且易产生滑动,使地基产生不均匀下沉。

(6)局部有软弱土层,为免产生不均匀沉降,将局部

软弱土层挖出,基底夯实后分层回填灰土或砂、砂石料,仔细夯压实;如软弱土层为厚度较小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可采取挤淤处理。

在软弱土面上填块石、片石等,将其压入以置换和挤出软弱土,再在其上施工砂或砂石地基;

(7)冬季施工应采取措施防止砂石内水结冰;

(8)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地基上不能用水撼法铺设砂和砂石垫层。

在这类地基上采用水撼法铺设砂和砂石地基,使地基大量泡水,前者将产生大量不均匀沉陷,使地基遭受破坏;后者将反复产生不均匀的升降,同样使地基遭受破坏产生严重的后果。

4.桩基础

桩基础分类:

①按受力情况分类:

摩擦型桩:

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摩擦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端承型桩:

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②按施工方法分类:

预制桩和灌注桩

③按成孔方法不同分类:

钻、挖、冲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和爆破桩

④按材料分类:

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桩

起吊、运输和堆放

1、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达到100%方能运输和打桩。

2、起吊和搬运时,吊点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无吊环,且设计又无要求,则应符合最小弯矩要求。

起吊时应平稳并不得损坏。

3、桩的堆放场地平整坚实,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4、同桩号的桩应堆放在一起,而桩尖均向一端;

5、多层垫木上下对齐,最下层垫木适当放宽,堆放层数一般不超过4层。

沉桩方式:

1.锤击沉桩

2.静力压桩

3.振动沉桩

4.水冲沉桩

打桩顺序:

打桩时,由于桩对土体的挤密作用,先打入的桩被后打入的桩水平挤推而造成偏移和变位或被垂直挤拔造成浮桩;而后打入的桩难以达到设计标高或入土深度,造成土体隆起和挤压,截桩过大。

所以,群桩施工时,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防止周围建筑物破坏,打桩前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桩的规格、长短、桩的设计标高、工作面布置、工期要求以及桩架移动是否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的打桩顺序。

常用打桩顺序:

(a)自中间向两侧对称进行(桩距≤4d)

(b)自中间向四周进行(桩距≤4d)

(c)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桩距>4d)

确定打桩顺序应遵循的原则:

①桩基设计标高不同时,打桩顺序宜宜先深后浅;

②不同规格的桩,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宜防止桩的位移或偏斜;

③桩距大于等于4倍桩径时,则与打桩顺序无关,只需从效率出发确定打桩顺序,选择倒行和拐弯次数最少的顺序;

④应避免自外向内,或从周边向中央进行,以避免中央土体被挤密,桩难以打入,或虽勉强打入,但使邻桩侧移或上冒。

接桩方式:

各类接桩严格按规范进行。

焊接:

适用各种土层

法兰:

适用各种土层

硫磺胶泥锚接:

只适用软弱土层

打桩质量控制:

打桩质量评定包括两个方面:

①能否满足设计规定的贯入度或标高的要求;

②桩打入后的偏差是否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①贯入度或标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A、端承型桩:

当桩尖位于坚硬、硬塑的粘土、碎石土、中密以上的砂土或风化岩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或桩尖标高为参考;当贯入度已达到而桩尖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按每阵10击的平均贯入度不应大于规定数值加以确定。

B、摩擦型桩:

当桩尖位于软土层时,以桩尖设计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为参考;

C、当控制指标已符合要求,而其它指标与要求相差较大时,应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5.灌注桩分类: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套管成孔灌注桩

爆扩成孔灌注桩

人工成孔灌注桩

护筒:

由钢板卷制而成,钢板厚度视孔径大小采用4~8mm,护筒内径宜比设计桩径大100mm,其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流孔。

护筒作用:

固定桩孔位置,防止地面水流入,保护孔口,增高桩孔内水压力,防止塌孔,成孔时引导钻头方向。

护壁泥浆:

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常遇问题分析:

1)孔壁坍塌:

现象:

排出的泥浆中不断有气泡冒出

泥浆突然漏失或液面突然下降

原因:

A.土质疏松;

B.泥浆护壁不好

C.护筒周围未封紧密或埋设太浅

D.护筒内泥浆面低于孔外水位

单打法反插法单打法

第三章砌体工程

1.柔性连墙杆

(1)柔性连接的构造:

在建筑结构内预埋钢筋环,用小横杆顶住墙面,并在立杆与小横杆交叉点附进用拉筋绕住立杆与钢筋环绑牢,形成一支一拉。

(2)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不应少于2股,也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用于不大于25m的脚手架上。

刚性连墙杆

(1)由钢管、扣件组成的刚性连墙件连墙杆采用Φ48×3.5钢管与脚手架及建筑用扣件连接。

由于一个扣件的滑移承载能力较小,因此在高架、风荷较大的情况下,需设置很密才能满足要求。

其构造分别如下图。

(2)由钢管、螺栓或焊缝组成的刚性连墙件连墙杆采用Φ48×3.5钢管与脚手架连接采用2个扣件,与建筑物连接采用螺栓和预埋件连接。

在施工中设置预埋件,能承受、传递较大的水平荷载,适用

于高架、风荷较大

的情况下。

2.连墙件的布置

连墙件数量的设置应符合下表要求:

脚手架高度(m)

竖向间距

水平间距

每根连墙件覆盖面积(㎡)

≤50

3倍步距

3倍纵距

≤40

>50

2倍步距

3倍纵距

≤27

(1)连墙件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

(2)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3)对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3.为了使砖墙的转角处各皮间竖缝相互错开,必须在外转角处砌七分头砖(3/4砖长)

砖墙的丁字接头处,应分皮相互砌通,内角相交处的竖缝应错开1/4砖长,并在横墙端头处加砌七分头砖。

砖墙的十字接头处,应分皮相互砌通,立角处的竖缝相互错开1/4砖长。

4.砖砌体的砌筑方法

砖砌体的砌筑方法:

“三一”砌砖法:

“三一”砌砖法最为常用

挤浆法:

刮浆法:

满口灰法:

“三一”砌砖法:

即是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的砌筑方法。

“三一”砌砖法优点:

灰缝容易饱满,粘结性好,墙面整洁。

故实心砖砌体宜采用“三一”砌砖法。

5.砖砌体的施工工艺

砖砌体的施工过程有:

抄平、放线、摆砖、立皮数杆、盘角挂线、砌砖、勾缝等工序。

(1)、抄平:

砌墙前应在基础防潮层或楼面上定出各层标高,并用M7.5水泥砂浆或C10细石混凝土找平,使各段砖墙底部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2)、放线:

根据龙门板上给定的轴线及图纸上标注的墙体尺寸,在基础顶面上用墨线弹出墙的轴线和墙的宽度线,并定出门洞口位置线。

(3)、摆砖:

是指在放线的基面上按选定的组砌方式用干砖试摆。

摆砖的目的是为了核对所放的墨线在门窗洞口、附墙垛等处是否符合砖的模数,用灰缝调整,以尽可能减少砍砖。

(4)、立皮数杆

皮数杆一般是用5×7厘米的方木做成,上面划有砖的皮数,灰缝厚度,门窗,楼板,圈梁,过梁、屋架等构件位置,及建筑物各种预留洞口和加筋的高度,它是墙体竖向尺寸的标准。

由于实际生产的砖厚度不一,在划皮数杆之前,从进场的各砖堆中抽取十块砖样,量出总厚度,取其平均值,作为划砖厚度的依据。

再加上灰缝的厚度,就可划出砖层的皮数

(5)、盘角:

墙体砌砖时,一般先砌砖墙两端大角,然后再砌墙身。

(6)、挂线、砌筑:

中间墙身部分主要是依靠准线使之灰缝平直。

一般“三七”(365)墙以内(不含365墙)单面挂线,“三七”(365)墙以上宜双面挂线.

(7)、勾缝、清理

清水墙砌完后,要进行墙面修整及勾缝。

墙面勾缝应横平竖直,深浅一致,搭接平整,不得有丢缝、开裂和粘结不牢等现象。

砖墙勾缝宜采用凹缝或平缝,凹缝深度一般为4~5mm。

勾缝完毕后,应进行墙面、柱面和落地灰的清理。

6.砖墙

(1)全部砖墙应平行砌起,同一皮砖必须在同一标高上,用皮数杆控制;基础和每楼层砌筑完毕后,校核垂直和平整度(用靠尺和塞尺检查)、轴线、标高(用水准仪或钢尺检查)在误差范围内;

(2)砖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缝厚度一般为10mm,但不小于8mm,也不大于12mm。

用皮数杆控制;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小于80%,(用百格网检查);

托线板或靠尺在建筑施工中,一般用于检验墙体砌筑或墙面粉刷的垂直度。

过去,一般是用红松木料制作,通常长1.5m左右,宽15cm左右,厚1.5cm左右。

一头成对称尖状,一头成对称燕尾状,正中间用黑墨水弹上一根线,再用一根尼龙线栓上一个线锤就成了。

现在通常用铝合金扁料制作了。

(3)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小于高度的2/3。

非抗震设防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地区的临时间断处,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除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阳槎,并必须加设拉结钢筋。

(4)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应选用整砖砌筑,半砖和破损的砖应分散适用于墙心或受力较小部位。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马牙槎从

每层柱脚开始,先退后进,每一马牙槎高度不超

过300mm,即五退五进。

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

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第四章混凝土结构工程

1.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包括三大部分:

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

2.冷拉应力控制:

以控制钢筋冷拉应力为主,冷拉应力按表4—7中相应级别钢筋的控制应力选用。

冷拉时应检查钢筋的冷拉率,不得超过表4—7中的最大冷拉率。

钢筋冷拉时,如果钢筋已达到规定的控制应力,而冷拉率未超过表中的最大冷拉率,则认为合格;

如钢筋已达到规定的最大冷拉率而冷拉应力未达到表中的控制应力值时,则认为不合格。

3.钢筋的代换

4.例:

冷拉一根直径为18mm的HRB400的钢筋,钢筋长30米,求钢筋的冷拉力和冷拉伸长值。

查表冷拉控制应力为500N/mm2,最大冷拉率5%。

S=254.5mm2

冷拉此钢筋时冷拉力N=500×254.5=127250N

理论伸长值ΔL=30×5%=1.5m

若钢筋伸长值达到1.5m,而拉力未达到,则认为不合格,钢筋要降级使用。

5.模板的拆除

.模板拆除的规定

⑴非承重模板(如侧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⑵承重模板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达到下表规定的强度方可拆除。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m)

按设计砼强度标准值

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梁,拱,壳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6..拆模施工要点:

●拆模程序一般应先支者后拆,后支者先拆;先拆非承重的模板,后拆承重的模板;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

●拆除框架结构模板的顺序,首先拆除柱模板,然后拆除梁侧模和楼板底模,最后拆除梁底模。

拆除较大跨度梁的下支柱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向梁两端拆。

●多层楼板模板的支柱拆除,上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一层楼板的支柱不得拆除,再下一层楼板的支柱,仅可部分拆除。

跨度4m的梁下均应保留支柱,其间距不得大于3m。

●在拆模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先处理后拆模。

拆模时,尽量避免损坏混凝土表面和模板,并注意施工安全。

已拆除模板和支柱的结构,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后,方可投入使用。

7.混凝土工程包括混凝土配料、搅拌、运输、浇捣和养护等施工过程

8.会算施工配合比

9.混凝土的搅拌制度包括搅拌机的转速、搅拌时间、装料容量及投料顺序等。

10、砼浇筑

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1)模板和支架检查,并作记录。

(2)钢筋和预埋件检查,并作记录。

(3)准备和检查材料、机具、运输道路。

(4)人员、组织及安全技术交底。

11.施工缝的留置与处理:

如果由于技术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对混凝土结构一次连续浇筑完毕,而必须停歇较长的时间,其停歇时间已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致使混凝土已初凝;当继续浇混凝土时,形成了接缝,即为施工缝。

)施工缝的位置:

①须浇筑前确定。

②原则:

结构承受剪力较小且施工方便的部位。

2)各种构件施工缝位置:

柱:

施工缝是水平缝。

位置:

宜留在基础顶面、梁下、板上皮、柱帽下、吊车梁牛腿下或吊车梁上。

梁:

梁板宜同时浇筑,梁高>1m时水平缝可留在板或梁托(翼缘)下20~30mm处;

单向板:

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留垂直缝;

有主次梁的楼板:

顺次梁方向浇筑,在次梁中间1/3跨度范围内留垂直缝。

承受动力荷载的设备基础不宜留置施工缝,当必须要留置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施工缝的处理:

(1)先浇筑的混凝土强度≥1.2N/mm2。

(2)表面清理(清除水泥薄膜、松动石子、软弱混凝土层),湿润、冲洗干净,不积水。

(3)浇前铺一层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浇混凝土时细致捣实,令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12.框架结构的浇筑:

①划分施工层和施工段,在每层每段中,浇筑顺序为先浇筑柱、再浇筑梁板;

②一排柱子的浇筑顺序应从两端同时向中间推进;

③随着柱子浇筑高度的上升,水灰比和塌落度应递减;

④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连续浇筑时,应待竖向构件初步沉实后(约1~1.5h)再浇水平构件;

⑤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倾倒砼方向应与浇筑方向相反;

⑥钢筋较密集处,可改用细石砼。

13.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成型后,为保证水泥水化作用正常进行,需要及时养护。

养护的目的:

为水泥硬化创造需要的温度、湿度条件;防止水分过早蒸发或冻结;防止混凝土强度的降低和出现收缩裂缝、剥皮起砂等现象。

养护的方法:

自然养护:

室外温度高于5度时

蓄热养护:

一般用于冬季施工

加热养护:

一般用于冬季施工和预制构件养护

(一)自然养护:

覆盖浇水养护、塑料薄膜养护

1、覆盖浇水养护:

①浇筑完后12小时内覆盖浇水;

②养护日期:

硅酸盐、普硅、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7昼夜;

掺有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14昼夜。

③浇水次数:

每日浇水次数以能保持砼足够湿润为宜。

气温15℃以上,砼浇筑后最初3昼夜,白天至少1次/3h,

夜间2次;以后的养护每昼夜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