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75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语言学概论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语言学概论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语言学概论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语言学概论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3.docx

《语言学概论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3.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3.docx

语言学概论3

第七、八、九章:

语言的发展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第三节语言的统一二、共同语

三、共同语的规范

第一部分(知识)

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发展变化(演变)的原因(04年,01年)

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的日益丰富、完善和精密,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因此,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要素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使语言日臻完善。

影响语言演变的因素具体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是语言系统内部各个层面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和调整。

前者是影响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后者是制约语言系统发展的内在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变化必然会促使语言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

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

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也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这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各层面内部各要素的平衡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制约。

当系统内的某些要素发生了变化,符号的区别性受到了干扰,符号系统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语言系统就会自我调整,引发系统内其他相关要素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如汉语在近代发生了浊声母的清化,造成了声调的阴阳二分,以保证符号的区别性,这是同一语音层面内的平衡。

英语形态变化的消减是由于词末弱读音节的语音混同造成词尾读音趋同,这就是语音层面要素的变化导致语法层面的变化。

3、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交际价值的实现是语言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语言只有为人们服务,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一旦退出交际,语言就停止了发展。

如拉丁语、鲜卑语、满语等。

这三种音素共同起作用,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发展。

 

补充: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葛本仪)

分为外因和内因。

1、外因:

①社会的进步可推动语言的发展;

②社会的相互接触可推断语言的发展;如“佛、塔”来自梵语。

③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可影响语言的发展;

④社会的变动影响语言的发展,如文化大革命时期;

⑤社会发展可推动人们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2、内因(略)

语言演变的原因(王、李)

1、社会人际交流

①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

②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

③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语言变化和调整;

2、语言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

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交往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如中国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形成了一个借词和创造新词的高峰;

②心理原因: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意义通过人们的思维认知活动与客观世界相联系,语言的发展必受到人们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如世界上表时间的词很多由表空间的词发展而来,如眼下、后天、上个月等。

英语的lastday,nextday等,反映了思维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因为空间较具体,较易认知,时间较抽象,不易认知,且时空有相似性,故借用表空间的词表时间。

词义演变中大多数多义词的本义比派生义具体,如手、头等。

类推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语言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汉语中有“文盲”推出“法盲、科盲、电脑盲”等。

③语言内部原因:

语言(稳定)和言语(灵活多变)的矛盾运动,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子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1)社会的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高、石):

也是一条语言发展的规律;

①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对语言词汇的发展影响最大。

社会的发展促使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②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常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总要求语言的统一。

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比重不同,与此相应,各个时期语言的分化和统一的比重也不一样。

如原始社会,分化为主;奴隶、封建社会,统一为主。

③社会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各种语言随着社会的接触而彼此吸收一些成分,是语言相互影响中最常见的现象。

如汉语对日、朝鲜、越南、僮、苗语等有很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接受其他语言的影响的情况都和说这种语言的民族与外族接触的历史相呼应。

④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给语言以一定的影响。

思维的发展与语法关系非常密切。

如在我国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人称代词还不完备,数词无基数、序数之分,介词、连词较少,句子常单句等。

这些词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维还比较简单、素朴;思维的发展对词义的发展也有影响,如甲骨卜辞里,词的概括程度较低,有“犬、鹿、牛、象、虎、鸡”等许多动物名称,却没有“动物”之类的总称。

⑤除社会现象外,有些自然现象,如地理环境,也对语言发展其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而是附加作用,只能加速或减缓语言的发展。

(2)一个音可能受相邻的音或受所处地位的影响而发生历史音变。

这是各种语言的语言发展中共有的规律。

如:

中古音腭化;各种语言的词的最后一个音在历史发展中往往弱化甚至脱落,也是种历史音变。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10年,8分,08年,6分)(语言发展的规律:

渐变律、不平衡律、相关律)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渐变性,指语言的变化是缓慢的,不易觉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中,如果语言系统变化迅速,就起不到交际符号的作用,这就要求语言系统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另一方面,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语言要满足交际的需求又必须是不断有所变动的。

两方面共同作用,变是社会的需求,不能突变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使得语言的演变只能是缓慢的、逐渐的,这就造成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的特点。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邢福义)

①语言各子系统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其中语汇系统的发展变化较快,语法系统和语音系统发展变化较慢。

而语汇系统中,一般语汇变化较快,基本与会发展变化较慢。

这是因为语汇,特别是一般语汇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较密切,而语音、语法和基本语汇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较疏远。

②不仅语音、语法、词汇各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就是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比如普通话的辅音音位g//,z//两组音在与韵母组合时只有开合二呼,而j//组只有齐撮二呼,那是由于j//组是从g//,z//变来的,开合二呼前的g//,z//保持不变,齐撮二呼前的g//,z//变成了j//,这是辅音声母在不同介音之前的变化的不平衡,是演变不平衡性在语音子系统内部的具体体现。

③语言系统中的各种变体发展变化也不平衡。

如不同地域的方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如在汉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较慢,北方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南方方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都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汉语。

又如书面语的变化一般比口语的变化要慢。

老年人的语言发展变化比青年人的要慢。

近几十年来汉语的科技语体,广告语体发展较快。

④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语言的发展变化速度和幅度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密切相关。

社会变化中频繁的战乱,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制度体制的巨大变革,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较大。

如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长期战乱,魏晋时期佛教文化的传人,宋元时期民族间的征战,五四运动,新中国诞生,文革的社会动荡和改革开放,都使汉语的发展变化加大加快。

(3)相关律

语言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的各个单位都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某一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某一单位发生变化,出现矛盾,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语言系统内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以达到新的平衡。

如中国汉语有36个声母,3个塞音韵尾和3个鼻音韵尾,现代汉语声母只有21个,2个鼻音韵尾。

语音系统的简化造成了同音词的增加,为减少歧义,汉语的语汇就发生了双音节化的变化,而双音节化又与语法上动补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4)渐变性与不平衡性的关系

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

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

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词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

新词中蕴含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补充:

简述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03年)

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代表着一定的必然趋势的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一条总规律,除此外,还有一些基本规律:

渐变性规律,不平衡性规律,补偿性规律,类推规律,效率规律。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一、语言的分化

语言的分化:

指一种统一的语言因为社会的不完全分化或完全分化而产生的方言差别或方言差别进一步扩大形成不同的语言。

语言在什么条件下分化或分化到怎样程度,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地域方言,不同语言,共同语。

语言的分化指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变体或一种语言分化为几种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形成社会方言;社会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形成地域方言,地域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形成亲属语言。

语言的分化过程:

是指各方言之间、各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1)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叫稀疏。

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性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度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2)方言(葛):

是全民族语言的变体,这种变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社会变体,又叫社会方言;一是地域变体,又叫地域方言。

①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职业、阶层、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

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黑话: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即黑话,也叫隐语。

特点是: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②地域方言:

在地域上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

因此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

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

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些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二、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06年,04年,5分)

(1)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准,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可能不同,但较突出的是在用词方面。

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隐语、宗教帮会用语(不同于隐语,不具有保密性或排他性)等。

(2)地域方言:

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变体,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地域方言是从同一种母语分化而产生的。

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的差别较小。

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条件:

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但地理原因不少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

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少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②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

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

③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

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情况,而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可能一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方言。

因此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是形成方言的内部原因。

①基本原因:

人口分布面积的扩大;

②重要原因:

集体的迁徙、移民。

如中古后,中原向南方移民形成客家方言、闽、赣方言。

③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接触,如少数语言与汉语接触后,有声调;

④地理因素,如长江一面把吴语与江淮官话隔开,一方面沟通了江淮官话。

(3)两者的关系

①相同点: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属于一种语言变体,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都是以共同语为基础,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两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社会方言的变异往往通过一定地域的言语社团表现出来;地域方言的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年龄、世代上的差异。

(崔)

②不同点:

a划分角度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b社会方言的数量是无定的,地域方言的数量是有定的;

c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与共同语或当地方言基本相同,而地域方言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d内部差异不同:

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体现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e发展方向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是:

①承认语言本身的差异;

②使用方言的人是否属于同一民族或各方言之上是否还有一个共同语作为各地区人们的交际工具。

补充:

方言(邢福义)

(一)方言形成的原因:

1、交际的阻碍:

①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如历史上我国北方中原居民大规模地向南迁移,南迁的中原人和没有南迁的中原人几乎断绝了叫我,语言出现了差异,最终形成汉语客家方言。

②社会割据:

封建社会诸侯割据,人们交际受到了人为的限制,各地区语言出现了分歧。

③地理屏障:

阻隔交通,妨碍人们的交际。

因此高山大河往往成为方言的分界线。

如长江下游把江淮官话与吴方言分割开来。

2、异族语言的影响:

不同语言的接触,会造出方言的差异。

如我国南方方言的调类大都在6个以上,多的有10个左右,南方方言同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接触,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绝大多数声调较复杂。

(二)地域方言的差异:

①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常把语音上的差异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

②在词汇和词上的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往往有不同名词。

如:

肥、胖—肥;

③语法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的形态变化,虚词的用法,语序,句式等方面。

如汉语普通话单音节形容词按AA式重叠一次,有的方言可重叠一次或两次,如:

红—红红(比较级)--红红红(最高级)。

(三)发展:

方言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而约束力的强弱与社会的统一程度有密切关系,约束力强的,向共同语靠拢;约束力弱的,可分化为独立的语言。

(四)研究方言的意义:

①更快地推广普通话;

②通过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求出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构拟古汉语的语音面貌提供旁证;

③弄清各方言的特点及彼此的关系,对提高汉语的教学质量有好处。

语言的变异(伍铁平)

地域变异:

方言

社会变异:

阶级变异和行业变异;性别变异和年龄变异;种族变异和民族变异;

功能变异:

书面语体:

科技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

谈话语体:

正式语体和随意语体。

三、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1、亲属语言和谱系分类:

①亲属语言(04年,名词):

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是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的结果。

语言的亲属关系是用历史比较法来确定的。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和它们之间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方法,主要依据是:

语音对应关系,形态变化和最基本语汇相似性。

)例如拉丁语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解体,它的各个方言就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独立的语言。

又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也是亲属语言。

②谱系分类(10年,01年,名词):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

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谱系分类可用起于一根而不断分叉的“谱系树”来表示。

谱系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并不是真正的族谱或家谱。

语言的“谱系分类“依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亲属程度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

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来源,没有亲属关系,是非亲属语言。

③历史比较法(03年):

是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

是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方法。

基本出发点是亲属语言必然会在语言要素或语言成分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一些同出一源的痕迹,因此,可以把不同语言的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有规则的对应关系。

如果有这些对应关系,就能确定它们有亲属关系,然后再详细地比较它们,追究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规律。

如格里姆定律根据历史比较法揭示原始印欧语同日耳曼语之间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原始印欧语是日耳曼语的原始母语。

④语言的谱系分类与类型分类的比较(03年)

语言的分类一般是从两个角度进行:

谱系分类和类型分类。

谱系分类是基于历史同源关系的发生学分类,从历时角度研究;类型分类是基于语言结构共时同构关系的结构分类,两者的分类依据不同,类型分类注重语言在系统关系中的内部面貌,是从共时角度根据语言系统结构的内部特点分类;谱系分类注重语言在历史过程中的外部类型,谱系类型相同的语言一般有一些共同的结构特点。

从类型分类看,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四类:

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谱系分类注重语言的亲属关系,一般可分为三种级别的类型:

语系、语族、语支。

语言的谱系分类和结构类型并不是对应的,不要把二者混淆。

前者是发生学分类,后者是共时结构类型分类。

语言的结构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同是汉藏语系的语言,藏语的结构类型接近黏着语,而汉语是孤立语。

2、语系:

所有由同一个祖语分化出来的语言,是亲属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属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称谓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最充分、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同一语系的语言是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叫做“母语或原始语”。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世界上的语言被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含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等诸多语系,也有些语言的语系归属尚不明确,如日语、朝鲜语等。

3、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①共同点:

从社会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②不同点:

a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

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b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4、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及是否有统一的共同语、书面语。

需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

第三节语言的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1、语言的统一

语言的统一是指语言之间的分歧减少,互相接近,以至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民族共同语的过程。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

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

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2、共同语和现代汉语共同语

①共同语:

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

因此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

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

补充:

1、共同语的概念可大可小,可是世界的,也可是一个洲的,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

2、民族共同语:

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引导方言的发展,以致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3、确立基础方言的标准,哪种语言作为基础方言,取决于:

①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②这种方言要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

如北方方言,70%人口;

③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

如南方方言,更多是保留个古音,而北方方言发展迅速;

④有大量用次方言写成了的文学作品。

4、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