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840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docx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

新四军和抗日战争

(一)、新四军在艰难斗争中组建

  主要说明新四军是怎样组建成功的;是支什么样的部队;从而论证新四军组建的不易和新四军的性质。

  

(二)、新四军面临严峻复杂的战争环境

  主要说明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敌我友态势,从而论证新四军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三)、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发展历程

  主要说明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的曲折过程;从而论证新四军的不折不挠英勇善战的发展壮大的过程。

  (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用

  主要全面地充分地评价新四军在华中抗战的重大贡献

  (五)、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的历史经验

  主要科学概括新四军在抗战中基本经验

  

  

  

(一)新四军在艰难斗争中组建

  一、日军全面侵华国共合作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挑起卢沟桥事变,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旅长何基沣令219团团长吉星文奋起抵抗。

随即日军向北平、天津发起进攻。

8月13日日军又在华中挑起八一三事变,突然袭击上海,发动淞沪战争,京沪地区最高司令长官张治中率部英勇进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驱逐日寇出中国!

13日,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联名致电蒋介石,表示愿意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请授命为抗敌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

15日,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交国民党当局,指出:

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17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在庐山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之再次会谈国共合作事宜。

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声明。

8月22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虽然当时国民党当局还未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会议还是决定立即出红军到山西抗战前线。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合法地位。

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的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这是国共两党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各自作出重大让步的结果。

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两党合作的形式不是第一次大革命时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四个阶级的联盟,而是党外合作;是两个政党、两条路线、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合作,可见其复杂性与艰巨性。

其艰巨复杂在于中国共产党要把片面抗战路线转变为全面抗战路线、要把抗日战争引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要把抗战坚持到底取得最后胜利。

  二、国共多次谈判达成建立新四军协议

  1937年8月22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25日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红军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共4.6万人。

可是南方红军游击队仍处于困难环境。

  西安事变后,国内出现停止内战、准备抗日的局面。

可是,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却采取“北和南剿”的方针,企图乘中共中央尚未来得及与南方红军游击队取得联系之前,加以消灭之,使西北红军孤立无援;更可将活动在国民政府附近红军围歼,除掉其心腹之患。

因此,南方红军游击队遭到更为强烈的封锁和“围剿”,处于极为危险艰苦的境地。

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1936年冬,项英等被围困20多天后,安危系于一发之际,身带伤病的陈毅写下的《梅岭三章》的绝笔,其中: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火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的调遣,对南方红军游南击队的“围剿”才停止。

  根据全国形势的变化,从8月至12月,国共双方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等问题,先后在南京、南昌、武汉进行多次商谈,多因国民党不同意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成为正规军,只能编成地方政府的几个支队,装备、薪饷更加苛刻而未果。

期间,周恩来得知叶挺回国抵上海,即与之会见,考虑到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后的领导人选,国民党想派人来,而中共提名的人选,蒋介石不一定会批准,于是有预见性的机敏的与叶挺商量,请他出马编组南方红军游击队以下山抗日。

叶挺原本是共产党员,这次回来抗日报国,就慨然接受这个重托,乃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

将南方红军游击队组织一个军,并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蒋介石考虑到南方红军游击队“围剿”三年未成,只能收编;而叶挺是被中共处分而出走的,如能由叶挺出面来收编南方红军游击队,既可达到调虎离山、稳定后院的目的,又可利用叶挺来顶住中共派人来领导这支部队。

于是,不与中共代表商谈,就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9月28日:

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10月6日,蒋电令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

鄂豫皖边、湘鄂赣边、浙闽边、闽西等地红军游击队统交新编第四军叶挺编遣调用。

正由于周恩来先走了一步,中共中央免于被动,叶挺即与潘汉年及共产党谈判代表博古、叶剑英等联系汇报了情况,表示愿意完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愿意去延安。

11月3日叶挺到延安,第二天中共中央召开欢迎大会。

7日中共中央内定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亦到延安,共同商讨了新四军组编问题,新四军的领导问题得到顺利而完美的解决。

叶挺即刻回武汉,一面设立新四军筹备处,一面继续同国民党谈判。

21日,叶挺和叶剑英同蒋介石谈判时,蒋仍多方刁难,叶挺当即提出辞职,蒋只得表示再商量。

后经多次商谈,蒋答应新四军的薪饷和装备可稍低于国民党部队的标准,至此,国共两党关于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谈判,才基本完成。

  三、南方红军实行战略转变新四军军部成立

  1937年11月17日,叶挺自返回武汉即积极筹备军部成立。

为加强对新四军和领导,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东南分局任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新四军分值任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18日,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王明、周恩来、博古到达武汉,电告中央,要项英早日来汉。

23日,项英率部分干部抵汉,加上中共中央派来的干部以及叶挺邀请来的干部,共50余人。

25日昭工全体干部会议,叶、项先后讲话,分析形势,提出任务,号召大家团结奋斗,抗战到底。

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四军军部的正式成立。

新四军军部的成立,加快了新四军的组编。

  自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同中共中央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次次地摆脱数十倍于已的国民党军队的残酷进攻,克服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疯狂屠杀的艰险困苦,逐步形成了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闽中、湘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边等14个游击区,由大小不一的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着革命战略支点。

由于长期分散战斗在深山密林之中,难以与外界取得联系,对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中共中央的新政策,无法及时了解。

因此,要南方红军游击队实现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由国内革命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是十分艰巨复杂的。

  时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根据收集到的情况,作出了正确的判断,1937年8月起草了《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斗争高潮》、《中国新的革命阶段与党的路线》两文,指出中国革命已发展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阶段,中心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向赣南军政当局提出合作意见书》,拟定了同国民党谈判的条件。

8月8日项英、陈毅以中共赣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名义发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宣言。

这对赣粤边和附近游击区实行战略转变起了重要指导意义。

1937年9月,陈毅、项英先后与国民党江西地方当局谈判并达成了合作抗日初步协议。

在南昌谈判过程中项英通过中共谈判代表博古与中共中央通电,得到中央指示,从而恢复了与中共中央中断三年之久的联系。

  早在1937年8月1,中共中央即发出了《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指出:

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较大和红色部队,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权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须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新四军的组建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

一方面来是南方红军游击队内部,由于同国民党进行了十年的残酷战争,加上在山上环境的闭塞,对国共合作表示怀疑,对中共派人来要他们下山集中改编,不敢相信,甚至认为是敌人派来的奸细或者是党的叛徒,把来人杀了或绑了。

湘赣边区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曾把党派来的陈毅认为叛徒而绑了起来审讯,经过多次审问和派人下山调查,才服从党的决定,带领游击队下山改编。

赣东北弋阳地区的游击队领导人杨文翰却把党派去的李春生(县委书记)、关英(皖浙赣省委书记)等人杀害,拒绝下山抗日。

赣北德安附近的游击队领导人刘维泗把党派去的明安娄(红十六师政委)、林美津(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等杀害了,拒绝下山抗日。

结果这两支游击队都被国民党打垮了。

另一方面国民党想方设法采取种种阴谋来阻挠组编、削弱这支革命武装,当某一红军游击队领导一不提高警惕,就往往被缴械拘人。

先后发生了《漳浦事件》、《瑞金事件》、《泉州事件》、《宁德事件》等。

这些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一面发出指示:

一、不允许国民党派人到部队中来以保持党的绝对领导;二是求得物资、军需、经济之补充接济;三是各队伍不集中、不要求大地方、不脱离根据地。

不可中国民党之计(11)。

另一面对国民党有关当局提出严正交涉,经过斗争,上述事件中被缴枪械和被拘人员基本归还。

经过各地红军游击队在谈判实践中的实际锻炼,终于完成谈判、集中、改编的使命,完成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战略转变。

  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限期于皖南歙县岩寺地区集中,1938年4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江北部队基本集中完毕,组编序列表:

  军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政治主任刘炎

  全支队共2300多人,由赣粤边、湘赣边、湘鄂赣边、皖浙赣边、湘南等5支游击队组成,为第1团、第2团。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

  全支队共1800多人,由闽西、闽南、浙南、闽赣边等地游击队组成,为第3团、第4团。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后由孙仲德继任)政治主任胡荣

  全支队共2100多人,由闽北、闽东游击队组成,为第5团、第6团。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

  全支队共3100余人,由鄂豫皖红28军、豫南桐柏地区游击队组成,为第7团、第8团、第9团、手枪团。

  新四军组编后,辖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万人,600多支枪。

部队人虽不多,且装备落后,但是在十年内战中保存下来的中华民族的精华,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共产党的优秀儿女,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革命品德,英勇的战斗精神,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完全能够担负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的革命武装。

  此外,8省14个地区红军游击队在下山、集中组编过程中,在各地建立的办事处或留守处,有30多个(12),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时常遭到国民党军警宪特的骚扰与破坏,甚至武装袭击,逮捕与杀害我方人员,但各留守处的指战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1941年皖南事变后即逐一撤消了。

  当集中组编完成后,军部立即派各支队分赴抗日前线。

  

(二)、新四军面临严峻复杂的战争环境

  一、华中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中地区主要是包括上海、南京、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从地貌上说,华中地处中国的中部,是平原和江海河湖密布的水网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工商发达,交通通讯先进,是中国现代化地区,是最富裕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因此是敌我友必争之地,是日伪占领后加强统治和掠夺的重点地区,企图达到其“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侵略方针。

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即能起据局部而扼全局的战略作用。

  从政治历史来看,上海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阵地、是外国冒险家的,同时亦是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摇篮,有着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传统。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

历来是政府作为重要地区,加强统治,华中的大部分在区都受过第一次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洗礼,不少地方建立过苏区,组织过许多革命团体,发生过许多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其他革命运动,不少地方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这一切是进行抗日战争的很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敌我友的态势

  日本侵略者进攻华中从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开始,以松进石根大将率20万之众发动袭击,历时3月,11月12日上海沦陷。

12月12日南京沦陷。

1938年2月,日军大本营组建华中派遣军,以畑俊六大为司令官,驻南京,后为进攻武汉,调进大批师团达34万之多。

武汉沦陷后,又调出第2军等部。

1939年9月,撤销华中派遣军,由第11军、第13军辖14个师团,每个师团有4个联队,还有炮、骑、辎、工4个联队,共约15万人左右驻守华中地区,直属中国派遗军。

日军控制着华中所有的重镇、海陆交通线和财政经济命脉,进行严酷的统治和疯狂的掠夺。

华中地区的伪军基本上是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投敌后组成的。

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府把大部分伪军组编成忠义救国军,先后有任道援的第一方面军、孙良诚的第2方面军、吴化文的第3方面军、张岚峰的第4方面军、李长江的第1集团军、杨仲华的第2集团军、庞炳勋的第5方面军、孙殿英的第6方面军等。

至1944年,共有7个方面军、4个绥靖公署、3个警卫师和海军部队以及各省绥靖军,总兵力达60万多人,其中在华中有20多万人。

  国民党蒋介石总结太原失守后华北大撤退的教训,又因华中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蒋介石集团的老家,因此,在武汉会战后,有计划地在华中留下大量军队,豫皖苏地区有汤恩伯部15万人加上杂牌部队5万,计20万人;鄂豫皖地区有李宗仁桂第的5万,加上其他4万余,计10万人;江南第三战区顾祝同部6万人,及李默庵、唐式遵2个集团军,计16万人;鲁苏地区有东北军于学忠部、韩德勤部计8万人;总共54万人。

它们有双重任务,一方面是抵御日军的进攻,守住阵地;另一方面限制新四军的发展,并设法或侍机溶化或消灭新四军。

  新四军仅1万人,武器装备极差,而且是从8省14个地区刚集中起来的游击健儿。

根据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命令,新四军仅限在皖南部分狭长地区活动。

  1、华中地区抗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有四:

  一是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日伪军有近40万之多,拥有飞机大炮,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而新四军仅1万人,而且装备极差,仅有6200支各种破旧的步枪。

  二是友军强大,有54万人,他们一面抵抗日军,但另一面限制新四军的发展,并伺机削弱或消灭之。

因而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不断与新四军制造摩擦,往往形成敌伪顽夹击新四军的态势。

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国民党反共到了高潮。

  三是由南方红军游击队组成的新四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主要是依靠山地进行游击战,对平原和水网地区进行游击战争是十分陌生和没有经验,他们是爬山的能手而不是划船游泳的好手,有个老兵碰到新问题的困难。

  四是华中地区不如华北地区崇山峻岭地广人稀有较大的回旋的余地,华中地小人多,以七、八十万日伪军,还有五、六十万的国民党军,新四军与它们处于犬马交错的态势,在他们之间进行穿梭活动;特别华中地区交通发达,敌人一旦发现新四军,即可从水陆空各路集结包围攻击,为我军作战和建立根据地带来许多困难。

  有利因素亦有四:

  一是日军是外来的侵略者对华中地区并不了解和熟悉;而日敌对伪军是分而治之,反对汪伪要统一伪军的企图,且以政不建军、军不干政的办法,隔离伪军和伪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在伪军师以上设日本顾问,直接统辖伪军,因而日伪之间、伪军之间都存在矛盾;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

  二是国民党军中的顽固派是坚决反共的,主张抗日的还是可以争取团结的;国民党军中还存在中央军和杂牌军之间的矛盾以及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

这些亦都是可以利用的。

  三是华中地区大部分是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大洗礼,许多地方有共产党的组织或者共产党员,有过其他各种革命群众组织,群众的觉悟较高,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很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新四军只要紧密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取得胜利。

  四是最根本的是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而中国抗日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日本是失道寡助,新四军抗日就得道多助,得到华中地区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援。

  综合上述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新四军在华中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是十分艰苦的,有时是很险恶的;但是如果能好地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就能克服困难,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壮大自己,成为华中抗日主力军和主战场,从而取得最后胜利。

  (三)新四军在战争中的发展历程

  概括为两时期六个阶段。

即以新四军军部重建前后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2个阶段,后期为4个阶段。

  一、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新四军刚进行组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委员会即命令新四军集中,限制在皖南敌后活动,并立即到前线作战。

新四军为了民族的利益,明知国民党有阴谋,仍不畏艰险,以最快速度集中起来,立即开展对敌作战。

  1938年5月11日,第4支队第9团在副团长高志荣率领下,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敌军,全歼日伪军20余人,缴枪11支,新四军无一伤亡。

这是新四军成立后的第一仗。

  6月17日,由第1、第2支队组成的先遣支队,在粟裕率领下在镇(江)句(容)公路中段的韦岗进行伏击战,击毁汽车4辆,毙日军少佐等13人,伤日军8人,缴获枪10余枝。

这是新四军在江南的第一仗。

均获得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嘉奖令。

  10月7日,第3支队在谭震林率领下赶到长江前线,进入青弋江防务地区,随即夜袭日营,收复红杨树阵地。

新四军的初战告捷,堪与八路军相比美。

  10月27日,彭雪枫率游击支队在淮阳东北窦楼对日军的进攻实行出击,激战2小时,毙日军少佐以下10余人,首战得胜。

  1939年2月,李先念率独立游击支队于应山县余家店对日伪军发起进攻,激战数小时,毙伤日伪军20余人,旗开得胜。

  新四军各支队的初战告捷,堪于八路军相媲美。

  新四军按照国民党的命令,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可其处境如何?

试看第3支队接防后,与国民党两个师构成三角配置,第3支队居前,“180师的阵地位于我右后方,144师的阵地位于我左后方,两支部队把我们紧紧老师地,国民党的恶毒用意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要借日军之手,消灭新四军。

  由此可见,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在那里,行动方针该怎样?

这是当时的首要问题。

早在1937年12月28日是,毛泽东致电周恩来、项英时指出:

“高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复电项英、陈毅,同意江南新四军力争苏浙皖边发展,并强调指出:

“日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地。

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5月4日,毛泽东根据华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并针对项英的思想顾虑,明确指出:

“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

敌情虽然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

”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在侦探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

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再分一部进入江北地区。

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

”中共中央这一系列指示特别是五四指示对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方针已经说得很明确具体,新四军主要发展方向不是在正面战场配合友军作战,而是深入敌后,才能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独当一面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实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开展。

  1、第1、第2支队东进苏南第第2支队东进苏南

  陈毅、粟裕等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毅然决然地率第1、第2支队东进苏南敌后,挺进茅山地区,韦岗战斗后,进行了夜袭新丰火车站、句容城、奔袭芜湖近郊机场附近的官司徒门据点、偷袭延陵镇、突袭天王寺据点以及粉碎日军对小丹阳地区有围攻等一系列战斗。

至1938年底,第1、2支队共与敌作战200多次,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侵略气焰,有力地配合正面战场,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

第1、2支队在积极打击日伪军时,大力摧毁日军扶植的伪政权和维持会,派出工作组深入农村,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抗日热情。

与此同时,对各种地方武装采取争取团结、扶植的逐步改造的政策,联合抗日。

老共产党员管文蔚领导的抗日自卫总团主动要求共产党的领导,后扩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简称“江抗”),其他如延陵、茅山、句容、金坛、社头、江宁、当涂、小丹阳等地游击队也先后向新四军靠拢,其中大部分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新四军在进入茅山地区后,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陈毅等领导同志亲自走访国民党高淳县县长和地方士绅;与国民党句容县第3区区长樊玉琳建立了联系;做国民党泰兴县教育局长巫恒通的工作;更和茅山地区民族资本家纪振纲作朋友;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这些人后来都是共产党的好朋友,有的还加入共产党,成为领导骨干。

在这基础上,建立了半政权性质的抗战动员委员会,1938年7月在宝埝成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总会,8月成立了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

然后进一步把各种革命团体建立起来,从而把各阶级、阶层、各行各业都组织到抗日队伍中来,使新四军在江南抗日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到139年春,第1、2支队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江苏省的丹阳、武进、金坛、句容、镇江、溧阳、溧水、高淳、江宁等县和安徽省的当涂、芜湖、宣城等沿长江南岸的10多个县,部队亦从挺进敌后时4000多人发展到14000多人,直接领导和影响的人中过150万,建立了茅山、丹北、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等若干块小型游击根据地,抗日的星星之火已经在江南地区燃烧起来了。

  2、第3支队保卫繁昌

  在军部直接领导下,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第3支队开赴皖南长江前线抗日,在收复红杨树后,又进行了马家园战斗,毙伤敌300余人,随后奉命调至铜陵、繁昌地区最前沿,接连于1939年1月、3月、5月、11月、12月5次繁昌保卫战,大小战斗100余次,狠狠地打击了敌人,使日军吹嘘的“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侵略计划破产,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向中国腹地进军,有力地支援了武汉会战。

由于在国民党统治区,不可能建立抗日根据地,但还是大力了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成立农民抗日协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以及山区的猎户队来支援前线。

  3、第4支队挺进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