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816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docx

《《诗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docx

《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共计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献诗说”三种说法:

王官采诗

《孔丛子·巡狩篇》载:

“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 [1]

《诗经》-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

《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于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

“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指“铺陈直叙”,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直述法),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

“比”是指“托物拟况”,是打个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比喻法),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可恶的老鼠的譬喻统治者的贪婪。

“兴”是指“托物起兴”,是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也可以说是:

先言他物,再兴起联想(联想法),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联想到新娘出嫁时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

[2]

《诗经》-评价与影响

《诗经》为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称“纯文学之祖”。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称“总集之祖”、“诗歌(韵文)之祖”。

也是北方文学的代表,他所代表的区域是黄河流域,称“北方文学之代表”。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论语》中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胡适认为《诗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

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

胡适强调训诂,“如戴震、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等,凡他们关于《诗经》的训诂著作,我们都应该看的。

”例如:

“黄鸟于飞”之句,“于”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儿飞”。

胡适还认为《嘒彼小星》一诗是描写妓女送铺盖上店陪客人的情形。

李敖认为《诗经》中《蹇裳》一文中最后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白话为“你这小子神气什么,!

王得臣《麈史》称:

“《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者也,然花不及杏,果不及梨、橘,草不及蕙,木不及槐。

《易》之象近取诸身,《爻辞》说卦,罔不该矣,而独不言眉与领。

以余观之,若花之桂、楝、鞠,果之菠芰,草之蘅、芷、葱、蒜、苔,木之枫、楠等,《诗》皆未之见。

至《易》所不载者,如须、唇、肩、乳、脐等,亦未可悉数。

又《尔雅·释鸟》不及鹤,《释虫》不及蝶。

物类至繁,偶有遗焉,无足异也。

现在对诗经的研究更多用来考察古今音韵的不同,或者用来研究上古时期的历史。

而古今研究《诗经》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

《诗经》-诗经名句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

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

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

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

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

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

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

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译: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译:

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译:

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译:

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

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译:

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魏风.硕鼠)译:

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

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

鸿雁。

斯干》

《诗经》-四始五际

今文学派纬书认为,诗经中蕴含着天道,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便可从中可窥见历史运行的规律。

其中历史的节点表现在“四始”“五际”:

四始  

在亥,水始也。

在寅,木始也。

在巳,火始也。

在申,金始也。

五际 

亥为革命,一际也。

也。

亥又为天门出入候听,二际也。

也。

卯为阴阳交际,三际。

也。

午为阳谢阴兴,四际也。

也。

酉为阴盛阳微,五际也。

也。

卯酉之际为革政,午亥之际为革命。

戊午革运,辛酉革命,甲子革政。

以上皆为历史、政治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机。

这几首诗则暗示了发生的事件。

[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同乐不能分。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

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

《孔丛子·巡狩篇》载:

“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流传

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

毛亨,小毛公:

毛苌)所传的毛诗。

部分详解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

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

但必须指出:

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

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

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

“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

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分别选择若干重要的类型加以介绍:

《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

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如《丰年》中唱道: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在丰收的日子里,人们兴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们赐给更多的福分。

而《噫嘻》则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在广阔的田野上,数万名农夫同时劳动,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同时我们也会想到:

在这种强大有力的集体活动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很容易被忽视、被抹杀的。

这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

《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今陕西岐山)直到文王受命为止的历史,其中写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同姜女结婚,在岐下筑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大修宗庙宫室,委任官吏,然后建立国家,消灭夷人,最后是文王受命。

叙事条理分明,结构严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中写建筑场面时,用了许多象声词,很有气氛: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那盛土、倒土、捣土、削土的声音,把巨大的鼓声都掩盖住了。

以上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的周民族的历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乐师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

《皇矣》从太王、太伯、王季叙述到文王的伐密伐崇,《大明》从文王出生叙述到武王伐纣,都记载了周民族的开国历史,大抵也是出于史官和乐师手笔。

除了西周前期的《大雅》中的这些史诗之外,在西周后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诗性的叙事诗,如《出车》记周宣王时南仲的征伐玁狁,《常武》写周宣王亲征徐夷,《采芑》、《六月》记周宣王时同蛮荆和玁狁的战争等等。

如果把这些诗篇有次序地排列起来,那末,西周以前及西周时期的历史就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了。

这些史诗作为叙事之作,其长处在于简明而有条理。

但由于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记述史实(包括被当作史实的传说)和颂扬祖先,故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甚重视。

而且在《诗经>》里面,叙事诗并不多,主要就是以上这些。

可见从《诗经》起,就显示出中国诗歌不太重视叙事诗的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于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形成社会的剧烈动荡。

《大雅》、《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有很多批评政治的作品,均出于士大夫之手。

这大概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周语》)。

在这一类诗中,有些作者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指责。

如《瞻昂》中说: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

彼宜有罪、女覆悦之。

”《北山》中说: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牺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从这里我们看到当时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激烈变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为“王事”辛苦劳碌而无所得,有人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

而诗人则是站在旧有的“公正”立场上,希望纠正这一种不可避免的混乱。

更多的政治批评诗,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强烈不满。

如《十月之交》,据《毛诗序》,是“大夫刺幽王”之作。

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当时人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

其中写道: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峷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

令诗人痛苦的是,当时的人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梦死地悠闲过活。

但同时,作者并不敢自豪无畏地同他所属的集团公然对抗,而是小心翼翼,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恐惧,生怕不能见容于众人: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这并非单独的例子。

又如《正月》,作者同样对朝政十分不满。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

”其意如郑玄说:

“今此之君臣,何一然为恶如是!

”但同时他又极为害怕: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又如《雨无正》,作者对“戎成不退,饥成不遂”,“周宗既灭,靡所止戾”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对“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的态度十分怨愤,但同时又畏惧地说: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