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86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经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脾经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脾经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脾经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脾经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经图.docx

《脾经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经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经图.docx

脾经图

脾经图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

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

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

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

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

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

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

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

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

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

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

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足太阴脾经:

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

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1)隐白SP1Yǐnbái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SP2Dàdū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SP3Tàibái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SP4Gōngsūn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直刺0.6~1.2寸。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商丘SP5Shāngqiū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三阴交SP6Sānyīnjiāo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2)孕妇禁针。

(7)漏谷SP7Lòugǔ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直刺l~1.5寸。

(8)地机SP8Dìj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注]足太阴经郄穴。

(9)阴陵泉SP9Yīnlíngquá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直刺l一2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10)血海SP10Xuèhǎi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直刺l~1.5寸。

(11)箕门SP11Jìmé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冲门SP12Chōngmén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府舍SP13Fùshě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腹结SP14Fùjié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l一2寸。

(15)大横SP15Dàhéng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l一2寸。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腹哀SP16Fùāi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直刺l~1.5寸。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食窦SP17Shídòu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天溪SP18Tiānxī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胸乡SP19Xiōngxiāng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痛。

[配伍]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周荣SP20Zhōuróng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大包SP21Dàbāo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脾之大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