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7778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

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明确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

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

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

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明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用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利用。

  第一个环节:

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

这时,我引导学生:

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

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

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身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明确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

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

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

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

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

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

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利用。

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学生能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

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很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

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

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

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

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

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

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

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

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

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

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

哪个轻?

  小结:

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

那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

哪个轻?

  生:

12×4=48(瓶)

  6×8=48(瓶)

  答:

一样重。

  师小结:

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含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身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身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

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XX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

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

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

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

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

香蕉、苹果、金橘

  师: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

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

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

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

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

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

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

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

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

现在谁愿意把自身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

我是这么算的:

23=6(元),6+7=13(元)。

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

我列的算式是23+7。

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

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

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

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

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

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

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因此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

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因此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

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

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

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

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

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

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

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

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

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

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

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呢?

  生:

(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

同学们,你们能明确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

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

28+7=23(元)。

  生2:

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

我是这样算的:

45+4=24(元)。

  生4:

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

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

现在我们换个玩法。

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

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

我列的算式是:

23+8,25-27。

  师:

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

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身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

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

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

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

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

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

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

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明确提出来。

  (五)总结

  师: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

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

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身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

能明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身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

只要学生能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

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

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

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

学生既可利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多了社会实践经验。

因为,这其中包含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

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

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

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

他们来到了印度。

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

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

(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

“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

“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

“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

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

(板书课题:

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

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

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

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

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

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身的玩具,自身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

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身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身的玩具观察呢?

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

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

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

(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

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

(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

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

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身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

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

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

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

哪个轻呢?

(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

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

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

玩跷跷板。

  师:

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

为什么?

  生:

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

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

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

看。

  师:

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

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

气球轻,苹果重。

  师:

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

(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

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

到底是不是呢?

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

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

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

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

(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

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

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身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