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72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

临床免疫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免疫学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

——指机体排斥外源性异物的能力。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变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

——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

TCR识别抗原的特性

 

T细胞的分类

 

 

 

 

 

 

 

I型变态反应主要特点:

1、快而强;2、生理功能紊乱,多无明显组织损伤;3、IgE抗体介导,多种活性胺物质参与;4、明显的个体差异及遗传特性;5、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IgEFcRI);6、嗜酸性:

参与迟发相及负调节

Ⅱ型变态反应的特点

1、抗原:

机体细胞本身或药物半抗原()

2、抗体:

IgM,IgG

3、补体参加

4、被毒害的靶细胞:

主要是血细胞,组织细胞

5、结果:

靶细胞融解,通过三条途径:

吞噬,ADCC,补体激活

相关疾病

1、 血清病

第一次大剂量注射异种动物血清后,体内第7天就产生IgG、IgM抗体,而异种动物血清尚未完全清除,二者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随血流嵌入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中,皮下组织毛细血管中。

激活补体,吸引白细胞与血小板聚集,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和溶酶体酶,引起肾小球肾炎。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M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再次感染时,链球菌抗原与已形成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

3、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病毒感染,支原体侵犯关节滑液引起炎症。

IgG进入关节与抗原形成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

水解酶损伤IgG,并释放出细胞。

变性的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其中的IgM抗体即Rh因子。

4、系统性红斑狼疮

Ⅲ型变态反应特点:

1、起因:

由于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2、致病: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聚集,造成血管炎症损伤。

3、 抗体为IgG、IgM

Ⅳ型变态反应特点:

1、发作慢:

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抗原12小时才出现反应,24-72小时至高峰

2、细胞主导:

T细胞起作用,无抗体、补体参加

3、病变特点: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

4、致敏的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

四种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特点

胞内菌:

细胞免疫

胞外菌:

体液免疫

病毒:

细胞免疫

蠕虫:

体液免疫

原虫:

细胞免疫

Burnet免疫监视学说:

机体免疫系统可监视肿瘤的发生并及时清除癌变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则可发生肿瘤。

免疫编辑学说:

包括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分为三个阶段:

清除---平衡----逃逸

肿瘤抗原(tumorantigens):

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以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肿瘤的发生机制:

肿瘤抗原的分类:

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为:

1、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肿瘤细胞特有,正常细胞不存在

2、肿瘤相关抗原(TAA):

正常细胞组织也存在,但肿瘤细胞中含量明显增高

根据诱发因素不同分为:

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特点:

特异性高抗原性弱,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同一病毒诱发的不同种类的肿瘤,无论其组织来源或动物种类如何不同,均表达相同抗原,且抗原性强。

CT抗原

胚胎抗原及分化抗原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

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被封闭

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低下或缺失

肿瘤细胞缺乏协同刺激分子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2、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先天性免疫缺陷

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者

肿瘤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恶性肿瘤可直接侵犯免疫器官

激活体内抑制性免疫细胞

肿瘤的免疫治疗:

1、LAK(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

用高浓度IL-2激活来自患者自体或正常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2、TIL(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

从切除的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淋巴细胞,体外经IL-2诱导激活扩增

3、CD3AK(CD3antibodyactivatedkiller):

抗CD3单抗辅以小剂量IL-2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4、CTL:

用特异性多肽抗原体外诱导CTL克隆

移植排斥反应:

指供受者遗传背景存在差异时移植物通常会发生炎症反应和坏死.

过客细胞:

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时移植物中的APC及淋巴细胞,过客细胞中的DC是主要参与细胞

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分子)人--HLA鼠--H-2

遗传特征:

单倍型遗传、高度多态性

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Y染色体常染色体

3.其它组织相容性抗原:

ABO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

VEC和SK

直接识别:

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上的完整同种异体MHC分子或pMHC复合物。

间接识别:

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的来源于供者MHC分子的多肽

排斥反应效应机制:

1、CD4+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

2、CD8+T细胞直接杀伤移植物的内皮细胞和实质细胞

3、抗体激活补体损伤移植物血管

超急排斥反应:

机制:

受者体内存有抗供者移植物的预存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

预存抗体来自:

1) 供受者之间ABO血型不合;2) 受者反复多次输血、妊娠或既往增作过某种移植。

常于数分钟到24小时内发生

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

处理:

重新移植

预防:

ABO血型配型、细胞毒实验

急性排斥反应:

迟发性超敏反应是造成移植物损伤的主要机制.

细胞性排斥CD8+CT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D4+T和巨噬细胞的作用。

抗体激活补体,并有CD4+T细胞参与,导致急性血管炎

是移植反应最常见的一类排斥反应.

数天---2周(1月内)越早越严重

病理: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处理:

使用免疫抑制剂

慢性排斥反应:

病理;多种细胞血管内皮的粘附及血管内增生及纤维化

免疫机制:

CD4T细胞间断性活化与急性排斥反应反复发作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时间:

数周\数月\数年

排斥反应的类型: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受者对供体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对宿主的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

移植物抗白血病(GVL):

骨髓移植中供者的免疫细胞向殘留的白血病细胞发生的免疫杀伤.

mHC/特异性血型抗原/白血病特异性抗原

GVHD

发生条件:

1)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同

2) 移植物中含有足量免疫活性细胞

3) 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损

机制:

骨髓移植物中的成熟T细胞被宿主的异型组织相容性抗原所激活,增生分化为效应细胞,这些激活的效应细胞在受者体内移动,对宿主组织器官发动免疫攻击,导致GVHD。

临床症状: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黄疸和皮疹,严重者导致死亡。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

概念:

是指已被耐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呈现特异性地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有免疫应答的能力。

特点:

1、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即只对特定抗原不应答,对不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应答。

2、一般情况下,免疫耐受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

不同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

3、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

后天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即非己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条件/或原因):

免疫忽视:

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并存

免疫豁免:

保持分离

克隆无能:

第二信号(失活或抑制)

免疫调节细胞

CK的作用

自身免疫疾病的特征:

1、血液中的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

2、自身免疫应答导致相应组织细胞的损伤或功能障碍

3、动物实验中可复制相似病理

4、多数病因不明

5、病程长、反复

6、多见于女性,有遗传倾向

7、常伴其它免疫病

8、免疫抑制剂有一定效果

表位扩展:

依据抗原表位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弱,可将其分为两类:

1.优势表位(dominantepitope),其具有强免疫原性,在抗原初始接触免疫细胞时,可首先激发免疫应答;

2.隐蔽表位(crypticepitope),其隐藏于抗原大分子内部或密度较低,在后续应答过程中才可激活免疫细胞。

    

免疫系统首先针对优势表位产生应答,但往往尚不足以清除该抗原,随着免疫应答过程的持续,机体可相继针对更多抗原表位(包扩隐蔽表位)产生应答,此现象称为表位扩展(epitopespreading)。

不仅是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也是其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

自身免疫病的损伤机制(AID):

AID:

自身反应性抗体或T淋巴细胞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机制貤是AID的损伤机制

II型:

溶血(抗抗原)

III型:

SLE

IV型:

IDDM

并不单一的机制

AID的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

2、对症:

抗炎、替代及置换

3、非特异性免疫抑制:

  杀伤快速增殖的自身反应性细胞:

   CTX、MTX

  真菌代谢产物

CsA及FK506:

阻断TCR信号、抑制IL-2的产生(细胞免疫)

4、特异性免疫抑制:

单抗\T细胞疫苗\等

抗精子抗体的产生机制

1、男性抗精子抗体:

血-睾屏障破坏;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生殖道感染;精浆中免疫抑制物失效。

2、女性抗精子抗体:

精浆中缺乏免疫抑制物;生殖道感染或性传播疾病;生殖道黏膜破损。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男>女;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10天);轻重不一,重症可发生急性肾衰竭;临床自愈、

免疫学特征:

1、免疫荧光:

IgG及C3呈粗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和(或)系膜区沉积

2、电镜:

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有驼峰状大快电子致密物

诊断:

链球菌感染后1-3周;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少数:

少尿及氮质血症;C3↓;8周内恢复正常。

免疫学检查异常:

C3及总补体下降,于8周内恢复正常;ASO↑;循环免疫复合物(+)

IgA肾病:

概念:

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系膜IgA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

临床特点:

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持续性镜下血尿;与感染尤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多样,可肾炎综合征表现或肾病综合征表现,或急进性肾炎表现。

免疫学特征:

改变多种多样

免疫荧光:

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沉积,

     可伴血管袢沉积。

伴有IgG、IgM或C3沉积

光  镜:

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可伴有:

弥漫毛细血管内增生,节段硬化,节段性坏死和新月体形成;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炎症浸润、血管硬化、红细胞管型和蛋白管型。

Multiplemyeloma:

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由于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生和分泌受抑,进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血清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高钙血症、高粘滞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并导致不良后果。

高风险、致死性

诊断标准diagnosticstandard

骨髓中浆细胞大于15%,且有形态异常(骨髓瘤

细胞)/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血清中出现大量M蛋白(IgG>35g/L,IgA>

20g/L,IgM>15g/L,IgD>2g/L,IgE>2g/L)

及/B-J蛋白阳性

溶骨性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

免疫学分型

  T细胞:

CD2、CD3、CD7

B细胞:

CD10、CD19、CD22

免疫缺陷病

定义(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是指免疫系统的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补体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某种免疫反应缺失或降低,导致机体防御能力普遍或部分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IDD分类按发病原因:

1、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良或缺陷而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2、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D)是出生后由某些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比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其缺陷的程度和类型与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有关。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1.感染:

患者对外源性病原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感染多呈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感染病原体的种类与免疫缺陷类型有关感染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尤以体内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所致机会感染占很大比例。

2.肿瘤:

免疫缺陷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增高。

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尤其是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倍

,以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居多。

3.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患者有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

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伴发自身免疫病者可高达14%。

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1.急性期HIV2-6周

2.无症状期(潜伏期)6个月至5年,甚至10-12年者。

3.症状期 AIDS相关症候群(发热、盗汗、消瘦、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

    CD4+T细胞<500个/ul

4.AIDS期 CD4+T细胞<200个/ul

三大症状:

机会感染、恶性肿瘤、AIDS痴呆症

CD4+T细胞计数:

反映HIV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指标。

HIV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测

①HIV抗原检测ELISA检测核心抗原p24出现于急性感染期和AIDS晚期,潜伏期常为阴性。

 

②抗HIV抗体检测常规检测指标ELISA粗筛

免疫印迹法确认检测抗不同结构蛋白的抗体。

2.核酸检测 

3.T细胞亚群测定:

反映HIV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指标。

作为AIDS临床分期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艾滋病诊断标准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一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一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R)  (4)卡波济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辩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类风关

发病机制:

1、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或局部组织MHCⅡ类分子过度表达,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类风湿因子及其他自身抗体,最终导致滑膜持续性炎症。

2、滑膜中的IgG-RF多聚体、IgG-RF与IgG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诱发产生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大量聚集于滑膜腔,产生细胞因子。

(RF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通常为IgM类,多出现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或滑膜液。

免疫学特征:

1.血清和滑液中存在类风湿因子。

2.血清抗核周围因子、抗角质蛋白抗体阳性。

3.增生的滑膜组织中有大量的T细胞浸润。

SLE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具有本病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丧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性,B细胞活化,通过交叉反应与模拟外来抗原的自身抗原相结合,并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使之活化,在T细胞活化刺激下,B细胞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造成大量组织损伤。

免疫学特征: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等,特别是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

几乎所有的SLE患者IF-ANA均为阳性,而且滴度较高。

2.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表皮改变,真皮上部水肿、红细胞外渗、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皮损以及光照和非光照正常皮肤均显示真皮表皮交界处有IgG、IgA、IgM及C3沉积。

3.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异常,由于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产生过多的不同类型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沉积于靶器官,发生全身血管和器官组织的损害。

问答题:

1.何为超敏反应?

何为变应原?

2.试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特点?

3.使用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简述其发病机制。

4.荨麻疹与接触皮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

比较其发病机制。

5.血清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分属哪型超敏反应?

比较发病机制。

6.吸入花粉引起支气管哮喘属于哪型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如何?

7.在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其参与因素有何异同?

8.请以结核杆菌感染为例,试述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其它三型超敏反应有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