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52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docx

七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

《湖心亭看雪》

◎名句积累(共4小题)

【2016年浙江省绍兴市】

1.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这个句子是:

,。

【2015年湖北省荆州市】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风送我到涧边流连:

②,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到农家谛听蛙鼓声声:

③,青草池塘处处蛙;我在深夜轻敲离人窗棂:

君问归期未有期,④;我会潜入诗人的梦:

⑤,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会揉碎志士的心:

山河破碎风飘絮,⑥;我是春的使节在冬日绽放:

忽如一夜春风来,⑦;我随朔风飞舞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我是感情的叹息,是思想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

3.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2014年四川省凉山州】

4.《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明亡不仕,后入山著书以终。

【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①天街小雨润如酥②春潮带雨晚来急③黄梅时节家家雨④巴山夜雨涨秋池 ⑤夜阑卧听风吹雨⑥身世浮沉雨打萍⑦千树万树梨花开⑧惟长堤一痕3.惟长堤一痕4.张岱

◎课内阅读(共4份)

【2016年广西省河池市】三、

(一)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

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2分)

【答案】10.A解析:

想到。

11.C解析:

表顺承/表并列。

12.D解析:

乙文不是被贬后所写。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2014年吉林省长春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9.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刘勰说: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2分)   

12.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

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2分)  

13.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

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

(3分) 

【答案】9.张岱文学(共1分,每空0.5分)

10.①“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

13.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

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

(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

【2014年江西省南昌市】

(二)阅读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每9-12题。

(1O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挐同:

拏/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是()⑵客()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2.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痴人“痴”在何处?

请分别概括。

(4分)

【答案】9.C(2分)解析:

此句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一童子烧酒”,一层是“炉正沸”。

10.⑴这(1分)⑵客居(1分)

11.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

(2分)

12.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2分)痴人“痴”在:

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2分)(大意相同即可)

【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二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

(15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

7.解释加点词。

(4分)

①余孥一小舟()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④客此()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5分)

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答案】6.(3分)B解析:

这/判断动词,是。

7.(4分)①通“桡”(携,带.拿)非常,十分等到客居,寓居

8.(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9.(3分)C解析:

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对比阅读(共4份)

【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 肉食者谋之 

C.惟长堤一痕 惟吾德馨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

①尊君在不()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客此()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

(4分)

【答案】5.(3分)C解析:

A项,才/竟然;B项,代词,他/代词,这件事;D项,表顺承/表转折。

6.(3分)同“否”,吗回头看客居(寓居)

7.(6分)⑴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期”、“委”、“去”各0.5分)⑵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雪”、“绝”各0.5分)

8.(4分)示例:

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

(2分)“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

(2分)(答题要点:

结合文本,解说合理,紧扣“直率诚恳”。

若只答友人“知错能改”得1分。

【2014年江苏省徐州市】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

①昭庆:

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

曹植。

③洛神:

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

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上下一白()⑵从武林门而西()

⑶即棹小舟入湖()⑷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⑶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答案】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⑴全⑵往西走(向西去)⑶就,便(立即,马上)⑷回去(回来)

6.(3分)D解析: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①抬起②发动C.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⑵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⑶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解析:

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参考译文】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

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

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

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

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

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

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

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三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⑴虽乘奔御风()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引凄异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5.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

甲文采用的是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乙文写景采用的是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2分)

16.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2分)

【答案】12.⑴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⑵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

13.C(2分)解析:

A项,连接/类;B项,这/加强语气,难道;D项,表顺承/表转折。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襄”“沿”“溯”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共2分)

15.大笔点染白描(共2分,每空1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1分)。

(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

【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二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照。

(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

撑(船)。

②毳(cuì)衣:

毛皮的衣服。

③凇:

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dàng):

天上的白气。

④芥:

比喻细微,微小。

⑤①白:

酒杯。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⑴互相轩邈()⑵窥谷忘反()

⑶上下一白()⑷及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3.填空和简答。

(5分)

⑴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⑵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

⑶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2分)

【答案】10.(4分)⑴比高⑵看到⑶全,部⑷到,等到(每空1分)

11.(2分)A解析:

B项,断绝/极点;C项,勉强/通“僵”,僵硬;D项,他/加强语气,,难道。

12.(4分)⑴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2分,每小句1分)⑵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13.(5分)⑴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⑵示例:

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⑶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2分)每点l分。

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课外阅读(共7份)

【2016年广西梧州市】二、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⑴有洞东向()⑵无逾此者()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18.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16.⑴东:

向东⑵逾:

超过

17.过了一会儿,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脚碰到了石头。

18.选文:

侧面描写。

《三峡》正面描写。

【参考译文】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