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41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docx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

北京市2020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下考试自测卷(六)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题;共2分)

1.(2分)(2020高二上·牡丹江期末)李逵去沂州沂水接取娘亲,答应宋江三件事,下面哪个选项不是()

A.不准带他的两把板斧    

B.不准无故惹事    

C.自己悄悄地取了来    

D.径回,不可吃酒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0分)

2.(6分)(2017高三下·厦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在本质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首先满足人的实用需要。

由于大部分建筑不能脱离实用功能,其审美价值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还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如一般住宅、厂房、办公楼等。

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之中。

这些建筑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纪念、信仰、审美、娱乐等),因而在建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其精神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建筑的美主要在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

建筑的造型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

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定的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

12世纪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顶耸入云端,门窗多为尖拱形,表现着向上飞升,超脱尘世,符合教会以宗教观念影响群众的要求。

中国的寺庙建筑凝重阴森,窗户小少,光线暗淡,也显示了佛的神秘与庄严。

可见,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

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的制约,也受到该 时代审美理想和兴趣的制约,象征着时代的特点。

罗马式建筑在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流行 于欧洲各国,反映着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封建庄园林立却互不往来的时代风尚。

北京历 史上的一种典型建筑——四合院,封闭的空间,正侧房秩序井然'反映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的封闭性、上下尊卑的秩序与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等时代特点。

建筑艺术的造型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

如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为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侧重于群体组合,意境含蓄,装饰注重整体效果。

在园林建筑上更是强调诗情画意,建筑与山水、花木组成综合的艺术体系,小巧、典雅的苏州园林和宏大、高贵的颐和园就是如此。

而西方人则更关注外部世界,其建筑明窗巨柱,希腊式的开放,纹饰纵横,表面外在。

如凡尔赛宫中花园,笔直的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了次级轴线,与横轴线相交,构成花园骨架。

花园中出现一个个方格,形成巨大、清晰的几何网络,表现出欧洲人的审美理想与外在、暴露的文化精神。

建筑诚然能体现一定时代、民族的精神内容,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情绪,有极大的抽象性、朦胧性和象征性,不能强求它表现某种明确的观念或具体形象,否则总要失败。

(摘编自王旭晓《美学原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满足了人的实用需要,制约了审美价值,所以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

B.体现建筑艺术的纪念碑、宫殿、园林、神庙等,建造时首先考虑它的精神性价值,这是由它的建筑目的决定的。

C.建筑之美主要以造型为载体,其设计的原则要高度符合造型艺术的规范和要求,符合形式美的各种规律。

D.如果建筑的各个部件都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它就富有内在的节奏与神韵,往往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艺术的造型与一定的精神内容相联系,它会对人产生精神影响,中国的佛教就是通过寺庙的空间形式来影响人的精神。

B.四合院作为北京历史上的典型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封闭自足、讲究等级和慢生活等时代特点的影响。

C.建筑艺术的造型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公元5至14世纪欧洲各国的时代风尚,就在当时流行的罗马式建筑中有所体现。

D.凡尔赛宫中花园在造型上呈现出对称的几何网络式格局,与东方园林不同,这与东西方民族的审美习惯相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古民居在建造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精神性价值不断凸显,也逐渐体现出建筑艺术。

B.若想理解12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造型的内涵,需要了解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心理习惯,也要了解西方宗教相关知识。

C.苏州园林小巧、典雅,造型上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D.一些仿古建筑要明确表达某种观念,又不能把人带入一定的气氛和情绪中,虽然形似,却不具有艺术价值。

3.(2分)(2017高二上·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

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敷出的。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

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

”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敷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

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

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

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观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且高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占比。

B.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C.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

D.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甘黎认为,收入差距大、收入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才是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B.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才能刺激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意愿,从而促进消费。

C.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现状,揭示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这必将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

D.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收入的措施一旦不完善,低收入者会对现金福利求助更加依赖。

E.甘黎认为,居民转移性支出明细表显示,我国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

(3)根据上述材料,请为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4.(12分)(2019高三上·涟水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提 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

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

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

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

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

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

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

来人说,不知道。

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

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

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

老侯问,什么琴?

神父说,提琴。

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

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

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

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

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

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

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

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

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

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

因为是修过的东西。

所以做起来很快。

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

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

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

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

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

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

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

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

怎么找得到呢?

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

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

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

B.在到处抄家砸东西的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

C.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D.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地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2)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

(3)简析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妙处。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穿过黑暗的年代而来,诗人借此暗示光明诞生于黑暗和死亡。

B.“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暗示了光明的到来将使万物复苏,众生一片欢欣鼓舞。

C.“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暗示城市人民翘首以盼,将用他们所特有的方式欢迎光明的到来。

D.“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表明诗人决心从人世苦难的感受中挣脱出来,振奋起来,去追求未来的光明。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太阳象征光明和未来,讴歌大变革的伟大时代,以满腔激情感染读者,使人们能够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B.第一节的中心句是“太阳向我滚来”,前面的修饰成分从时间、方位、情状等方面展现日出时动人心魄、气象恢弘的景象。

C.诗歌通过坟茔、黑暗、死亡等意象来烘托太阳,通过一系列万物复苏的动态意象来正面烘托太阳,使其象征意义格外鲜明。

D.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以太阳为核心的一串意象有机地组接起来,太阳、高树繁枝、河流、虫蛹、城市等景物都被人格化。

(3)为什么说这首诗是浪漫主义杰作?

试作分析。

(4)闻一多先生曾经认为“太阳向我滚来”一句不如改为“我向太阳奔去”,其实还是艾青的原句好,试说明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6.(11分)(2018高二上·台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

密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

斧子一类的工具    

C.无乃尔是过与                      过:

过错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

舍弃,回避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者止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然而不王者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既来之,则安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极娱游于暇日    

D.何以伐为    

(4)下列说法中正不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C.“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

”其观点是:

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这句的观点与“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

D.乙文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些属于“王道之始”;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另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

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5)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7.(3分)(2019高一下·腾冲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却选择“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共3题;共15分)

8.(2分)(2016高三上·哈尔滨期中)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识“墨舞冬奥”,请描述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特点。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9.(8分)(2019高一上·江门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历经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在区政府对外服务中心办公楼原址建设的光明社区公园昨天完工,今天正式和大家见面啦!

园内建有凉亭“春晖亭”、花树步道、休闲坐凳、特色鱼池等供市民乘凉休闲设施,搭配种植凤凰树、美丽异木棉、桂花等花草树木,整体环境优雅舒适,是一个开放式休闲便民的社区公园。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修竹茂林   凉枕簟   霭楼台   六月秋风   四时春气   奇花异草

10.(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代园林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可谓    。

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武官也纷纷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   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

他们一方面要借此表示对文人雅韵的    ,以求得到文士认可;()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     修造庄园。

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象征意义,使得这些国林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

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武官园林由于建造水准日益精湛,甚至明代中后期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

(1)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登峰造极 秘密 膺服 不惜工本    

B.无出其右 私密 钦服 不惜工本    

C.无出其右 秘密 膺服 不惜血木    

D.登峰造极 私密 钦服 不惜血本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以打破文士对话语权的垄断。

B.另一方而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话语权被文士垄断的局面。

C.另一方而打破被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以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

D.另一方而打破话语权被文士垄断的局面,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

(3)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武官园林建造水准日益精湛,甚至明代中后期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

B.武官园林由于建造水准日益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

C.武官园林由于建造水准日益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建造园林。

D.由于武官园林建造水准日益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建造园林的现象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

当年,倘若石油大王哈默得到杰克逊大叔的免费施合,而非坚持用劳动来换,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

在做慈善的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①。

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

慈善中包含的是人性的关怀,②。

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③。

孟子有云: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盾也。

过于高调的慈善是不提倡的,那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合。

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1.(5分)(2017高二下·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周日,女儿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她轻轻地说: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是的,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可是,孩子,你真的确定要一直给别人鼓掌,而自己不需要掌声吗?

”我问。

女儿和母亲的对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请完成写作任务,表达你的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题;共2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0分)

2-1、

2-2、

2-3、

3-1、

3-2、

3-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