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40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docx

《陋室铭》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

姓名: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惟吾德馨: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谈笑有鸿儒:

⑤有仙则名:

⑥有龙则灵:

⑦惟吾德馨:

2、一词多义:

①有仙则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①斯是陋室:

②当是时:

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花之君子者也:

3、判断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有仙则名(名字)B.斯是陋室(你)

C.谈笑有鸿儒(大)D.苔痕上阶绿(上面)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B.可以调素琴(白色的)

C.无案牍之劳形(身体)

D.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4、选出与“可以调素琴”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投以骨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忘路之远近B.具答之

C.何陋之有D.无案牍之劳形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金子做的经书。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7、下列对《陋室铭》分析不对的一项()

A.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磬”。

C.作者在文中表明了以古代圣贤自比的态度。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突出了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C.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赞美了陋室因环境清幽而不陋。

9、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铭,是古代文体名,勇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

B.本文以记叙为主,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C.作者描写室外之景,表明陋室因景美而不陋。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是作者类比的手法表明自己对他们的羡慕。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开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两句描写了居室的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D.文章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且引孔子之语,说明了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1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和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B.“无丝竹”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鄙弃。

C.“诸葛庐”即诸葛亮的茅庐,“子云亭”即扬雄的亭子,抒写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

D.“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

‘何陋之有?

’”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1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山”“水”为喻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B.“素琴”指没有装饰的琴,一方面写出作者的高雅情趣,一方面表现他的清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

1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仙”、“龙”比喻陋室的“室主”。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了交往宾客的身份,以此表明作者孤傲的心境。

C.从文中看,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D.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1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本文的开头,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后面的文字皆由此而发。

B.“德馨”揭示了文章中心,是本文的文眼。

C.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目的是为了赞颂自己的陋室比之更有名。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

二字用的生动传神,以静衬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课内简答题: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仙”和“龙”比喻什么?

本文主旨句是什么?

该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

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

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云:

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9、文中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意思,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惟吾德馨:

古今异义,古义:

美好。

今义:

芳香。

②无案牍之劳形:

古今异义,古义:

身体。

今义:

形状、样子。

③无丝竹之乱耳:

古今异义,古义:

琴瑟,萧管之类弦乐器。

今义:

丝绸、竹子。

④谈笑有鸿儒:

古今异义,古义:

大。

今义:

鸿雁。

⑤有仙则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出名,闻名,变得有名。

⑥有龙则灵: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⑦惟吾德馨:

词类活用,名词作形容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一词多义:

①有仙则名:

动词,出名,闻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作动词用,说出。

①斯是陋室:

判断动词,是。

②当是时:

代词,这。

①无丝竹之乱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②花之君子者也:

结构助词,的。

3、判断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

倒装句,宾语前置:

有何陋之。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解析】D应当。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C)

A.有仙则名(名字)B.斯是陋室(你)

C.谈笑有鸿儒(大)D.苔痕上阶绿(上面)

【解析】A名词作动词,有名,出名。

B指示代词,这。

C大,有名。

D动词,长到。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B)

A.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B.可以调素琴(白色的)

C.无案牍之劳形(身体)

D.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解析】B不加装饰。

4、选出与“可以调素琴”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C)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投以骨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例句是用来。

A凭借。

B把。

C用来。

D用。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D)

A.忘路之远近B.具答之

C.何陋之有D.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例句是主谓之间。

A的。

B代词,桃花源中人。

C宾语前置的标志。

D主谓之间。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C)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金子做的经书。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解析】C阅读佛经。

7、下列对《陋室铭》分析不对的一项(A)

A.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磬”。

C.作者在文中表明了以古代圣贤自比的态度。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了。

【解析】A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突出了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C.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赞美了陋室因环境清幽而不陋。

【解析】D应是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

9、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A)

A.铭,是古代文体名,勇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

B.本文以记叙为主,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C.作者描写室外之景,表明陋室因景美而不陋。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是作者类比的手法表明自己对他们的羡慕。

【解析】B以描写为主。

C作者描写室外之景,表明陋室不陋,因为主人德馨。

D作者用类比的手法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开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两句描写了居室的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D.文章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且引孔子之语,说明了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解析】B错在“对比”,应是“比喻”。

1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和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B.“无丝竹”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鄙弃。

C.“诸葛庐”即诸葛亮的茅庐,“子云亭”即扬雄的亭子,抒写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

D.“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

‘何陋之有?

’”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解析】C错在“抒写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巧用典故,意在表达自己以君子自况。

1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以“山”“水”为喻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B.“素琴”指没有装饰的琴,一方面写出作者的高雅情趣,一方面表现他的清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

【解析】B“表现他的清廉”,分析不当。

1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文章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仙”、“龙”比喻陋室的“室主”。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了交往宾客的身份,以此表明作者孤傲的心境。

C.从文中看,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D.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解析】B“孤傲”错误,应是表明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解析】C“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错误,应是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1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C)

A.本文的开头,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后面的文字皆由此而发。

B.“德馨”揭示了文章中心,是本文的文眼。

C.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目的是为了赞颂自己的陋室比之更有名。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

二字用的生动传神,以静衬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解析】C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三、课内简答题: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①运用了对偶、比喻、类比和比兴的表现手法。

②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灵、名”的特点。

2、“仙”和“龙”比喻什么?

本文主旨句是什么?

该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答:

①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②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以“陋室”两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

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

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

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

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

①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②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

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

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云:

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

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

这是类比的方法。

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9、文中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意思,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答: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