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777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docx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引初稿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南(试用稿)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二〇一五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3

一、制定目的3

二、适用范围3

三、名词术语3

四、引用文件4

第二章工作原则5

第三章工作方法6

一、岩心扫描数字化6

(一)准备工作6

(二)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6

(三)扫描参数设置7

(四)图像扫描8

(五)图像处理与编写岩心扫描记录表10

(六)岩心相关资料录入12

(七)质量检查13

(八)编写钻孔岩心扫描工作小结13

(九)网络发布及应用14

(十)数据备份14

二、标本照相15

(一)准备工作15

(二)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15

(三)标本摆放16

(四)相机参数设置17

(五)标本拍摄17

(六)图像处理18

(七)质量检查18

(八)标本图像备份18

三、光薄片显微照相19

(一)准备工作19

(二)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19

(三)图像采集20

(四)图像保存21

(五)质量检查22

(六)数据备份22

附表23

第一章总则

一、制定目的

在《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DD2010-05)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方法与规范,指导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保管单位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建立数据库,提高馆藏资源的管理水平与利用效率,为建设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提供数据支撑,为地质调查、科研、教学、科普等提供网络在线服务。

二、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保管单位开展岩心(含矿心、下同)、标本及光薄片的图像及显微图像的扫描(或照相)工作;因此本指南中“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特指岩心、标本及光薄片表面或显微图像的获取工作。

三、名词术语

(一)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

将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心、标本、光薄片等实体,通过仪器扫描、数码照相等方法,转化成计算机可存储处理的文字、图像、三维仿真模型等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存储,利用输出设备和系统进行信息展示的过程。

(二)岩心扫描

岩心扫描是指利用岩心扫描设备,获取岩心的表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建立岩心扫描图像数据库,利用图文管理系统,形成附有岩心图像的钻孔综合柱状图。

(三)标本照相

标本照相是指利用数码照相设备,获取标本表面图像信息,并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建立标本图像数据库。

(四)光薄片显微照相

光薄片显微照相是指以实物光薄片及其相关资料为基础,利用透反射偏光显微镜和与其配套的数码照相系统进行图像采集,并结合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建立光薄片显微图像数据库。

四、引用文件

DD2010-05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

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SY/T5368-2000石油行业岩石薄片鉴定标准

第二章工作原则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须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

保持实物地质资料原有的信息不变,图像尽可能的与实物地质资料的原始面貌一致;岩心图像的长度应与岩心实际长度一致,图像在钻孔柱状图中的位置应与岩心的深度值一致,依据岩心深度值依次拼接图像,不允许图像重叠或移位;标本图像是完整的正片图像,图像端正,定向标本的图像应与其方位一致。

2.清晰性。

在1∶1显示状态下,岩心和标本图像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地质特征清晰;在放大一定倍数显示状态下,光薄片镜下图像的矿物成分、含量、显微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地质特征清晰。

3.完整性。

确保各图像信息完整,各种图像信息还应配套相关的记录性或说明性材料,记录性材料用于记录图像文件名称及对应的实物名称或编号,说明性材料用于说明扫描或照相的方式、方法、问题及处理方式等信息。

第三章工作方法

一、岩心扫描

岩心扫描工作的流程是:

准备工作→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扫描参数设置→图像扫描→图像处理与编写岩心扫描记录表→岩心相关资料录入→质量检查→生成综合柱状图→编写钻孔岩心扫描工作小结→数据备份。

(一)准备工作

1.根据馆藏岩心的种类、数量等情况合理安排扫描工作计划,一般以钻孔为单位进行扫描,一个钻孔为一个扫描批次。

在开始岩心扫描前,要将扫描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表、钻孔柱状图和《岩心整理登记表》(见附表1)。

2.只有整理后的岩心达到表面清洁干燥、摆放有序、各回次长度值准确,才能进行扫描。

3.计算机启动后进入扫描系统,打开扫描仪及白光扫描照明灯,为保证扫描图片的质量,扫描前仪器应适当预热。

(二)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

岩心扫描前应仔细检查工作环境,远离火(热)源,温湿度适宜,室内光线柔和。

不得将仪器置于振动、潮湿和阳光直射的环境。

检查岩心扫描仪、计算机系统等设备工作状况,设备有异常的,排除异常前不能进行扫描。

(三)扫描参数设置

1.选择扫描方式,扫描方式包括白光平动扫描和白光滚动扫描。

白光平动扫描采集岩心上表面信息(图1),完整岩心和破碎的岩心均可进行白光平动扫描;白光滚动扫描采集圆柱状岩心360°的外表面信息(图2),要求岩心为完好的圆柱体。

2.设定扫描岩心的长度、宽度、对比度、亮度及扫描仪分辨率。

扫描的岩心长度、宽度按仪器要求设置,对比度和亮度建议使用默认值;分辨率通常使用200~400dpi。

图1白光平动扫描图像效果

图2白光滚动扫描图像效果

(四)图像扫描

1.白光平动扫描

(1)调整扫描仪的白光灯架,使之与镜头的行进方向垂直。

(2)将岩心盒放置到扫描平台上,使岩心盒与镜头的行进方向平行(见图3)。

(3)为便于后期图像裁剪,要对岩心进行简单的整理与整饰,使岩心断面对接整齐,整个格内的岩心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尽可能使岩心标识较少或地质特征明显的一面朝上。

(4)利用扫描升降控制按钮和标配的定焦尺调整扫描镜头位置,使扫描镜头对焦岩心表面。

如果扫描起伏不平的岩心,以其平均高度为准。

(5)启动平动扫描程序,扫描过程中要注意所采集图像是否清晰完整,色度是否正常,否则要重新设置或采集。

(6)扫描完成后,按照自定义的路径,将原始图像存入相对应的文件夹里,文件夹命名为“档号+案卷题名+钻孔编号”,如“000231甘肃大桥金矿ZK7101”。

原始图像以JPG格式存储,原始图像的命名与岩心箱号相同,如“005”。

图3岩心白光平动扫描示意图

2.白光滚动扫描

(1)调整扫描仪的白光灯架,使白光灯架与镜头行进方向平行(见图4)。

调整胶辊的宽度以适合岩心的滚动,或宽或窄都会影响岩心的匀速转动。

(2)将岩心平放在扫描仪的两个胶辊上,利用标配的定焦尺测量岩心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整好焦距。

(3)启动滚动扫描程序,输入扫描长度等信息,开始滚动扫描。

如单根岩心较长时,为确保采集图像完整需多次扫描。

(4)扫描完成后,将多次扫描的岩心图像进行拼接,拼接完成后将原始图像以JPG格式存入相对应文件夹里。

3.其他注意事项

(1)岩心扫描时,要通过反复将扫描图像与岩心进行对比来调整光圈大小和灯架高度,使形成的图像尽可能接近岩心的自然形态;尤其在颜色和明暗度上,既不能偏深,也不能偏浅,既不能偏亮,也不能偏暗。

图4岩心白光滚动扫描示意图

(2)对于颜色较深的岩心,如炭质泥岩、基性或超基性侵入岩等,岩石的反光率低,应适当加大光圈或降低灯架高度,从而适当增加扫描图像亮度,防止因图像过暗而无法辨识矿物。

(3)对于颜色较浅的岩心,如砂岩、灰岩、高岭土、云母片岩等,岩石的反光率高,应适当减小光圈或提高灯架高度,从而防止图片因曝光失真。

(4)对于由明暗相间的矿物组成的岩心,扫描时以颜色最浅的矿物不发生曝光为准,调整光圈大小和灯架的高度;同时也考虑浅色矿物的含量,如果浅色矿物仅为偶然出现(在岩心中含量小于1%),扫描时可不予考虑。

(五)图像处理

1.白光平动扫描

(1)扫描完成后,将单箱的岩心扫描图片按回次进行裁剪,并以回次进行命名录入数据库。

录入数据库图片文件命名规则:

以“回次”汉语拼音首写大写字母“HC+回次号”组成,如“HC1、HC2”等。

当一个回次的岩心占用两个及两个以上岩心箱格子时,裁剪后一个回次的岩心图片由多张组成,利用加后缀名的方法加以区分,如“HC5-1”代表第5回次的第1张岩心图像,“HC5-2”代表第5回次的第2张岩心图像。

(2)利用裁剪工具进行裁剪,裁剪后图片录入数据库时系统会自动生成裁剪后原始图像文件夹和裁剪后压缩图像文件夹。

裁剪后原始图像用于存档,裁剪后压缩图像用于网络发布及数据浏览。

裁剪后压缩图像名称与裁剪后原始图像名称一一对应。

(3)岩心扫描记录表的填写

在岩心扫描图片过程中同时要填写岩心扫描记录表(见附表2)。

内容包括:

岩心箱号、格号、入库图像文件名、回次号、起始深度(m)、实际岩心长度(m)、备注。

岩心箱号:

即为岩心箱的流水号。

格号:

裁剪岩心在岩心箱中的格号。

入库图像文件名:

以“回次”汉语拼音首写大写字母“HC+回次号”组成。

回次号:

岩心所在回次的标号。

起始深度:

每一张图片所对应的起点深度。

实际岩心长度:

实物入库岩心图像的长度。

由于扫描过程中会有阴影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际裁剪的图像会较实际岩心短1-2cm。

备注:

对个别岩心图像的特殊处理进行的说明。

2.白光滚动扫描

(1)为确保图像完整、真实,要对图像进行纠斜、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的调整等操作。

(2)滚动扫描图像处理的关键为图像的准确拼接,拼接方法如下:

a.自动拼接:

使用系统拼接工具实现图片拼接。

拼接后图像效果与实物比对无明显拼接痕迹。

b.手动拼接:

首先在两张图片的相对应处找到岩心的相同特征点,如特征明显易识别的矿物、结构构造等,对扫描过程中的单幅图像上下移动,使特征点移动到重合的位置,再进行拼接。

对于部分特征点不明显的岩心,为保证图像端正,扫描前可事先在岩心上画一条平行于轴线的直线,在拼接时确保几张滚扫图像中的直线拼成为一条直线。

将拼接成功的图片保存于指定文件夹。

图片命名以“箱号+格号+块号”几部分组成。

例如:

005-03-2,即为第5盒第3格的第2块岩心滚扫图像。

(六)岩心相关资料录入

根据钻孔野外记录表或钻孔柱状图中的岩性分层及岩性描述信息,将已扫描入库钻孔的分层地质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

1.录入分层及岩性描述信息:

主要包括分层深度、岩石名称和岩性描述。

若有原始的电子文件,则可以直接导入,若原始资料为纸质文件,则要人工录入并进行自查、复查及抽查,以保证录入资料的准确性。

2.补充岩性花纹:

系统中自带的岩性花纹不能满足需求时,需要利用系统中自带的岩性花纹编辑软件,按照《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99)的岩性基本花纹绘制所需要的岩性花纹,补充到岩性花纹库中。

(七)质量检查

当完成了一个钻孔的岩心图像采集、裁剪、入库、录入岩性描述后,按照自检(100%)、互检(100%)、抽检(30%)的三级检查方式进行检查。

并填写《钻孔岩心扫描工作质检记录》(见附表3)。

(八)生成岩心综合柱状图

各种信息录入完成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岩心图像、岩性花纹、岩石名称和岩性描述一一对应的效果图,即岩心综合柱状图。

必要时可人工设置基本绘图参数使柱状图显示效果更美观。

(九)编写工作小结

一档岩心扫描工作全部结束后,需编写钻孔岩心扫描工作小结(见附表4)。

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

档号、钻孔名称、案卷题名、起始孔深、终止孔深、扫描类型、分辨率、总回次数、扫描原图、裁剪图片、入库图片的数量和占用空间及扫描说明。

扫描说明主要是对钻孔岩心在扫描过程中做过一些特殊处理或与实际岩心有不符的情况的说明。

例如:

1.本钻孔××回次至××回次岩心较混乱,无法分辨。

2.××回次岩心长于本回次采取岩心**米。

3.××回次的图片上有做为标识的标签或胶带等异物等。

(十)数据备份

扫描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包括扫描所形成的原始图像数据(包括扫描的图像、岩心扫描记录表、钻孔岩心扫描工作小结)和岩心图像数据库的数据,备份的方式主要为硬盘备份和光盘刻录两种,一般情况下将同一钻孔的所有数据硬盘备份1份,光盘刻录1份,并在光盘盒上贴标签,注明文件目录。

每完成一档岩心的扫描,应及时将扫描图像信息及产生的相关资料移交档案室归档。

备份资料包括:

《岩心扫描记录表》、《钻孔岩心扫描工作小结》、岩心扫描获取的原始JPG图像、裁剪后的JPG图像和压缩后存储进岩心扫描图像浏览系统的JPG图像。

二、标本照相

标本照相的工作流程是:

准备工作→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标本摆放→相机参数设置→标本拍摄→图像处理→质量检查→编写工作小结→标本图像备份。

(一)准备工作

1.根据馆藏标本的种类、数量等情况合理安排照相工作计划,一般以档为单位进行照相,一档为一个照相批次。

开始标本照相前,将照相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对照标本目录表,了解标本所在矿区地质特征,以便对标本统筹规划,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采集工作。

2.只有整理完成后,达到表面清洁、干燥的标本才能进行照相工作。

(二)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

标本照相前应仔细检查标本照相室工作环境,保证室内干净、设备摆放到位、标本载物台清洁、背景布无杂物。

检查相机、镜头、三脚架、背景布、无线触发器、闪光灯等设备,保证各摄像设备工作状况良好。

做好设备检查记录,保证安全。

(三)标本、设备及光源放置要求

1.标本摆放。

将清洁整理后的标本稳定的放置于标本载物台上,在适当位置(标本左下角或右下角)放置比例尺,放置比例尺尽可能不遮盖重要地质信息。

2.设备调节。

固定数码照相机,使照相机高度略高于标本载物台。

调节三脚架和相机,保证二者处于水平状态。

调节数码照相机与标本载物台之间的距离。

3.光源配置。

将两盏附加柔光箱的闪光灯摆放在照相机左右两侧面向标本的位置,柔光箱应高于拍摄的标本,避免主光源正面照射标本。

为确保拍摄标本影像的立体感,主灯亮度稍亮于辅灯即可,主辅灯都亮拍摄效果缺乏立体感;或者不用主光灯,在辅灯的位置放置反光板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闪光灯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包括远近距离、摆放位置等,使标本反射光线均匀、柔和,同时要注意快门与闪光同步数值要准确,一般来说相机的同步值是1/60、1/125秒。

按照标本明暗度、表面凹凸程度适当调节光线,颜色均一的标本,通过闪光灯适当补光,使其图像真实清晰即可;明暗反差大的矿(石)物标本,应以柔光和折射光为主,并适当调节(光圈、快门、白平衡等)相机参数,提升拍摄效果。

(四)相机参数设置

1.镜头选择。

根据所拍摄标本的大小和所需记录影像的情况(如细节特写、微距拍摄等)选择合适的镜头。

标本拍摄的镜头一般选择35-100mm间的焦距比较合适,可以选择的镜头除了变焦镜头外,定焦常用的焦距有35mm、50mm、60mm和105mm微距等。

如果是APS相机,在焦距上乘以1.5倍,就是它实际得到的焦距。

如果拍摄体积较小的标本,可选择105mm微距进行拍摄。

2.图像品质。

图像品质设定为NORM(JPEG一般)格式;选择合适的图像尺寸,保证分辨率不低于800dpi;对焦点设置一般选择为中央对焦点。

根据标本的情况调节感光度、白平衡,一般尽可能确保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最低ISO感光度值进行拍摄,以减少图片的颗粒感,使成像细腻。

3.曝光补偿。

选择合适的曝光模式,光线偏暗时,增加曝光值可以增加照片的亮度,但拍摄标本时不建议使用自动曝光补偿。

在标本的拍摄中,通常以标本和背景的面积做为正或负曝光补偿的判断依据,如果在取景框内背景的面积大于标本,以背景面积为判断,反之以标本面积为判断。

在拍摄大面积暗色的时候,相机会自动补充曝光强度,引起过度曝光,使拍摄的深色标本偏灰偏白,损失细节,这时需要用手动曝光补偿功能向负数补偿,还原深色标本原本的颜色和亮度。

在拍摄大面积浅色时,相机会自动降低曝光度,因此需要向正数补偿以还原浅色标本原本的颜色和亮度。

(五)标本拍摄

1.中心对焦。

将拍摄对象置于中央对焦点,通过取景器构图并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

调整构图,尽可能使标本在图像中所占比例为70%-80%。

2.拍摄。

开启防抖功能,使用快门线或开启延时开门功能,避免因相机振动造成影像模糊的现象。

调整构图后完全按下快门释放按钮拍摄照片。

根据标本的大小、类型、特征等合理地拍摄照片,一般一块标本拍摄2-3张。

首先拍摄有标本编号一面的全景照片一张。

然后选择标本新鲜面、地质特征(结构、构造、矿化、蚀变等)明显的一面进行全景拍摄,如岩浆岩侧重拍摄标本的结晶结构、似斑状、斑状结构,流纹、带状或杏仁状构造等;沉积岩侧重拍摄沉积层理,选择与层理垂直的断面拍摄;变质岩要凸显变质信息,选择变质矿物、变质结构构造发育的一面拍摄。

最后可根据标本类型选择矿化程度好或典型的矿物、结构构造,或者个别晶形好的矿物(放射状、针状、柱状等)进行特写(微距)拍摄。

3.查看照片。

按下播放按钮查看标本的放大图像,观察是否清晰且符合要求,不清晰的要重新拍摄。

(六)图像处理

1.标本照相完成后,将照相机中的照片导出到计算机上,查看照片构图比例是否合适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裁剪。

2.照片存储为JPG格式。

每张照片需重命名,命名方式为“标本档号+BY(代表标本影像中“标”“影”汉语拼音首写大写字母)+标本序号-顺序号”。

如“000290BY3-2”代表档号为000290,序号为3的标本的第2张图像。

标本影像存储在以档号命名的文件夹下,如“000290”。

(七)质量检查

每完成一档标本照相后,按照自检(100%)、互检(100%)、抽检(30%)的三级检查方式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标本图像张数与记录是否一致;标本图像是否与标本一一对应;每张图片的清晰度是否符合要求;图片命名是否正确等。

(八)编写工作小结

每档标本照相结束后,需填写标本照相工作小结(对照标本拍摄工作进行总结和说明)(见附表5)。

(九)标本图像备份

完成一档标本照相工作之后,要进行数据备份。

数据包括标本原始照片、处理后照片和标本照相工作小结。

备份方式包括光盘刻录和硬盘备份两种。

一般情况下硬盘备份1份,光盘刻录1份,并且将数据交档案室归档。

三、光薄片显微照相

光薄片显微照相的工作流程是:

准备工作→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图像采集→图像保存→质量检查→数据备份。

(一)准备工作

1.根据光薄片的种类、数量等情况合理安排显微照相工作计划,一般以档或图幅为单位进行显微照相,一档或一个图幅为一个照相批次。

在开始显微照相前,要将照相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一般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

光薄片目录表和岩矿鉴定报告。

2.光薄片显微照相前必须清点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

3.将光片在擦拭板上擦拭,除去磨光面上的灰尘、油污及在空气中生成的氧化膜,使光片表面洁净、光滑。

将薄片用软布擦拭,去除盖玻片上的指纹印、灰尘等,使薄片表面干净。

(二)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检查

光薄片显微照相前应仔细检查工作环境,保证工作室内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显微镜安放在坚固平坦的工作台上,不能受阳光直射。

保持工作台清洁整齐,不放与工作无关的其他物品。

检查显微镜、计算机系统、照相机设备等工作状况。

(三)图像采集

1.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用光强调节旋钮调节亮度,直到获取所需亮度。

将光薄片放在载物台上,转动物镜转换器,使10×物镜置于光路中。

2.将右目镜视度调到“0”位,用右眼通过右目镜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光薄片处于聚焦位置,使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图像清晰。

用左眼通过左目镜观察,转动屈光度调节环使左目镜图像清晰。

此时两目镜成像清晰一致。

3.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显微镜物镜从低倍镜大视域到高倍镜清晰点,由面到点逐步深入采集。

在低倍镜大视域情况下,采集显微镜下具有岩(矿)石典型鉴定特点、结构构造、矿物含量全貌的单偏光图像和正交偏光图像。

高倍镜下则采集具体矿物、古生物、微构造等特征。

根据矿物自身特点、古生物等特色,可视情况选择单偏光或正交偏光。

单偏光下观察矿物突起、晶形、颜色、多色性、吸收性及解理等;正交偏光下主要观察矿物的最高干涉色、消光类型、消光角、岩性符号、双晶等;锥光镜下主要确定非均质体矿物的轴性、光性、光轴角、光轴色散等。

光片主要观察金属矿物的的反射率、反射色、矿物的双反射和反射多色性、矿物的均质性和非均质性等特征。

4.每个光薄片按照视域大小及偏光等的不同,最少形成6张图片。

常见矿物如石英、长石高倍镜下必须有正交偏光图像采集;黑云母、角闪石等具有多色性的矿物,必须有单偏光采集图像;副矿物小颗粒则要求最低10x物镜下清晰采集图像;金属矿物主要在发射光下对典型的矿物成分及嵌布、矿石组构、矿物形成次序等特征部位进行拍摄。

每完成一档光薄片的图像采集后,需检查所有文件和图像是否完整全面,并填写光薄片录入及采集图像明细表(见附表6)。

(四)图像保存

显微图片采集完成后,以JPG格式存入计算机中,一般每档资料需建立一个三级文件夹,一级文件夹名称为档号,二级文件夹包含光薄片目录表和图像采集子文件夹,在二级“图像采集”子文件夹内建有若干个三级文件夹,用于存放光薄片图像采集文件,三级子文件夹名称为光薄片野外编号名称。

如果是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产生的光薄片则需建立一个四级文件夹,三级子文件夹要按每个剖面建立,文件夹名称为剖面名称。

在三级子文件夹之下还需建四级文件夹,四级文件夹名称为光薄片野外编号。

(五)质量检查

每完成一档光薄片显微图像采集后,按照自检(100%)、互检(100%)、抽检(30%)的三级检查方式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岩石光薄片显微图像张数与记录是否一致;每张图片的清晰度是否符合要求;采集图片内容与图像说明的吻合情况,即图片与文字描述的相符性。

(六)数据备份

每完成一档光薄片显微照相后要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包括采集所形成的图像数据、《岩(矿)石光薄片鉴定报告》和《光薄片目录表》和《光薄片录入及采集图像明细表》。

备份的方式为硬盘备份和光盘刻录两种,将一档资料的所有数据硬盘备份1份,光盘刻录1份,并在光盘盒上贴标签,注明文件目录、形成时间等相关信息。

附表

附表1岩心整理登记表(格式)

档号(或者项目编号):

案卷题名(项目名称):

孔号:

岩心

箱号

起止回次

起止深度(m)

格号

回次

岩心长

(cm)

回次

岩心长

(cm)

回次

岩心长

(cm)

回次

岩心长

(cm)

备注

填表:

校对:

日期:

第页共页

附表2岩心扫描记录表(格式)

档号:

案卷题名:

孔号:

箱号

格号

入库图像文件名

回次

起始深度(m)

实际长度(cm)

备注

1

HC

2

HC

3

HC

4

HC

1

HC

2

HC

3

HC

4

HC

附表3钻孔岩心扫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