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672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古诗《滁州西涧》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2.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并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策略

1.借助例文,学会迁移

在教学“交流平台”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并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训练落到实处。

2.发现规律,拓展升华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

第一部分与单元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有关。

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

每段话前面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一句则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即提出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

运用范例中习得的记录方法进行练笔。

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随时记录。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表示对调和移动的修改符号,并迁移运用到习作的修改中去。

▶教学准备

一盆含羞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关键语句,并能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学会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

3.认识并学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忆片段,自然过渡

1.交流平台,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段落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找一找。

(3)这段话的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①学生交流。

②“也是”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这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段落中心句。

(4)小结: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直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它是本段的关键语句。

2.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语句。

(2)探讨:

可以直接用这个关键语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吗?

(不可以,这个关键语句概括不完全。

关键语句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有时候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3)概括本段话的大意。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3.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

找出关键句,概括本自然段大意。

课件出示: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

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4.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语段,找出关键语句。

课件出示:

章鱼受惊时会变成白色,愤怒时又会变成红色。

此外,它还能变成绿色、棕色、红棕色,或是周身出现有掩护作用的斑点。

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5.比较四个语段关键语句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关键语句有的能直接概括段意,有的与段意有关,略微改变,就能准确概括段意。

关键语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段尾。

用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是个好方法。

6.围绕一个关键语句写一段话,师生交流。

关键句:

春天的校园真美!

【设计意图】借助例文,回忆学过的知识,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学会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板块二发现规律,学习表达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两个例句。

课件出示: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

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观察两个例句,找找它们表达相似的地方。

(这两句都是先写作者观察到的现象,后写作者提出的问题)

(2)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的现象,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3)师生合作读,感受这种表述方法的妙处。

2.小结学法。

师:

我们在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也要和作者一样,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3.聊一聊生活经历。

师: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

4.学生交流。

5.自主观察,尝试练写。

摆出课前准备好的一盆含羞草,让一位同学上来用手触一下叶子,其他同学先认真观察,再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件出示:

我发现含羞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写下来。

(2)组织学生围绕思考是否深入,问题是否合理,对练写的语段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从范例中习得记录的方法,进行练笔。

先观察现象,再写观察后的思考,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会观察,主动提问的习惯。

板块三运用符号,修改病句

1.初读段落,交流感受。

2.学习修改。

(1)回忆以前学过的修改符号,指名说说名称和作用。

(改正、增补、删除)

(2)认识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①对调符号:

表示前后相邻的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②移动符号:

圆圈内是将要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到移动后的位置。

(3)语段中还用了哪些修改符号?

(删除、插入)

3.句子练习。

(1)课件出示修改前后的句子,让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

●我养了螃蟹一只。

●我养了一只螃蟹。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了。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

●向我高高举起那大钳子剪刀似的。

●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2)学生交流。

(修改后语句变得通顺了)

4.阅读语段。

(1)课件出示课本中修改了一部分的语段。

课件出示:

(2)读一读,说说除了已修改的部分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5.学习运用。

(1)用修改符号在课本上修改语段。

(2)交流反馈。

(3)出示修改后的语段。

课件出示:

我养了一只螃蟹,它眼睛、嘴巴都不怎么显眼,钳子倒是很大。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

有一次,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它立刻转动身体,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我又点了几下,它钳子越举越高,突然,整个身子翻了过去。

它急了,腿和钳子在空中乱舞,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过身来。

6.迁移练习。

课件出示学生习作中需要修改的片段,集体修改。

【设计意图】巧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在对比中学习。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自然过渡到修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延续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内容,能够说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吟诵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板书古诗题目,读古诗题目。

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涧的景色)

2.《滁州西涧》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4.师:

这首诗写了什么?

试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

师生交流。

5.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完整地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二品读诗文,感受美景

师:

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呢?

1.“美”的印象。

(1)从“幽草”感受到美。

低声吟诵,想象画面,细谈感受。

(2)从“黄鹂深树鸣”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品读,想象画面。

指名读。

2.感觉到“荒凉”或“自在”。

(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从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舟自横”)

【设计意图】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感受诗意。

板块三结合背景,悟出诗情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再读一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一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或几个字来。

学生可能会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2.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在诗中寄托的情感。

(课件出示韦应物简介)

课件出示: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隐退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3.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幽草”“无人”“舟自横”)

小结: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山水画,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存在,其实诗人的灵魂无处不在。

整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的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细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回味吟诵,感受诗意

1.回顾吟诵小知识。

提示:

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2.同学们试着自己给诗句标注平仄节奏。

3.跟着吟诵音乐练习吟诵,小组交流。

4.全班同学一起吟诵诗歌,个别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积累,学会运用。

▶教学反思

1.充分交流,主动探究。

“交流平台”学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师选取了典型语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进行新的知识的引导,让学生找出能概括该段大意的句子,引出“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花钟》《小虾》等特点鲜明的语段的回顾与对比,在探究中明白了关键句的作用及其在段落中的位置特点。

整个过程,教师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品味诗句,积累古诗。

培根说:

“读诗使人灵秀。

”在教学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初读,精读,研读,层层深入,抽丝剥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读出诗情。

熟读成诵,完成经典诗文的积累。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

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

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

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shēchǐ)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苗条。

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拔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香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

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

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mì)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

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

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

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

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

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

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

现在我似乎懂了:

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

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

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

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

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翻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