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健康和保育.docx
《幼儿的健康和保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的健康和保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的健康和保育
【第一章 幼儿的健康和保育】
本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公务员考试在线在此提醒。
幼儿的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前提。
一个人自诞生之日起,父母和长辈们就期望其能健康、幸福人们也常常在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写道:
祝您健康!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健康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是人一生中所渴望得到的,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那么,你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吗
一、健康的概念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健康的儿童就是能吃、能睡、不生病,或是长得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的。
其实,这些理解都是不够完整的。
对于健康概念的研究,最早当属医学领域。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虽然它们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矛盾着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是很不全面的。
因为,人不仅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存的一个有机整体。
人不仅有生理活动,而且还有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环境、社会事件的适应和反应。
医学研究不断证实,不仅生物因素会导致疾病,而且许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会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影响人的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己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这三大疾病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己占据死因的头三位,因而也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病"。
研究发现,引起这三大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与人的精神紧张、情绪压抑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心理、社会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精神病、性病、爱滋病等更主要是来自于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社会因素。
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人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会改变体内激素平衡,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了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等的感染机会,导致人产生疾病。
因此,对于健康的理解,不能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上去考察,而应该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出人类健康的真正内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首先为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定义,可以说是对健康概念作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界定,因而,它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医学界对健康这一重要概念的深人研究,从而逐渐结束了"没有疾病和缺陷就是健康"的旧健康观。
当今世界医学界己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维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这一概念。
对于幼儿来说,健康的幼儿不仅应该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应该具有情绪愉快、开朗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环境较好的适应能力。
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健康"这一概念主要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
同时,又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而,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还应该考虑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健康,首先应是身体的健康。
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健康的身体之上。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健全的大脑是心理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才能保证心理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和良好发展。
因此,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并得到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状态(尤其是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身体的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整体的健康观应该包括以下主要的内容:
(1)健康这一概念主要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
从婴幼儿的发展来看,婴幼儿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生命刚刚起步、开始发展的阶段,其身体的基础还相当薄弱:
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够成熟,机体组织比较柔嫩,机能不够完善,机体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而且,肌肉的力量也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身体素质较薄弱。
但同时,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又十分迅速和旺盛,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这就为发展幼儿的身体提供了最有利和有效的时机。
维护和增进幼儿身体健康乃是婴幼儿时期的首要任务,它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婴幼儿时期还是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于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能力很脆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很差……而且,幼儿的心理与身体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大量的研究与事实已证明,幼儿的情绪、行为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态度等心理方面的因素,对其身体的发育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因而,我们要爱护幼儿、尊重幼儿,注意保护幼儿的心理不受伤害,使幼儿能在托儿所、幼儿园中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为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不仅如此,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将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现代社会也需要身心健康的公民去从事社会的各项工作,这是促使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必将能提高新一代人的素质,从而使其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从这一点上看,它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
幼儿的保育
刚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十分孱弱的个体,他无法离开成人而独自在社会中生存。
他弱小得甚至无法移动自己的身体,更无法自己去寻找食物…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基本需要,都必须通过成人而获得。
即使是在幼儿期,幼儿也尚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其自我照料、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等都比较缺乏,也必须依赖于成人而生存和生活。
婴幼儿的这种依赖性,决定了成人要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生活环境与条件,要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与养育,这是婴幼儿得以生存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在托儿所、幼儿园中通常称为保育工作。
幼儿的保育工作是托儿所、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幼儿的年龄越小,其保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就越加显得突出。
一、保育的概念
传统的保育,主要是指对幼儿的身体方面进行保护和照顾,这种理解是很不完整的。
随着健康概念的日趋完善以及人们对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的深人研究与探讨,有关幼儿保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展和深化。
心理保育,是指对幼儿心理及其能力的保护与增进。
它既包括对幼儿的心理加以强幼儿的心理能力。
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受到挫折而表现出伤心或退缩时,幼儿教师应该表现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理解,这可以保护幼儿的心理不受伤害。
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该帮助幼儿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情绪能逐渐稳定下来,并积极地鼓励幼儿,使幼儿能愉快地、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
这就是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心理保育的过程。
幼儿的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的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
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
例如,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同时考虑到幼儿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保育。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膳食,这是对幼儿身体保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引导每个幼儿都吃完一定量的食物,以满足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但是,如果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而采取消极的办法,逼迫幼儿吃,则会使幼儿对进餐过程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不但会影响幼儿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甚至会逐渐导致幼儿产生神经性厌食。
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身体保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对幼儿的心理保育,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积极地鼓励幼儿多吃一些食物,如果幼儿实在不想吃,则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决不能逼迫幼儿吃。
再比如,两三岁的幼儿在午睡时,总免不了偶尔会出现尿床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是责备幼儿,还是理解和爱护幼儿幼儿都有自尊心,如果这时幼儿教师能对幼儿表现出理解和关心,帮助幼儿悄悄地换下尿湿的裤子,把尿湿的褥子悄悄地拿出去晒一晒,并且帮助幼儿逐渐改掉尿床的毛病。
这样做,不仅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了保育,而且也对幼儿的心理进行了保育,即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帮助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的生活。
综上所述,全面的保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主要的内容:
1.保育这一概念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个方面。
2.无论是身体保育还是心理保育都含有两层意义:
一个是对身体和心理的保护和照顾,使其免受伤害,能正常发育另一个是对身体机能和心理能力的促进和增进,使其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3.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要将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以促使幼儿的身心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树立全面的保育观十分重要,它是做好幼儿保育工作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二、幼儿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托幼园所的保育工作,涉及到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十分繁杂的,甚至有些琐碎,但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保证。
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
良好的、符合安全与卫生要求的物质环境以及良好的精神环境。
(二)做好幼儿日常生活的保育工作
例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一日的生活,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对幼儿的进餐、睡眠、穿脱衣服、盥洗、排泄等生活环节给予精心的照顾等。
(三)做好教育过程中的保育工作
例如,注意幼儿的用眼卫生、坐姿是否正确、运动量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动静交替等。
(四)做好卫生保健的工作
例如,每日对幼儿进行晨检,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做好卫生消毒、病儿隔离、计划免疫、疾病防治等工作。
(五)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
例如,做好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工作,做好药物的管理以及幼儿接送时的管理工作等。
(六)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
例如,保证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以及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身体等。
(七)做好特殊幼儿的保育工作
例如,对体弱儿、残疾儿以及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提供特殊的照顾、帮助与指导等。
三、幼儿保育工作的实施
为了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托幼园所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幼儿的保育工作固然很重要,但为了幼儿更好地发展,对幼儿实施全面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要发展幼儿的心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对幼儿进行保育与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实现。
只有将对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兼顾、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共同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
为此,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做好幼儿身心的保育工作以及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又要在保育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保育,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
例如,幼儿绘画活动通常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这一活动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幼儿身体的保育,如坐姿与握笔姿势是否正确、光线来源与亮度是否合理、幼儿用眼时间与握笔时间的长短等。
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该利用这一过程,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教育幼儿爱护自己的眼睛、讲究用眼卫生,这就做到了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保育,在保育过程中进行教育。
再比如,帮助幼儿穿脱衣服是一个最常见的对幼儿进行身体保育的过程。
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幼儿教师还应该通过这一过程来发展幼儿,注意保育和教育相结合,逐步帮助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保育工作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托幼园所的保育工作,不只是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工作,它更需要医务、保健人员的参与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配合。
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主要依靠医务、保健人员的具体负责与实施幼儿膳食的烹调过程,需要厨房工作人员的直接参与而幼儿大园、离园时的安全,则离不开园所大门管理人员的配合……只有托幼园所的全体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才有可能将幼儿的保育工作圆满完成。
(三)保育工作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家庭也是幼儿生活的环境,家长理应承担起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任。
要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只靠托幼园所单方面的努力尚且不够,还需要得到幼儿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例如,有些新人园的幼儿,由于不太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午睡时常常不能很快地人睡或者是会较早地醒来,午睡时间明显不足,而且,幼儿第二天还要早早地起来上幼儿园,这很可能会使幼儿每日的睡眠时间不够充足,长此下去将会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为此,幼儿教师除了要做好幼儿午睡时的保育工作,还需要及时地与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告诉家长幼儿午睡时的情况,并建议家长让幼儿能在晚上早些就寝,适当调整幼儿在家里的生活作息时间,双方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幼儿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确保幼儿健康地成长。
有关幼儿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的具体内容与知识,将在随后的有关章节中作详细的阐述,在此仅作概要性的论述。
幼儿的健康教育
由于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这就需要成人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等各个方面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爱护和帮助,与此同时,成人也应该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教育领域,作为人的培养与塑造工程,健康教育又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就是要向幼儿传授基本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幼儿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这不仅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将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受益终生。
幼儿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通向健康之门的金钥匙交给幼儿,使幼儿能逐步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成为自己健康的小主人。
因而,它是帮助幼儿获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二种积极的、重要的途径。
(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作为20世纪90年代促进全球初级卫生保健的战略重点。
1988年第13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
健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要让健康教育系统地走上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课堂。
在1991年召开的第14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更是突出地强调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己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我国政府也己经把"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纳入到"1991--2000年的十年卫生发展规划"之中。
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以预防为主。
把健康教育纳人到托幼园所的教育之中,从幼儿抓起,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环节。
幼儿是未来世纪的主人,他们的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状况对未来的社会面貌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就是对未来世纪进行投资,因为,他们是未来的父母,未来的公民,未来的领导人。
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健康。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
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的认识、态度和行为。
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知识
健康知识的获得,是帮助幼儿树立起对健康的正确态度、形成健康行为的基础。
幼儿对于健康的态度、信念以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是建立在对健康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础知识,是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
应该设法使幼儿不仅懂得为了自己的健康乃至他人的健康,"我应该怎样去做"、"我不应该怎样做",而且还应知道"否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为幼儿所选择的知识,既要考虑适合幼儿身心发育和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不必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可以根据幼儿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关的教育。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帮助他们适当地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概括,使幼儿获得的健康知识能比较系统些,不断地提高幼儿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无论怎样,给予幼儿的知识都必须注意其科学性与可接受性。
(二)帮助幼儿逐步树立起对健康的正确态度
帮助幼儿树立起对健康的正确态度,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个人对于健康的态度如何,不仅表明了他的行为倾向、而且,它还能对行为起到直接的干预作用。
应该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树立起"我要爱护我自己"、"我要做健康的小主人"的意识和正确态度,使幼儿相信:
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只要自己能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注意到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自己便可以成为健康的小主人。
幼儿对于健康的正确态度的形成,是促使幼儿将有关健康的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动力。
当幼儿对健康有了一定的正确态度以后,他就会变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积极地获取有关健康的知识,而当面临健康的问题时也就会变得更加审慎地行事。
一旦幼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态度,将有可能对其一生的行为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三)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只有将健康的知识和对健康的正确态度转化为健康的行为,才能真正地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应该逐步使幼儿认识到:
只有按照健康的知识去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
教师应努力地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使其形成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幼儿阶段正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幼儿的健康教育应注重在幼儿尚未受到不良的生活、卫生行为影响之前,就予以适时、适当的健康教育,这对幼儿健康行为的形成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生活中经常地、不断地引起幼儿健康的行为,则有助于幼儿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动力定型,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以上幼儿健康教育的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健康知识的获得是基础,正确的态度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动力,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则是最终的目的。
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增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卫生教育。
(一)生活卫生教育
幼儿生活卫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
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逐步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幼儿的生活卫生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预防保健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等。
(二)安全教育
幼儿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
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地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的安全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基本的安全知识的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少受伤害的能力培养等。
(三)体育锻炼
幼儿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
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态度、行为与习惯,促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的体能,同时,帮助幼儿获得一些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幼儿的体育锻炼具体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体育活动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的教育等。
(四)心理卫生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幼儿的心理卫生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情绪情感的教育、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自我价值感的培养、性教育等。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可以相对地分为上述四个方面,但由于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渗透和关联,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将上述儿个方面综合地加以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综合的效应。
【第二章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
本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公务员考试在线在此提醒。
运动系统
一、概述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人体健康。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
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
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健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
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健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
此外,骨胳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
(一)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
骨骼,以脊柱为中心,支撑着身体。
从正面看,一个人的躯干是挺直的,从侧面看脊柱有四道生理性弯曲。
这些弯曲可以减轻运动时对脑的冲击力,保护脑组织能够平衡身体,并能负重。
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薄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膜还有大量成骨细胞,可使骨长粗。
骨膜内坚韧的结构就是骨质。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内,能制造血细胞。
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主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
(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能接受大脑的指令而收缩、舒张,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因此又称随意肌。
面部的表情肌附着于皮肤,能自如活动,也属骨骼肌。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不受意识支配,又称不随意肌。
心肌只存在于心脏,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产生有节律地搏动。
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
成年人肌肉约占体重的40;年龄越小,肌肉所占体重比例越低,肌肉中水分越多。
肌肉呈红色,是因为伴随有大量血管。
人称骨骼肌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因为肌肉收缩时能挤压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力量来源于肌肉中蛋白质、葡萄糖等储备的能量。
经常锻炼,可使肌肉丰满,能源储备充足,力量增强。
(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
如颅骨,骨与骨之间有骨缝,随年龄增长,骨缝逐渐骨化。
2.半直接连接。
如椎骨,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物是橡胶样的软骨,使脊柱既能支撑身体,又有弹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3.关节。
这是四肢骨之间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二者相互嵌合,表面有软骨,可减少活动时产生的摩擦和震动。
包围着关节面的纤维组织,叫关节囊,能保护关节,关节囊外有韧带,起固定关节的作用。
关节囊与关节面之间的间隙,称关节腔,充满滑液,能润滑关节。
机体不同部位的关节,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活动范围及牢固程度也不同。
如髓关节的关节窝很深,关节头呈球状,大部分嵌合在一起,因此牢固性很强而活动范围较小,使大腿的活动远不及上肢灵活,但能牢固支撑身体。
上肢肩、肘、腕部关节因关节窝较浅,活动范围较大,能内伸外展、旋转自如,但牢固性较差,受外力作用时,容易脱白。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骨骼
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胳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
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