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加几》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6497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7加几》教学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7加几》教学反思.docx

《87加几》教学反思

《8、7加几》教学反思

《8、7加几》教学反思1

  《8、7加几》一课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8、7加几”的凑十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优化计算方法,以便能准确熟练的口算8、7加几。

  本节课的内容与苏教版旧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动,旧教材在“9加几”之后,单独学习了“8加几”;而新教材却将8、7加几融为一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

  首先,出示例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

并列出算式8+7=?

  利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让学生思考:

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

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或者把7凑成10,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

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

动手移一移,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此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7的口算过程,知道:

“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这一题“可以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也可以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为学生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9。

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

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

“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

”“怎样算简便?

”“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

”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7=16,算出7+9=16。

  在综合练习时,除了巩固8、7加几的凑十方法,我还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

  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举例优化算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十数,加零数。

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得数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

《8、7加几》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交流算法,逐步理解8、7加几的凑十方法,认识和掌握8、7加几的凑十口算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口算8、7加几的得数,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是能正确计算8、7加几,难点能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习《9加几》基础上教学的,也就是孩子们已经对“凑十”的方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学习9加几的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凑十”后,算10加几的简便。

教材8加几、7加几的安排与9加几类似,不同的是不再出现逐个数数的算法,而且把8加几、7加几融合在一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以提高综合计算能力和思维水平,为以后学习6、5、4、3、2加几奠定基础。

我在课前安排了对口令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紧接着通过情境创设复习9加几的内容,回顾凑十法在口算过程中的应用。

例题呈现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小号,每个盒子都有10个空格,其中一个盒子装了8把,另一个盒子装了7把,要求计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号。

这个地方我要求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摆小棒之前,帮助学生明确摆法:

用小棒代替小号,左边摆8根,右边摆7根,移一移,怎样能够计算出“8+7=?

”,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摆出课本上的第一种摆法,对于第二种摆法也有一部分的孩子能够摆出来。

接着我让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摆一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板书8加7的思考过程,最后我指名几个学生看着算式说一说8加7的思考过程。

“想想做做”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从具体到抽象巩固和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思考方法,我让学生独立先在书上圈一圈,再讨论圈的方法。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7+9,学生除了可以用把7凑成10或者把9凑成10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由前面学过的9+7=16,想到7+9=16。

第4题通过同一组题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学过的计算进行新的计算。

此后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将8、7加几的算式有序的呈现出来,学生口算得数以后,整理算式让学生来发现规律——数与另一加数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学生用凑十法来思考如何计算8、7加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把几和几凑成十,再来将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这才是正确的思考顺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过程的培养。

  此外,例题让学生摆一摆,而没让学生填一填,还有练习题目的处理上很多细节不够到位,例如第一个题目,出示以后就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再来动手圈。

这里出现的问题与教学设计不够精细、提问和评价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8、7加几》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是能正确计算8、7加几,难点能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计算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

例题呈现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小号,每个盒子都有10个空格,其中一个盒子装了8把,另一个盒子装了7把,要求计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号。

这个地方我要求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材上呈现了这样一句话:

“先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直接对学生这样说,必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怎么去操作的。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接收胡老师建议,在让学生摆小棒的时候将要求改动了一下:

“用小棒先摆7根,再摆8根,然后挪一挪,算出结果。

”这样就降低难度,在课堂上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摆出课本上的第一种摆法,对于第二种摆法也有不少的孩子能够摆出来。

接着我让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摆一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板书8加7的思考过程,最后我指名几个学生看着算式说一说8加7的思考过程。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7+9,学生除了可以用把7凑成10或者把9凑成10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由前面学过的9+7=16,想到7+9=16.

  “想想做做”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从具体到抽象巩固和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思考方法,第4题通过同一组题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学过的计算进行新的计算。

第3和第5两题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算技能。

  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取了听课老师的意见,自己也认真地进行了反思。

这节课最大的问题还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课上讲得太少了。

其实这个问题我的指导老师一直都跟我讲,我自己也很清楚,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忘记。

在以后的教学我要把这一点当作一个任务,每一次备课每一次上课都提醒自己。

《8、7加几》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9加几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9加几,已经初步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并且通过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用“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8、7加几。

  由于对于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学生是已经初步掌握了的,因此在教学8、7加几时,我直接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根据图说说图意:

其中一个盒子里装了8把小号,另一个盒子里装了7把小号,要求两个盒子里一共装了几把?

学生直接列出算式:

8+7。

在计算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计算8+7。

有的学生是通过摆小棒,先摆8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然后挪一挪,把7根小棒其中的2根给8根中的,就变成10根了,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15根。

根据这种摆法,我试着让学生用我们上节课学习过得凑十法表示出思考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表示的出来,因此我再适时介绍一下,8+7用“凑十法”计算是,可以把7分成2和5,8加上2变成10,10再加上5变成15,为什么是分成2和5而不是其他呢,因为8和2可以凑成十。

最后,我试着让学生想一想,8+7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再得出8+7还可以吧8分成5和3,其中的3和7合成10,10再加上5等于15。

  本节课不足:

本节课着重是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8、7加几的得数,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在凑成十的环节中讲的还不够到位,以至于班级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不知道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来计算,他们在计算的时候还是通过掰手指来计算的,我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8、7加几》教学反思5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闯关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闯关成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生心和斗志,使之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课后感觉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全班参与了活动,使整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上,会出现部分不分场合胡乱凑热闹起哄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却还是自顾自“热闹”的学生,这时如果不进行纪律的调控的话,那这部分学生就只是热闹的玩了一下,热闹了一下,并没有任何收获和进步。

纪律的调控也要注意要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用兴趣和奖励来引导,切忌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会使原有的平等的、愉快的课堂气氛遭到破坏。

《8、7加几》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上课伊始,我采用活泼多样的复习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接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

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6加几的一些式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

“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

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

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

于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十格图”。

学生可以在“十格图”上操作,从而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

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

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

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8、7加几》教学反思7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做起。

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

“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在学习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而“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

并且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正确和迅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对“凑十法”已有一定基础上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

在设计本课时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习”的过程来设计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去凑十,这样在学习7、6加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8、7加几》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计算8、7、6加几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图意,你会列式吗?

  3、你能够根据学过的方法计算吗?

  二、学习新知,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怎样计算?

  7+58+5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重点指导:

凑十法

  3、学生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

  4、反馈:

  5+6=

  三、课堂练习:

  1、计算

  8+6=7+6=6+6=

  101010

  2、速算比赛

  3、找朋友

  学生连线

  四、独立作业:

  计算109页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悟“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大多数学生在口算中,速度提高较快。

《8、7加几》教学反思9

  《8、7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8、7加几中,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最开始我用复习导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口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的速度,同时复习9加几,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题的教学先看图列出算式,再通过用小棒摆一摆,在操作中让学生将9加几的算法迁移过来,自主探索8、7加几的算法。

在思考中,体会计算8+7时,既可以把8凑成十,也可以把7凑成十,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凑十过程,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来表达两种不同的算法,通过操练,熟练掌握凑十法。

试一试让学生由已经知道的9+7直接推算得数。

  在练习方面,除了书上提供的题目,还列出了所有8加几以及7加几的算式,先算出各个算式得数,再引导发现规律。

  纵观整节课,在一开始的口算练习中,还可以适量增加口算练习的量,从得数不满10,得数正好为10,9加几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体会凑十法的过程,先把一部分凑成10,再计算。

这样也使得练习安排的更有层次性。

  练习摆小棒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模仿小号摆放的样子,在作业纸上摆放,降低摆小棒难度。

注意将观察,摆小棒,用算式填,三个环节一起进行,不要脱节。

  练习方面,把握的有点死,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最后在找出8、7加几算式的规律后,可以再提供一些题目,让学生直接由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应用规律。

《8、7加几》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习过类似的计算方法。

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

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

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习过程一致。

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

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习。

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平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

存在的原因:

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

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

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

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8、7加几》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上课开始,我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

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题目和7、6加几的一些题目。

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或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

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

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

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等生是没问题的,后进生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

于是我通过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从而让他们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