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6366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docx

河北专版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中考题组模拟

主题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全国中考题组

、选择题

1.(2018湖南长沙,16,3分)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

货轮。

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2.(2018福建,13,2分)下图所示南通大生公司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

A.1921年B.1922年C.1931年D.1932年

3.(2018陕西,16,2分)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

“礼服在所必

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4.(2018河南,8,1分)下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消末上制电话公可的接誌咔

A.书信往来彻底结束

B.社会礼仪发生变化

C.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话

D.出现了新兴的职业

5.(2018广东,10,3分)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

影。

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

上述材料说明()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

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6.(2018北京,13,1.5分)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

通行情况表(单位:

次)。

材料反映出()

时间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544

9

11

0

0

0

1926年

14600

0

0

3459

3936

922

A.等级观念的消失B.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D.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7.(2018山东潍坊,9,2分)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

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

这反映了()

A.思想观念解放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D.轮船航运繁荣

8.(2018云南,11,2分)《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

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国歌。

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A.鲁迅B.聂耳

C.冼星海D.徐悲鸿

9.(2017广东,13,3分)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人们称赞他“创办

了大生,把大生留给了社会”。

这个人是()

A.张謇B.张之洞

C.詹天佑D.李鸿章

10.(2017山西,6,2分)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

的广告: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1.(2017山东潍坊,8,2分)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

关。

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

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

这一规定体现了()

A.自由思想B.平等思想

C.博爱思想D.专制思想

12.

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2016陕西,14,2分)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一一自然经济、

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外资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

C•洋务企业外资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自然经济

13.(2016辽宁沈阳,3,2分)一九一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

学堂;一九三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一九五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教育B.外交

C.娱乐D.习俗

二、非选择题

14.(2018山东潍坊,27,18分)近代以来,铁路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许多历史人物以此寄寓理想和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是修筑铁路的积极主张者。

19世纪70年代,

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

“我曾拜谒过恭亲王(奕i斤),向他说明修筑铁路的好处,他也深以

为然,但却说没有人敢牵头主持修路事宜。

我又恳请他向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禀明,他说

她们受到的压力很大,也不能决定是否该支持修筑铁路,自此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

他曾说:

“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整个民国时期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正式访问日本。

这次访日正值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心中正在勾画着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10

月26日,邓小平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据央视大型文献记录片《旗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主张修筑铁路的目的,(4分)概括材料反映的时代

特点。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宏图伟略”在民国时期难以实现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应怎样理解“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4分)我们是怎样“跑”起来的?

(2分)

15.(2017河南,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

鸦片战争后,轮船、

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

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

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

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4年12月”“时政”“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故选B项。

题干信息

强调“时政”和外因“欧风”的作用,A项中的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不是“时政”,且是

内因;C、D两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把握漫画表达的主旨。

2.D本题考查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转换。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即中华民国一年,据此类推可知“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是1932年。

3.B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服饰方面发生变化的实质的理解。

题干材料中孙中

山强调“西方服饰对剪去发辫的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致出现了“西方服饰畅销,中国传统服装滞销”的现象。

这一现象是伴随着辛亥革命到来的,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对中国传

统生活习俗造成了冲击,故选BoA应该同新文化运动有关,排除;西方思想观念传入并不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开始的,排除C;D观点明显错误。

4.D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中国使用电话始于清朝末年,电话公司的接线生属于新兴职业,D项符合题意。

书信是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现在依然存在,排除A项;电话属于通信,不属于社会礼仪,排除B项;电话作为新式通信工具,当时并未普及,排除C项。

5.A阅读题干,抓住时间信息“1912年春”,判断出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根据“临时省议会

上首次出现……女性代议士”“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可以判断出辛亥革命后,

女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不能说明广东女性的地位比湖北高,也不能说明女性参政议政

的权利得到保障,故A项正确,B、D两项错误;男尊女卑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彻底打破,故C

项错误。

6.D材料表明“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取代“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7.B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信息反映了大众报业发展。

故选B。

8.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为聂耳,创作于1935

年,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斗志,B项符合题意;鲁迅的代表作是《狂人

日记》《孔乙己》等文学作品,排除A项;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于20世纪

30年代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不可战胜的拼搏精神,排除C项;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

移山》,创作于1940年,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排除D项。

9.A本题关键信息是“兴实业”“士大夫”“创办了大生”。

由所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故选A项。

10.C题干中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涉及“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

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比较丰富的新式商品,这反映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大量新式商品

传入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时尚发生了变化。

故选C。

材料未提及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和社

会阶级分化的加剧;材料中虽提到《上海新报》,但无法说明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故A、B、D排除。

1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古代服饰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关,体现了不平等

的思想观念;民国初年,“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自由、博爱、专制思想均与题干主旨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

12.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以来,自然

经济在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冲击下不断瓦解,故④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外资企业

和洋务企业都压制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企业是受外资企业先进设备和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先进技术的诱导而产生的,并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③对应的是

外资企业。

②对应的是洋务企业,①对应的是民族企业,故正确答案选择D。

13.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创办的高等学

府;“一九O五年,……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指1905年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

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故材料反映了有关教育方面的变革,正确答案选择A。

二、非选择题

14.C答案答案要点:

(1)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4分)特点:

近代化进程开启,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2分)

(2)认识:

铁路关系国计民生和民国存亡。

(2分)原因:

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经济凋敝,技

术落后。

(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3)理解:

层次一:

表达了迅速发展铁路事业的愿望。

(2分)层次二:

表达了迅速提高科技

水平的愿望。

(3分)层次三:

表达了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愿望。

(4分)跑:

实行改革开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是修筑铁路的积极主张

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修筑铁路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第二小

问,由“19世纪70年代”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展开,近代化进程开启;由“深以为然,但却说没有人敢牵头主持修路事宜。

……是否该支持修筑铁路,自此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可知,

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修筑铁路关系到民生问题和民国的存亡。

第二小问,根据当

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从发展铁路事业、提高科技水平、迅速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等方面思考。

第二小问,我们目前“跑”起来是通过落实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来实现的。

15.■答案⑴鸦片战争前:

人力;畜力;自然力。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鸦片战争后:

出现了机械动力或蒸汽动力。

(1分)

(2)转变:

由排斥到逐渐接纳。

(2分,只答出“排斥”或“逐渐接纳”得1分。

)原因:

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观念的变化。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作用: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方便了近代中国人的出行。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

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中的“轿子”“马车”“帆船”“轮船”“火车”等概括即可。

(2)

第一小问,注意问题是“对于火车的引入”“怎样的转变”,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对火

车由排斥转为逐渐接纳。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及生活方式

的影响、人们观念的转变等角度归纳。

(3)从交通工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方便了人们

的出行等角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