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35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docx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

 

摘要:

鲁迅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而不乏诙谐,富于浪漫气息。

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也以他独特的风格刻画了时代。

《野草》展现了鲁迅的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是一部诞生于特殊时代的作品,无论从文体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承载了特殊的、不可磨灭的意义。

本文意在研读《野草》,穿越时空与鲁迅对话,与鲁迅所在的时代对话,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鲁迅《野草》深刻思想语言艺术

引言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伟大的白话文著作,二十三篇散文诗中每一篇都有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而这些深刻的思想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和他的深刻思想是分不开的,这是《野草》研究者们的共识。

若要读懂《野草》中的思想,首先要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野草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散文诗。

国家的衰弱,外族的欺凌和自身的痛苦遭遇等种种原因使鲁迅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他怀着一种努力但并不苛求结果的精神寻求对现实社会的审美。

这是《野草》深刻思想的根源。

是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时代决定了他要作为一个斗士,不断的自我抗争,实现自身的价值。

《野草》对“韧性战斗”、“反抗绝望”及“复仇哲学”等的描摹,既是鲁迅“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也是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

[1](p50-55)在笔者看来,是一个个看似分散的思想碎片构成了《野草》的灵魂,这些篇目看似分散,实则不然,因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奋斗,斗争,抗争,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社会的追问,对家国天下的深刻思考,从始至终,一以贯之。

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

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应该可算是鲁迅张扬个性、顽强斗争的“一副活形”了。

[2](p16)如果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站在今天看鲁迅,他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一样,无论他历经了多少沧桑,他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抗争,都在追求,抗争黑暗,追求真理。

他把他的感受,他的情感,他的抗争,他的关怀都通过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人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来。

这也就决定了《野草》这部作品是最能表现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作品。

汪晖认为:

“鲁迅正是在人生的挣扎、奋斗、困扰、死亡的威胁、悲剧性状态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深沉地把握了‘此在’。

”[3](p104)

诗是一种很适合形象思维的文体,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个体独有的情感和感悟,这种表达是含蓄的而不是直白的。

诗的本意并不在于说教,所以诗不用太清楚明白,所以诗的审美要求之一便是朦胧,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如果真的把诗的对象指出来,说明白,那么诗的四分之三的乐趣便丢掉了。

而《野草》的创作无疑是暗合了这种思想,所以诗这样的体裁也成就了《野草》的思想审美。

有人说《野草》这样的诗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这是因为鲁迅先生语言和思想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需要用心去感悟。

这才是诗真正的美所在,也是鲁迅先生《野草》的美所在。

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具有塑造意象的独特美感,而正是这些意象道出了作品的动机,“《野草•题辞》中已经用一系列相对的意象和概念总结了这部作品的主导性动机:

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腐朽与生存,死与生,暗与明,过去与未来,绝望与希望。

这些动机在互相对立的循环中不停地相互作用:

腐朽导致了生存,但生存又造成了腐朽;死证实了生,但生又指向死;充实屈服于空虚,但空虚又能变为充实。

这便是鲁迅的对立逻辑:

爱与憎,友与仇,欢喜与痛苦,吸取与删除,静穆与大笑。

鲁迅的这些相互冲突的感情的两极对立建立起没有逻辑结论的悖论漩涡。

这是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心理困境,它隐喻式地反映了鲁迅在他现象学还原之后对存在的基本理解”。

[4](p168)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既表现自己又隐藏自己。

这是他最喜爱的作品,鲁迅对自己的作品很少有这么高的评价。

《野草》是用意象象征的手法创作的,具有诗的朦胧甚至晦涩。

晦涩到了解读《野草》的人对野草的观点都众说纷纭,有人说《野草》表现了鲁迅的探索、斗争精神,有人说《野草》是对封建糟粕文化和麻木的国民性的批判,还有的人甚至觉得《野草》表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鲁迅与许广平恋爱的见证。

有人说《秋夜》里的两棵枣树分别象征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也有的人说另一颗枣树象征朱安。

《影的告别》里影向形告别的话中的形有人认为是朱安,有人认为是许广平。

二十三篇作品中表达的主题不同,但体裁相同,所以在研究《野草》时不能一概而论。

野草的每一篇都体现了作者特定的体验和情感,政治的,社会的,包括爱情的都有。

《野草》的语言特色。

《野草》中大量使用了白描手法。

这样的手法具有凝练传神的效果。

《野草》的语言往往为数不多的几笔就能能展现出一幅丰富完整的画面,这与鲁迅先生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

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这路人的干枯……

——《复仇》[5](p177)

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她

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

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

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

——《颓败线的颤动》[5](p210-211)

一静一动的两幅画面,就像两尊大气磅礴的雕像,对麻木的人们,进行讽刺和批判。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6](p439)

又如:

《死后》[5](p215)中,我听到的周围人们的议论。

“死了?

……”

“嗡。

——这……”

“哼!

……”

“啧。

……唉!

……”

虽然只有七个字,而且还都是拟声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但看客们麻木的神态却被充分的展现出来,这场面可以很鲜明的呈现在眼前,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又如: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

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

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雪》[5](p185)

一动一静的描写,再加上声音和颜色,会让读者进行无限的遐想。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

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

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

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过客》[5](p193)

对《过客》中的场面描写,只有几句话便交代了一片凄凉的景象。

现实是困难的,但是过客并没有畏惧,也没有退缩。

《野草》的语言,基本上都不是直白的表达,酣畅的宣泄,而是于含蓄中透露出质朴,让人有一种“意在其中”的感觉,他的语言很质朴,给人以天然的,不加修饰的感觉。

鲁迅先生对于《秋夜》的描写并没有尽情的宣泄或直白,他用多组场景把人们带到一个沉郁冷静的情境中去,这使诗文给人的感觉精密,引导读者充分咀嚼。

他用枣树这个意象表达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下人民的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他同情“小粉红花”似的弱小者的处境和梦想,祭奠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们。

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形象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暗示了一切。

《颓败线的颤动》中含蓄的语句鲜明的刻画出母亲孤独无告的悲伤与愤怒,于是她不得不痛下决心离家出走。

接下来是一种变形的刻画,写老女人“颤动的身躯”在荒野里“全面都颤动”的恐怖景象:

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这明显是一种变形的艺术画面,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的场景的。

作者运用了一种以反常的画面作象征的表现手法,夸大地诉说这样颤动越来越强烈,表现了老女人内心的痛苦与不服在不断加剧,最终到达崩溃,穿梭放浪于凄凉的荒野。

在精神层面上,她这是对忘恩负义的女儿的控诉和指责。

这个象征性的画面,既是将老女人激烈的反抗与强烈的控诉的状态具像化,也是作者本人对生活的强烈感受的鲜明表达,作者曾经便有过多次痛苦的经历。

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复仇》中一男一女手持钢刀,对峙的场景,《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阵”《失掉的好地狱》中地狱的场景等,阅读这些片断,我们便会深刻体会到那一字一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语言的美,并不是对自然美的单纯地讴歌和临摹。

鲁迅用美妙的语言描绘自然画面,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和追求。

鲁迅的作品,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清雅素淡,天然无饰,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受。

鲁迅抒写了大量质朴的对话,话语中闪耀着哲理的光彩。

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先生用极为朴实而简练的语言,勾勒了一个不觉悟的鲜明的奴才形象。

这段对话在质朴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机警而深刻的战斗激情。

奴才是一个被压迫的不觉悟的形象,他不懂得反抗,也没有胆量反抗,除了“叫苦”没有一丁点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连其他的“想法”也没有。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人来呀!

强盗在毁咱们屋子了!

”[5](p222)

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奴隶的嘴脸!

鲁迅先生对于这样的形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毫无保留的批判。

这既是富含诗意的对话,也可以说就是对话形式的诗。

通观《野草》全书,里面类似于悲凉之类的词出现的时候很多,这些沉郁深刻的词传达出了一种悲切,一种压抑,一种沉重,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这些词其实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黑暗的愤恨、悲痛、伤心,而这些词将这种情绪放大烘托到了极点。

无论是《影的告别》还是《求乞者》甚至《希望》,《野草》的用词都有沉郁的影子。

据初步统计在《希望》中,第一段有“寂寞”;第三段“颤抖”,“苍白”;第五段中“血腥”,“毒”,“报仇”,“空虚”,“奈何”,“自欺”,“抗拒”,“袭来”,“暗夜”,“耗尽”;第六段中“逝去”,“僵坠”,“不祥”,“渺茫”,“啼血”,“悲凉飘渺”;第七段中“寂寞”,“逝去”,“衰老”;第八段中“空虚”,“暗夜”,“蛊惑”,“牺牲”,“弃掉”;第九段中“悲哉”,“可悲”;第十段中“可惨”,“暗夜”,“茫茫”;第十二段中“偷生”,“虚妄”,“悲凉飘渺”,“消灭”,“凋零”等,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悲”和“凉”系列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

鲁迅的语言艺术特色,不仅仅是在语言技巧层面,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对社会生活深切地体验,对人物性格准确地把握.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能在文字上做到如绘行文,一语道破,造成神情灵动、惊心动魄的魅力,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神妙理妙的美学享受。

《影的告别》中多次使用然而,这些然而构成了不停的转折,而这些转折传达出了鲁迅先生的内心矛盾,影的沉重是精神的沉重,鲁迅曾说:

“我常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7](p466-467),不停的思想斗争,不停的挣扎,这是表达的需要,所以读起来并不觉得赘余或冗繁,恰恰与此相反,我们能通过这些语言来感受到鲁迅先生语言的独到之处,别有洞天。

《野草》语言音律很和谐。

《希望》中多用单词和短句,时读时顿,忽急忽缓,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好似看到了光明的到来。

而“虽然”之后戛然而止,节奏和韵律由明快转为了沉重。

总体上来说有抑有扬,抑扬顿挫,所以这也是《野草》的语言的独特性的表现之一。

鲁迅《野草》的语言深刻的原因,是鲁迅先生内心思想的外在反应。

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

“不知何故兮”——《我的失恋》[5](p173-174),“不知何故兮”使句子显得诙谐,对当时盛行的虚伪的失恋诗进行了嘲弄。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

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墓碣文》[5](p207),此句凝练简洁,“才”,“且”,“窥”,“俱”等词使得句子准确而紧凑,勾画出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四字一组的排列方式很有节奏感。

《野草》中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里面遍布着深刻的哲理,含蓄委婉,生动传神。

《野草》描写了大量场景和形象,这些场景和形象都是象征性的。

自然景物比比皆是,雪、枣树、天空等形象都表现出了象征性,具有深刻含义。

枣树深深的知道同黑恶势力斗争很漫长很艰难,但是它却没有退缩,无所畏惧,他刺向天空,向天空宣战。

枣树这一形象所传达出的意义是勇敢是坚韧,这里的语言描写含蓄婉约,引人深思。

在《颓败线的颤动》中老女人与女儿及女儿的家人闹翻,口角痉挛,之后故作平静,像石像一样站了起来。

这是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这样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变形过的。

象征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把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它表现出了老女人内心的愤怒,这种情绪在不断的积累,所以颤抖显得越来越强烈,最后情绪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毫不控制的肆意发泄。

这是老女人对女儿的不满,对女儿的控诉。

《复仇》中也有这样的场景,一男一女手持刀具进行对抗。

《野草》充分的利用了象征手法,这样的手法为野草添加了一份神秘,有一种朦胧美,充满了诗意,使表达更为充分,刻画形象更为鲜明。

从历史上看,江浙一带思想界与文化界澎湃着两大潮流—‘飘逸”和“深刻”鲁迅作品完美地继承了“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8]的文风,他能够以极普通的常识为根据,而道出人之所不能道,不敢道,不屑道。

鲁迅先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决定了它用词比较独特,“大”字经常在诗中出现,而这个“大”字基本上是模仿佛家的用法,如“大欢喜”,“大悲切”等等,鲁迅先生把这样的构词方法开创性的运用到了诗的创作中,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字是常见的,但是运用到这样的环境里面就变得很生动传神。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语言功底。

《野草》中有太多的隐忍和真实,这就让读者在《野草》语言的无尽深意中去感知当时现实世界的残酷,桀骜冷聚的语言风格让人无法抵挡。

《秋夜》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5](p166),这样的句子很讨巧,被称为“一招鲜”,意思就是第一个用的人是天才,因为只能用一次,接下来用的就不新鲜了,但是这绝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哗众取宠,《秋夜》里还有这样的句子: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

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5](p167)

乍一看第一句似乎是错觉,实则不然。

我们都知道月亮本是西升东落,与太阳交替出现,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但是此处却说月亮去东边了,这就说明了月亮不能坚持真理,在妥协。

月亮这个意向从古到今都是在扮演正面形象,大多是代表思念的,但是此处月亮分明在扮演一个反面形象,鲁迅先生敢于打破常规,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让我们在读《野草》时感受到了一种新奇。

再看第二句,有人认为这火是假火。

其实并不是这样,飞虫的精神确实可贵,但是代价过大了,所以鲁迅先生不希望这是现实,这样写就把环境和人心融为了一体。

类似的情况还有: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诅咒的痛楚的波,遍地都黑暗了。

——《复仇(其二)》[5](p179)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

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5](p189)

对现实生活的抗争,使鲁迅先生的语言具有抗争精神和反叛性。

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充满了排斥和愤怒,他不断的讽刺,不断的批判显得桀骜冷峻。

《秋夜》中对天空的描写: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

[5](p166)

《失掉的好地狱》中魔鬼形象的描写:

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遍身有大光辉,

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

[5](p204)

在这里鲁迅先生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

还有《一觉》中对奉系军阀飞机的描写

像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

隐约听到一二爆炸声后,飞机嗡嗡地叫着,冉冉地飞去了。

[5](p228)

《野草》毫不留情的鞭挞了落后的封建思想和反动派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黑暗,对种种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有的文人站在了军阀一边,鲁迅先生对这种助纣为虐的行为进行了斗争,《这样的战士》便是鲁迅先生的武器,撕下了那些伪善的面具,痛刺了那些伪君子。

《复仇》中鲁迅先生对那些精神麻木的看客,对麻木不仁的国民性表现出了无限的憎恨,对于那些旁观者,鲁迅先生怒其不争,对其进行无情的、彻底的批判。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

 如马蚁要扛鲞头。

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

然而从四面

奔来,而且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

——《复仇》[5](p176)

看客们争相恐后的要观看一对裸身男女相互拥抱,相互决斗。

他们把这种所谓的乐趣作为消遣,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和空虚的心灵。

但是,这一对裸身男女却什么也没做,而且根本没有做任何事的意向,这些看客只是傻傻的站着,知道没趣了之后就慢慢散开了。

这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荒唐。

鲁迅先生对于麻木的看客的讽刺毫不留情。

鲁迅说: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须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9](p170-171)

《野草》中除了打破常规和批判讽刺以外,运用虚词在诗中很常见,除了“对生活逻辑的反叛”与“讽刺”之外,虚词的运用在《野草》中也很常见,如“但、甚至、然而、……”等虚词的运用使诗的语言高低起伏,也使句法桀骜冷峻。

鲁迅先生亮出了武器与旧社会,落后文化进行无情的、坚决的斗争。

《狗的驳诘》,《立论》,《复仇》,《我的失恋》,《淡淡的血痕中》等篇目有的辛辣讽刺却妙趣横生,有的很平凡但是却很典型,有的批判麻木不仁,有的讽刺资产阶级的不健康爱情观,引导青年正确看待爱情和人生,有的则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揭露、批判和抨击屠杀仁人志士的侩子手。

《野草》的语言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那肯定是灰色,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融合了中国古文和西方的一部分语言风格而形成的。

鲁迅先生把他要讲的道理都化进了一个个他塑造的鲜活形象中,他没有简单的说教。

《野草》的语言风格是丰富的,有讽刺,有批判,有嘲笑,有思考,有探索。

这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刻画的形象入木三分,文章表现的道理生动形象,文体风格开文学体裁的先河,为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实在可以将《野草》视为“空前的生存历险和语言历险”[10](p72)。

纵观23篇诗作,有的格律鲜明,有的语句结构新奇,有的表现方式独特,不拘一格,有的则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野草》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野草》的语言是鲁迅先生战胜自己不断斗争的体现。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局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显得很黑暗,而鲁迅作为五四文化运动的闯将,势必要拿起他的如刀之笔与黑暗的时代作斗争,这是时代的召唤。

但是,当时的鲁迅先生却并不自信,他怀疑自己是否有“文能妙笔安天下”的能力和气魄。

而面对黑暗,又必须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却难以预知,这便是鲁迅先生内心矛盾之所在。

他把这种矛盾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野草》中,《影的告别》和《希望》等篇目便是例证,一个昏睡的人的影子和人告别,这个人的影子面对未知,苦闷、彷徨,但是告别时却又那样的坚决,即使牺牲、消逝也在所不惜。

鲁迅先生深知斗争的惨烈性和残酷性,但是却依然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越战越坚。

大无畏的精神是对革命斗士最真诚的概括和颂扬。

《这样的战士》充分体现了革命斗士的斗争精神,他强调了战士的觉悟和斗志,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护身的盔甲,即使面对强敌,面对衰老甚至死亡也绝不退缩。

《过客》则更为突出的体现了人的顽强,这是一个孤独的、辛苦前进的旅人,虽然已经筋疲力尽,虽然已经劳累不堪,虽然浑身伤痛,但是这些却并没有磨灭旅人一往无前的、坚定的信心和精神力量。

诗人不幸诗家幸,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决定了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学家对现实世界苦苦的探索,寻求对生活的审美表达,这样的表达是极具个性化的。

有人说《野草》是孤愤、忏悔之作,有人说《野草》是一部爱情恋歌。

虽然说理解角度不同,见仁见智,上述观点也无可厚非。

但是笔者认为把《野草》放在当时的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讨论似乎更有意义。

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含蓄婉约,清新贴切,他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生活体验都融入到了作品中。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气质。

他借助梦境,影子,死人的话等进行创作,类似于《逍遥游》的语言风格表现出神奇瑰丽,梦幻浪漫的特质,不拘一格,无拘无束。

如果从野草违反常规思维的方面来审美,《野草》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圭臬和滥觞,构思巧妙,语言哀婉凄切,瑰丽奇幻,作者的个性,自我,生命初始的意识形态都展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痛苦的与命运和社会的抗争,在空虚和焦虑的情况下鲁迅先生把他的心灵提升到了生命哲学的层次,因此鲁迅先生说《野草》承载了他所有的人生哲学。

《野草》是对生命的思考,是对黑暗体制的抗争,是以追求理想为特点的审美超越,体现出了人性的美好。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一直以来研究《野草》和鲁迅先生的人络绎不绝,鲁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避不开说不完的话题。

对于《野草》的解读有很多角度,也有很多观点,这些观点中应该有一些相同的部分,那就是《野草》本身的意义——他是散文诗,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作,这个特点本身就反应出了他废旧立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内涵。

通观《野草》各篇目的内容,几乎每篇都在思考人性,这是人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它所传达出的探索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也正因如此,作为上个世纪的作品的《野草》在今天看来也有他的现实意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

[2]林语堂.《悼鲁迅》.鲁迅印象[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7年。

[3]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鲁迅《两地书》(1925年3月18日),《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周作人《地方与文艺》,为杭州《之江日报》十周年纪念作,1923年3月22日。

[9]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张鑫.论《野草》的晦涩[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1期。

 

LuXun's"Weeds"LanguageArts

Abstract:

LuXun'sworkhasaprofoundideology,hislanguageisfullofromanticatmosphere,sharpandhumorous.LuXunwasbrewedbythattimeandhealsodepictedthattimewithhisuniquestyle.LuXun'svitalityandcharmonpersonalityisshawbythe"Weeds",the"Weeds"isamiracleof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The"Weeds"wasborninaspecifictime,hebearersaspecificandindeliblesignific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