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创新教育.docx
《如何搞好创新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搞好创新教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搞好创新教育
如何搞好创新教育
唐曼莲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面对不同学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受教育者的重点不同,对小学生通过游戏以培养创新童趣和习惯为重点,对中学生通过渗透创新理念和做法以打好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基础为着力点,对大学生通过开办创新学、科研必修课和分派创新及科研项目等强化创新人格品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应突出创新性、发展性、前瞻性、求异性、能力性、知识过程性、实践性、非统一性等特点。
启发性、民主、学生主体性、突出创新、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评价等是必须遵循的规则。
运用归纳法、发现法、探究法、激励法、问题导向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重点;特色;规则;方法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内涵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是创新教育。
如何搞好创新教育?
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面对这个重大而又艰巨的课题都在积极努力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笔者结合自身对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体会,用不同视角回答如何搞好创新教育,以抛砖引玉,共谋创新教育的光荣事业。
一、明确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突出创新教育的重点
关于创新教育的涵义,学界已做了定义。
有人认为:
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这是一个从创新教育的特征和目的定义、十分宽泛、不易把握的概念。
有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1]这是从创新教育的价值选择的角度界定、视域过窄的概念。
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教育者营造适合创新的安全、自由、合作和舒适的环境,调整教学内容,采取激励创新的方式方法组织、指导、服务、鉴定、评价促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使之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最终成为创新人才而夯基的教育。
例如,补正、完善和重组知识与新创,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计谋和方案;改进产品性能,改装产品形式和新开发产品;采取新的措施、方法和技巧使学习、工作和生产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品质。
创新知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关于方法、技能方面的知识;关于管理的知识。
创新能力,包括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阅读、表达能力,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图书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一般能力;还包括丰富的联想、想象、发散、聚合、构建、并行等思维及其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独特见解、新的方式、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在新的观念指导下,运用新的方法、技巧进行创造性操作、实践的能力。
[2]
创新人格品质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长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情感、个性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它的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有:
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心、事业心、进取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强;持久的兴趣、爱好、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求知欲;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争创一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独立思考、敢为人先,敢争第一的开拓精神;好怀疑、善于质疑、勇于反思问题意识;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敢冒险精神;同时善于与他人交流互补,友善合作的精神;重实验、重实效的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和挫折、知难而进、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毅力、有恒心的良好意志品质。
[3]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素质。
当然,创新教育不能不分主次和轻重,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品质为重点。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
“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谈到二十一世纪教育时说:
将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首要任务。
创新人格品质及其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驱力,人的成功80%在于情商,是创新的灵魂、核心。
创新能力已成为人生价值乃至国家兴衰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激烈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实质是创造力的竞争。
发展创造力,正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创造实践能力,是走向新成功的决定性的桥梁和通道。
知识固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离不开知识的掌握。
但知识浩如烟海,在学校对学生传授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诸多,学生掌握知识是终身大事。
与其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与其占用大量时间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不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品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能有效地掌握大量知识,并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持久受益。
如何突出创新教育这些重点?
针对不同学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受教育者来讲,应该采取不同措施,侧重不同的创新素质培养。
对于小学生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创新游戏活动和遵照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
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童趣和形成创新思考、动手操作、喜欢提问、质疑、观察等良好习惯。
有经验的老师擅长培养学生的童趣。
河南卫东区建东小学的王曙霞老师,通过创设游戏、生活、问题、故事、活动的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4]
童年时期就种下了创新快乐的种子,养成了创新的习惯,会一辈子受益。
面对中学生应该改变应试教育的做法,通过开设创新学的常识课,以及将创新理念、做法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开展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为将来创新继续打好基础。
面对大学生,如何搞好创新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在巴黎总部举行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与行动”的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提出了新的创新教育方法: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并从高等教育要重新审视和安排:
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分析批判解决问题的技能、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授课方式等四个建议。
[5]
高校应该开设创新学、创新科研的必修公共课程,分派创新和科研项目任务,实行自主探索、研究、实验等教学模式,开展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人格品质和创新研究能力。
二、了解创新教育的特点,形成创新教育的特色
创新教育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但又不是一般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境界。
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1.主体性。
在创新教育中,学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只有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学生创新的聪明才智,完成创新教育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而是搭台当导演,策划学生积极主动、全面扮演创新活动的主角。
2.民主性。
在创新教育中,如果迷信权威,学术专制,没有民主氛围,集思广益,就谈不上成功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师生在民主浓厚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合作,各抒己见、质疑探究,人人能平等自由、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创造的教育。
民主性是其突出特点。
教师要以民主的理念、作风、方法、措施促成民主商讨、探究,保证创新教育顺利进行。
3.发展性。
在创新教育中,重秩序、权威,更重视自由发展,它强调学生守纪、讲秩序、尊权威,但是又不用它们去压抑学生,束缚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更鼓励和着眼于学生在尊重权威中,勇于质疑、批判、敢于超越;更注重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安全、自由、和谐、温馨的创新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全面发展。
4.前瞻性。
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创新者跳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圈子,登高远眺,用前瞻性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渗透效率观念、超前意识,鼓励他们敢为事先,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行动,从而体现创新教育引领时尚和未来的超前性特点。
5.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本质特点。
没有创新知识的增长、创新精神的弘扬,创新技能的提高,就谈不上创新教育。
因此,创新教育要高度重视创新,以创新为主旋律,形成崇尚创新、以创新为生活、以创新为美的氛围。
6.求异性。
没有相异性,人步亦趋,万人一貌,千篇一律,根本谈不上创新。
求异性是你弃我取,你热我冷,你同我异,谋求奇特。
所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提示学生不要迷信权威,不固守结论,更不人云亦云,盲目苟同,勇于开拓发展,勇于独辟蹊径,敢于标新立异,体现创新的求异性的突出特点。
7.能力性。
虽然知识和能力都是力量、资本和财富,但相比之下,知识易过时,而能力强,可使知识发生迁移。
知识是铁,能力是钢。
在创新教育中,重知识的学习,更重能力的培养。
传授和学习知识,能为锻炼和提高创新等能力,提供一定基础,即可,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能力性。
8.知识过程性。
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结论,如概念、定义、公式等静态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对获得知识过程的了解。
因为,这样有助于迅速有效获得、牢固理解和识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能力,启迪和帮助学生创新。
9.实践性。
在创新教育中,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但是,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检验的标准、理论学习的目的、理论发展的动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验中验证;在实践的历练中,提高创新素质。
10.非统一性。
创新教育没有统一的恒久不变的模式。
因时因地因人因内容等情况不同,创新教育的模式方法就不一样。
客观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强行统一是不可取的,创新教育本身也应该创新。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教育和学习的课题,要力求一题多解,要多设计和多改装成各有特色的方案等等,然后从中选择最佳方案、途径和方法,致力于属于自己的创新成果的建造。
11.重个性。
在创新教育中,既重视共性的东西,更重视个性的东西;既重视人的共性的塑造,更重视人的个性的开发;既重视一般人才的培育,更重视特殊人才的造就。
因为,任何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没有共性会没有个性,没有个性也没有共性。
但是,个性较之于共性更丰富多彩,更富有吸引力;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因此,要更重视突出个性,坚持从生动有趣的具体事物(个性)中去寻找和体现共性。
12.归纳性。
创新教育的思维探究路线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不同于应试教育一般是从抽象到具体,即创新教育多用归纳法,少用演泽法。
杨振宁教授曾经对这两种方法做过很精辟的比较和分析:
所谓归纳法是先抓现象的东西,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规则来验证。
它的特征是:
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
它是进行探索的方法,虽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
所谓演绎法就是从已经了解的最抽象最高深的规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
它的特点是:
局限于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模仿能力,解决同类问题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其优点是使学生很好地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缺点是不引导学生去创新。
所以,创新教育必须常用归纳法。
13.创造思维性。
创新教育不忽视演绎、趋同、正面思维,但侧重发散、逆向、辩证、批判、直觉、灵感、求异等创造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具有创造性、流畅性、迁移性、变通性等特点;逆向思维具有创造性强、背逆性、新颖性的特点;辩证思维坚持全面性、系统性、发展性、具体性看问题和处理间题,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批判思维具有评判性、解构性或建构性;等等。
思维是智慧的启发器,创造思维更是原动力。
教育者应多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思维题目,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浪。
之上创新教育的特点,是创新教育内在规律性的表现。
创新教育要遵循其要求,突出其特色,有针对性进行。
三、坚持创新教育的原则,遵循创新教育的规律
教育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浓缩和凝结,反映了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与隐藏在创新教育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律。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规则。
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点和灵魂,是达到创新的根本保证。
必须始终坚持好这一根本规则。
怎样遵循和坚持?
就是在我们的创新教育中,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按规律进行创新教育。
从客观事实的总和、普遍联系和发展中出发,不从主观臆造、部分、片面、本本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实际,切合实际提出新的建议、措施和方法,结合活动、生活与学生的特点及需要,进行因材施教的创新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则。
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一条必须普遍坚持的根本规则。
理论源于实际,实际需要理论指导、服务。
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理论会黯然失色,实践也会盲目,因此,应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
既用实际来阐释、证明、补正和充实与发展理论,也用理论来解答,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
要搞好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防止从十分丰富多彩的实际中,拾起支牙片爪,或蜻蜓点水,或乱点鸳鸯谱,致使实际不能印证、说明理论。
B.注意防止在联系实际时,忽视对实际作理论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致使理论得不到补充、完善和发展。
C.注意防止用理论去框囿实际,给实际贴标签,颠倒是非,削足适履,致使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给实践造成损失,无从谈起创新。
3.启发性规则。
启发性规则是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操作,以达到有所创造发明。
启发式既不同于注入式,也不是自由放纵式,是教师既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启发点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正如孔子所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记》所提倡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规则是实行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始终坚持的规则。
4.民主规则。
民主规则是教师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力为前提,用民主标准、意识、作风、方法去沟通师生关系,使学生愉快地参与或独立地学习,达到“标新”或“立异”
民主和创新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创新教育中,有民主因素。
民主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必须正确坚持民主规则。
教师不以长者、权威自居去指责学生、去抑制学生的思路,不偏听、偏信、偏爱,而是以朋友、同学的身份和学生一道切磋商量、探求真理,或全面信任、普给机会,让学生自由讨论、创新。
5.学生主体性规则。
教育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创新教育若没有学生的自动、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地进行创新是绝对不行的。
应以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特长为标准来衡量创新教育的成败。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以和蔼可亲、关爱学生的感情搭桥,以设置一个个教学疑问铺路、牵线,用期望、信任、生动精确的语言,创设成功机会,表扬、肯定、激励、激趣、催化。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画“龙”,老师点“睛”,或师生共同点“睛”。
6.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尤其突出创新的规则。
在创新过程中,一般经历着这样的程序“再次发现—重新组合—首创前所未有”,这就表明,任何创造发明,发展进步都是对已有知识、产品进行批判地改造吸收而产生的,脱离已有的基础去创新是要费大量时间付巨大代价的。
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选择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向学生传授、帮助学生练就创新的知识基础。
但教师在传递文化时不多讲、不多占用时间,不用现成文化模式去压抑学生创新。
因为,社会前进,科学发展,文明进步,全都在于创新。
人类的不断发展,靠的是不断的超越的创新精神和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
“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
”教育者的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应更新,给每个学生平等创新机会,实行开放性管理,让每个学生思路开阔,放开手脚创新,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性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注重课程的生活化气息,课程的开设尤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7.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评价规则。
要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考试考核的评佑体系要增加能力考核的题型和份量,减少死记硬套的题型和份量,赋予需要创造性品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巧的题目的较高分值。
对努力独立思考、有创意、能把知识变通和内化,但表述还不够流畅,甚至用词不当、有错误或探索失败的给予宽容。
相反,照搬书本,缺乏创新的赋予低分值,或不予及格。
从而,把学生从习惯机械记忆的读死书的怪圈里引到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新路上来,使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运用创新教育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如,我们常用的启发法,操作法,归纳法,发现法,讨论法,比较法,情境法,重点、难点、疑点突出法,精讲、善导、激趣、引导法,学生阅读、分析、运用、讲解、练习法,探究法,激励法,问题导向法等等。
在此只回答运用探究法、激励法、问题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能力。
探究法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创新教育成功的必须使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
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创新教育主要通过验证性实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有时实验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实验,直至成功。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能力、耐挫能力等。
激励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发和鼓励。
教师应不吝惜对学生激励。
一个生活在激励和表扬之中的学生,就学会了自信和感激;一个生活在认可和承认之中的学生,就学会了自爱和需要一个奋斗目标。
激励是动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能,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应掌握激励策略,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强化名言、警句的渗透,如:
用“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语)“学者当自树其帜。
”(郑板桥语)“经验贵在创造”。
(叶圣陶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激励;也可用与学生类似、可仿的榜样,如小发明家、小制作家,能提出新的观点、看法的同学激励;还可用大小不等、有梯度的目标;新的、好的信息;不断攀升的期望;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出于真心的信任;通过难度不大的竞争、竞赛方式,制造成功的机会;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激励;等等。
问题导向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大小不等、深浅难度不同的问题,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思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我们应用问题导向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等。
创造性思维是获真知、取瑰宝、创财富、促发展的工具和必要条件,是夺取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阶梯。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机动灵活、再生、新颖、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方式、重新组合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从其内涵看有多种思维:
A.发散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先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向空间扩展,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结构、多关系思考。
从时间上延伸,进行“三维”思考,在立足于现实性的基础上,既要面向它的未来,预测其种种发展趋势,又要面向它的过去,追溯其历史上多种多样的原因。
如怎样提高经济效益?
可点拨学生从内外环境思考生产前、中、后,从制度、宣传、监督,从领导到群众等方面思维;从时间上思考过去、现在、将来。
在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应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循规蹈矩,从众、胆怯、懒惰心理。
B.直觉思维。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
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联想,即兴回答问题,如:
在解释汉字意义、观察人和事、图表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如在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时局图》时,对图中“肠”代表德图,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是能直觉到“肠”是“蛇”。
C.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思维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维成熟而突然开朗,迅速解决问题,完成创造发明的最佳心理状态。
是最佳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想象力的奇妙结合而爆发的思想火花,是智慧的闪光。
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首先使学生明白灵感是由于顽强劳动而获得的奖赏,而不是天启。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创造的矢志不渝的激情;提醒学生保持平和、虚静的心境和设问置疑的精神;给学生提供诱发原型等。
D.逆向思维。
即“反过来想一想”。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
在教学中不妨设置任务,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
在肯定人、事物及理论时,不妨引导学生泼泼冷水,相反,则点拨学生加加热。
如,在讲引进技术、资金的意义时,可引导学生谈相反意见,会使人耳目一新,全面把握事物。
E.辩证思维主要是指理性思维,是人们自觉运用辩证法观点,按照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所进行的思维。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人和事坚持全面性、系统性、联系性、发展性、具体性地认识和处理客观对象,主动避免片面、零乱、孤立、抽象地对待,使之收获一定的创新成效。
F.批判思维是指批判者在聆听和阅读时,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重新审视、评判所听到的和所读到的东西,其实质是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同样关系到创新及其教育的成败。
在进行创新教育中,要强调批判思维的价值,引导学生以严谨、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所见所闻,辨别真假、虚实、正确与否,抵制假恶丑,坚持和创新真善美,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http:
//
[2]王庆英.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04):
41.
[3]李龙强.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导向及路径选择.
http:
//
[4]王曙霞.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http:
//
[5]创新教育.ht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