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3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性观察作业.docx

社会性观察作业

社会实践调查

之研究3—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培养研究

一、研究3—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一系列出色的研究就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做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1961年班杜拉把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分成两组做实验,结果那些看过特制录像的孩子几乎都对充气玩具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只看一般录像的孩子却较少表现攻击性行为。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看过特制录像的儿童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是录像中那些新奇的攻击行为。

于是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模仿的结果。

我国学者陈帼眉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包括教育、榜样和环境因素,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和引导幼儿时应给幼儿讲道理,让其认识问题,还要让孩子有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问题。

其他学者如李俊通过对教师及家长实施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教师和家长一致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所致,而没有形成攻击性的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影响。

张文新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因父母教育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幼儿的攻击性高于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高低与父母教育方式中的拒绝性有正相关关系。

总之,中外学者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相当深入,这些论述给我们很多深刻的富有意义的启示。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重视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而对3-6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甚少。

然而,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小朋友哄抢玩具、推挤别人、甚至故意抓伤小伙伴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行为给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经常受到欺负的孩子情绪低落、恐惧、不肯上幼儿园。

从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来看,幼儿攻击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其人格和道德的发展,又是其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组针对3-6岁攻击性性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来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二、研究3—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1.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形式来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一些知识,来增长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

2.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将研究结果呈献给幼儿教师和家长,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3.通过对大、中、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分析,来给幼儿老师、家长提供一些建议。

三、研究3—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标准

主要通过观察法、查阅资料法来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的幼儿的年龄段分为大班、中班、小班。

四、研究3—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实践过程

我们组共16人,分为3个小组,三个小组通过个案观察法(分别研究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行为亲社会攻击性行为现状。

(一)第一组

观察对象:

小班

组员:

周露、魏欢欢、张卫东、洪正、宋晨迪

个案观察1

观察时间

2013.10.10

观察地点

江上青幼儿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早上7:

40刘进就早早的来幼儿园,他首先就到玩具区去拿了他最喜欢的玩具积木,一个人在桌上玩,接着7:

45时张瑞阳进到班里来,看到刘进在玩他每天都玩的积木,直接就过去把刘进的玩具抢过来,还说:

“这是我的玩具,不许你玩”。

刘进要把玩具抢回来,张瑞阳就开始狠狠的往他脸上打,打哭了就直接走开,并说:

“谁要他抢我玩具。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教师上去先安抚刘进,再将张瑞阳叫过来,说:

“这是大家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不是你一个人的,刘进先拿到的,你可以说跟他一起玩,但不能抢。

还有你打人了,打人了就是坏孩子,你要当坏孩子吗?

”张瑞阳并不理会老师的说辞,还是坚持认为积木是自己的玩具,别人不许玩。

最终老师将玩具抢下,让张瑞阳到反思角反思,张瑞阳在反思角哭闹。

个案观察2

观察时间

2013..10.14

观察地点

江上青幼儿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王子良一直是班上比较皮的孩子,孩子们都不太喜欢他。

今天下午2:

10他到班上,见到刘孜在玩从家里带来的毛绒玩具,二话不说就直接抢了去,刘孜一把抓住他,就在他胳膊上要下一口,并抢回自己的玩具,这时王子良就开始哭,但旁边的小朋友就只是在观看,没有人上去安慰他,甚至还说打他的话。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老师到王子良身边安慰他,并问:

你为什么要抢刘孜玩具,那是人家的东西,你要是想玩要得到她的同意,你要问她:

可以让我玩一会吗?

不能直接去抢别人的东西。

并对刚刚说打王子良的小朋友进行了批评,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让王子良跟刘孜道歉,也让刘孜对于咬王子良的事向王子良道歉。

个案观察3

观察时间

2013.10.18

观察地点

江上青幼儿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张博在下午户外活动的时候,跑到其他小朋友面前,有意的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然后大叫本大侠来也,之后就开始指手画脚,向其他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将小朋友打哭,然后他像无事人一样到旁边玩去了。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老师批评张博的行为,并让其跟其他小朋友道歉,但他就只是哭,并不理解他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最终老师让他在反思角反思。

分析:

1.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喜欢动手打人,经常惹事生非,爱欺负别人。

“多多”刚来幼儿园时哭闹非常厉害,老师抱她、哄她时她对老师又踢又打,而且不让别人接近她,当别人走近她的时候她愤怒的瞪着人家,举起小手说:

“我打你。

”然后狠狠的打下去。

画画的时候她不在自己的画纸上画,而是去画别人的画纸,别人不给她画她就打人。

开见别人的玩具好玩就去抢别人的玩具,老师批评她时她就闭上眼睛大声哭喊,对老师的批评及不理也不看,只管哭。

(2)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时常发出尖叫声。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容易生气,每时每刻神经都很紧张,紧惕的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生怕别人侵犯到自己。

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理人。

有时候和同伴玩着的时候也会发出尖叫声,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3)好斗性强,平时话多,爱与别人争论。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自尊心强,当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时,他爱与别人争论。

如:

在玩游戏《谁的小汽车跑得快》中,钧钧选了一部红色的小汽车跑得“小汽车”,高高兴兴的与小朋友一起推着“小汽车”往前走,他的“小汽车”与泽泽的“小汽车”一同到达目的地,当老师说第一名是钧钧和泽泽时,他马上说“我的小汽车跑得第一快,泽泽的小汽车没我的快!

”当同伴说她俩的一样快时,他马上和小朋友争起来“我的快,我的快。

”当他说不过大家时,突然拿起“小汽车”砸泽泽的头,要不是老师制止得快他又跑去砸别人了。

2.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1)家长原因:

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

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

“如果有人欺负你的话,你就狠狠的揍他。

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

”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孩子偶尔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甜头”,占到了“便宜”,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更强。

这是若再得到家长的赞同,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变得更多。

(2)大众媒体的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与欲望是很强的,但是非辨识力很差,所以,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人或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每个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都很多,电视里的暴力场面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3)老师的的教育:

幼儿园是一个塑造幼儿品行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自己做好榜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

错的时候要批评,并明确指出错在哪,对的时候要当着班上所以的小朋友表扬。

3.措施:

首先,我们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性格,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帮助家长建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

其次,我们通过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在日后的教育中结合每个孩子的不同因材施教。

第三,我们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使孩子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可分为一下几点:

(1)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小班的幼儿从三口之家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对周围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也不够信任,情绪极不稳定。

因此,应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平时多拉拉他,抱抱他,和他玩游戏,如与孩子玩游戏《小蚂蚁上树》,让孩子用小手指做小蚂蚁在老师身上爬。

经常用“你的小手真能干”、“你真聪明”、“我很爱你”等语言激励幼儿,让幼儿消除陌生感,对你产生依恋和信任感。

(2)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幼儿之间的纠纷

首先要了解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当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时,老师或家长要分清谁对谁错,面对攻击者的无理取闹不能妥协,不要因为怕孩子闹而作罢,让孩子误认为“谁凶谁有理”的印象,导致下一次该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再次使用攻击性行为。

(3)争取家园配合,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要给孩子一个幸福、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让孩子看暴力影片,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教育要一致,奖罚分明。

当孩子使用攻击性行为得到某种东西时,要对幼儿进行严厉的惩罚、批评,不要纵容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夸孩子能干,如:

可以限制幼儿玩他最喜欢的玩具等。

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老师可以特意的当着爸爸妈妈的面夸孩子今天没打人,有进步了。

促进幼儿向好的方面学习。

(一)第二组

观察时间:

2013年12月14日

观察对象:

中班幼儿

观察人:

郭伟、冀云慧、刘金环、苗京京、裴晶晶、王芹

观个案观察1

观察时间

15:

15--15:

25

观察地点

幼儿园

观察的场景

角色游戏区(娃娃家)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汪简跑到娃娃家:

“我今天要当爸爸。

”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

“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

”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

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

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妞妞哭着跑去找老师,汪简和小美在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

老师过来了解事情的原委,汪简说是妞妞不准守游戏规则,最后老师也没让汪简道歉。

个案观察2

观察时间

15:

30--15:

40

观察地点

幼儿园

观察的场景

户外活动区(沙土区)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小雨和丁丁在一起玩沙土,丁丁抢了小雨的玩具,小雨向丁丁讨要玩具,丁丁不愿归还,还说再要就要打小雨并将其推到。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小雨哭着跑去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让小雨自己去要,小雨先是不敢,在老师的鼓励下才去要。

丁丁先用攻击性语言恐吓并用手推小雨。

最后老师帮助小雨要回玩具并对丁丁的进行了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个案观察3

观察时间

14:

20-14:

25

观察地点

幼儿园

观察的场景

建构游戏区(积木区)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三个孩子在玩搭积木的游戏,遥遥开着汽车把赵春的积木撞倒了,赵春立刻大声对遥遥说:

“不准碰我的积木,我要生气了。

”遥遥还是不说话,还笑眯眯地招呼徐迟一起撞,赵春看见自己心爱的玩具被撞坏了,气愤地拉过遥遥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遥遥你为什么咬人?

”老师马上责备起了遥遥,“他把我的玩具撞翻了。

”“你把别人咬伤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会心疼的,你快跟他说对不起。

”遥遥委屈得哭了。

个案观察4

观察时间

15:

50--16:

00

观察地点

幼儿园

观察的场景

班级内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可可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

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

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

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

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老师跟可可的家长反映了很多遍,家长也没有办法,后来老师就不在理他了,全班幼儿都很排斥他。

根据个案观察,分析如下:

(1)幼儿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可能原因

幼儿因素:

中班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上比幼儿有所提高,他们已有初步的自尊,受欺负是会据理力争,尽管自己不一定是对的,因此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家庭因素:

家长是孩子行为最直接的榜样,家长是否存在暴力行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最直接的负面影响。

家长平时工作忙,特别是工作很累或是工作遇到麻烦的时候,容易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回家甚至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再表现的不好,家长就会对他们发火或是采取比较暴力的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或发泄他们的不满,于是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教师因素:

幼儿园幼儿较多,教师并不能随时注意到所有幼儿,所以不能很好的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而且教师也不能顾及到所有人,所以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并不一定有时间仔细了解事情的原委,有时候也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而不能公正的解决问题,这会导致幼儿对老师解决问题失去信任,宁愿自己用暴力解决。

另外,很多情况下,教师一心急,也可能采取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这无疑会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环境创设因素:

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游戏区域较少,幼儿可以玩的东西很少,或者相同的玩具的数量不过,而幼儿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他们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从家长的角度:

1.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不能只想要别人的东西而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只有会分享才会被别人喜欢,才会交到朋友。

同时,对人要有礼貌,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先得到别人的同意,而不是动手抢。

2.家长要鼓励幼儿在面对不合理的行为或要求时勇敢地说“不”,受到欺负是要坚持说理,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特别是身高比较高的幼儿,不能仗着自己的优势欺负别的孩子。

3.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应明确拒绝,让孩子学会接受被拒绝,从而不会随意对小伙伴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从教师的角度:

1.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特别是在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采取暴力的行为解决。

当儿童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告诉他不要采用争抢或厮打等过激行为,鼓励尝试一些解决冲突的策略,如协商、交换、轮流玩等。

2.尽量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幼儿,特别是在幼儿发生矛盾时,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判断,而让容易冲动的幼儿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做老师都会认为是他们的错,从而不愿意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的游戏规则,在进行游戏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

从体能乐园环境创设角度:

尽可能多的提供游戏场所和区域,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另外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多,以避免幼儿因争抢玩具引发攻击性行为。

(三)第三组

观察对象:

大班幼儿

观察人:

杨万敏、李京华、任露露、金陵生观个案观察

个案观察1

观察时间

2013年10月16日

观察地点

泗县放心幼儿园大

(1)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在积木区玩积木的两个小男孩。

一个叫朱冠宇,另一个叫罗子贤。

(1)14:

30-14:

37期间,两个小男孩都各自累自己的积木。

(2)14:

38-14:

42这两个小家伙就开始比较各自累的积木,谁的最高。

明显的是朱冠宇小朋友的比罗子贤的高。

(3)14:

43-14:

45罗子贤跑过去把朱冠宇累得最高的积木,哗的一下全部推到了。

(4)14:

46-14:

55这期间两个小伙伴就发生了争执,朱冠宇很生气地过去把罗子贤的也推到。

这之后,罗子贤就开始动手打朱冠宇。

两个小朋友就撕扯在一块儿。

过了一会儿罗子贤还把朱冠宇的食指给咬出了齿痕。

这时的朱冠宇就开始哇哇大哭起来。

罗子贤站在旁边若无其事地又玩起来。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1)朱冠宇哇哇大哭起来,罗子贤若无其事地又玩起来了。

(2)代班老师把罗子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老师在安慰朱冠宇的同时也说小朋友是不能打架的,要相互的谦让。

好好地相处。

(3)周围的其他小朋友都过来围观,看热闹。

都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个案观察2

观察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观察地点

泗县放心幼儿园大

(1)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坐在第一组第一排的小女孩叫陈香,她后面的小男孩叫卞明浩。

卞明浩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无聊,这时他就去拉陈香的头发。

陈香就对他说:

“不要弄我的头发”。

卞明浩还很得意的笑了。

反而拉得更厉害。

接下了,陈香就发火了就一巴掌给卞明浩拍过去。

两个小朋友就打起来了。

卞明浩就把陈香给打哭了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1)陈香被卞明浩打哭了。

(2)卞明浩被朱老师批评了,而且还被老师罚站。

(3)其他小朋友也告朱老师说“卞明浩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个案观察3

观察时间

2013年10月30日

观察地点

泗县放心幼儿园大

(1)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楚楚和悠悠是好朋友,在美术活动中,楚楚和悠悠都在画蜡笔画。

悠悠想要一支黄色的蜡笔来给自己的画图上背景颜色。

她自己没有,这时她看见旁边的好朋友楚楚刚好有一支,就去拿。

而这时的楚楚把自己的那只黄色的笔,握得很紧。

不给悠悠。

悠悠就去抢。

两个小女孩就因为这支笔相互打起来了。

攻击性行为的结果

两个小女孩都被老师批评了

根据观察,有以下分析:

(1)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好胜心强。

 案例一中,两个小家伙就开始比较各自累的积木,谁的最高。

明显的是朱冠宇小朋友的比罗子贤的高。

罗子贤跑过去把朱冠宇累得最高的积木,哗的一下全部推到了。

案例三中,楚楚把自己的那只黄色的笔,握得很紧。

不给悠悠。

悠悠就去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

“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

”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2)对挫折的抗打击能力弱,不会用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

对胜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案例一中,罗子贤跑过去把朱冠宇累得最高的积木,哗的一下全部推到了。

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时,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这种感觉就会转化为对人对物的攻击性行为。

一次在带宝宝班时,给他们发积木玩,因为很多积木不一样,很多小朋友看见别人的积木自己没有就抢起来,可别的小朋友不让,于是挫折感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也伴随着发生。

这时来制止给他们玩具还是会很生气,长伴随着哭闹现象。

或者当孩子要玩玩具老师不允许时,他们也会生气的扔东西或者是倒在地上。

(3)教师、家长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正确的面对挫折,没有教会幼儿正确对待胜败。

案例一中,代班老师把罗子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老师在安慰朱冠宇的同时也说小朋友是不能打架的,要相互的谦让。

好好地相处。

案例二中,卞明浩被朱老师批评了,而且还被老师罚站。

案例三中,两个小女孩都被老师批评了。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4)其他幼儿起哄,造成孩子因“要面子”而使攻击性行为更猛烈。

案例一中,周围的其他小朋友都过来围观,看热闹。

都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案例二中,其他小朋友也告朱老师说“卞明浩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落后的农村,社会风气如此。

孩子们见惯了大人们经常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对策:

(1)在家庭教育,园中教育中,正确的引导幼儿走出自我意识,让他们学会主动分享、谦让、宽容。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

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2)培养幼儿正确的胜败观,正确认识胜败,合理对待胜败,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

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在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

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2)在发生攻击行为开始时,疏散周围幼儿,防止孩子因“要面子”而使攻击性行为更猛烈。

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及时地批评并让他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

要对周围的人友好,在进行移情训练时要注意科学让幼儿观察感受他人的情绪,并由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效果。

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

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

“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

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总之,让幼儿明白不利于别人的事情就不要做。

(4)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同样重要,对于成人的教育也应放上日程。

好的社会大环境会是幼儿成长成才的绝对助力。

社会也应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予以重视,提供一个非攻击性的环境,可以尽量的减少冲突。

比如:

在社区公园等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避免因偶然的身体碰撞而导致的攻击性冲突,如果玩具足够丰富,更多孩子愿意加入游戏而且不引起攻击性行为。

五、观察大总结

我们通过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着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别。

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孩子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

年长孩子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解决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也不同,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没有那个意识和经验来决绝彼此之间的冲突,一般发生攻击性行为时要求助于周围人士,中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意识解决冲突,但还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大班的孩子自我控制力增强,有的已经不再求助于老师,而是凭借和谈等方式来解决彼此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攻击性行为。

其实孩子之间的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

大部分是男孩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4岁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