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99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言警句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言警句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言警句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言警句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言警句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言警句整理.docx

《名言警句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言警句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言警句整理.docx

名言警句整理

孔子《论语》

1、【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2、【原文】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原文】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

“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4.【原文】子曰: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5.【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6.【原文】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乌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

“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

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7.【原文】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

“君子心怀仁德,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

8.【原文】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

“不要担心没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9.【原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可以去救人,却不可陷进去;可以受欺骗,却不可以盲目行动。

10.【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

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11.【原文】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

“有一种人,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我不会这样。

多听,向先进人物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

就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

12.【原文】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

“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

13.【原文】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

“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14.【原文】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

“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5.【原文】子曰: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篇第九》

【译文】孔子说:

“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16.【原文】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

“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

小人相反。

17.【原文】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智,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

“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

“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

“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1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1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20.【原文】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21.【原文】子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22.【原文】子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

“君子心怀仁义,小人心怀财利。

23.【原文】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

“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24.【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

“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

生活在那里,就要追随那里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里的仁义之士。

25.【原文】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26.【原文】子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

“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27.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28.【原文】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

“陪君子说话要注意三种毛病:

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到该说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顾对方的表情就说,叫做睁眼瞎。

29.【原文】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

“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

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30.【原文】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

“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

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懂自然规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戏侮圣人的言论。

31.【原文】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

“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32.【原文】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

“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

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庄子》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7、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间世》 

【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

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

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解】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8、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译解】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

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解】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

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9、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

——《庄子·大宗师》

【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

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解】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0、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      

【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解】不可玩物丧志。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骈拇》        

【译】:

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解】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天地》

【译】: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解】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十五、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庄子·天道》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天运》

【译】:

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解】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译解】: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解】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译】:

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

所以说:

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解】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

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译】: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解】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译】: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解】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

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

"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译】: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19、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

【译解】:

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

20、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天地》

【译】:

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

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解】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21、狙公赋,曰:

“朝三暮四。

”众狙皆怒。

曰:

“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庄子。

齐物论》

【译】:

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

“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

”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

老人又说:

“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猴子们都高兴了。

【解】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

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22、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译】:

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解】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

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3、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

【译】:

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

【解】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

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

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4、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

【译】:

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解】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

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2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山木》

【译】: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解】真朋友不言利。

2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译】: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解】成语“白驹过隙”出此。

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2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

【译】:

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2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译】:

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解】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29、阳子曰:

“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山木》

(阳朱说:

“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30、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31、不知乎?

人谓我朱愚。

知乎?

反愁我躯。

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

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庚桑楚》

(不知道吗?

人说我愚昧。

知道吗?

反而危害我的身躯。

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3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33、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你唯独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

……在那个时代,人民用结绳来记事,有甜美的饮食,好看的衣服,欢快的习俗,安适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到,人民从生直到死也互不往来。

像那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34、何谓道?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在宥》

(什么是道?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

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

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35、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

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

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3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3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38、孔子曰:

“……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39、扁子曰:

“……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

……”《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40、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

“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山木》

41、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春秋战国名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0.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2.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14.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19.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20.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2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2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3.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2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25.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26.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27.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28.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29.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吕氏春秋·尽数》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31.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32.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3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大学》

3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35.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

3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3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郑风·风雨》

3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39.人之多,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

4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邶风·相鼠》

41.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伐檀》

4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4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4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东毂》

46.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小雅·巧言》

4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

4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5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系辞上》

5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52.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衰郢》

5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5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楚辞·卜居》

55.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楚辞·国殇》

56.闭心自慎,终不过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楚辞·桔颂》

57.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楚辞·国殇》

58.悲哉秋之为气也!

箫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59.时日曷表,予及当皆亡。

《尚书·汤誓》

60.多行不义必自毖。

《左传·隐公元年》

6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

6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6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64.人心之不同,如其而焉。

《左传·襄公三十·三十一年》

65.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67.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