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择题 第13题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综合判断.docx
《高考选择题 第13题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综合判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选择题 第13题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综合判断.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选择题第13题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综合判断
第13题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综合判断
题组一 突破陈述“基本操作或现象”类判断题
[解题指导]
解答陈述类实验题的步骤
第一步:
明确题干信息——正确答题的关键。
(1)明确关键要求,如“正确的是”等。
(2)把握关键字词,如“分离”“提纯”等。
第二步:
逐项分析选项——正确答题的关键。
(1)“分离、提纯”问题要明确原理,切记不能引入新杂质。
(2)“操作”问题,要有效避免遗漏,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3)“制备”问题,要从教材类比迁移。
明确是考查原理还是考查操作或仪器。
(4)“检验”问题,要关注“特殊”,如特殊现象、特殊颜色、特殊气味等。
第三步:
对比验证——确保正确无误的最后屏障。
在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快速对比验证,确保答案正确。
[挑战满分](限时10分钟)
1.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蒸馏水润洗
B.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银镜反应后的试管用浓硝酸洗涤,以加快银的溶解
D.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答案 D
解析 A项,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选用滴定液润洗,用蒸馏水润洗会使滴定时耗用滴定液体积偏大,错误;B项,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可以垫上石棉网加热,错误;C项,与等量的银反应,用浓硝酸时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用稀硝酸时的1.5倍,产生的氮氧化物的物质的量是用稀硝酸时的3倍,为了节省药品,并减少环境污染,银镜反应后的试管应用稀硝酸洗涤,可以通过加热来加快反应速率,错误;D项,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以防止液体溅出,正确。
2.下列实验操作或者结论正确的是(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必须洁净、干燥、不漏水
B.实验室里需要480mL2.0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时先称量氢氧化钠固体38.4g,然后再按照溶解、冷却、移液、定容、摇匀等步骤进行操作
C.25℃时,用惰性电极电解某浓度的NaOH溶液,一小段时间后,NaOH溶液的浓度可能增大,也可能不变
D.实验室配制500mL0.2mol·L-1的硫酸亚铁溶液,其操作是:
用天平称27.8g绿矾,放入500mL容量瓶,加水溶解、稀释、定容、摇匀
答案 C
解析 容量瓶干燥与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A错误;只能选取500mL容量瓶,则称量药品质量=2.0mol·L-1×0.5L×40g·mol-1=40g,故B错误;用惰性电极电解NaOH溶液的实质是电解水,一小段时间后,如果溶液是不饱和的,则浓度增大,如果溶液是饱和的,则浓度不变,故C正确;溶解绿矾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故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
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B.用玻璃棒蘸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并不能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
C.测氯水的pH值,可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D.配制浓硫酸、浓硝酸的混酸时,应将浓硝酸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答案 B
解析 A错误,海带中的碘为I-,提取单质碘需要氧化;B正确,玻璃中有Na+,火焰呈黄色可能是玻璃导致的,所以焰色反应要用铁丝或铂丝;C错误,氯水中的HClO,滴到pH试纸上先变红再褪色;D错误,由于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浓硝酸,而且浓硫酸遇水放热,所以配制浓硫酸、浓硝酸的混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硝酸中。
4.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可通过蒸馏或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B.做金属钠和水反应实验时,切割下来的表层物质,也不能直接丢弃到废纸篓里,而应放回原试剂瓶
C.酸式滴定管在润洗时,可在滴定管中加入少量待装液,润洗后将溶液从滴定管的上口倒入废液缸中,重复2~3次,润洗完毕
D.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当高锰酸钾晶体结块时,应在研钵中用力研磨,以得到细小晶体,有利于加快反应或溶解的速率
答案 B
解析 A项,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得到乙酸钠,不是乙酸,A错误;B项,做金属钠和水反应实验时,切割下来的表层物质中含有钠,容易与水等物质反应,发生意外事故,故不能直接丢弃到废纸篓里,而应放回原试剂瓶,B正确;C项,酸式滴定管在润洗时,可在滴定管中加入少量待装液,润洗后将溶液从滴定管的下端放出,重复2~3次,C错误;D项,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当高锰酸钾晶体结块时,不能在研钵中用力研磨,以防止发生高锰酸钾晶体的迅速分解而发生意外事故,D错误。
5.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证明一瓶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二氧化氮,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刻度线定容后所得溶液浓度偏高
答案 D
解析 二氧化氮和溴都能把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使试纸变蓝,故A错误;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有黏性的硅酸钠,导致玻璃塞不易打开,故B错误;苯的密度小于水,且不和水互溶,所以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C错误;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刻度线定容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得溶液浓度偏高,故D正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电石(碳化钙CaC2)等着火时,立即用高压水枪喷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防止蔓延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
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在未知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液中存在SO
或SO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答案 B
解析 A项,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碳化钙(CaC2)与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炔,错误;B项,做蒸馏实验时,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否则会引起暴沸,正确;C项,若存在Ag+也会产生此现象,错误;D项,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差异,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错误。
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式滴定管注入Na2CO3溶液之前应检查是否漏液
B.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C.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D.除去Fe(OH)3固体中少量的Mg(OH)2,加入足量饱和FeCl3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
答案 D
解析 Na2CO3溶液呈碱性,不能用酸式滴定管盛装,A项错误;浓硫酸密度大,混合时放热,顺序是浓硫酸加入到密度小的溶液中,B项错误;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C项错误;FeCl3溶液显酸性,能将Mg(OH)2溶解而除去,D项正确。
8.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有关Cu、硝酸、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溶液呈蓝色,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稀硝酸被Cu还原为NO2
B.实验③中滴加稀硫酸,铜片继续溶解,说明稀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C.实验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Cu(NO3)2+4H2SO4===4CuSO4+2NO↑+4H2O
D.由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
Cu在常温下既可以和稀硝酸反应,也可以和稀硫酸反应
答案 C
解析 A项,试管口产生红棕色气体的原因是生成的NO被氧气氧化为NO2;B项,说明NO
不能氧化Cu,酸化的硝酸根才能与铜反应;D项,③能反应的原因是溶液中有NO
,稀硫酸自身不能与铜反应。
9.在检验用FeCl3溶液腐蚀铜制印刷线路板后所得的废液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葡萄糖溶液,无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废液中不含Cu2+
B.向废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有Cl-
C.向废液中加少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无固体剩余,说明废液中含有Fe3+
D.向废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入氯水后溶液呈红色,说明废液中含有Fe2+
答案 A
解析 A项,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新制Cu(OH)2反应生成红色Cu2O沉淀,但废液为酸性,错误;B项,Ag+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正确;C项,若无Fe3+,Fe与Cu2+反应则会有铜沉淀生成,正确。
10.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溶液显红色即可证明
D.向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热煮沸一会,然后冷却、过滤,滤纸上的物体为“蓝色固体”
答案 C
解析 过量的铁粉与一定量的稀硝酸反应最终生成的是Fe2+,A错误;制备氢氧化亚铁应避免被氧气氧化,向硫酸亚铁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应把长胶头滴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且不能搅拌,B错误;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Cu(OH)2沉淀,加热后过滤,滤纸上留有的是CuO(黑色),D错误。
题组二 突破微型实验方案设计类评价题
[解题指导]
化学实验评价类题通常要求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装置设计从某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的或不是最优的选择、设计更好的。
1.实验方案的评价原则
(1)原理正确。
设计实验方案要根据化学变化规律和实验原理,确保原理正确。
(2)操作可行。
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实验操作要具有可操作性。
(3)装置简单。
设计实验时,如果能用多套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选择最简单的实验装置,选择最简单的实验步骤。
(4)经济合理。
原料一般要求廉价易得。
(5)安全环保。
实验所选药品尽量无毒,实验过程要安全且不造成环境污染。
2.考查方式
微型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类试题多以表格形式呈现,其中可包含原理、操作、现象、结论等项目的评价。
3.表格判断型试题的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分析思路(要点)
(1)明确目的及原理
审清题中每个选项所给实验目的,分析其实验原理或化学反应的正确性
(2)分析所选试剂及添加顺序
分析所选试剂及添加顺序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3)分析仪器的选用及使用
分析仪器的选择能否达到实验目的或仪器的操作是否正确
(4)分析现象及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原理是否匹配
[挑战满分](限时15分钟)
1.(2015·全国卷Ⅰ,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答案 D
解析 A项,因铁粉过量,发生反应:
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错误;B项,发生的反应:
Fe2(SO4)3+Cu===2FeSO4+CuSO4,无黑色固体出现,且只能说明Fe3+氧化性强于Cu2+,错误;C项,加热时铝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Al2O3的熔点高不会熔化,包裹着液态铝,所以液态铝不会滴落,错误;D项,先生成Mg(OH)2白色沉淀,加入CuSO4溶液又转化为Cu(OH)2浅蓝色沉淀,说明Cu(OH)2的溶度积更小,正确。
2.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提纯方法
A
BaSO4
BaCO3
水
溶解、过滤、洗涤
B
CO2
SO2
饱和Na2CO3溶液
洗气
C
乙酸乙酯
乙酸
稀NaOH溶液
混合振荡、静置分液
D
蛋白质
葡萄糖
浓(NH4)2SO4溶液
盐析、过滤、洗涤
答案 D
解析 BaSO4和BaCO3都不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不能除去杂质,A选项错误;CO2会和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B选项错误;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会发生水解,C选项错误;蛋白质在浓(NH4)2SO4溶液中发生盐析,经过过滤除去葡萄糖,再将析出的蛋白质洗涤,重新溶于水,D选项正确。
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溶液
过滤
分散质微粒大小相同
B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C
分离KNO3和NaCl
过滤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
D
分离食用油和汽油
分液
食用油和汽油的密度不同
答案 B
解析 A项,胶体粒子与溶液中的离子均可透过滤纸,用过滤的方法无法将二者分离,胶体中含有电解质通常用渗析的方法进行提纯,错误;B项,乙醚与丁醇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法除去,正确;C项,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可用重结晶法进行分离,错误;D项,食用油和汽油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将二者分离,二者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错误。
4.下列实验操作和所用玻璃仪器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玻璃仪器
A
分离苯和NaOH溶液
分液漏斗、烧杯
B
用直接蒸馏的方法分离乙醇和乙酸
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
C
配制100mLpH=1的CH3COOH溶液
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量筒
D
利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并收集Cl2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答案 A
解析 A项,苯和NaOH溶液不互溶,用分液漏斗、烧杯直接分液即可,正确;B项,分离乙醇和乙酸不宜用直接蒸馏的方法,应先加入生石灰后再蒸馏,蒸馏操作还需要酒精灯、温度计和牛角管,错误;C项,因为CH3COOH是弱酸,不能完全电离,故pH=1的CH3COOH溶液浓度不是0.1mol·L-1,不能直接用容量瓶配制,错误;D项,制备Cl2实验中还需要烧瓶和分液漏斗,错误。
5.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④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浓盐酸
MnO2
干燥红色布条
NaOH溶液
干燥布条不褪色
B
浓硫酸
NaCl粉末
空气
NaOH溶液
制备收集HCl
C
浓HNO3
木炭
空气
NaOH溶液
浓NHO3具有氧化性
D
浓氨水
NaOH固体
空气
水
制备收集氨气
答案 C
解析 A项,制得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干燥红色布条褪色,错误;B项,HCl极易溶于水,④中导管直接插入水中,会引起倒吸,错误;C项,③中出现红棕色气体,证明HNO3被还原,浓HNO3表现氧化性,正确;D项,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③中导气管应左短右长,且④中导管会引起倒吸,错误。
6.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用某无色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B
向NaOH溶液中滴加足量的MgCl2溶液,然后再滴加足量的CuCl2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变蓝色
Ksp[Cu(OH)2]>Ksp[Mg(OH)2]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粉末变红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D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红棕色变深
反应:
2NO2(g)N2O4(g) ΔH<0
答案 D
解析 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Na+,但不一定是盐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A项错误;Mg(OH)2沉淀转化为Cu(OH)2沉淀,说明Ksp[Cu(OH)2]<Ksp[Mg(OH)2],B项错误;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黑色的Fe3O4,C项错误;升高温度,反应:
2NO2(g)N2O4(g) ΔH<0,平衡逆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深,D项正确。
7.下列实验的现象、解释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解释或结论
A
向某溶液中逐渐通入CO2气体,先出现白色胶状沉淀,继续通入CO2气体,白色胶状沉淀不溶解,证明该溶液中存在AlO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不溶于碳酸溶液
B
在新制氯水中加入碳酸钙粉末,充分搅拌,氯水的漂白性增强
氯水中HClO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C
用蒸馏法能将溶解在CCl4中的碘分离出来
因为碘易升华,先分离出来
D
向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则溶液变为黄色
氧化性:
H2O2>Fe3+
答案 B
解析 A项中的白色胶状沉淀不一定是Al(OH)3,还可能是H2SiO3;B项中氯水存在Cl2+H2OHCl+HClO平衡,碳酸钙与HCl反应,使平衡向右移动,HClO浓度增大;C项中CCl4易挥发,先蒸出的是CCl4;D项中NO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褪去
2min后,试管里出现凝胶
酸性:
盐酸>硅酸
B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熔点:
氧化铝>铝
C
常温下,向浓硫酸中投入铁片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不与浓硫酸反应
D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氯水
先无明显现象,后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中含有Fe2+,没有Fe3+
答案 C
解析 C项是铁发生钝化反应,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9.下列相关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选项
相关实验
预期目的
A
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大理石粉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
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
把装有颜色相同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两支试管(密封)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C
在蔗糖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探究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D
两支试管中装有等体积、等浓度的H2O2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
探究FeCl3溶液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C项,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与葡萄糖的反应需碱性条件,该实验未中和催化剂硫酸,因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0.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已知Cu2O+2H+===Cu2++Cu+H2O,氢气还原氧化铜后所得红色固体能完全溶于稀硝酸,说明还原产物是铜
B.用蒸馏水、酚酞、BaCl2溶液和已知浓度盐酸标准液作试剂,可测定NaOH固体(杂质仅为Na2CO3)的纯度
C.实验室中的CCl4含有少量溴,加适量的苯,振荡、静置后分液,可除去CCl4中的溴
D.取一定量水垢加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MgCO3
答案 B
解析 Cu和Cu2O都能溶于稀HNO3,应改为稀H2SO4,A项错误;B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化学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过滤后,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滴定可测出溶液中NaOH的量,B项正确;CCl4也能溶于苯,无法用苯萃取CCl4中的Br2,C项错误;D项中结论错误,只能说明水垢中含有CO
,但不能说明一定有MgCO3。
11.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的紫红色是MnO
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请你判断下列方案与本实验目的无关的是( )
A.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的K+无色
B.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不反应
C.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紫红色褪去,表明MnO
为紫红色
D.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的固体质量减轻
答案 D
解析 证明高锰酸钾的紫红色是MnO
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可选择其他离子的钾盐溶液,观察颜色,与其他物质能否反应,再选择MnO
,观察颜色,与其他物质反应后观察颜色,只有选项D与本实验目的无关。
12.科学家通过探寻矿物X推测外星球上是否曾经存在水。
某兴趣小组为分析矿物X中的常见离子,将其溶于稀硝酸,并将所得溶液进行实验,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用铂丝蘸取少量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矿物X中不含K+
B.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试纸变蓝,说明矿物X中含NH
C.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矿物X中含Fe3+
D.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矿物X中含SO
答案 B
解析 A项,用焰色反应检验钾元素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故A错;B项,铵盐可以和碱溶液之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碱性气体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向某未知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矿物X中含NH
,故正确;C项,铁离子能和KSCN溶液混合产生红色,所以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但是矿物溶于稀硝酸出现的铁离子,原来的矿物中不一定含有铁离子,可能含亚铁离子,故C错误;D项,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可以是硫酸钡或氯化银,说明矿物X中含SO
或是Ag+中的至少一种,故D错误。
13.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加热,反应后把水加入反应器中,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B.常温下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CuCl2的生成
C.将CuCl2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得到无水CuCl2固体
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入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
答案 D
解析 A项,正确操作应该是:
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加热,反应后取一定量的反应液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错误;B中应该用红热的铜丝;Cu2+水解,加热CuCl2溶液得不到CuCl2固体,C错误;铜绿溶于盐酸而铜不溶于盐酸,故可用盐酸除去铜绿,D正确。
题组三 基础实验装置的读图与评价
[解题指导]
解答装置图判断题的原则
[挑战满分](限时10分钟)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项,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