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532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docx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

陆月娟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问题》

【年(卷),期】2001(000)003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陆月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陆月娟众所周知,192步一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对美国“自由放任”的经济指导思想给予了沉重的打击,那只“看不见的手”一市场机制一自发地调节经济的功能发生严重故障。

由此,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着手推行“新政”,一反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赋予政府广泛的经济职能,以“一只看得见的手”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着整个生产过程,即运用国家机器制定各种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政策和措施,以摆脱经济大危机。

美国从此进入大规模的永久性的国家干预经济时期。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公共开支,扩大总需求,以医治失业,人称“凯恩斯主义”。

它不但成为“新政”的理论依据,而且长时期以来成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剂良药,而罗斯福新政只是美国政府经济干预经常化的开端。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有了进一步演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全面深入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银行等各个经济领域。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政府控制下的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研究与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历史演变,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型,改革的深化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阐述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几个历史阶段,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时代背景及特点,以探讨美国经济的发展动因。

一、战后初期至ω年代末,美国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

由于战争使得美国经济大大地膨胀起来,1939年至1归4年间总产值增长77%,平均每年增长12%,①一旦由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将面临着庞大的失业队伍和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的压力。

1问6年3月美国约有270万人失业,1946年通货膨胀率为18.2%。

②为避免大萧条在战后重现,1945年9月6日,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出“公平施政”方针,其核心就是国会通过的(I归6年就业法〉,规定政府以其财源,包括必要的采取赤字开支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它赋予联邦政府对社会就业问题承担责任,其实质是在罗斯福新政的基础上,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即通过立法使得美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具有法定性质。

此后,美国步入繁荣时期。

50至ω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

战后25年中,美国经济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1归6年的2(削亿美元增至一万亿美元。

③这一时期,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显然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却在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深度、广度大大加强。

从艾森豪威尔主张传统的预算平衡转变为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到肯尼迪“直接计划”和约翰逊的“大社会”措施元不体现了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一阶段政府经济的干预有几方面特征:

第一,充分发挥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大力刺激经济的增长。

战后,政府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政府开支,刺激个人消费,为垄断组织日益庞大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为了替垄断企业输送资金,以满足因竞争和科技迅速发展而引起的大规模投资需求。

因此,政府急于借助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对经济的主动干预,缓解紧张的经济形势。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正顺应了美国政府解决经济难题的需求,它对于消除生产过剩刺激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因而继罗斯福、杜鲁门之后又连续得到几届政府的追捧。

1957年12月13日,艾森豪威尔在危机的严重关头宣布放弃了“平衡预算”原则,采取以军费膨胀为中心扩大政府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

1958年财政年度出现了103亿美元赤字,1959年赤字超过了120亿美元。

国民经济增长率195命一一1%1年年平均数为2.1%,©肯尼迪与约翰逊是虔诚的凯恩斯主义信徒,他们自觉地运用凯恩斯主义,实行经常性的财政赤字政策,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向空前规模。

从1960年至1%5年,联邦政府减税总额达155亿美元,而财政支出从922亿美元增加到1184亿美元,23众所周知,192步一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对美国“自由放任”的经济指导思想给予了沉重的打击,那只“看不见的手”一市场机制一自发地调节经济的功能发生严重故障。

由此,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着手推行“新政”,一反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赋予政府广泛的经济职能,以“一只看得见的手”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着整个生产过程,即运用国家机器制定各种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政策和措施,以摆脱经济大危机。

美国从此进入大规模的永久性的国家干预经济时期。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公共开支,扩大总需求,以医治失业,人称“凯恩斯主义”。

它不但成为“新政”的理论依据,而且长时期以来成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剂良药,而罗斯福新政只是美国政府经济干预经常化的开端。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有了进一步演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全面深入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银行等各个经济领域。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政府控制下的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研究与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历史演变,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型,改革的深化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阐述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几个历史阶段,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时代背景及特点,以探讨美国经济的发展动因。

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

由于战争使得美国经济大大地膨胀起来,1939年至1归4年间总产值增长77%,平均每年增长12%,①一旦由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将面临着庞大的失业队伍和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的压力。

1问6年3月美国约有270万人失业,在战后重现,1945年9月6日,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出“公平施政”方针,其核心就是国会通过的(I归6年就业法〉,规定政府以其财源,包括必要的采取赤字开支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它赋予联邦政府对社会就业问题承担责任,其实质是在罗斯福新政的基础上,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即通过立法使得美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具有法定性质。

此后,美国步入繁荣时期。

50至ω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

战后25年中,美国经济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1归6年的2(削亿美元增至一万亿美元。

③这一时期,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显然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却在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深度、广度大大加强。

从艾森豪威尔主张传统的预算平衡转变为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到肯尼迪“直接计划”和约翰逊的“大社会”措施元不体现了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一阶段政府经济的干预有几方面特征:

战后,政府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政府开支,刺激个人消费,为垄断组织日益庞大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为了替垄断企业输送资金,以满足因竞争和科技迅速发展而引起的大规模投资需求。

因此,政府急于借助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对经济的主动干预,缓解紧张的经济形势。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正顺应了美国政府解决经济难题的需求,它对于消除生产过剩刺激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因而继罗斯福、杜鲁门之后又连续得到几届政府的追捧。

1957年12月13日,艾森豪威尔在危机的严重关头宣布放弃了“平衡预算”原则,采取以军费膨胀为中心扩大政府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

1958年财政年度出现了103亿美元赤字,1959年赤字超过了120亿美元。

国民经济增长率195命一一1%1年年平均数为2.1%,©肯尼迪与约翰逊是虔诚的凯恩斯主义信徒,他们自觉地运用凯恩斯主义,实行经常性的财政赤字政策,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向空前规模。

从1960年至1%5年,联邦政府减税总额达155亿美元,而财政支出从922亿美元增加到1184亿美元,23使联邦政府收入从1%0年的盈余转为以后连续八年累计(,()5亿美元的赤字。

但美国经济于六十年代出现了106个月的持续增长。

⑤第二,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干预经济的机构,通过立法手段将政府经济干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了有效调控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设立了某些特定的机构去调节某种特定的工业和经济部门,并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涉及领域广泛。

50至ω年代末美国政府先后设立了一些大型独立机构,通过这些机构政府对经济部门加以直接控制。

直日美军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的宇宙航行局、国际交流署、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等。

这些独立机构元不与经济要害部门有关。

制定颁行的重大法规法令有:

〈公路法〉、〈食物与药品修正法〉、〈水质法〉、〈农业公平实施法〉、〈诚实贷款法〉等,从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明确体现政府的限制与干预。

第三,为争夺世界霸权,政府将经济与军事生产紧密结合,庞大的军工生产和军事开支成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的经常化的手段之一。

二战结束时,杜鲁门政府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实行冷战政策。

1951年1月,杜鲁门提出一项7152.1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方案,其中4142.1亿美元为军费开支,4月底,他又提出创7.9亿美元的军费预算方案,⑥主要用于朝鲜战争美军的开支。

肯尼迪为了与苏联争霸,加速发展空间技术。

约翰逊将侵越战争逐步升级,1%4一1970年,联邦政府采购商品与劳务的费用总额为5,935亿美元,其中纯军事采购4,570亿美元,占总额80%。

⑦国防费用、军事订货、军工生产的大幅度增加,在短时期内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美国经济出现繁荣。

1965年至1970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由6850亿美元增至归70亿美元,多出了1(朋万个工作机会。

@以增加军费开支作为经济干预手段,其实质是美国军事一工业综合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始终贯穿于美国经济发展中。

二、70年代-80年代末滞胀危机中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调整年代以来,特别是1归4一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转折,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并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新现象,即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

据统计197命一一198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大幅度下降,年增长率从10.8%急剧降至-3.6%,而同期年均通货膨胀为9.4%0®其根源是美国长期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大开政府财24政支出的闸门,同时,利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为经济发展输血,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的增长,暂时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程度。

但长期人为刺激经济的加强,必然使扩张经济政策弊端暴露无遗,最终导致美国经济陷于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和通货膨胀如脱缰之马的恶性循环之中。

事实上到(,()年代末,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通货膨胀不仅未能剌激经济的增长,反而起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使经济陷于停滞。

70年代初出现的低增长、高赤字、高物价局面,IW宣告了凯恩斯主义财政赤字政策的失灵。

年代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使美国政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继续推行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而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措施,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冻结工资、物价,降低税收以刺激经济,但结果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不久以失败告终,并触发了1973-1975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随后福特、卡特政府曾尝试以高利率、增长税收等收缩性经济政策,又导致1979年至1982年的滞胀危机。

鉴于这儿任政府的教训,1981-1988年里根担任总统期间,对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改变,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从凯恩斯主义的刺激需求开始转向供给学派的推进供给上。

1981年,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包括减税、放松对企业的管制、紧缩通货及削减财政支出,人称“里根经济学”。

它以保守经济学影响最大的倾向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理论为主要依据,从需求决定供给转到供应创造需求;从大量增加政府开支以扩大需求转变为大量减税,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从强调政府干预转为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里根经济学”是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调节的理论和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但它不是退回到“完全自由竞争”时代,完全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而仅仅是政府宏观干预调节的方向、内容和手段的改变而己。

在具体的经济措施上,里很不完全拘泥于保守的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所以他的经济政策又具有新保守主义特色。

在政治上他主张以重整军备,恢复对苏联战略优势为目标,因而不断扩大国防开支。

以1980年一一-1985年为例,国防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由1980年的23.6%上升为1985年的26.85%,®更为直接地加大了对经济的刺激。

1984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198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5%,1984年为6.8%,是1951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

1981-1984年三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仅为3.9%,是使联邦政府收入从1%0年的盈余转为以后连续八年累计(,()5亿美元的赤字。

但美国经济于六十年代出现了106第二,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干预经济的机构,通过立法手段将政府经济干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了有效调控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设立了某些特定的机构去调节某种特定的工业和经济部门,并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涉及领域广泛。

50至ω年代末美国政府先后设立了一些大型独立机构,通过这些机构政府对经济部门加以直接控制。

直日美军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的宇宙航行局、国际交流署、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等。

这些独立机构元不与经济要害部门有关。

制定颁行的重大法规法令有:

〈公路法〉、〈食物与药品修正法〉、〈水质法〉、〈农业公平实施法〉、〈诚实贷款法〉等,从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明确体现政府的限制与干预。

第三,为争夺世界霸权,政府将经济与军事生产紧密结合,庞大的军工生产和军事开支成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的经常化的手段之一。

二战结束时,杜鲁门政府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实行冷战政策。

1951年1月,杜鲁门提出一项7152.1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方案,其中4142.1亿美元为军费开支,月底,他又提出创7.9亿美元的军费预算方案,⑥主要用于朝鲜战争美军的开支。

肯尼迪为了与苏联争霸,加速发展空间技术。

约翰逊将侵越战争逐步升级,1%4一1970年,联邦政府采购商品与劳务的费用总额为5,935亿美元,其中纯军事采购4,570亿美元,占总额80%。

⑦国防费用、军事订货、军工生产的大幅度增加,在短时期内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美国经济出现繁荣。

1965年至1970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由6850亿美元增至归70亿美元,多出了1(朋万个工作机会。

@以增加军费开支作为经济干预手段,其实质是美国军事一工业综合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始终贯穿于美国经济发展中。

二、年代以来,特别是1归4一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转折,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并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新现象,即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

据统计197命一一198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大幅度下降,年增长率从10.8%急剧降至-3.6%,而同期年均通货膨胀为9.4%0®其根源是美国长期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大开政府财24政支出的闸门,同时,利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为经济发展输血,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的增长,暂时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程度。

但长期人为刺激经济的加强,必然使扩张经济政策弊端暴露无遗,最终导致美国经济陷于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和通货膨胀如脱缰之马的恶性循环之中。

事实上到(,()年代末,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通货膨胀不仅未能剌激经济的增长,反而起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使经济陷于停滞。

70年代初出现的低增长、高赤字、高物价局面,IW宣告了凯恩斯主义财政赤字政策的失灵。

年代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使美国政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继续推行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而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措施,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冻结工资、物价,降低税收以刺激经济,但结果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不久以失败告终,并触发了1973-1975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随后福特、卡特政府曾尝试以高利率、增长税收等收缩性经济政策,又导致1979年至1982年的滞胀危机。

鉴于这儿任政府的教训,1981-1988年里根担任总统期间,对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改变,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从凯恩斯主义的刺激需求开始转向供给学派的推进供给上。

1981年,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包括减税、放松对企业的管制、紧缩通货及削减财政支出,人称“里根经济学”。

它以保守经济学影响最大的倾向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理论为主要依据,从需求决定供给转到供应创造需求;从大量增加政府开支以扩大需求转变为大量减税,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从强调政府干预转为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里根经济学”是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调节的理论和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但它不是退回到“完全自由竞争”时代,完全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而仅仅是政府宏观干预调节的方向、内容和手段的改变而己。

在具体的经济措施上,里很不完全拘泥于保守的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所以他的经济政策又具有新保守主义特色。

在政治上他主张以重整军备,恢复对苏联战略优势为目标,因而不断扩大国防开支。

以1980年一一-1985年为例,国防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由1980年的23.6%上升为1985年的26.85%,®更为直接地加大了对经济的刺激。

1984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198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5%,1984年为6.8%,是1951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

1981-1984年三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仅为3.9%,是十七年来最低的。

然而,这时期的复苏潜伏着重大隐患,也是里根经济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里根政府一再声称政府的责任不是对经济干预而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让企业自由发展,然而他的实践与理论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从他第一任起,并没有完全放弃经济干预,实施了有利于大企业大公司的减税政策,加之政府的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财政赤字一再增加,几乎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里根政府在第一届任期内,赤字累计高达5,392亿美元,比二次大战后历届政府的赤字总额还要多,@第二任期财政赤字更是有增无减。

为了弥补赤字,里根政府直接在借贷市场上筹集资金,结果引发高利率,高外贸赤字。

1990年7月,美国陷入战后第九次经济危机。

新任总统布什基本上保持里根经济政策的走向,但也难以摆脱困境。

1991年全年经济负增长0.7%,政府继续保持高额财政赤字,1”2年财政赤字额2则亿美元,较预算的306亿美元扩大近十倍。

三、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重振经济的努力自克林顿人主白宫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1993年2月17日克林顿向国会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为“振兴美国经济”规定了新方向。

为避免重蹈前任覆辙,克林顿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与前几任有明显区别。

其一,克林顿政府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紧缩政策与灵活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提出增税与削减开支并举的计划。

1993年8月,克林顿签署了削减赤字法案,计划在此后五个财政年度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增税2410亿美元。

增税压力主要放在富人身上,尤其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阶层另征10%的附加税。

其二,一反里根、布什政府不赞成对经济波动实行短期刺激的做法,计划两年内拨款300亿美元,对仍然注释:

①@(美)赫伯特·斯坦:

〈美国总统经济史〉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师7年版,第44、371页。

②③⑤③杨生茂,陆镜生:

〈美国史新编〉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页、第466页、第453页、第493页。

④(日)林直道:

〈战后国际通货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4页、192页。

6刀由洪君彦:

〈当代美国经济〉北京:

时事出版乏力的企业经济进行刺激,以确保经济不再滑坡。

其三,在吸收凯恩斯主义短期调节的主张的同时,吸收了日本制定产业计划的一些做法,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通过压缩军事工业,扩展民用工业,力图使美国工业内部军事工业比重过大的不合理状况得到改变。

国防工业的就业人员从1989年135万人缩减到1师4年80万人,把占联邦政府科技经费的1/3的700多个联邦实验室半数的工作转向提高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工作。

此举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克林顿主义”,并看作是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性突破。

尽管克林顿的经济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如它一方面主张紧缩开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但是另一方面又增长开支以刺激企业经济复苏。

再者,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而造成的失业问题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又相抵触等。

但经过克林顿政府的努力,美国经济从缓慢复苏走向稳步增长,1993年至1997年年均GDP实际增长为3.14%,1”4年财政赤字降到2030亿美元,1995年财政赤字为1559亿美元。

@从1991年4月到1998年年底,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92个月,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期。

综观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频繁冲击下,私人垄断已经元能为力,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几近失灵,唯有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全面干预,才能缓解危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已经不够,必须借助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一-一国家干预。

尽管这种干预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自由企业制度”,更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一一经济私有化,商品市场化。

但是,通过政府强有力大规模的干预经济,实行“有控制的资本主义”,促进了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过渡,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却是不争的事实。

社,1985年版,第159页、23页。

⑦薛伯英: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节〉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⑨王章跃;〈世界经济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