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7462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儿科操作规范.docx

内儿科操作规范

.

内(儿)科操作规范

一、胸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为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需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以助诊断;

(2)对有大量积液或积气而产生肺压迫症状者,抽液减压以及脓胸患者须抽液进行治疗;

(3)肺及胸膜腔病变,腔内注射药物局部治疗。

禁忌症:

(1)穿刺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有严重出血倾向、自发性气胸、大喀血、严重肺结核,肺气肿等。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做必要的体格检查。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器械:

胸腔穿刺包、无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4、给患者测量血压,术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操作方法

1.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

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较多时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9肋间;有时也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标记。

气胸抽气减压:

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偏外侧或腋中线4~5肋间。

因为肋间神经及动静脉沿肋骨下缘走行,故应经肋骨上缘穿刺以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

.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检查

器械。

胸腔积液穿刺体位

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2%4.用麻醉剂字面向上,双1.润麻醉。

一手持纱布,另一手操作。

麻醉时注意事项:

注射之前将气泡排尽。

针头勿与瓶口周围接触;3.人核对;2..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针尾橡5(腋中线胸腔积液穿刺部位沿皮管用血管钳夹住)(锁骨中线第气胸穿刺部位7肋间)~第62肋间)麻醉处肋骨上缘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已穿过胸膜壁层,如未见胸水,可给予橡皮管一定负压,明确是否有胸水,取注射器接上橡皮管,松开血管钳,进行抽液。

助手抽水,避免接触无菌器械,操作者固定穿刺针以防刺入过深损。

伤肺组织。

记录液量并送检(常规、生化、免疫、病原学及病理检查等).抽液结束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消毒,用胶6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半小时,尽量保持伤口干燥。

再次测量血压。

.

.

胸膜腔穿刺手法

穿刺针进入肋间隙抽出胸腔积液针头固定,抽液

(三)注意事项.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1安定)l0mg,或可待因30mg以镇静止痛。

前半小时给地西泮(.在穿刺过程中嘱患者应避免咳嗽和说话,若有不适举手示意。

操作中2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有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平静休息片刻,并皮下注射(常取上臂三角肌下缘处),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0.30.1%肾上腺素—0.5ml即可;减压抽液,3.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l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600ml首次不超过,1000ml气胸一般第一次不超过;1000ml.

.

以后每次不超过1200ml。

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净。

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检查瘤细胞,至少需l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损伤腹腔脏器。

6.凝血缺陷、出血性疾病和服用抗凝药物治疗者,应做相应处理后再行此术。

7.胸穿部位的麻醉要充分,以防过于疼痛引起胸膜休克的发生。

8.穿刺应紧贴肋骨上缘进针,以免刺伤肋间血管和神经。

并应使针、乳胶管或三通开关、针筒等保持密闭,以免空气进入胸内造成气胸。

9.穿刺要细心,手法应熟练,消毒应严格,以免引起新的感染、气胸、血胸或误伤血管、心脏、肝脏和脾脏。

10.须向胸腔内注射药物时,抽液后接上备好的盛有药液的注射器,抽胸液少许与药液混合,再行注入,以确保注入胸腔内。

(四)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1.血胸:

可能因穿刺部位不正确,刺破肋间动静脉所致,有时原因不明。

处理:

①如抽胸水过程中发现胸膜腔出血,应停止抽胸水。

②向病侧卧。

③观察病员脉搏、血压、每小时1—2次,如4小时后无变化,即可延长观察时间。

④以后仍可继续抽胸水。

2.气胸:

系针头后皮管末夹紧,漏入空气或因穿破脏层胸膜所致。

处理:

按气胸多少加以处理。

由于皮管未夹紧而漏入之空气,尽量争取抽出,因穿破脏层胸膜所致者,按自发性气胸处理。

3.穿刺口出血:

用消毒纱布按压及胶布固定即可。

二、腹腔穿刺术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判定腹水性质,以便鉴别诊断;疑有内出血,如脾破裂、异位妊娠等,以确定有无积血积脓;

.

.

2.大量腹水有压迫症状、适当间歇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3.腹腔内给药。

禁忌症:

躁动、不能合作、有肝性脑病先兆、电解质严重紊乱、结核性腹膜炎粘连包块、包虫病、卵巢囊肿者。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做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腹围的测量及腹部叩诊等。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器械:

腹腔穿刺包、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4、穿刺前嘱患者须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给患者测量血压,测腹围,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操作方法

(2)患者可采用坐位、半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

对疑有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诊断性穿刺时,最好采取侧卧位。

(3)穿刺点应以叩浊部为准。

①一般选择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伤及腹壁动脉,肠管较游离亦不易损伤。

②也可选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穿刺点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③侧卧位穿刺点在脐水平线与腋中线或腋前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④如仅少量积液,尤其是有包裹性分隔时,必须在B超定位后或B超指示下穿刺。

腹腔穿刺点选择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盖消毒洞巾,检查器械。

用(4)

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腹膜作局部浸润麻醉,一手持纱布,另一手操作。

麻醉时注意事项:

1.麻醉剂字面向上,双人核对;2.针头勿与瓶口周围接触;3.注.

.

射之前将气泡排尽。

(5)操作者用左手的示指与中指或示指与拇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腔,当进针阻力突然消失,表示针尖已进入腹腔,即可抽出腹水。

大量腹水时,先垂直刺入腹壁,再倾斜45°-60°进入1-2cm,再垂直刺入腹膜。

如诊断性穿刺,则可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行直接穿刺抽液。

如目的是大量放液,则需用尾部连接橡皮管的穿刺针进行操作,操作者固定穿刺针以防刺入过深,以输液夹夹持胶管,调节放液速度,腹水放出后应记量、送检。

(6)穿刺结束后拔出穿刺针,消毒,覆盖消毒纱巾,以手指压迫穿刺点数分钟,胶布固定。

大量放腹水后,患者应束以多头腹带,避免因腹部压力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而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7.术后嘱病人平卧,休息1-2小时,避免朝穿刺侧卧位,保持伤口干燥,术后再次量血压和测腹围。

抽液后先钳夹橡皮管,腹腔穿刺手法穿刺点局部麻醉后拔出穿刺针(三)注意事项1()穿刺前应嘱患者排尿,以免刺破膀胱。

)穿刺点应避开炎症感染局部。

2(3()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大量腹水的患者,应将其腹部皮肤向外向下拉,或穿刺针进入4(皮肤后,斜行穿经腹肌进入腹腔。

拔针后可使皮肤针眼与腹肌针眼错开,以.

.

防腹水沿针眼外溢。

(5)进针不宜太深,以免伤及肠管。

(6)腹腔内积液为血性时,只能取少量做检查用,禁忌抽吸或放液。

(7)穿刺时要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血压、脉搏和呼吸等,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处理及原理)低血容量性休克?

立刻停止,升压药?

(8)穿刺后腹水流出不止者,可用火棉胶封闭。

(9)穿刺放出腹水时,宜将预先包扎在腹部的多头带逐步收紧,以防腹内压力骤减而发生休克。

一次放液量不宜过多。

(10)大量放腹水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大量丢失,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

初次放液不得超过1000ml以后每次不得超过3000ml(如有腹水回输设备则不在此限)。

血性腹水留取标本后应停止放液。

(11)肝功能不良者放腹水要慎重,以免诱发肝昏迷。

肝硬化患者一般一次不宜超过3000ml。

(12)诊断性穿刺针头不宜过细,否则易得假阴性结果。

(13)术后仰卧休息12小时。

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血压、脉搏,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穿刺结束后测定腹水量。

三、骨髓穿刺术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证:

(1)确定贫血类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2)确定白血病的诊断及类型,如急、慢性白血病(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等)。

(3)协助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急性或慢性、成熟障碍型或再生障碍型。

(4)协助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

等。

(5)各种原因不明的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6)原因不明的淋巴结或脾脏肿大者,或/和不规则发热,疑有疟疾、黑热病、伤寒或某种败血症可能时。

(7)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时。

(8)疑有骨髓纤维化或骨髓转移肿瘤时。

(9)经过治疗的白血病、贫血等,观察治疗的效果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

禁忌证:

血友病及凝血障碍性贫血。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做必要的体格检查。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器械:

骨髓穿刺包、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4、术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三)操作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

(1)髂前上棘(常用于成人、2岁以上儿童),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此处骨面相对较平,易于固定,便于穿刺,无危险。

体位——成人仰卧位,小儿侧卧位;

(2)髂后上棘(常用于成人、2岁以上儿童),骶骨两侧髂骨上缘下6-8cm与脊椎旁开2-4cm交点处。

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容易刺入。

穿刺在身后,患者看不见而不易害怕,故列为首选。

体位——俯卧位;

(3)胸骨(常用于2岁以下儿童,或再障者):

位于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与胸骨中线相交处,因胸骨较薄(约1.0cm),其后为心房和.

.

大血管,故应防止穿通胸骨发生意外。

但由于胸骨内骨髓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仰卧位,肩部垫软枕,头后仰并转左侧,使胸部略高。

体位——仰卧位;

(4)腰椎棘突(均适用):

位于腰椎棘突处,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第11、12胸椎或第1、2、3腰椎)为穿刺。

体位——病人反坐靠椅背,双臂交叉与椅背,头枕与臂上,背部尽量后突;

(5)胫骨(仅适用于2岁以下患儿):

胫骨结节平面下1cm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处。

体位——仰卧位,固定下肢。

髂后上嵴穿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