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58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史复习.docx

国际关系史复习

名词解释

北方大战:

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地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神圣同盟:

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年9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

其中心内容为:

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十四点计划: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这个文件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是美国在一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是美国试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

同时这个文件也有可取之处。

但是,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不及英法加上威尔逊在国会没有得到多数支持,因此面对有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英法政治家们,美国必将遭受重大挫折。

第二次柏林危机:

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

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

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

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

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

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在1969年社会民主党成为联邦德国主要执政党时,由勃兰特总理提出来的。

它表明了联邦德国虽然还不能脱离美国的战略要求,但已积极开始探索同东方接触的可能性,以缓和代替冷战,谋求自身在政治和外交上的独立发展。

乌得勒支条约:

1713年4月至1714年9月法国、西班牙同反法同盟国家为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因首批条约在荷兰的乌得勒支签订,故名。

《乌得勒支条约》。

该条约评价:

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讲解的基础。

克里木战争:

又名“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

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

维也纳体系也走到了尽头。

欧洲武装中立同盟:

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

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

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要求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

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马歇尔计划:

即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出台这个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运用,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外交政策和影响最大的对哇哦经济援助政策之一。

它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战争:

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1756-1763年七年战争爆发。

七年战争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的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

这是一场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

清政府竟然自称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承认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

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侵略朝鲜,1910年吞并了朝鲜。

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五国海军协定:

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6日签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条约规定:

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英美最高;英、美、日要塞和基地维持原状。

《五国海军协定》是美国外交的一次胜利,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海军力量的目的。

但是,美国虽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却不得不对日本作出让步,为日后太平洋战争留下祸患。

睦邻政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找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

睦邻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拉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戴维营会谈: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

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反映了美苏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考迪罗主义: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近代史上一种反动独裁者的政治统治方式。

考迪罗是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

考迪罗主义对拉丁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在国内,是拉美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对外关系上,考迪罗好大喜功,战祸不断。

此外,考迪罗为了巩固统治,勾结外国势力,为欧美国家重新插足拉美事务提供了机会。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世纪末,路易十四利用各种手段使其孙子菲力浦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英国、荷兰、德意志等联合起来,于1701年对法宣战。

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四个战场上展开了激战,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712年在乌特勒支召开了和会,第二年交战双方缔结了乌特勒支和约。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获得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也从西班牙手中获取了地中海的出海口。

法国则丧失了霸主地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法国衰落的起点。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

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查理六世长女玛利亚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

《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1756年外交革命:

奥地利王位争夺战后,奥地利为了对抗自己最大的敌人普鲁士,将普法矛盾搁置,而考虑与法国结盟。

本来支持奥地利的英国一方面由于与法国的矛盾,一方面为了维持欧洲的均势,转而与普鲁士结盟。

1756年,英普、法奥分别签订同盟协约。

出现了英普对法奥的局面。

彻底改变了在奥地利王位争夺战中英奥对法普的同盟情况。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署,开启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处理国际争端的国际法先例,也催生了一个不同于封建时代的、全新的欧洲近代国际体系。

1956年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956年10月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格罗辞职,纳吉上台。

一些示威者与保安部队发生了冲突。

11月苏军出兵平息了骚乱。

纳吉被捕并被处死。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约有4000余名匈牙利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220亿福林。

1989年之前匈政府一直认为这一事件是反革命事件。

1989年则为事件平反,认为它属于人民起义。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动约10万法比联军,占领鲁尔,从而酿成了当时欧洲最严重的国际危机。

鲁尔事件导致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以及美英的压力,使法德双方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在古诺内阁于1923年8月下台后,鲁尔危机逐渐得到缓和。

鲁尔危机以法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法国人也因此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此后,在赔款问题上握有决策权的是美英。

三皇同盟: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取得了法国领导权,此后法国人横扫欧洲大陆,控制了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荷兰,击败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这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恐慌。

在法国大敌的面前,欧洲三位最强势的君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三世、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结成同盟,史称“三皇同盟”。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

1905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立即进行抗衡。

局势顿形紧张。

法德进行谈判,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

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

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

1911年的7月,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认为德军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表现出强硬态度。

同时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

11月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

此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1898-1901年英德谈判:

英国为了维护庞大的殖民地,德国为了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两国从1898-1901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结盟谈判活动。

英德结盟谈判主要围绕着殖民地的瓜分与针对法俄的防御问题进行。

英德之间的数次谈判间或在某些问题上取得过短暂成功,如1899年的《萨摩亚协定》、1900年的《英德协定》。

但英德之间因在众多问题上缺乏共同一致的利益基础,导致两国谈判最终走向了破裂。

简答题

1、简述七年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欧洲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

(2)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

(3)英法尖锐对抗的状态没有大改观,奥地利收回失去的西里西亚的愿望与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计划水火难容,因此,七年战争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夺霸权的旧矛盾。

2、简述慕尼黑阴谋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1)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的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

(2)给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苏联不得不修正了它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

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内容:

(1)法瑞获得了德国大片领土;

(2)使德国政治分裂的局面固定下来;

(3)承认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的独立地位;

(4)维持“教随国定”的原则。

影响:

(1)引起列强力量的消长,造成新的不均与矛盾;

(2)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3)教皇的权威丧失殆尽;

(4)拉开了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帷幕。

 

3、简述冷战时期东西方三次缓和的主要表现。

1、第一次缓和:

(1)签订对奥和约;

(2)四大国日内瓦首脑会议;

(3)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4)美苏的戴维营会议,是东西方第一次缓和的顶点。

2、第二次缓和:

(1)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一些重要协议;

(2)欧洲正常化:

①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②举行了欧安会(安全和合作会议);③召开中欧裁军会议;④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东西方第二次缓和达到了高潮。

3、第三次缓和:

(1)美苏军备控制谈判;

(2)东西方关系在欧洲的改善:

①东西方联系的加强;②欧安会的维也纳续会。

(3)美苏在热点地区关系的改善:

①苏联撤军阿富汗;②在两伊战争时期,美苏都采取了很相似的“中立”和均势的政策。

5、简述古巴导弹危机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

(1)这是美苏在西半球的第一次较量,尽管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但表明苏联已经突破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开始走上与美国全球性争霸的道路。

(2)这是战后美苏之间发生的最高等级的危机,双方几乎走到爆发核战的边缘。

危机之后,美苏出于各自动机,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

(3)美国尽管在危机中占了上风,但是美国也承认苏联拥有分享核垄断的地位。

并且,在此事件中,西方盟国感到必须加强独立,减少对美的依赖。

西方盟国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

6、简述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

(1)恢复欧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王朝统治,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恢复旧王朝统治;

(2)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瑞典合并了挪威,英国取得马耳他岛,原法属多巴哥等地,并从荷兰人手中夺得南非开普敦和锡兰岛,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确立了它的世界殖民地霸权地位;

(3)建立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代表主持联邦会议;

(4)比利时与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充当了遏制法国的屏障,并恢复了奥伦治王朝的统治,尼德兰王国还获得了卢森堡公园;

(5)承认瑞士联邦为永久中立国;

(6)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并把它的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

奥地利取得了伦巴第和威尼西亚。

2.影响: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之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1)它加强了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并使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从此作为扼制法国的堡垒;

(2)它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而且在列强之中实力居于前列;

(3)英国也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权地位,直到一战之前其霸主地位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其他国家的威胁。

7、简述“门罗主义”基本原则。

(1)美洲体系原则,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扩张的同时,保留了美国在美洲扩张的利;

(2)互不干涉原则,不干涉欧洲事务是美国既定的原则方针,但涉及到美国切身利益和权力的南北美洲事务,美国不能置之不理;

(3)非殖民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

8、简述两极格局和平终结的主要原因。

(1)苏联自身衰败解体;

(2)美国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

(3)多种力量中心的崛起和大国争霸方式的改变。

9、简述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2)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3)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4)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5)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6)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10、简述导致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国际政治机理。

(1)侧翼大国——英俄两国进行抗击欧陆霸权和恢复欧洲均势的决定性奋斗;

(2)海权一如既往地阻止了旨在横霸欧洲的陆权;

(3)法国的侵略和征服激发了欧洲广泛的反法民族主义。

11、简述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1)英国结束了与法国的同盟关系,开始了与法国长年斗争的历史,英法矛盾由此逐渐上升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2)英荷结成特殊关系,英国居于主导地位。

(3)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中采取了攻势,在欧洲大陆参与了18世纪开始的一系列王位继承战争,且均对战争的结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12、简述1871年德国统一的历史影响。

(1)德国的统一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格局。

(2)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和近代国际关系演绎的地缘基础。

(3)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统一,也加深了德意志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

13、简述冷战对抗的基本特征。

(1)在于其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性质。

(2)在于其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3)在于其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

(4)在于其自我控制机制。

14、从冷战角度分析,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

(1)在第三世界的广泛介入和干涉(尤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给苏联造成了弊大于利的结果。

(2)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

(3)东欧一直都是苏联最大的海外负担,可以说,刻意保持东欧作为其势力范围的举动也拖垮了苏联。

(4)冷战环境和冷战思想的束缚非常严重地妨碍了通过改革来尝试纠正苏联内部弊病的可能性。

(5)在冷战低潮即“缓和”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发展了人员、信息、文化和经济交流,这些交流本身就自动地对苏联施加了西方的影响,对瓦解苏联所起到的作用是渐进性的和长期性的。

(6)在相对繁荣和自由的西方面前,有着严重弊病和种种落后之处的苏联天然处于不利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面貌本身就是对苏联最大的压力和挑战。

15、简述克里木战争对欧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1)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发言权被削弱。

(2)法国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了下来并取而代之。

(3)奥地利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也失去了俄国这个盟友,并在外交舞台中陷入孤立。

(4)土耳其对其在欧洲的附属国的控制被削弱。

(5)塞尔维亚由列强保证其自由,多瑙河两公国于1859年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

(6)撒丁王国、普鲁士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着手解决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问题。

 

论述题

请分析论述冷战的起源。

(1)两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

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二战中,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急剧膨胀,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国。

强大的实力使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西欧、日本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内外事务。

战后苏联也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在战后形成巨大的政治优势,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并且兼并了一些领土,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改善了西部的战略处境;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苏联,成为其抵御西方势力的重要缓冲带;亚洲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二战中壮大了力量,赢得了广泛支持,增强了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

在这种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下,双方相互敌视和斗争,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了冷战。

(2)外交战略的碰撞。

在雅尔塔体系内,苏联基本上成为最大的赢家,在欧洲,不仅确立了在东欧的支配地位,而且占领了德国40%的领土;在远东,不仅取得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主权,而且在中国、蒙古和朝鲜获得一系列特权;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享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否决权,保障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和作用。

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对雅尔塔体系感到满意,并设法维持和扩大,另一方面依然将消灭资本主义世界作为长期战略目标,谋求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

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使得国家领导人产生了美国无所不能和领导世界的狂妄意识,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实现领导世界的野心,力图削弱乃至击垮苏联,因此在全球反苏反共,努力扩张影响和势力。

这样,美苏对外战略就出现了深刻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从而导致冷战局面的出现。

(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美国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应推广到全世界。

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为思想原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并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由于美苏都想为自己抢夺更多的地盘,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推行到别的国家和地区,这自然使他们在广泛的世界事务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对抗,直至冷战。

(4)英国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战后,英国实力大减,沦为二流强国,但它顽固的反苏反共的立场未变,特别是出于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恐惧,对大批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恐惧,采取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对抗性外交政策。

但由于战后经济陷于困境,实力有限,无力单独与苏联对抗,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向美国靠拢,运用外交手段影响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促使美国介入欧洲事务,借助美国的力量抵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从而维护英国的利益。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即将开始的信号。

除了上述四种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冷战爆发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战后美苏两国战略合作基础的消失、双方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趋势、二战导致的政治文化的变化等。

 

请分析论述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深远影响。

一、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1、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2、根本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东西欧国家愈来愈不愿听命于两个超级大国的摆布。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开始形成。

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世界战略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社会和阶级矛盾得到了局部的调整和暂时的缓和。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挫折。

因此,形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不利,力量对比的失衡必然影响到两极格局的存在。

③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成立,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

二、深远影响:

1、消极影响

(1)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

苏联解体后虽由俄罗斯取而代之,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相差悬殊。

所以,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美国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出发,积极谋划建立一个“单极世界”。

(2)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

苏东剧变意味着社会主义基本上退出了欧洲地区,这不仅表明社会主义阵地大大缩小了,也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力量的严重削弱,西方国家乘机加紧压制和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这给目前仍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增加了很多困难。

(3)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和新热点问题出现。

苏联解体产生了十多个国家,再加上南斯拉夫分裂成五个国家,导致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凸显。

使得新独立的国家难以安顿下来,在独联体国家和整个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局部冲突,形成国际干预都解决不了的一些新热点。

这是国际安全方面产生的新课题,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影响到国际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