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4512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docx

旬邑县统筹城乡调研报告定稿1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福利旬邑”建设

进程的调研报告

第七调研小组

(2011年8月)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着眼和谐社会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缩小城乡差别、破解“三农”问题、提升文明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县级领导干部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县新农办、县发改、人社、财政、住建、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会议座谈等形式,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福利旬邑”建设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现状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

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187个行政村、28万人口。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福利旬邑”为目标,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谋划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3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年均增长17.6%;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年均增长13.2%;规模工业总产值55.5亿元,年均增长76.9%;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年均增长55%;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是“十五”末的6倍,年均增长42.6%;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是“十五”末的3倍。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末的44:

27:

29调整到29:

57:

14。

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县域经济全省排名由2005年的69位上升到2010年的28位,前移41个位次,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2007-201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真正实现了跨台阶、上水平、大发展的目标。

(二)城乡基础建设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实施了旬中新校区、商业水街、旬邑宾馆、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增加到5.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6%。

完成5个“关中百镇”建设,正在建设太村省级重点镇,镇区人口突破6万人,是2005年的2.3倍;建成高标准示范新农村100个,78%的农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实施了129个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改造农网124个村、316公里,农村通电率达到100%;改建省道172公里、县乡道230公里、通村公路65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形成了“三纵五横一环线”交通网络。

(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趋于均衡。

基本建成旬中新校区,实施了中小学校舍、砖土木结构厕所及土围墙改造工程,“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86%,六年累计筹资84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3名,连续四年为全县高考考生发放生活补贴230万元。

建成县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筹资500万元,在全省首家建立了农村大病医疗补助基金,并将最高补助限额从18万元提高到40万元;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和县镇一体化改革,建立了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6%以上。

(四)民生建设成效显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积极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去年共发放保障金3662.6万元。

县财政列支1800万元,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9.8万人,参保率73%。

初步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按500-2000元的标准给予救助,今年共救助困难群众162人,发放临时救助金29.8万元。

建成县中心敬老院暨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入住五保户、残疾人100人。

县财政每年列支160万元,免费为农村群众安装有线电视,利用三年达到全覆盖,止目前已安装2.3万户。

同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在原底、张洪、郑家、底庙等镇、社区启动为农民建设普通商品住房工作,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有利形势和机遇

1、有较强的发展实力。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全县城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有良好的政策机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实施,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加速,特别是我县被列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并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将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更多的项目支持。

3、有可靠的财力保障。

随着旬兴、乔儿沟、小寺子煤矿开发建设、3×10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00万吨煤制化肥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预计到2015年,全县区域内财政收入可达到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这为我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4、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我县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国际化大都市辐射区,咸旬高速、合凤高速、煤炭铁路专用线的建成,我县将跻身“西咸一小时经济圈”,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5、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广大干部群众谋求大发展、创造新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6、有优厚的自然资源。

我县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储量达27亿吨、石油贮量2800万吨、药材230多种、草场46万亩、耕地面积73万亩、国有森林面积150万亩,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现阶段,我县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6元,比2005年增加10446元,年均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368元,比2005年增加2631元,年均增长20%。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5.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由2005年的2.9:

1扩大到2010年的3.6:

1,特别是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城镇居民收入是贫困人口纯收入的7.8倍。

同时,农民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种子、化肥、农具等生产资料,真正能够用于生活性的收入就更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城乡基础设施差别较大。

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线长,住房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城镇。

住房方面,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较好,特别是建成的居民小区标准高,配套齐全,功能完善,而农村住房除建成的新农村外,群众的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建筑标准不高,配套功能不齐全,抗灾害能力弱。

水资源方面,我县水资源相对短缺,全县拥有水资源99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454万立方米,人均不到16万立方米,城乡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年需求量685万立方米,缺口很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交通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虽然实现了村村通柏油、水泥路的目标,但在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上乡村明显滞后于城区,全县公交线路普遍没有延伸到各村,远离公路的群众出行难问题依然存在。

3、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

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办学规模出现新的不平衡。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生源向人口相对集中、办学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镇、社区流动,造成部分学校班额过大、办学压力增加,而个别塬区和农村出现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和不足20人的袖珍班。

城区2所中小学学生人数达到千人以上,平均班额55人,小学最大班额64人,初中最大班额62人。

到2012年,城区学生将增加到3480名,届时校舍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师资配备力量不均。

高中领军专业教师缺乏,职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初中短缺学科教师数量少,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匮乏,幼儿教育仍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幼儿教师编制不足,发展速度慢,缺员现象严重。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

全县现有幼儿园6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仅2所,随着普及学前教育步伐加快,公办幼儿建设面临量大面广、资金缺口大等难题;义务阶段中小学校舍大多为“普九”期间所建,大部分学校标准化程度低、内部配套设施简单,不适应学生生活和寄宿要求。

4、医疗卫生人才短缺。

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医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

全县医技人员中,城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85人、初级职称273人,而镇、社区卫生院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236人。

新农合由于人员少,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还不到位。

5、社会保障标准差距较大。

根据调查情况看,城镇职工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农村以家庭为主体的保障模式范围小、水平低。

一是城乡养老保险政策标准有差距。

我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月均1400元,最低为625元,而农村养老保险按现行1500元的最高标准缴费15年后,月最多领取250.5元。

同时,城镇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50周岁,特殊工种可提前5年退休,但农民养老金领取不分男女一律从60周岁开始,政策上有明显差距。

二是合作医疗政策标准有差距。

尽管我县大幅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但相对于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而言,仍然偏低。

以县医院为例,城镇职工报销率为75%,城镇居民为70%,农民仅为55%。

三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差距。

城市低保平均每人227元/月,农村低保平均每人86.7元/月,人均差距达140.3元。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城乡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达到同等标准和发展水平,我县必须围绕“两个转变”(转变农村居民职业、身份),加快“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六个一体化”(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事业),努力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一、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一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实施人饮工程,建设马栏河柏岭寺水库,新修农村179处供水工程,确保城乡居民人人都能饮用安全自来水。

同时,配套完善供水管网和供水设施,逐步实现供水、雨水、污水三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到2015年,饮水安全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全部达标。

二是完善交通设施。

按照“高点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配合尽早完成咸旬高速、合凤高速旬邑段建设任务;积极争取配合实施211国道、306省道拓宽升等,提高县级公路等级标准,完善偏远地区循环路网。

到2015年,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00公里,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三是实施安居工程。

加快撤小村并大村、撤村建社区步伐,有序推进新社区建设。

抢抓国家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机遇,研究出台城镇集中建房以奖代补政策,将镇、社区近郊村纳入小城镇规划,加快进城农民商品房建设,鼓励边远地区群众向城镇转移,重视弱势群体的保障住房建设。

建立免租过渡房制度,围绕城镇集中建设免租过渡房或敬老院,解决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及鳏寡孤独人员的居住问题。

同时,逐步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范围,切实惠及农村失地农民,为城市拆迁和小城镇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加快电讯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低压线路改造,保证群众安全用电,实现城乡供电同网同价。

到2015年,全县所有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基本实现“零停电”,城乡平均电压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

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城乡通讯设施。

2012年,实现全县塬区有线电视全覆盖,入户率达到84%以上;2015年,光纤及宽带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二、加快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一是以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旬东循环经济工业园、太村产业园、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园“三大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同时,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入驻园区。

2015年,园区企业入驻总数达10家,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值的70%以上。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以规模化经营为方向,加快土地流转,建立以郑家镇为重点的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土桥镇为重点的规模养殖示范基地、马栏镇为重点的烤烟示范基地、清塬镇为重点的小杂粮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吸引和鼓励农户个人、外地客商创办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园区。

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总耕地的30%以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个,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86元。

同时,积极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形成以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稳定收益的格局。

三是调整城乡产业发展结构。

启动建设县城建材、家具、农资、饮食综合市场,太村、土桥产业园区物流集散中心,以及9个镇、社区农产品批发市场。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心镇、社区建设50个直营店,巩固提高286个村级便民超市,基本实现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点全覆盖。

深度开发石门生态旅游、马栏红色旅游、唐家文化旅游,进一步发展以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并规划建设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旬邑土特产三大旅游购物市场。

三、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实现教育发展均衡化。

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免费。

组建“旬邑教育发展基金会”,建立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长期帮困机制,实施“帮困助学工程”。

全面普及“蛋奶工程”,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全覆盖。

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在县城东关新建高标准公办幼儿园一所。

到2015年,建成14所示范幼儿园、15所中心幼儿园、15所小村联办幼儿园。

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到2015年,学校总数由现在的171所调减至101所,其中保留初中8所、小学93所,实现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加快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到2015年,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面达到寄宿制标准;加快旬中新校区、职教中心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学校班额过大问题。

按照省上“双高普九”配置标准,分期分批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足配齐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图书、体音美器材,进一步完善学校功能。

建立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外聘高中段优秀教师,补充一定数量义务段中小学短缺学科专业教师,招录幼儿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建立学校对口支援、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和城乡学校班子成员轮岗制度,实现城乡教师之间流转常态化,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实现卫生事业公益化。

加强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优化卫生队伍,改善就医条件。

逐年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到2015年,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20%以上。

三年内增聘医护人员200名,到2015年,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提高到3.0、4.0。

推进村卫生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卫生综合服务。

积极推行县、镇(社区)医技人员互动、多点执业、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制度,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加大在岗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制订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高学历医务人员到镇、社区卫生院工作。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就医报销同一标准,到2015年,三大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加强新农合监管力度,各镇、社区设置2-3人的新农合监管站(所),解决新农合监管问题。

三是实现文化服务大众化。

以镇、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完成县城室内体育馆、综合健身中心和太村等镇体育馆建设,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社区、住宅小区建设体育场,配备建身器材。

到2015年,完成全县行政村村级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四是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

把农村6.1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标准,力争到2015年与城镇居民保障标准达到同一水平。

以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目标,城乡统一标准,制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吸引未参加城镇居民保险的群众积极参保,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设立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就医及受灾群众专项救助金,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特别扶助制度,逐步完善弱势群体救助长效机制。

四、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各级培训基地的主体作用,依托“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加大对城镇下岗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五年内培训3.5万人(次)。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继续落实劳务输出人员培训费、路途费、人身保险费财政补助政策,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增加转移前享受培训和补贴次数,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确保稳定就业。

三是搞好中介服务。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求职等多功能配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对贫困农民外出务工给予优惠,鼓励社会团体、城乡居民积极开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机构和组织,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产业园区、大中城市有序转移。

五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7.5万人,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5.5万人。

四是制订优惠政策。

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和毕业两年的大中专学生,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行政事业收费;对自谋职业、自行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扩大放贷范围。

   五、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完善城乡土地管理经营制度、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失地农民帮扶制度。

通过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农民与城镇居民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二是转变镇、社区职能。

打破镇、社区原有机构设置和人员定岗局限,成立“一办五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心,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镇、社区干部全员聘任制。

大力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镇、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小组建立便民代理点,构建镇、村、组三级代办服务网络。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取消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人为划分,统称“旬邑县居民户口”,放宽户口的迁移限制,消除政策差异,实行城乡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统筹社保、低保、医保政策,加强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让进城农民安下心、住的稳。

五年实现全县6万农民进城,城镇人口达到15万,城镇化率达到50%。

对外来迁入人员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实行准入条件管理。

四是完善规划管理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协调”原则,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健全完善由县域规划、园区规划、镇区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全覆盖体系,强化规划执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规划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