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443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docx

最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

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

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第一篇】: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对母子关系很僵,妈妈觉得自己管不了这个孩子,同时想让孩子习得一些好习惯,于是把孩子送进一家寄宿学校,希望借助外力管教孩子。

孩子每个星期只回家两天,即使只有两天,妈妈想跟孩子说说话,孩子排斥着、拒绝着,并对妈妈发脾气,妈妈很痛苦,花了那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钱“爱”孩子,但孩子连正脸都不看一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着过去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现在孩子对抗着妈妈,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妈妈,妈妈很想找到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那么如何做呢?

第一、心态平和,包容孩子。

有的家长提起自己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贴上标签:

犟小子、倔驴子、娇气公主、生气包、撒谎大王、不听话的主……并且在孩子面前象家常便饭一样脱口而出,这些负面标签就像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样,在孩子成长的生活里会一一应验。

有的家长虽然嘴上没有说出来,但在心里给孩子打上了烙印,认定孩子会怎样怎样。

我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

因为这种隐藏在后面的想法,决定了家长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跟孩子说话。

例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会顶嘴,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很烦人,这样争执下去,家长极有可能把孩子打了一顿。

基于这样的想法,家长跟孩子说话时面目表情可能就会严肃而凝重,有的会皱着眉,有的会双臂抱在胸前,一副要掐架的样子。

这样的气场就把你阻隔在了走进孩子内心的外面。

第二、跟孩子聊天的智慧。

你跟孩子说话,是想责备他,还是想关心他;是想发泄你的不满,还是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说:

“我当然想解决问题,但孩子不配合,说着说着愤怒升级,最后谁都不痛快。

”家长的目的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又回到数落的老路上,孩子的反应有可能是:

闷头不作声,你说你的,我消极对抗;顶嘴、争执;愤怒;也是不吭声,但自我感觉很自卑,很差劲。

不管是哪一种,孩子拒绝了你,你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你没有帮孩子解开疙瘩。

试想,有人训斥了你,你愿意高兴地跟他掏心置腹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孩子,你就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的行为多么糟糕,同情他,理解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跟你配合,并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总之,要想让孩子对你打开这扇门,你得用心,得有智慧。

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第二篇】:

走进孩子的心灵

感受孩子的纯真童心,交流在无障碍通道中进行,我发现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就能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

我们班的刘玄亦小朋友是个个儿小,胆儿也小的孩子,是一个曾经把妈妈说的“不读书就到街上去打流”理解成“打活牛还是打死牛?

”的天真单纯的孩子。

今天,我在批改《小小童心看世界》写话练习时,发现他的写话作业很有特色,他写的是和妈妈参观长沙老街都正街的事,我知道这篇作文他是用了心在完成的。

于是我让他到台上来读作文,他是磨蹭着上来的,因为他很奇怪,老师在讲评了那么多孩子的作文后,怎么唯独要他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孩子来读自己的作文。

自然他一开口下面的小朋友就举手示意他的声音太小,结果他的声音不但没变大反而更小了。

看着他小脸上难过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我想如果让他继续这样读下去,他不但没有自豪感、喜悦感,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和压力。

“来,老师和你一起读。

”我俯下身子轻轻地在他的耳边说,他顿了一下随即感激地看了我一眼,朗读的声音大起来了,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两边的房子很旧了,门是木的,没有窗,房子里面黑漆漆的,有口水井在房子外边,一个老婆婆在扫地,旁边有一位阿姨在洗菜……”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起来,我的声音渐渐地小下去。

当他读完,孩子们仿佛感觉到什么,掌声响了起来。

他带着满意的表情走下台,我发现这节课他听得特别认真。

此后,他总是有意或无意的“碰见”我,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眼中流露出的信任和尊重总是让我的心在微微颤动,孩子的心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丝丝春雨般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

一个多月后,收到孩子母亲的便条,上面附了一段话:

非常感谢言老师平时对刘玄亦的关心、照顾,尤其是您的鼓励,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也让他非常非常爱您,谢谢您!

班主任工作-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

这是开学的第一天的第二堂课,学的是《找春天》。

课堂上安静极了,安静得我的心里都发灰,认11个生字已是“步履蹒跚”,看图说话也是心不在焉,尤其是一些孩子那表情简直是……在听到你发出震怒的“吼声”时才会抬起头来莫名其妙地看你一眼,接着趁你没注意的时候又低下了头去。

当学到第二段“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时,我预设的情景是学生们已在摇头晃脑地美美地读这句话了,可只有平时那几个挺给我面子的学生在附和着我,我想,他们是不是在同情我……真难为他们的。

看样子这间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是在过春天。

孩子的天空到底在哪儿?

我索性让学生当春天的景物,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起来,学生们来劲了,他们藏在桌子下,小手合拢像小芽一样向上钻,他们用手托着下巴当成一朵盛开的野花,他们用书遮住头小声地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他们开心极了。

我也假装拿“放大镜”在仔细地找春天,我在孩子们身边走来走去,把他们当成“小草”、当成“野花”、当成“柳树”、当成“喜鹊”,摸摸他们的头,捏捏他们的小脸,故意惊喜地说:

“哇,我发现春天的眉毛了(小草),我发现春天的眼睛了(野花),我发现春天的音符了。

在我的带动下,他们故意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原来是等着我去发现春天的琴声呢。

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我看见了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听到了真正属于孩子的怒放的心声,一张张刚才还是木然的脸瞬间变的生动起来,一切尽在不言中,孩子的思维在一堂解放孩子也解放了老师的课堂中被激活,一堂课在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朗读中轻松结束。

课后,我想为什么一堂课就不能给孩子一点笑声呢?

为什么总要孩子:

一、二、三,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好了?

一节课就是要压制着他听你把要讲的任务完成吗?

在紧张兮兮的口令中,在老师的呵斥声中学生的安静和听话是可怕的,所谓尊重老师其实只是尊重老师的话语权,可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呀。

学生不说话了,学生不能动了,学生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回忆我的小学,不就是那个平时凶巴巴的可一到课堂上就眉飞色舞与课文同喜同悲的老师使我爱上了学语文吗?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人文情感,如果每堂课,都给那么一小块属于孩子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口、解放他们的眼、解放他们的手,用朗读、用游戏、用表演或用情景模拟等来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孩子必然建立起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孩子们回报给你的一定会是真心实意地好好听你的课。

我想我不会让这样的课堂成为过去式。

我已找到了一片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找到属于我的课堂的教学法,那就是和孩子一样地说话,和孩子一样地思考。

班主任工作-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心是五彩的

这几天班上流行折纸,男生大多折坦克,下课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块热火朝天地对战。

根据我的经验,只要班上出现什么流行风,保证不是什么好事。

比如:

玩卡呀、玩水晶迷宫等是屡禁不止,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又影响了课堂纪律等。

可这折纸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呀,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的灵活性嘛,而且那群一下课就像野马一样的孩子也能老老实实地呆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折纸呢,想想,也就没有禁止这股流行风,只是再三强调不准上课折和玩。

可还是有老师告状上课有人玩,禁止不是良方,可怎么疏导呢?

还没等我想出招,星期五那天就出事了,这群胆大包天的孩子在几个同学的带领下往电扇上扔纸飞机、纸坦克,看着飞机坦克被电扇打得四处飞散各个乐不可支。

我差点气昏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从今以后不准折纸,在我的眼皮底下出现一辆纸坦克就算违反纪律。

自知做错事的学生胆颤心惊的看着我,我确实气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布置其他同学看书就再也不想理他们了,这下他们更加惶恐不安地看着我,也许在猜想着当天晚上父母会如何地用“竹笋炒肉”了。

禁,机会难得!

当我正要把这话说出口时,话到嘴边变成了“你们喜欢折纸吗?

老师不准你们折纸了你们愿意吗?

你们知道今天你们惹了什么祸吗?

”一顿鸡啄米似的点头又是一阵猛烈的摇头后有几个孩子开始流眼泪了。

此时我知道,我只用讲讲不安全用电的危害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了。

不知怎么,今天我没发脾气,学生倒有所震撼,而我的心情也不再恶劣。

是啊,这事是坦克惹的祸可不是折坦克的错呀。

嘿,今天我就布置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吧。

折纸展示台:

折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装饰美观后贴在日记本上并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

评评谁折得好,谁写得好。

看到这样的作业,底下一阵雀跃。

第二天交来的作业让我大开眼界,那一辆辆闯祸的小坦克精致美观,五彩斑斓、装备精良,名字新奇,还被赋予了一项项神圣的任务呢。

曹雄志这样写道:

你们瞧,我折的坦克叫“神鹰一号”,他可神气了,我要驾驶他保卫祖国,还要开到太空里遨游,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环绕地球一周,为国争光!

是啊!

孩子为什么喜欢一样东西是有他的道理的,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五彩的梦想,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孩子的梦想,让它们在我手中绽放。

曾几何时,我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

是它让我豁然开朗,它使我不断设想:

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

换位思考使我明白:

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第三篇】:

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位教育名家曾经说过:

“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

”也就是说,父母只有放下成人的架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家庭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家庭教育失败的一面。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

“我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和我们讲。

”而孩子却诉苦说:

“爸爸妈妈不理解我的需要,他们想对我说的时候就说个没完,可是我想说的时候,他们却心不在焉。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有许多事情、感受和小秘密,他们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小世界里的所有欢乐和烦忧。

当父母对他们的小世界漠不关心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失望,甚至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认真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的神情;父母应当高高兴兴地与孩子交谈,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不要打断他、不要指责他,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觉得他是被理解、被重视和被接纳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经常和孩子交流思想。

  父母与孩子间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心吐界,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衷,逐步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话态、动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内心此界,家长应注意在乎常的一言一行中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喜怒哀乐。

同时,孩子的作业本、笔记本上的小小涂鸦也是他们心灵独白的一部分,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少信息,父母们也可从这些地方人手了解自己的孩子。

但最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观察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扩大信息来源。

  要想真正了解孩子,有必要扩大信息来源,例如父母可以经常到学校向班主任或者个别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等情况,这样能帮助父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取得孩子的信任。

陌生的的女儿,甜甜妈妈迷茫了。

  充分尊重孩子。

  孩子的隐私权是天生的,“没有隐私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孩子虽然是父母创造出来的,但孩子仍然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的个体。

因此,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小世界,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营造聆听的氛围,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聆听的氛围,和蔼地倾听孩子的讲话。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父母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诉说,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太多。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敞开心廓,主动把心事告诉父母的。

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第四篇】:

怎样走进孩子心里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把沟通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

比如:

我咨询的一个家庭,我建议他们讲最近家里母女之间的交流的一件事,母女之间你批评我,我指责你,后来终于孩子不说话了,家长又接着说,你说呀,你说呀,紧接着反过来对我说,你看看,就这样,在家里就这样,要么说就不好好说,要么就不说。

我当时的感受是家长的强势,家庭关系张力大,正确的道理都在家长那里,那么孩子就会处在没有道理的位置,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

家长为孩子好,希望他们能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家长的教育没有错,但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能对孩子有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家长在做无用功,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可取的。

所以说,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的不是正确而是有效。

这个个案在后面的咨询时,孩子对我说,我感觉没人能够理解我。

孩子在说的过程中眼泪流了下来,我感觉孩子内心是孤独的。

比如:

我女儿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阶段脾气特别大,特别反常,当她提出的要求我感觉不合理时,我不想答应她的请求。

这个时候她会说:

“你随便吧,”然后就气呼呼地离开饭桌或者就不再跟我交流了,我女儿有午睡的习惯。

我不让她看电视。

有一天,中午放学回来,进屋就把电视打开。

这是以前从没有的情况。

我当时很莫名其妙,但我内心会有一个疑问?

这孩子是怎么了?

我把孩子对我的态度放在心里,不说她,只是每天有时间的时候问她在学校是怎么过的,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发生吗?

在那段时间里,女儿经常说,“没什么,还那样”的话。

在这期间,女儿跟我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不说话了,我转移了矛盾的焦点,过了有半个多月,我在与女儿聊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她长出了一口气说:

“倒霉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我假装好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倒霉的事呢?

这时候,她才原原本本把她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老师误解她了,不是她说话,老师批评了她,她无法解释。

还有,跟同学发生了矛盾,男同学骂她了,把她气哭了,有的女生背后讲究她,说她如何不好,另外一个女生告诉她的。

”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非常看重的事情,同时,在这个时期也是学习解决矛盾的关键时期。

是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

这些问题在她的心里过去之后,她才能跟你讲出来。

后来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她告诉我,妈妈我开学不看电视了,放寒暑假的时候看一会。

有的时候,家长的理解,会让孩子更听你讲的话,家长的价值观也就能够影响到孩子。

家长是非常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表达有问题。

孩子遇到了困难,发生了错误,要给指出来,同时还要了解孩子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这个过程就要运用沟通技巧

,我简单说一下沟通技巧。

其次,情绪要平静,不要带有情绪色彩与孩子沟通,其实不论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教育子女,态度很重要,假如你办错了一件事,你的领导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评你,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愤怒?

紧张?

以后,你再见到领导,你还敢跟他说你心里话吗?

或者你再去找领导时,内心会不会是紧张的?

在心理学里,“领导”的象征意义是“父母”。

所以,我们成人都会产生愤怒恐惧紧张的心理,何况是心智发育不完善的孩子。

带有情绪的教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当看到孩子作业不是因为不会而是马虎出现的错误时,家长一定会很气愤。

在与孩子交流时会带有情绪。

“这么简单的错误你也犯?

会的错!

不会的还错!

你的脑袋想啥了?

就你这样干啥能行呀?

”一连串的指责都指向了孩子。

大家想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

我在咨询中感受到会有以下几种情形,认为是自己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的人就会感觉到后悔,内疚,自责。

认为错了就错了,这么点小错误说说就行了呗,干嘛还喊呀?

下次记住就行了呗,这些人会感觉到很气愤。

认为我一定不让这个错误再发生的人,内心就会感觉到紧张,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内心里下了N次这样的决心,而还是继续犯类似的错误。

孩子犯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他经过这个犯错过程,他才能够知道怎样改进。

他的这个改变不是因为家长对他的指责,而是他对自己的责任,是成长的责任。

最后是提出建议,建议不是指导,指导带有强制色彩,没有哪个人愿意被别人强迫

,建议是在其原有的理解上又有一种新的理解含义。

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比如:

“你的理解很对,如果能补充我的建议就更好了”。

或者“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

”只有和孩子站在一起,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

要让孩子在家里做一个真正快乐的儿子女儿,在学校才能是个优秀的学生。

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笔【第五篇】: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家长总是很容易发现自己孩子的缺点,而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

这在这点上,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做的最好,他能观察到每位学生的优缺点,而对学生的优点及时提醒,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有被尊重的感觉,我在咨询时经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告诉我,“老师,我就听我们班主任老师的课,或者说,老师,我什么也听不进去,在科任课上我气老师,可是在我们班主任老师的课堂上,我听不进去课时,我就看其它书。

”我问他们,为什么只听班主任老师的课呢?

他说,班主任老师拿我们当人看,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我,批评我的时候把我叫到外面没人的地方说。

这就是说他们在班主任老师那里获得的是尊重,反过来他才听班主任老师的话。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关注正面积极的信息,那么这个人就会朝向正面积极方向发展。

负强化就是关注其负面的,不好的信息,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他的关注下成为这样的人。

在孩子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批评,缺少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有时甚至自暴自弃,任何意见也听不进去。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在家长那里无反应,而做不好的事情却能引起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经常做些“坏”事情,来让家长注意。

这也是上面我们讲到的青少年需要情感关注。

哪怕是被“骂”,至少他感觉到这个家里还有他的存在。

首先,表扬要具体。

上面我提到的母女无法交流的咨询,妈妈很委曲,她感觉她也经常鼓励夸奖孩子,可是孩子却感受不到,而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却记在心里,我让她们在咨询室里表演母亲是怎样夸奖女儿而女儿不接受的。

妈妈说:

“我女儿真棒,妈妈相信我女儿将来一定能行,你看她那个气质,我相信我女儿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行。

”当妈妈说到这里时,女儿当时就皱眉了,没等妈妈说完,女儿就说:

“我最讨厌你夸我了,努力就能行啊,多少人努力也没有成功,你说话咋就那么准呢。

我告诉你,我不用你夸我,我自己啥样我自己知道。

不用你管!

”妈妈也生气了,对我说:

“你看你看,就这样,说好说坏都不行。

”接着转向孩子:

“以后你别管我叫妈了,我与你没关系。

”孩子对我说:

“老师,你看看,我怎么跟她沟通啊?

我什么也不跟她说。

”这个个案在以后的咨询我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在整个学校属于下等生。

当妈妈用笼统的语言来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感觉到不真实,这让孩子感觉到的是羞辱。

所以沟通无法继续。

在以后几次的咨询中,母女间达成共识,孩子要求妈妈具体夸奖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

这样,孩子也接受了妈妈的建议。

亲子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次,要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家长朋友们常常关注孩子的期中考试,或者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却忽视平时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效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

要看到孩子的改变,把他的进步与他现有能力水平进行比较,要关注他眼前的小变化,小进步。

设立长远目标是必要的,但不要把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最终的实现目标对立起来,那是不公正的比较,那样会破坏孩子的自信,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高兴孩子有太大的变化,一个强烈的变化不会持续太久,只有渐进的变化才能是真正的改变,改变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

家长只要用持续的,温和的力量来引导孩子,记住:

一定是“持续的,温和的”。

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我们看到孩子有毛病了,我们再来管理,而是我们随时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要多观察,少说话。

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要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