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440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折术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骨折术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骨折术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骨折术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骨折术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折术后.docx

《骨折术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折术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折术后.docx

骨折术后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第一篇:

基本知识篇

一、骨折的定义

骨折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断离,多见于生活、工业、交通、站伤及运动中的意外事故,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拉力或积累劳损和骨骼疾病所引起。

二、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

2.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

3.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

三、骨折的病理生理

骨折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涉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后,机体立即开始修复,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又连续的过程,基本经历三个期,即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板形成塑形期。

1血肿炎症机化期:

该过程大约在骨折后的2-3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

该过程约需4-8周。

3骨板形成塑形期:

该过程约需8-12周。

四、骨折的临床表现

1.全身

(1)休克:

主要由于骨折导致的大量出血和剧痛所致。

常见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股骨骨折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病人,或伴广泛的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内脏损伤的病人。

(2)疼痛:

骨折及合并损伤处疼痛,在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

(3)发热:

骨折病人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

在骨折合并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以及损伤组织的吸收可使体温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C。

2.局部

(1)骨折的一般表现

1)局部肿胀、瘀斑或出血:

局部可见软组织出血、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饱;血肿浅表时,皮下出现瘀斑;开放性骨折时,可见骨折部位出血。

2)压痛:

骨折部位有固定压痛。

由骨长轴远端向近侧叩击和冲击时可诱发骨折部位的疼痛。

3)活动受限:

骨折部位的肿胀和疼痛或完全性骨折,使肢体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受限。

(2)骨折特有体征:

只要出现其中的一项,即可确诊。

1)畸形:

骨折移位后,可发生受伤肢体外形改变,表现为肢体短缩、成角、弯曲等畸形。

2)反常活动:

在肢体的非关节部位出现不正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断端之间互相摩擦时所产生的轻微音响及感觉。

五.骨折的并发症

1骨筋膜室综合征:

常发生在受伤小腿和前臂的掌侧和背侧,临床表现为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进行性加重,麻木,肤色苍白;肢体活动障碍,被动活动时引起剧痛。

2脂肪栓塞综合征:

通常发生在骨折后48小时内,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发绀、体温升高、心率快、血压降低、意识障碍,如烦躁、谵妄、昏迷、抽搐等症状;眼结膜下、胸部、腋下有瘀点。

3缺血性骨坏死和缺血性肌挛缩:

最常见于股骨颈骨折后或其他合并脱位的骨折,病人可出现爪形手或爪形足。

4急性骨萎缩:

常见于手、足骨折后,临床表现为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5关节僵硬:

是骨折和关节损伤后常见的后期并发症。

6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常见于关节脱位及关节附近骨折者,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7创伤性关节炎:

多见于膝、踝等负重关节。

六、骨折的主要功能障碍

骨折在治疗中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固定伤肢或伤部,因长时间制动可引起局部关节疼痛、肿胀、瘀斑或功能障碍、关节粘连僵硬、肌肉萎缩、肌力和肌耐力减退、肢体负重能力下降等功能障碍。

第二篇:

功能锻炼篇

一、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

可指导患者进行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有利于伤肢血液循环,减轻伤肢肿胀。

尽早鼓励患者对患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进行各个方向的全范围运动,每日数次。

根据患者的能力逐渐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到抗阻运动

(1)等长收缩练习:

石膏固定部位的肌群在复位稳定1-2天,局部疼痛减轻后即时进行等长收缩训练。

开始时,先让患者在健侧肢体上体验肌肉的等长收缩。

指导患者训练时肌收缩强度由轻到重,无痛时可逐渐增加用力强度。

要求每天至少进行5-10组,每组重复10次,每次收缩维持10秒。

(2)支具保护下的功能练习:

对于一些下肢骨折后髓内钉固定的患者,尽早在支具保护下进行下肢部分负重训练;患者取卧位时,在其下肢和床边(足侧)间放置坚固物体,让其双足支撑于坚固物体上,起到下肢部分负重的作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3天在有效的止痛和固定措施下让患者扶拐惊喜部分负重步行,有利于骨折断端的早日愈合,减少了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促进生活活动的自理。

(3)加强健肢活动训练:

包括主动运动及抗阻肌力训练,加强健侧肢体各关节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早期健侧下肢负重。

二、骨折中期(伤后3-6周)

除了指导患者继续做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外,可指导患者进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1)改善关节活动度:

首先在关节牵引前进行20-30分钟的蜡疗或中药熏洗,使受累部位组织放松、血液循环改善、疼痛肿胀减轻,为牵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实,进行机械性的关节牵引,每次牵引至少保持10分钟,重量以不感到明显疼痛为宜,重复5-6次,每次间隔10分钟。

亦可用关节松动术。

结束牵引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被牵引关节所在位置,保持和巩固牵引的效果。

(2)肌力练习:

骨折患者在恢复期迅速恢复肌力是改善其功能活动的关键因素。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注意掌握运动量和训练节奏;遵循疲劳和超量恢复的原则,准备—强度—放松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在无痛下进行肌力训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肌力训练应持之以恒。

(3)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

可通过作业疗法及文体活动来改善动作技巧,发展身体素质,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

三、骨折后期(伤后7周以上)

主要指导患者进行加强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

关节活动范围趋于正常,但还需进行全面的肌肉与关节锻炼。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弃掉外固定或支具锻炼。

进行举物或下蹲活动,逐渐恢复肢体功能。

但是,有的骨折后期,由于某种原因所致关节功能障碍,此时还需进行相应的关节修复手术及康复指导。

四、几种常见骨折术后的具体功能锻炼

(一)锁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1)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

(2)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

(3)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

①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的摆动;

②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但在骨折2周内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内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二)肱骨干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的方法:

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

①肩、肘关节的活动:

伤后2-4周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

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

②旋转肩关节:

病人身体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屈曲900以上,健手握住患侧手腕部,做肩关节旋转动作,即划圆圈动作。

③外展、外旋运动:

上臂外展、外旋,用手摸自己的头后部

④双臂轮转:

患肢屈肘,前臂置于胸前,掌心向后、向上;健侧

上肢伸直,外展于体侧,掌心向下。

患肢向外上方经外下方再向内划弧圈,回至原处;同时健侧上肢向下经内上方向外划弧圈,回至原处。

如此循环往复。

此法可使肩、肘、腰、腿、颈部均可得到锻炼。

以上锻炼方法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三)尺桡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的方法:

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

①肩、肘关节的活动:

伤后2-4周肿胀消除后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

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

②骨折愈合后的锻炼:

骨折愈合后,增加前臂旋转活动及用手推墙动作,使上、下骨折端产生纵轴挤压力。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肿胀消除后可行肩、肘伸屈活动,但不宜做旋转活动。

(四)股骨颈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神经肌肉粘连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方法:

①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早期做趾与踝关节的主动伸屈、旋转活动练习,股四头肌静止收缩,每天3-4次,每次10下。

(图17)。

②术后第二周开始在保持股骨不旋转、不内收情况下做髋与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③3周后可主动做屈伸患肢练习,方法是坐在床边,小腿下垂,双脚踩地或脚蹬地,练习用双臂撑起上身和抬起臀部。

④在骨折恢复期,术后1个月要加强髋、膝、踝部的肌力,以恢复行走能力,加强下肢的稳定性。

主要方法是进行坐位与站位转换活动练习,以锻炼髋关节;踝关节主动屈伸、旋转活动,以及下蹲起立。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五)股骨粗隆间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神经肌肉粘连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的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功能锻炼程序与股骨颈骨折的锻炼方法相同,但进程可适当加快。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六)股骨干骨折

1目的:

股骨干骨折越靠近膝关节,对膝关节功能的损害越大,血肿易使股中间肌粘连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须早期开始功能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减少粘连形成,增强肌力。

2功能锻炼方法:

1骨折早期,做下肢股四头肌静止收缩,踝关节伸屈活动。

②4周后可以练习坐在床边进行髋、膝、踝部的主动运动(锻炼方法同股骨颈骨折)。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七)髌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神经肌肉粘连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①术后早期疼痛稍减轻后,病人即可开始练习股四头肌静止收缩,髋、膝、踝、趾关节主动运动。

②固定后3-5天可两腿直腿抬高和膝关节屈伸运动,扶拐进行患肢负重练习。

③石膏固定的病人,4-8周可去除石膏,此时可做髌骨倾向被动活动,做主动屈膝活动练习,6-8周可负重行走。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术后初下床行走的病人应注意保护,以防摔倒、摔伤。

(八)胫腓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神经肌肉粘连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方法:

①外固定后早期,疼痛减轻即刻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收缩运动,髌骨被动活动及足部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活动。

(见图17、图18)

②外固定去除后,伤口愈合,可充分练习下肢各个关节活动,并逐步去拐行走。

③增加髋、膝、踝关节活动练习,可做起立与坐下练习,健肢站立,患肢做髋屈伸、内收。

外展活动,膝、踝关节去说活动,踝关节内外翻抗阻活动。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外固定早期禁止在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旋转大腿,以免影响骨折稳定。

(九)肩关节脱位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方法:

①即日开始在胸前固定位做指、腕、肘关节的主动练习,每个动作重复5-6次,可每天增加抗阻练习和在悬吊带内做肩前屈、内收和内旋的摆动练习,即病人用健侧肢体缓慢推动患肢做外展与内收活动,活动范围以不引起患肩疼痛为限。

②去除悬吊带后:

①肩外展、后伸和外旋的主动运动练习,动作应缓慢、柔和,幅度逐渐扩大;②肩前屈、内收、内旋的练习。

③3周后病人可进行弯腰、垂臂、甩肩锻炼,即病人弯腰900,患肢自然下垂,以肩为顶点作圆锥形环转运动,开始范围小,逐渐扩大划环的范围。

④4周后病人可作手指爬墙和手高举摸头顶锻炼。

即病人面对或健侧身体对墙而立,患手摸墙,用手指交替上爬直至肩关节上举完全正常。

手高举摸头顶是指患侧手摸头顶后逐渐向对侧移动,患侧手越过头顶触到对侧耳朵,或锻炼用患手触摸对侧肩胛骨,使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活动范围以不引起患肩疼痛为限。

(十)肘关节脱位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方法:

①固定期间可做伸指、握拳等锻炼,同时在外固定保护下做肩、腕关节的活动。

②外固定去除后,练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增强肘关节周围肌力。

可利用握小球帮助锻炼。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锻炼时应注意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时动作应轻柔,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以免引起骨化性肌炎而加重肘关节僵硬。

二骨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

(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

1目的:

术后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肿吸收,防止肌肉神经粘连,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

2功能锻炼的方法:

①术后肌力训练是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内容。

应该在手术后即刻开始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等运动。

②术后第2、3天,髋外展并增加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并可以开始练习直腿抬高锻炼。

一开始患者或许不能完成上述动作,可在患肢下垫一软枕。

③对于骨水泥全髋假体固定可在术后24小时内就可以达到完全固定。

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可在术后第1天就开始站立训练。

患者在进行站立训练时,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脚后根的抬高离地锻炼,手术侧逐渐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

④下肢关节被动运动器(CPM机)辅助训练: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被动练习训练常用CPM机辅助完成。

其活动范围可随时调节并逐步增加。

一般将CPM机开始的最大的活动角度定为400,此时髋关节活动范围为250~450,以后每日增加50~100。

每日可训练3~4h。

至术后1周左右,CPM机最大活动角度为900,髋关节活动范围为250~850,以后可逐步停用CPM机,而逐步以主动活动为主。

⑤坐位训练:

指导和协作患者把患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起,坐起时双手后撑,髋关节屈曲不超过800。

由于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和半脱位的体位,因此,术后早期患者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

坐位时的练习包括伸髋练习、屈髋练习和屈髋位内外旋练习。

(见图18、图19)

⑥助行器及拐杖的训练。

3注意事项:

功能练习时应教育接受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避免使其假体超过自身的极限。

为了维持股骨头在髋臼内及预防关节损伤,应注意以下几点:

屈髋不能超过900,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0;髋关节的内收不能超过中线,膝关节或踝关节不要交叉;髋关节不能外旋,卧位及翻身时患腿应保持在外展位,坐位时不要向患侧方弯腰;

(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

1目的: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有助与增强膝关节伸屈肌群的肌力,可使膝关节稳定,又可获得膝关节的满意活动度,还可促进患肢血肿吸收,防止肌肉神经粘连,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

2功能锻炼的方法:

1后第1-3天:

①股四头肌静止收缩练习:

足用力做上勾和下踩的动作,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3秒。

②健膝屈曲,患膝充分伸直做压床动作,此时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展平,髌骨可轻微上下移动,每2小时练习1组,每组30次,每次持续10-15秒。

(2)术后第4-7天

①主动练习:

患者双手抱住大腿上提,呈屈膝活动,每隔2小时5-10下。

②患者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的动作,每隔2小时5-10下。

③患者仰卧于床边,将患侧小腿悬于床沿下,通过自我调节髋关节的位置及外展角度来调整膝关节屈曲度,以完成膝关节自我控制下的主动屈曲,角度逐渐增大。

④患者坐于床沿练习:

★将健侧(或一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或另一侧)足踝上,做向下悠压的动作;

★健侧(或一侧)足勾于患侧(或另一侧)足根部,协助患侧(或另一侧)小腿做上举的动作;

★或用一根绷带一头绑于足部,另一头牵于病人手中,自行牵引使小腿抬起,膝关节伸直。

两者交替进行,每2小时练习20-30分钟,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⑤被动练习:

术后第4-7天可增加CPM机的练习,有200-30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天3-4次,每次30分钟。

(3)术后第8-14天

①卧床直腿抬高练习:

抬300即可,保证膝关节伸直及背部展平,坚持5-7秒,每天练习3-4组,每组30次。

一开始患者或许不能完成上述动作,可在患肢下垫一软枕帮助,逐渐降低枕头高度。

②扶栏杆做下蹲练习:

蹲下后坚持5-7秒,每天3-4组,每组30次,逐渐增加下蹲程度。

③渐进式膝踝屈伸练习:

★慢慢地同时抬起脚跟,直到脚尖着地,然后放回直到脚跟着地,两脚交替练习;

★将两只脚轮流拉向臀部方向,要让整个脚掌在地面上滑动,一定要用力压地板并要有绷紧肌肉的感觉,两脚交替练习;

★将一条腿向前伸,勾起脚尖,让腿完全伸直。

拉回腿的时候让脚掌完全贴在地面上,两腿交替练习;

★将一条腿伸开,离开地面一段距离。

保持7秒钟,慢慢放下腿,让脚后着地,然后脚掌着地,慢慢拉回腿;

★一条腿尽量向臀部的方向拉,另一条腿尽可能向前伸直,次在做最后一个动作时保持7秒钟;

★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膝关节负重约10公斤,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20分钟;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个体化、力量、安全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第三篇:

中医特色篇

骨折患者常采用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热敷熏洗法、中药疗法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1推拿:

推拿手法是骨折脱位后复位、功能恢复的重要康复措施之一。

常采用一指禅推法、擦法、拿捏、点穴等手法,可使痉挛解除、粘连的肌腱、韧带和瘢痕组织松解、软化。

2针刺:

通过针刺可以提高肌力,疏通气血经络,对患者的功能重建具体辅助作用。

若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可采用直接针刺或电针、水针等方法,配穴一般选用损伤平面上下1-2个椎体的穴位为主,如脊中、阳光、命门、腰俞等。

3中药:

(1)骨折早期:

以气滞血瘀为主,可予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佐以清热凉血之法。

(2)骨折中期:

筋骨已续,但淤阻未除,气血未调,仍以活血理气、和营生新为主。

(3)骨折后期:

淤肿消退,筋骨接续但未坚实,且气血耗损,出现虚像,应以坚筋壮骨、补益气血为主,辅以活血理气之法。

另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熏洗如下:

①上肢洗方:

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千年健12克,刘寄奴10克,红花10克,桂枝12克,苏木10克,威灵仙10克,川芎10克。

7剂。

2下肢洗方:

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五加皮12克,三棱

12克,莪术12克,秦艽12克,海桐皮12克,牛膝10克,木瓜10克,

红花10克,苏木10克。

7剂。

③用法:

将药物包入纱布中,放入水内煮沸二十分钟,取出药包,先熏后洗,每日1-2次,每剂药洗2次,14次为1个疗程,配合运动疗法。

休息1-2周后开始第2个疗程。

第四篇:

相关知识篇

一、人体主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1肩关节:

前屈70°-90°,后伸40°,外展80°-90°,内收20°-40°。

2肘关节:

屈曲135°-150°,后伸10°。

3髋关节:

屈曲130°-140°,后伸40°,外展30°-45°,内收20°-30°。

4膝关节:

屈曲130°-140°,后伸5°-10°。

5脊柱:

颈椎前屈、后伸均35-45°,左、右侧屈45°。

二、主动运动:

患者在没有辅助情况下完成的一种运动。

分为等张训练、等长训练和等动训练。

等张训练可引起关节活动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运动,又称动力性运动,在康复体育中应用最广;等长训练是一种静力性肌肉收缩训练,无明显的关节活动,能有效地增长肌肉力量,特别用于被固定的肢体和软弱的肌肉及神经损伤后的早期;等动训练是等张和等长训练的综合,它是利用专门器械(如等动练习器)进行的有效的发展肌力的一种练习,在训练时肌肉以最大力量做全幅度的收缩运动,依靠器械的作用,运动速度基本维持不变,使肌肉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持续保持高度张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三、被动运动:

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

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

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的肌健、关节囊和韧带,恢复和保持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

四:

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运最大弧度。

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关节活动范围分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

主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被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