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17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ocx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马继刚陈敬贵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大学,呼唤创新型人才。

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来能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四川大学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原则。

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川大风格和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密切协调和有机整合。

四川大学始终重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在课程、师资、学生、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我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一)构建“三个平台”的课程框架,通过课程结构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具有时代意义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川大学在2000年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加强选修课程比重,加强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设置,将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确定为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三个平台。

素质教育平台由国家统一课程和校级平台课程组成,包括“两课”军事、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中国传统文化等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获得的训练和技能;专业教育平台按照一级学科开设必要的共同核心课程的基本思路,由若干大类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个性教育平台由任意选修课程组成,包括建议(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选修课和其他认可的创新学分课程组成。

其中前两个平台主要为必修课程,约占整个课程体系的70%,第三个平台为任意选修课,约占30%。

与重构前的课程体系相比,其一,新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了四川大学多学科的优势,突出加强对自然科学类、工程与应用技术类和医学类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强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渗透;其二,整合学科基础课程,将相近专业按学科大类设置为校级或学院平台课程,改变了以往各专业自行设置课程的做法,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

目前已有数学学院、化学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实现了按大类招生和培养;其三,任意选修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比例由过去10%提高到30%以上,同时将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划分为不同层次。

如大学英语课程为3个层次,大学数学为4个层次,大学物理为5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学习,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四,任意选修课设置了建议(专业)选修课,改变了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盲目性,保证了专业教育的科学性。

(二)加强本科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实现本科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的知名教授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名师为本科生授课,有利于学生扎实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川大学加强以知名教授为核心、以优秀教师为骨干的教学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博士生导师、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课程。

目前我校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名师每年都为本科生开设了基础课或学科群基础课。

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名教授承担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高水平的教学活动,需要长期研究、建设和积累。

为了充分发挥知名教授的科研优势,以高水平的科研作为教学背景,促使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学校结合“985项目”实施,采取多项教改激励政策,鼓励大批名教授承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例如,课程主讲老师必须要承担所主持的课程建设,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多媒体课件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

(三)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和研究的参与,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与自然、社会的互动,树立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科学研究的品质。

一是通过实行课程学分与创新学分结合制,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及创新实践。

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和科研及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两种学分获取方式,特别是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各类竞赛奖励或名次、社会实践成果等的成绩,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认定为创新学分作为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8-10分竞赛或科研学分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二是资助学生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学校通过制定完善《关于做好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四川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四川大学学生创新基金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为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

学校通过每年拨款50万元的四川大学创新基金,为“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开展的“星火”小科研活动和各学院自行开展的学生科研训练等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支持学生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老师科研的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

对特别优秀的学生直接进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

这些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不但可学到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还可培养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大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可使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顺利衔接起来,学生能迅速接触到学科前沿领域。

(三)积极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营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

浓厚的学术氛围,一方面能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为此,依托四川大学“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文环境特色,始终把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作为我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是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将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使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相称。

近几年来,我校每年均为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200多门,编印了《四川人学文化素质教育选课指南》。

出版了《锦江天地——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讯》,建立了“川大在线——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网站”,并发表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多篇,如《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论文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2004年开始,我校开始开设《中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为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组织著名教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特别是多学科大型系列讲座。

2005年,学校成功承办了“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研讨会”、加州大学总校校长戴恩斯、Intel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来我校演讲和访问等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举办了李岚清同志有关《音乐·艺术·人生》的大型演讲和香港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先生来校就“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主题演讲活动,强化了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

三是定期举办学术节、学术周活动,除了组织教师开展学术报告会外,还可专门组织学生举办学术报告会。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四节”,即“艺术之春”的艺术节、“文化之夏”的文化节、“科技之秋”的科技节、“体育之冬”的体育节;同时学校的科技文化活动也颇具特色,例如学校学生记者团组织的“川大人论坛”、华西临床医学院的“临医之风系列活动”,“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的ENG100科研报告会,年度学术报告会等都深受师生的欢迎。

四是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社团活动,包括组织各类科研小组、学术沙龙、研究协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在一起探讨有关学科前沿研究进展。

仅2005为学生举办了各类学术讲座300余场,组织开展了各种校园文化活动400多场。

(五)逐步完善科学管理方法,优化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我校在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基础上,建立起了适应学分制改革的管理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

1、实行更为自由的选课制,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性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初选——正选——补退选三环节确定选修课程(含教师、时间、地点、考核方式等)的选课制,赋予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仅从2002年及2003年上期的三学期统计来看,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的人数达46964人次。

通过选课制的实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

2、实施学分制指导教师制,加强学生个性培养

从2001级新生入校起,我们在普通班每10-15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各类“基地班”和“创新班”每1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指定个人学习计划、科研计划,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

3、建立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弹性学制、重修制、学分绩点制、双专业制等使学生具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实行了专业再选择制、学业警告制、学生违纪作弊处理复审制等人性化管理措施,把完成“指导性教学计划”作为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4、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师生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实际,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教学管理,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

以教学工作决策与指挥系统为中心,由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质量评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调控系统相互相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有利于发挥其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的功能,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

(六)大力实施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渠道,推进国际化进程,是构建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学以“SU—UW联合班”为起点,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着手,共同实施国际合作办学,扩大国际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增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覆盖面。

学校鼓励所有有条件的学院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争取每个学院在三至五年内要单独开办或与其他学院合办至少一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班。

目前学校已同25所国外重点大学签署了国际合作办学协议,如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加拿大王子岛大学等。

同时各学院也相继与国外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如电气信息学院与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等都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

这些国际合作办学,带动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改革,形成了以点带面、校院互动、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四川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

近年来,四川大学通过两次强强合并,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正努力抓住合校后多学科的优势,主动瞄准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和大力推行各项教学改革,努力跻身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为此,学校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以教改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2000年6月,以教育部重点资助我校的“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型综合大学理工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载体,我校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对理工科学生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这是我校首次启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该教改项目从理论上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对我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形成了共识;明确提出了我校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培养目标;基本构建了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体系。

从实践上,开展了以全面学分制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和“以人为本”为指导的创新人才教学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实践,并在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3个学院中实施了理工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努力尝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

我校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窗口和试验田,历来走在我校教学改革的前列。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为加强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理科数学基地采取了如下举措:

(1)夯实基础。

确定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总体改革思路,确保重要基础课作为数学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同时从2003级起数学类各专业试点按数学大类统一招生。

(2)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数学基础及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0%;专业课占10%,选修课占40%,在选修课中规定10%为本学科跨专业修课,5%为素质教育课。

(3)加强课程内容改革。

对《拓朴学》、《AdvancedAlgebra》等教材实行统一规划、重点建设。

(4)强化学生自主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

完善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报告制度;创办《走近数学》杂志;设立本科生“小火花”研究项目基金;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等等。

(三)以“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为试点,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000年,学校实施了“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

在入校新生中通过笔试和专家面试,综合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了文科、理工科、电子电气大类、联合班、学院创新班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班。

其中文科、理工科和电子电气大类创新班实行“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集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语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第三年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分流到相关专业学习,并同时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学校为创新班每个学生配备了1名有科研课题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实行滚动进入、定期分流制和其它优惠政策,以支持或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经过近5年实践探索,该计划已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一个品牌,成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今年仅联合班02级毕业生中就有2名学生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1名学生同时获得美国6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近50%的学生继续到国外高校深造,在水木清华论坛上一度引起轰动。

2005年,我校招收的1万名新生中,有近2500名报考该计划,报考人数是2000年(500个学生)的5倍。

该计划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05年,该计划在校生人数近500人,是2000年的5倍,约占全校在校本科生的1.5%左右。

(四)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平台,认真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我校还致力于与国际上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开拓了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新道路。

2000年,我校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并建立了四川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班。

通过笔试、面试和英语口试,从入学新生中遴选出优秀学生单独组班,实行“2+1+1”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

一是学生能面对面或通过INTERNET与国外教师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和沟通;二是学生能较早进入科研训练,同时参与国内导师和美国导师的科研课题;三是学生能到国外修读国际化和学科前沿的课程;四是学生能参与开设的研究性课程的科研思维训练。

该项目的实施,为我校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2)吸引和鼓励高水平专家教授从事本科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3)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4)营造学术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5)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必须营造尊重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尽快形成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