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划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412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气候划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气候划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气候划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气候划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气候划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气候划分.docx

《古气候划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气候划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气候划分.docx

古气候划分

古气候划分

1、军阀时期江北六省是哪六个省?

江北复六省是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制、秦岭以东的广大地区,指回的是江苏、安徽答、湖北、河南大部,和陕西、山东小部分地区。

江北,字面理解为江之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指长江以北。

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即江淮地区。

在文化上以江淮文化、淮扬文化为主,通行江淮官话。

(1)古气候划分扩展资料:

江北地区区别于属于北方文化的淮海地区(即淮河以北地区)。

在古代,江北地区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并形成了扬州、淮安、泰州、南通、合肥、安庆等江北沿江经济中心,现今和江南地区共同组成了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按照秦岭淮河一线划分,江北属于南方地区,文化上,气候上根本区别于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2、夏季多暴雨,古时候百姓们是怎样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即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的到来,除了意味着“酷热”这个敌人已经抵达战场外,也代表着“雨季”的来临。

对于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小伙伴而言,下暴雨是相当频繁的事情,有时候,白天还是艳阳高照,酷热难挡,到了夜晚的时候,窗外就变成了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景象。

暴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出行不便自不必说,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今天,咱们便以唐朝和罗马帝国两个封建时期的超级大国为例,谈谈古人在夏季水灾面前都有哪些预防措施。

【我国气候分布图】

一、唐朝长安排水工程的特点:

借助地势修建排水渠将积水导向低洼处,然后再挖蓄水池积蓄流水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春三月癸亥,唐高宗李治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并差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给唐三藏法师。

夏四月八日,碑文制作好后,许敬宗便领着工匠带上碑文给玄奘大师交货去了。

皇帝御赐碑文,这在封建社会是莫大的荣誉,玄奘大师为了体现出自己对君王的感激和重视之意,便亲率慈恩寺徒众和京城中的僧尼到芳林门迎接碑文。

玄奘大师一行人,手里持着供佛的各营幢盖、宝帐、幡华,朝廷也派出太常九部乐,长安、万年二县的乐工在一旁演奏音乐,为交接仪式增添彩头。

这派头为碑文交接造够了声势,以至于长安城内的百姓就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可随着交接碑文的日期越来越近,却发生了一件令双方都始料不及、异常尴尬的事情:

长安城内突然下了一场大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送碑文的队伍难以前行,只得把交接日期延后了八天。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至七日冥集城西安福门街,其夜雨,八日路不堪行,敕遣且停。

这件意外事件至少反应出了三件事情:

一是长安城夏季多暴雨,并且严重到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程度;二是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三是当时长安城的街道还未完全实现砖石化,仍有一部分是泥土路。

【注:

唐长安城除了个别区域铺了沙石,大部分地方还是泥土路。

后来为了方便宰相和官吏出行,唐朝还专门在长安城内街道正中铺了一条“沙道”。

当然,这种连续下几天大雨的情况,也不是每年都会发生,正常年份里,长安城的排水系统还是值得信赖的。

隋唐长安城,是宇文恺在吸收汉魏都城建设经验基础上,“创制规模”,历时九个月在汉长安城在东南龙首原营建的一座新长安城。

《管子·乘马》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宇文恺在长安城的选址、设计方面,也遵循了管子的思想:

建立国都,即便不选在大山之下,也一定要在靠近河的地方。

远离水源会导致城市居民用水困难,而太过于靠近水源,又容易引发洪涝问题。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讲,宇文恺身上的担子,都不可谓不重。

【宇文恺,仅供参考】

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它北临黄土高原,南临秦岭,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河交汇之处,渭、泾两河交汇还形成了一道地理奇观——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

长安这种山环水抱、平原开阔、土壤肥沃的地理环境,很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因为它兼顾了长安作为都城在粮食种植、政治中心、军事防御、交通出行和运输等方面的硬性需求。

宇文恺在规划长安城时,依据地势,采取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建筑布局,这样一来,雨水便会顺着地势往地处流去,间接性降低了出现城市水涝的可能性。

长安城的道路也是采取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在道路两旁都修建有专门的排水沟,这些水沟通常深3.6米,宽1米左右,水沟底部和沟壁通常砌着砖石,好提升它的使用寿命。

唐代的城市排水设施分作三个板块,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代排水沟】

夏季涨水的时候,第一道被触发的防洪措施是蓄水池,如果水流过大,蓄水池不管用了,便会通过排水沟流到护城河中,最后再被导引至渭河内。

二、古罗马黑科技:

一个过了2500年依旧还在使用的下水道

古罗马的给排水系统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古代历史最辉煌的奇迹之一。

既然被冠以“奇迹”之名,那它究竟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呢?

答:

在今天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地下24米处,有一条修建于2500年前的维戈尔输水道,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入口阶梯】

传说,罗马城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埃尼阿斯的后代,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所建。

罗马城地处地中海中部,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素有“七丘之城”之称。

罗马帝国初年,帝国皇帝将罗马划分为十四个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旨在打造一座“永恒之城”。

罗马城以罗马广场为中心向外呈环形辐射,罗马街道上的道路宽4到6米,中间是车道,两旁是人行道,道路用沙石、砾石铺成。

在道路底下,便是十三条排水通道了。

古罗马城周围有很多山丘,这导致罗马城附近时常面临着积水泛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马城市设计师没少掉头发。

在路面上,罗马城也是采取依靠修建倾斜路面、排水沟的方式来排水,而在地底下,罗马人的下水道堪称“黑科技”,因为古罗马的排水道有些“大到可以使载满稻草的四轮马车通过”。

古罗马的下水道分为家庭下水道和公共下水道两种,居民需要交纳费用让自家下水道和公共下水道联通,这样一来,家庭污水、雨水便会通过水道排走。

古罗马人极为看重对下水道的维护,他们规定平时会有专门的“水务理事”负责监督巡查是否有人破坏下水道,如果要修建、改建下水道,还必须经过具备相应事务管理权限的大法官的批准。

【古罗马输水排水体系】

古罗马和唐王朝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两国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迎接大自然的挑战,从而为自己营造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不过,由于罗马帝国和唐朝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的差异,古罗马排水系统和唐王朝在长安实行的排水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有偏重。

3、旅游资源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

一、可以从旅游资源的属性进行分类,分为:

自然,人文两大方面。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又下分: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象天象,生物景观。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又下分:

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二、可以从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进行分类。

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

三、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

世界级、国家级、地市级、县市级旅游资源。

四、可以按照开发程度来分:

已开发旅游资源、未开发旅游资源

4、简评古代埃及文化消失的进程

古代埃及是尼罗河孕育的成果,远古时代大约在一、二万年前,由于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北非大部分地区变成不毛之地,人们逐渐聚集到尼罗河流域,依靠河水泛滥的平原和沼泽地,过着渔猎采集生活。

尼罗河不仅为干旱少雨的埃及带来充沛的水利资源,而且由于她定期泛滥,从上游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尼罗河河谷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粮仓,约公元前18000年,由于弓箭的使用,埃及进入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

公元前6000年以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

比较典型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是拜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阿姆拉文化)和涅伽达文化Ⅱ(格尔塞文化)。

涅伽达文化Ⅱ(约前3500~前3100)通常被看成是史前文化或前王朝文化的最后阶段,但实际上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社会已形成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划分。

希拉孔波利斯等地已发展成为具有城市公社性质的小邦,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又译为州。

(4)古气候划分扩展资料:

古代埃及文明对欧亚其余古代文明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古代希腊文明,产生了较大影响。

古代埃及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影响可以从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认识略窥一斑,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确实如此,直到现在,多年的考古工作,古埃及文明发达之谜还未完全揭开,这值得我们去探索。

5、地理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抄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学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物候学;、火山学;、地震学;

2、人文地理学:

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公司地理学(企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学;

3、环境地理学:

灾害管理、环境管理、可持续性及生态政治学;

4、地理资讯学:

空间分析,例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

5、区域地理学

5、其他分支学科:

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

6、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1、天文划分法

天文划分法,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开始;

2、气象划分法

以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2月为冬季;

3、节气划分法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之始。

气候季节划分指标的依据是候温法,是张宝堃先生于1934年提出来的,至今仍在气象业务中使用。

我国古代将5天称为一候,候温即5天的平均温度。

但在气候季节划分中,不是固定的5天,而是采用5天滑动平均值,即以当天及前4天为一组计算平均值。

(6)古气候划分扩展资料: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春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夏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2℃,秋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小于22℃且大于等于10℃,冬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小于10℃。

所谓四季,是中纬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

而春、夏、秋、冬的差异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

同样一束光线斜照到地面上比直射到地面上照到的面积大,因此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少。

太阳高度角越大,就越接近直射,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越多。

所以,四季的划分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南半球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北半球则相反。

春分日何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大致相等。

因此,在西方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四季的;而我国在传统上则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划分四季的,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属于天文上的四季划分方法。

7、我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

用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俗话说:

“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

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

“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

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

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群众经验说:

“冷尾暖头,下秧不愁。

”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

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

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

“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

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

D

8、古气候划分依据与标志

(一)孢粉组合

植物是环境的产物,它的存在与演替是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古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植物反应最敏感。

因此,有的研究者称古植物是地质时代的温度计,这并不过分,结合区内特点,据六个钻孔与天然剖面的孢粉组合面貌,确定了冷期(冰期)植被:

孢粉贫乏带、松、桦为主的疏林—草原植被或蒿藜—草原植被;暖期(间冰期)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含有少量亚热带成分以及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

区内第四纪孢粉组合由老到新划分为14个组合带,见表3-4。

表3-4 第四纪孢粉组合表

续表

(二)重矿物

根据重矿物抗风化能力,可划分稳定矿物与非稳定矿物。

一般说来,稳定矿物通常是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强烈,非稳定矿物在蚀源区就被破坏。

这样,地层中稳定矿物含量相对增加,非稳定矿物含量相对减少。

反之,非稳定矿物是在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物理风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