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118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docx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六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八章乳房疾病

1.乳房与经脉的关系:

乳房与肝经、胃经、肾经及冲任两脉息息相关。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2.治法:

①疏风解表法——瓜蒌牛蒡汤、银翘散

②疏肝清热法——内疏黄连汤、柴胡清肝散

③扶正托毒法——托里透脓汤、托里消毒散、香贝养荣汤、归脾汤

④解郁化痰法——开郁散、逍遥蒌贝散、小金丹

⑤调摄冲任法——二仙汤、右归饮、六味地黄丸

⑥滋阴化痰法——消疬丸、六味地黄汤、清骨散

3.乳痈:

乳痈是发生在乳房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生在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发生在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1)临床特点: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

(2)病因病机:

①中医:

肝胃蕴热、乳汁郁积、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乳络不通,郁久化热,酿成脓痈

②西医:

多因产后抵抗力下降,乳头破损,乳汁郁积,细菌沿淋巴管、乳管侵入乳房,继而感染而成,致病菌多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3)辩证论治

①气滞热壅证(初期)(问答)

【证候】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排乳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胸闷泛恶,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内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外治法】乳房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芒硝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

②热毒炽盛证(成脓期)

内治法: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方药:

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外治法:

成脓则切开排脓,溃后则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外敷金黄膏

③正虚毒恋证(溃后期)

内治法:

补益气血,托毒生肌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4.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即西医所称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胞感染性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1)特点:

①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②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

③化脓溃破后夹有粉刺样物质;④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⑤全身症状较轻

(2)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肝经郁热、气血瘀滞

(3)辨证论治:

内治法:

①肝经蕴热证——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柴胡清肝散加减

②余毒未清证——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

①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

②化脓后切开引流,术后创口用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

③形成瘘管者,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拖线法、挂线法及垫棉绷敷法等

5.乳痨

乳痨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

特点:

起病缓慢,结核状如梅李,边界不清,日久溃破,脓液清晰夹有败絮状样物,常伴有阴虚内热之证。

多见于20—40岁已婚体弱妇女。

6.乳癖

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1)特点(重点)①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

②乳痛与肿块和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③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推之活动

④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

⑤发病率高,占乳房疾病的首位

⑥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补充:

乳癖的疼痛特点:

①胀痛为主,或为刺痛或牵拉痛②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月经后减轻或随情绪波动而变化③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④可伴有乳头疼痛或瘙痒】

(2)辨证论治

内治法(大T):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篓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法:

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处,如用阳和解凝汤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

7.乳疠

乳疠是指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相当于西医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了解)①肝气郁结证——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

②肾气亏虚证——补益肾气——偏肾阳虚右归丸加小金丹,偏肾阴虚左归丸加小金丹

8.乳核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填空)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9.乳衄

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称为乳衄。

其特点是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

分型:

①肝火偏旺证;②脾不统血证

10.乳岩

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1)特点:

①乳房肿块,质地坚硬

②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或乳窍溢血

③晚期溃烂则凸如泛莲或菜花

(2)辨证论治: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香贝养荣汤加减

⑤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见乳房肿块鉴别表

病名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

乳腺增生病(乳癖)

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

乳腺癌(乳岩)

好发特点

20—30岁

30—45岁

40—45岁

40—60岁

肿块特点

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

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片状结节或条索状,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多在乳晕部,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

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疼痛

明显胀痛或刺痛,多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

少数可有压痛

初期无疼痛,中晚期可出现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

无粘连

无粘连

无粘连

可有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活动度

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

活动

可活动

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期无法推动

乳头及分泌物情况

乳头正常;无分泌物

乳头正常;常为挤压后双侧乳房多孔有分泌物溢出,多为乳汁样或浆液样

乳头正常;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多为单孔

乳头可回缩或被牵拉;可有分泌物溢出,血性或水样,多为单孔

淋巴结肿大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度差

第九章瘿

1.经络归属(多选):

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关。

2.气瘿:

即甲状腺肿

①气瘿是甲状腺肿大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②(填空)其特征是颈部漫肿,皮色不变,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

常发生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后的女性。

③气瘿的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补肾调摄冲任

④辩证论治(病案):

A肝郁脾虚证

【证候】颈部弥漫性肿大;伴四肢困乏,善太息,气短,纳呆体瘦,面色晄白;舌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B肝郁肾虚证

【证候】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有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治法】疏肝补肾、调摄冲任【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3.肉瘿:

即甲状腺瘤、囊肿

(1)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①颈前部肿块,偶尔发现,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②巨大肉瘿可出现压迫症状③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是因为腺瘤内出血所造成的④部分患者合并甲亢

体征:

①查体可见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②辅助检查:

同位素I131扫描多显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B超检查提示有液性暗区或者实质性肿块

(3)治疗原则:

多采用内治。

以理气、化痰、散结为主。

(4)辩证论治(病案):

①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前一侧或两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前肿块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伴急躁易怒,怕热,易出汗,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手部震颤;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4.瘿痈:

即甲状腺炎

(1)特点:

结喉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发病急骤。

(2)临床表现:

①起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②肿块迅速增大焮红,疼痛可波及耳后枕部,常伴发热、畏寒③可触及波动感

(3)治疗原则:

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主。

(4)辨证论治:

①风热痰凝证——疏风清热,化痰消痈——牛蒡解肌汤加减

②气滞痰凝证——清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清肝汤加丹参、莪术、赤芍等。

5.石瘿:

即甲状腺癌

(1)特点:

结喉一侧或双侧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

(2)好发于30—45岁青壮年,女性发病较多。

(3)治疗原则:

早期确诊,及早手术。

(4)辨证论治:

①痰瘀内结证—解郁化痰,活血消坚—海藻玉壶汤加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蛇六谷、石见穿等

②瘀热伤阴证——和营养阴,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第十章瘤、岩

1.瘤:

凡瘀血、痰浊、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所形成的赘生物均称为瘤。

岩:

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瘤的统称。

2.血瘤:

因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良性体表肿瘤。

肉瘤:

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

筋瘤:

筋瘤是体表静脉曲张交替而形成的团块状的病变。

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其临床特点为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团块

3.失荣

失荣是发于颈部的岩,因其晚期伴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失去活力的树木,枝枯皮焦,故名失荣。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1)临床特点为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身体逐渐消瘦。

(2)病因病机:

多因气郁生痰,与脏毒互结所致①肝郁痰凝②痰毒凝结③气虚痰凝④气血两亏

(3)辨证论治: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加减

②痰毒凝结证——祛寒温阳,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

③气虚痰凝证——益气养荣,化痰散结——补中益气汤合海藻玉壶汤

④气血两亏证——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加减

第十一章皮肤疾病及性传播疾病

1.皮肤病病因病机:

(1)病因:

外因有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

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自觉症状:

最常见瘙痒,其次疼痛,尚有灼热、麻木、蚁走感。

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

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

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

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

④风团:

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

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

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

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

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

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

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

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

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

⑤抓痕:

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

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

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辨皮肤病的性质:

急性皮肤病与肺、脾、心关系密切,慢性与肝肾相关。

4.内治法:

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润燥法、活血法、温通法、软坚法、补肾法

5.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①根据病情阶段用药②注意控制感染③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④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⑤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⑥外涂软膏在第二次涂药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一、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上的带状疱疹。

(1)特点:

①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有臖核肿大;②愈合后很少复发

③好发于春秋季节,好发于成人体质虚弱者,老人尤其严重,好发于胸胁部

(2)病因病机:

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

(3)鉴别要点:

成簇水疱,沿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生,伴有神经痛等特点,即可诊断。

(4)皮疹分布:

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5)内治法(案例):

①肝经郁热证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

【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药】除湿胃苓汤

③气滞血瘀证

【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外治法:

①初起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

②水疱破后,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敷

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

西医治疗:

①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②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可减轻疼痛,如泼尼松

③止痛药物,布洛芬,也可选择阿司匹林

二、疣

疣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

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者——千日疣、疣目、枯筋箭或瘊子;

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扁瘊;

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鼠乳;

发于足跖部者——跖疣;

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丝状疣或线瘊;

中西医病名对应:

(临床特点P301)

疣目——寻常疣扁瘊——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跖疣——掌跖疣丝状疣——丝状疣

三、癣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癣都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中西医病名对应: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鹅掌风——手癣脚湿气——脚癣(分为水泡型、糜烂型、脱屑型)

圆癣——体癣紫白癜风——花斑癣,俗称汗斑

四、湿疮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点: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1)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湿疹;

(2)①根据皮损形态不同而名称各异

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血风疮或栗疮

②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

耳部—旋耳疮手足部—呙疮阴囊—肾囊风脐部—脐疮肘膝弯曲部—四弯风乳头—乳头风

(3)病因病机:

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四经有关。

(4)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急性湿疮

接触性皮炎

病因

常不明确

常有明显病因

部位

不固定,常对称发生

常见于接触部位

皮疹

多形性,丘疹、水泡等边界弥漫不清

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

接触史

不明确

主症

瘙痒剧烈

痒或灼热感

转归

常有复发倾向

去除病因则较快痊愈,不再接触则不复发

(5)内治法:

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清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外治法:

①急性湿疮——初起时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用清热止痒的中药煎汤温洗;若水疱溃破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后期滋水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可选用黄连膏、青黛膏外擦。

②亚急性湿疮——外置原则消炎、止痒、燥湿、收敛,选用三黄洗剂等

③慢性湿疮——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

五、药毒

药毒是指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亦称药疹。

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

特点:

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形态多样,可泛发或仅局限于局部。

(1)病因病机:

总由禀赋不耐、邪毒内侵所致。

(2)诊断:

①发病前有用药史;②有一定的潜伏期;③发病突然,自觉灼热瘙痒;④皮损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

(3)临床常见类型:

荨麻疹样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多形红斑样型,固定红斑型,湿疹皮炎样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4)治疗:

首先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内治法:

①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加减

②热毒入营证——请营解毒凉血——清营汤加减

③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六、瘾疹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为特征的瘙痒性、过敏性疾病。

相当与西医的荨麻疹。

(1)特点:

风团突然发生,发无定处,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2)内治法:

①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②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肠胃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④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熄风潜阳——八珍汤加减

⑤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七、猫眼疮——多形性红斑(①皮损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风团等②靶型或虹膜状红斑:

红斑中央略凹陷,其颜色较深,有时为一水疱、紫癜或坏死区,边缘为一轻度水肿环,周围绕以鲜红色晕)

八、白疕

白疕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的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1)特点:

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点即点状出血现象,病程长,易于复发。

男性多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呈冬重夏轻趋势,可有家族史;

(2)病因病机:

总由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3)临床表现:

①寻常型分三期:

A进行期:

新皮疹不断出现、扩大,颜色鲜红,鳞屑增多,正常皮肤在损伤后均可引起皮损的发生,这种现象称同形反应。

一般在受伤的3~18天发生皮损;

B静止期:

病情保持静止阶段,基本无新皮疹出现,旧疹也不见消退;

C消退期:

皮损缩小,逐渐消失,也有从中心开始消退者,遗留性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②四型:

A寻常型(临床表现;皮损现红斑、鳞屑、露滴样出血a:

薄膜现象,轻轻刮去表面鳞屑则渐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b同形反应;c刮去薄膜有小出血点,为点状出血现象;d;束状发;e;甲板上点状凹陷,状似顶针箍)

B特殊型:

关节型;红皮病型;脓疮型

(4)辩证论治:

①血热内蕴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积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

九、红蝴蝶疮——红斑狼疮,多见15-40女性

十、淋病

特点:

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

潜伏期一般为3—5天。

内治:

①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加减

十一、梅毒

临床表现: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局部淋巴结肿大。

疳疮不经治疗可自然消失,而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

(2)二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杨梅疮。

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特点是分布广泛、对称,自觉症状轻微,破坏性小,传染性强。

主要表现为皮损、扁平湿疣、梅毒性白斑、梅毒性脱发、黏膜损害)、骨损害、眼梅毒、神经梅毒等。

(3)三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杨梅结毒。

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除皮肤黏膜损害外,常侵犯多个脏器。

①三期皮肤梅毒损害:

多为局限性、孤立性、浸润性斑块或结节,发展缓慢,破坏性大,预后留有疤痕。

常见者有结节性梅毒疹,树胶样肿,近关节结节。

②三期黏膜梅毒③三期骨梅毒④三期眼梅毒⑤三期心血管梅毒⑥三期神经梅毒等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5)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第十二章肛管直肠疾病

1.齿状线:

肛管与直肠下端连接处呈锯齿状,称为齿状线。

部位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组织

黏膜

皮肤

动脉供应

直肠上、下动脉

肛管动脉

静脉回流

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到门静脉,

直肠下静脉丛回流到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自主神经支配,无痛觉

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感

淋巴回流

腹主动脉周围或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2.外括约肌:

由三个环形肌束组成,即皮下环、浅环、深环。

3.肛管直肠环:

由联合纵肌、内括约肌、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的浅环、深环构成。

4.肛门直肠旁的5个外科间隙:

2个骨盆直肠间隙、1个直肠后间隙、2个坐骨直肠间隙。

5.检查体位:

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蹲位、倒置位、弯腰扶椅位、骑俯位

6.病因:

风、湿、热、燥、气虚、血虚

7.辩证辨病(多选)

(1)便血:

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

(2)肿痛:

肛旁脓肿、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

(3)脱垂:

二三期内痔、息肉痔、直肠脱垂

(4)流脓:

肛痈、肛漏

(5)便秘:

痔、肛裂、肛痈

(6)分泌物:

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瘘

8.治疗方法:

内治法:

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养血补血、清热通腑、活血化瘀、生津润燥、补中益气。

外治法:

熏洗法、敷药法、塞药法

一、痔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1、内痔

(1)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块,称为内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