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03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歌欣赏DOC.docx

杜甫诗歌欣赏DOC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1.一、病死说

2.二、吃牛肉过多而死

3.三、溺死

名作鉴赏

杜甫草堂

一、病死说

1.二、吃牛肉过多而死

2.三、溺死

  

杜甫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诗人出生于“奉儒守节”之书香门第,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

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

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阴阳:

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

分割。

   层云:

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

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

眦:

眼眶。

   会当:

一定要。

  【诗文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清人浦起龙说:

“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天宝五载(746),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

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飞跃。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全诗可分三大段。

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

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叙“赴奉先县”的经历,“咏”旅途中的感“怀”。

从“北辕就泾渭”至结尾,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咏”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

“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是贯串全篇的主线,也是杜甫的主导思想。

孟子赞扬治水的大禹和“教民稼穑”的后稷: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

”杜甫完全接受了这一崇高思想。

“窃比稷与契”,实质上是自比禹、稷。

以“契”代“禹”,是为了押韵的原故。

“许身”禹、稷,就是以拯救饥溺为己任,使天下大治;而放眼一看,普天下的“黎元”(百姓)正处于饥溺之中,自然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了。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个题目带有“纪行”性质,而以“咏怀”为主。

作者先从“咏怀”入手,抒发了许多稷契、致君泽民的壮志竟然“取笑”于时,无法实现的愤懑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火一样的激情,其爱祖国、爱人民的胸怀跃然纸上。

而正因为“穷年忧黎元”,所以尽管“取笑”于时,而稷契之志仍坚持不懈,这自然就把个人的不幸、人民的苦难和统治者的腐朽、唐王朝的危机联系起来了。

这种“咏怀”的特定内容决定了“纪行”的特定内容,而“纪行”的内容又扩大、深化了“咏怀”的内容。

“纪行”有两个重点,一是写唐明皇及其权臣、贵戚、宠妃在华清官的骄奢荒淫生活,二是写到家后幼子已被饿死的惨象,都具有典型性,而写法又各有特点。

华清宫内的情景,宫外的行路人无法看见,因而其叙述、描写,全借助于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

这种出于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大段文字如果处理失当,

就难免与“纪行”游离,成为全篇的费疣。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既通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又与前段的“咏怀”一脉相承,构成了“纪行”的主要内容。

在前段,他已经提到了“当今”的“尧舜君”和“廊庙具”。

而“黎元”的处境之所以使他“忧”、使他“叹息”,就和这“尧舜君”、“廊庙具”有关;他拯救“黎元”的稷契之志所以无由实现,也和这“尧舜君”、“廊庙具”有关。

所以当他“凌晨过骊山”之时,一面看见“路有冻死骨”,一面望见“羽林相摩戛”、听见“乐动殷樛嵑”,那“尧舜君”和“廊庙具”在华清宫寻欢作乐的许多传闻就立刻在“比稷契”的思想火花和“忧黎元”的感情热流里同自己对于民间疾苦的体验联结起来,化为形形色色的画面,浮现于脑海,倾注于笔端,形成这一段不朽文字。

既具有根高的概括性,又未离开“纪行”的主线。

写华清宫的一段,其特点是由所见联想到所闻所感;写奉先县的一段,其特点则是实写眼前情景。

“老妻寄异县,十日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二十字写得凄怆动人。

可悲的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想和这可怜的孩子一同挨饿受冻,也已经没有可能。

“里巷亦呜咽”既表现了邻人的同情心,又表明他们也有类似的遭遇。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的“贫篓”既指自己,也包括“呜咽”的邻人和普天下的穷人。

秋禾丰收,穷人仍不免饿死,其原因已在第二段预作回答。

结尾八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作者还不免有饿死孩子的“酸辛”,那么负担租税、兵役的老百姓们的处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在结构上,又与第二段“聚敛贡城阙”、“路有冻死骨”相呼应。

广大人民饥寒交追,有的已经冻死、饿死.而那位“尧舜君”和他的“廊庙具”却正在华清宫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毫不吝惜地挥霍着人民的血汗。

诗人深感唐王朝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于是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结束全篇。

作者抵奉先之时,安禄山正在范阳发动叛乱,证明了他的政治敏感性。

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

五古是汉魏以来盛行的早已成熟的诗体,仅就“咏怀”之作而言,杜甫之前已有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

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等著名组诗。

“转益多师”的社甫当然从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创作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但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和所有前人的五言古诗相比较,就立刻发现在

体制的宏伟、章法的奇变、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

正如杨伦在《杜诗镜铨》里所说: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

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榼[1]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

《乐府广题》注:

“昔人行人,善雅歌,后因以名曲”

三月三日:

此日为古代上巳节,人们多于水边洗除不祥,后面为到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水边长安:

指长安东南风景区曲江池,以池形曲折而得名。

花卉环周,烟水明媚,为京都第一胜景。

蹙:

绣法之一种,使刺绣品的纹路绉缩起来,多用金线刺绣。

榼[1]叶:

古代妇女头发上的花饰。

注[1]:

该字为“勹”框,里边一个“盍”字。

衱:

又作裙腰、后襟解。

云暮:

汉成帝设云暮于甘泉紫殿。

椒房:

本指汉未央宫椒房殿,后世称后妃的居所为椒房。

虢与秦:

杨氏姊妹分别被赐为虢国夫人(三姊)与秦国夫人(八姊)。

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皆系杨贵妃的姐妹。

久未下:

筷子伸不下去,言没有什么可喜欢吃的。

鸾刀:

系有小铃铛的厨刀。

缕切:

细切。

纷纶:

忙忙碌碌。

黄门:

官宦。

汉代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以宦者充任,故称。

鞚:

马笼头,借指马。

御厨:

皇帝的厨房。

八珍:

多批龙肝、凤髓、豹胎、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此处泛指各种珍肴。

杂遝:

又多又乱。

要津:

重要的岗位。

逡巡:

欲进不进貌。

杨花雪落:

形容洁白的杨花飘落如雪。

“杨花雪”句隐喻杨国忠为张易之之子,冒姓杨。

杨花,又影射杨华。

唐·姚思廉《梁书》载:

“杨华,少年勇力,容貌雄伟,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及率其部曲降梁。

胡太后思之,为作《杨白花歌》,使宫人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惋。

其歌曰: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此处杨花又寓意杨氏,故以胡太后与杨华韵事暗合杨氏兄妹苟合之丑行。

覆白蘋:

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蘋”之说,暗指杨氏一家“杨花水性”之意。

青鸟:

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

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于殿前,后常用为男女之间的信使。

李商隐《无题》诗: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巾:

古时常作定情的信物,故青鸟衔巾则指信使暗递信物。

炙手可热:

手一接触就感到烫人,比喻权势熏灼,气焰逼人。

丞相:

指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传说他曾与从妹虢国夫人通奸。

嗔:

发怒。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或次年。

杨妃得宠于明皇,杨氏满门辄权倾于天下。

诗的主旨是对杨贵妃兄姐妹们嚣张气焰的指斥和鞭笞。

对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予以淋漓尽致的鞭挞。

虽示作激烈的评击,而讥讽之味却极为辛辣。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国。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前,以杨氏兄姐妹为题材的诗就已经不少,但都没有杜甫这首深刻。

本诗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正如前人所说的,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图)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的一个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改元至德。

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灵武,想为国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押往长安。

因官职卑微,也没有什么名声,未被囚禁,但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

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月夜诗意图 

句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

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

“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

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

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

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

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

“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

须溪(刘辰翁)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

这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绘了一个似乎近在身旁却又远在天边的幻象,诗人神思恍惚的情态也可以想见。

明末王嗣《杜臆》云:

“语丽而情更悲”。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雾”,夜雾本无香,香是从云鬟中散出。

“云鬟”,妇女如云一样的鬓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能团聚,双双依偎在薄帷前,共赏和今天一样的月光?

让月光照干我俩两地相思的泪痕!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

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

这是补足前面未曾说出的忧思之泪。

两地“独看”,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以结尾为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开去,给人以遐思。

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评解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

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

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

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这类景象,都是诗人意中之景。

其写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

“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之一,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

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

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句解: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兔丝附在又短又矮的蓬麻身上,它的蔓儿自然不会很长。

把女儿嫁给出征打仗的人,还不如把她扔在路旁!

“兔丝”,一种蔓生植物,多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生长,古人用以比喻女子之依附男子。

这里是新娘用以自比。

“蓬麻”,两种低矮植物,用以比征夫。

开篇以“兔丝附蓬麻”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婚后女子依附丈夫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比中有兴,贴切巧妙,恰到好处,不仅准确地把握了结婚仅一天的新嫁娘的特定身份、语气口吻、感情色彩及心理动态,也符合诗歌进程的需要。

比兴意义并不局限于表示夫妇的依存关系,而是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新娘对新郎那种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情意,这样婉转入笔,比开门见山效果更佳,而且从新妇的角度叙述,不宜直截了当。

丈夫应征入伍,吉凶难卜;自己依托无着,生活前景难料。

一想到此,她又怎能不痛断肝肠,无奈悲伤?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自从结发作了你的妻子,到现在还没坐暖你的床。

昨晚成婚,今晨你就告别,这岂不是过于匆忙?

这里语气由重加急,以通俗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画出一位爱怨交织、感情细腻的新嫁娘形象。

“结发”,古时婚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因以指成婚。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你此行虽说不甚遥远,但奔赴河阳也是去守卫边防。

我的身分尚未明确,叫我如何去拜见公公和婆婆?

前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守边守到了河阳,边境竟在自己的家门口。

昔日强大的唐帝国穷兵黩武去开边,现在战火都打到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

后两句是感怨嫁与征夫为妻的痛苦。

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当时为郭子仪的驻防地。

“姑嫜”,即公公和婆婆,丈夫的父母。

古代儿媳妇称婆婆为姑,称公公为章,“章”即“嫜”。

古时礼制,女子出嫁三天,要先告家庙,上祖坟,再拜公婆。

《春夜喜雨》诗意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