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00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主备人:

吴江伟参与人:

邵先莲高平平国丽刘丽娜陈祥利谢升红高本娴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本组教材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单元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背诵相关的段落。

3、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对周围的兴趣和喜爱,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习惯。

语言训练点:

1、用段意串连法归纳状物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顺序。

3、运用按顺序观察、抓特点描写的方法写观察日记。

4、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观察日记的书写格式。

丛书整合目录:

“走进叶圣陶”单元:

《诗的材料》《稻草人》(节选)《父亲长长的一生》《一粒种子》《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昆虫之谜”单元:

《蝉的卵》《法布尔:

用昆虫的眼睛看世界》《夜蛾与反雷达系统》《蝙蝠与雷达》《消除飞机颤振》《夏天的昆虫》

“探索与发现”单元:

《科学家沈括》《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琴纳与牛痘》

课时安排

13课时

推荐书目

《昆虫记》

 

时间

2017年7月23日

单位

沂南大庄中心小学

主备人

高平平

课题

预习指导课

课型

预习识字课

参入备课人员

谢升红邵先莲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复述、重整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感悟哲理,激发观察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备课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

一起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汹涌的潮、变幻的云、巍峨的山、银白的飞瀑、绿绿的草原……大自然美吗?

你们喜欢观察吗?

的确,大到一棵茂盛的树,小到一朵娇小的花,大到到一头威武的象,小到一只可爱的虫……大自然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让我们睁大好奇的眼睛。

许多诗人、作家、科学家也很喜欢大自然,他们还将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写成了诗、文章甚至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书。

让我们走进第二组课文去看看──

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A.生自读生字词。

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莫腊浑疑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

先让学生自己认读,不会读的字想办法学会。

自由练读

B.组内检查、纠正生字读音。

认读比赛,结合正音(小老师正音)同桌对读

小组讨论:

可以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字?

(板: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个人想办法记住自己不会写的字,组内交流

1、说一说每个人说两个自己认为最难记的字的识记方法

2、问一问难写字同学如何记住

3、考一考看同学是否记牢

C.师分类检查、点拨。

组词明义

住宅隐蔽放弃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爬山虎等等

字词带入句子中让学生认读,巩固。

出示认读生字“腊浑豚均匀茎柄蛟谧振枉浩资召源宅蔽弃慎择穴搜”。

小组内根据以上方法自己认读。

合作交流点拨引导

 

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学习,填写预习单。

2.小组汇报,交流预习单的部分内容。

预设:

(1)有认读困难的生字,如:

蔽、谧、慎等。

交流中,鼓励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

(2)不懂的词语,如:

随遇而安、慎重、静谧、吻合、枉费心机等。

交流中出示课文中相关语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揣摩词义。

(3)不懂或感兴趣问题。

预习单

单元主题

单元导语

我用喜欢的符号标出了本组课文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题目与作者

有认读困难的生字

不懂的词语

不懂或感兴趣问题

说说课文中的“发现”

读后的感受

画出优美句子,想想喜欢的理由

我搜集的资料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识记了本单元的生字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了观察与探索的神奇。

请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同位互相听写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不会写的字多写几遍。

2.读熟本单元的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时间

2017年7月24日

单位

大庄镇中心小学

主备人

国丽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参入备课人员

邵先莲谢升红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像

2、借助注释,自读自悟

3、吟读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课前准备

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备课

一、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还记得吗?

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题目的意思又是什么?

4、介绍题壁诗。

(二)、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二、精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解读第一、二句。

a.课件出示。

b.指名朗读,理解诗句意思。

c.我们伟大的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庐山的?

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的?

侧面呢?

……

3、庐山是如此的雄伟、壮丽,你们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知名读)

(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

从左往右看,庐山是____;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

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

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解读第三、四句。

a.出示诗句。

b.解释“缘”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c.“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

(身在此山中。

d.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e.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读出你的感受。

6、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师: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谈收获。

师小结:

是啊,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的、冷静的分析,就可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全面的了解事物,还要多听听他人的意见。

7、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说说你的故事。

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自学《游山西村 》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现在让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看看他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哲理呢?

(板书诗题)

1、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了解诗意。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

3、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

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

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是啊!

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

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

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

对,要先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5.学完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

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阐明的道理。

 

6、诵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四、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3、课下读《登飞来峰》和《观书有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道理,感受诗歌的魅力。

4、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所见:

横岭侧峰

所感:

不识只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教学反思

时间

2017-7-20

单位

大庄中心小学

主备人

吴江伟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型

精读课引领课

参入备课人员

邵先莲

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

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叶老先写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

而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又按“脚的样子”、“怎么爬”以及“脚的变化”每段一个主题,分三段进行了细致精准的描写。

在每个主题中又渗透观察方法,比如“今年我注意了”中的“注意”、“如果你仔细看”中的“仔细”,还有最后一段的“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词语,都在传递作者的观察方法,告诉孩子们观察要专注、要仔细、要长时间,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秘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观察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充分阅读课文,有条件的课前去看爬山虎。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备课

一、

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谁知道爬山虎?

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

它美不美,怎样美?

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1、利用课件演示关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过程,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多么仔细。

2.之后播放课文所描写有关爬山虎叶子的图片,理解“均匀”、“空隙”等词语,体会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

3.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爬山虎的叶子,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

”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一)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和形状。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实物来观察爬山虎:

a、脚的位置;b、脚的形状;c、脚的颜色

这是课堂上学生观察爬山虎的情景。

让他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个大致了解。

2.【课件展示】借助课件让学生更进一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并通过朗读描写脚的句子,来想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动态效果。

由于它的生长过程比较慢,学生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认真观察,不会发现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3.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住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二是长期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

借机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

(触)   (   )   (   )     (  )   (   )  (   )

2、动词的迁移训练

补充材料,让学生找出动词。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选自《石缝间的生命》)

说话练习:

说一说放学铃响了以后,同学们收拾书包,离开教室的动作。

四、

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快速浏览文主题学习丛书《蝉的卵》,体会观察方法。

2.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

3、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让你的眼睛下也诞生奇迹。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

静态、动态

脚:

位置、形状、颜色

教学反思

时间

2017.07.20

单位

大庄中心小学

主备人

刘丽娜

课题

第二单元《蟋蟀的住宅》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参入备课人员

邵先莲陈祥利

教材简析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从教材编排来看,本组有两个训练重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文开门见山地引出说明对象。

接着,从蟋蟀对住宅的选址写起,由外而内的写了住宅的特点。

最后,具体描述了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在表达上,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又运用比较、列举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

学习本篇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阅读、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如何选址、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点的字词,如“慎重、住址、随遇而安”来理解蟋蟀住宅的选址、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关目标:

1、激发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学,愿学,主动地学。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的住宅如何建造以及如何选址。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抓住特点形象生动的说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动物蟋蟀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

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备课

一、

预习探究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

(板书课题并齐读。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

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随机板书:

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3.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拟人)

4.什么是拟人?

就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

5.课文当中还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谁来找一找?

生找

6.迁移训练:

谁来试着用拟人的手法说一句话。

 看谁写得好。

  

7.全班交流

品读体验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

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1、默读7-9自然段,在最欣赏的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

3、在修建过程中,蟋蟀那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赞扬,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几段。

引读第七自然段,括号里的由学生读:

蟋蟀就是这样用它的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快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踏得有力些,结实些,)。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轻轻地铺,不要扬起粉尘)。

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齐读八、九自然段。

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话,

拓展句子:

小花猫早上起来先伸一下懒腰,然后再坐起来,用两只前爪在舌尖上舔一点唾沫,像人一样地洗着脸,再用舌头不停地舔着自己的毛皮,直到有一点光亮为止。

谁能仿照这一段用上表示动作的词写一段话。

4、小结:

蟋蟀就用这柔软的工具,靠着长年累月不断的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建造了这么舒适的住宅,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所以法布尔称蟋蟀的住宅是——(学生说)伟大的工程。

5.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介绍的生动具体呢?

让我们走进《法布尔:

用昆虫的眼睛看世界》了解法布尔的故事。

出示读书要求:

1.你觉得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划出相关的句子。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全班交流汇报。

3.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四.

 

1.你也像法布尔一样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慎重的选择

蟋蟀的特点 柔弱的工具 

伟大的工程

建造的过程 不懈工作 

教学反思

时间

2017.07.20

单位

大庄中心小学

主备人

陈祥利

课题

《世界地图引发的发现》

课型

略读整合课

参入备课人员

邵先莲吴江伟

依据提示自主预习

1.谈话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齐读课题,并板书。

一张普通的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魏格纳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