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376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docx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示范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目录

1项目概述2

2项目的背景2

2.1项目区概况2

2.1.1地理位置2

2.1.2地貌2

2.1.3土地土壤2

2.2水文地质概况3

2.3当地气象条件3

2.4交通运输条件4

2.5社会与经济情况4

3项目单位情况4

4项目实施的必要性5

4.1我国玉米的发展现状:

5

4.2主要问题7

5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8

5.1市场前景分析8

5.1.1.国内玉米消费量持续增加8

5.1.2国际玉米贸易量稳定增长9

5.1.3我国将形成“有进有出”的玉米贸易格局10

5.2竞争力分析10

5.2.1现实竞争力较弱10

5.2.2潜在优势明显11

5.3实施该项目的重要意义13

6项目实施中必要条件的准备情况13

6.1土壤、水肥条件13

6.2技术条件13

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4

7.1项目建设的目的14

7.2项目建设内容:

14

7.3建设规模14

7.4建设期限14

8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4

9财务分析14

9.1经济效益14

9.2社会效益15

9.3生态效益15

10结论15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基地建设示范项目

1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专用高蛋白饲用玉米基地建设示范项目

主办单位:

原平市新兴玉米合作社

项目地址:

原平市新华街

项目负责人:

王福礼

2项目的背景

2.1项目区概况

2.1.1地理位置

原平市位于山西北中部,东经112°17′-113°35′、北纬38°35′-39°09′之间。

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州市区、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接壤。

东西相距62千米,南北长约58千米,总面积为2571平方千米。

总人口49万人。

2.1.2地貌

原平市地处山西北中部,忻定盆地北支,地形地貌是东西高,中部低平,呈盆地状,东部山区丘陵叠起沟壑纵横,占市境的23.2%,西部山区峰峦逶迤,沟深坡陡,占55.7%,中部平川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占市境的22.1%,平均海拔在875米。

2.1.3土地土壤

原平市土壤分为褐土、棕土、盐土、水稻土、草褐土五大类,24个土属,62个种。

褐土为区域地带性土壤,分布于洪积扇群以上的地区,主要有淋溶褐土和山地褐土。

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山区,土体淋溶层次明显,有机质含量高,易于发展林业。

山地褐土主要分布于土石山区,土厚30-100厘米,土壤偏粗,易于发展林业。

草甸土为区域隐域性土壤,分布在汾河地,成土母质为冲击沉积物,土体深厚,土层明显,肥力高,水分足,是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为隐域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洪积扇尾部山前交接洼地的潜水溢出带,是各类土壤在多年种植后,逐步发育而成的一种,养分高,产量高而稳定。

评价区为平坦的农业土壤,适合大力发展玉米种植。

2.2水文地质概况

本市的地表水源主要是河水、降雨及地表径流。

据多年数据统计,全市地表水年平均总水量为1.67亿立方米。

全市地下水天然资源为1.64亿立方米,综合资源为1.93亿立方米/年。

2.3当地气象条件

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春季升温快,多风沙;夏季气温高,雨量集中;秋季较短,天高气爽;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年降水量在450—500mm之间,年均蒸发量1848.5mm,年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27.2℃,年有效积温3630℃,平均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达2764.2小时,日照率63%,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适宜玉米生长。

2.4交通运输条件

原平市是忻州市的交通枢纽,京原、北同蒲、朔黄铁路三大铁路干线在市区汇交,是对外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公路运输也占有重要地位,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共有京原、大运、宁长三条国干、省干公路,县、乡、村三级公路更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558公里,境内铁路里程达10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5社会与经济情况

原平位于忻州地区中部,全市区域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4万人,农业人口35万人,市政府驻地原平市区。

原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风调雨顺,非常适于玉米生长,农民具有长期的种植玉米传统,玉米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10万吨。

原平的玉米品质优,各种营养素含量均高于其它粮食主产区。

3项目单位情况

原平市新兴玉米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12月,注册资金14.5万元,是由新华街王福礼牵头的80余户农民组成,主要经营玉米种植和销售,年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产玉米225万斤,年收入135万元。

4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4.1我国玉米的发展现状: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万hm2,正常年总产量达1000亿kg,约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5,位居世界第二。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呈现出以下特点:

1.经济地位突出,粮饲经兼用。

玉米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2%和25%,粮、饲、经多用,在粮食、饲料、化工、医药、轻工和经贸等行业,都是重要的产品和原料。

近几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量的65%以上。

2.时空分布广泛,主产区相对集中。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区)都有玉米种植,从东北平原起,经黄淮海平原,至西南地区形成一条“中国玉米带”。

具体可分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六大产区。

主产区为“中国玉米带”北段的北方春玉米区和中段的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面积占全国的70%左右。

北方春玉米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北部,生产条件最为优越,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与生育期同步,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

2001年玉米面积12504万亩,占全国的34.2%;产量3934万吨,占全国的35%,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首位。

黄淮海夏玉米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个省市,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较好。

2001年玉米面积11726万亩,占全国的32.3%;产量3780万吨,占全国的34.8%。

3.单产不断提高,总产持续增加。

2001年全国玉米面积3.64亿亩,比1979年增加6200万亩,年均增长0.9%;亩产313公斤,比1979年提高114公斤,年均增长2.1%,但单产年际间波动大;总产量11409万吨,比1979年增加5405万吨,年均增长3.0%。

4.玉米区域产销形式多样化。

从玉米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分布看,可分为:

“自给有余”型,主要是东北平原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消费量仅占全国的15%,玉米大量剩余,外调量占全国的3/4,形成国内“北粮南运”和“北出”的流通格局。

“自给自足”型,主要是黄淮海平原,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消费量占全国的30%,产需基本平衡。

“自给不足”型,主要是长江流域以南及其它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0%,消费量占全国的55%,产需缺口大,需要“北粮南运”和进口玉米,形成“南进”。

5.消费刚性增长,结构不断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玉米消费呈明显的刚性增长趋势,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口粮消费为主向饲料、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消费转变。

2001年国内玉米消费总量11590万吨,比1992年增加2807万吨,年均增长3.3%。

饲用、工业加工用、食用和其它玉米消费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65:

8:

24:

3变为2001年的72:

11:

15:

2,饲用、加工用玉米所占的比重提高了7个和3个百分点,食用、其它用玉米比重下降了9个和1个百分点。

6.专用玉米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专用玉米品种培育引进、示范种植,农大108、豫玉22、鲁单50、中单9409、高油115等一批专用玉米品种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专用玉米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取得进展,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品种栽培技术体系。

一些玉米加工企业实行了专用玉米的订单生产。

4.2主要问题

1.专用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我国专用玉米的育种和遗传研究起步较晚,种质资源基础薄弱,食用、饲用和加工共用同一类品种,缺乏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加上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混种、混收、混储,直接影响商品玉米的质量。

2.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不强。

全国3.6亿亩玉米种植面积,旱涝保收田不足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0%。

大多数玉米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极大地影响了玉米单产和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东北、内蒙古春玉米种植区,基本无灌溉设施,抗灾能力弱,玉米单产年际波动较大。

3.加工业发展缓慢,产品种类少,档次低。

我国玉米加工量每年只有1300万吨(不包括饲料),占玉米消费量的11%左右,美国玉米年加工转化数量达到3720万吨,占玉米消费量的19.5%。

同时,我国玉米深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成本高,80%以上的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

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4.产地转化能力弱,主产区与主销区分离。

与美国玉米带和乳肉带同区域发展相比,我国玉米生产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而南方地区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发展较快,玉米需求量大,形成“南消北产”、“南缺北多”局面。

5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5.1市场前景分析

5.1.1.国内玉米消费量持续增加

饲用玉米需求稳定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从消费趋势看我国畜产品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畜产品消费的刚性增长必将导致饲料消费量的稳定增加,拉动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为专用玉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远景目标规划》的指标测算,到2007年我国饲用玉米的消

费量将达到10500万吨以上,比2001年增加2200多万吨。

玉米加工业市场潜力大。

玉米的工业用途十分广泛,可以加工成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等八大系列数百种产品。

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

按照《淀粉行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到2007年,工业加工用玉米需求量将增加到1886万吨。

燃料乙醇汽油在我国的试点推广使用,将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控的玉米消费市场。

食用、种子用等玉米消费量将略有下降。

因此,到2007年国内玉米消费量将达到13940万吨,比2001年增加2350万吨。

5.1.2国际玉米贸易量稳定增长

近10年来,世界玉米产量、消费量不断增长,玉米的供给量、出口量也持续增加。

最近几年,世界玉米产量基本稳定在5.5-6.0亿吨之间,出口量在7600万吨左右,其中我国占世界玉米贸易量的8-13%。

随着欧盟和日本市场对美国转基因玉米的抵制,未来几年内美国玉米出口量将有可能减少,加之我国周边国家对玉米消费的持续增长,为我国东北玉米出口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5.1.3我国将形成“有进有出”的玉米贸易格局

由于国内北粮南运的运输成本较高,进口玉米在东南沿海具有价格优势,入世后我们承诺的72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将有部分变为实际进口量,南方主销区的市场将有部分被进口玉米占领。

如果继续采取国家扶持玉米出口的政策,东北三省以及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在东南亚市场仍有区位优势,玉米“北出”还能继续,这样将会形成“有进有出”、“南进北出”的贸易格局。

5.2竞争力分析

5.2.1现实竞争力较弱

一是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

目前我国玉米主产区的生产成本为0.88元/公斤,而美国玉米不含补贴的生产成本为0.66元/公斤。

与美国相比,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比美国高0.22元/公斤,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2.85倍,化肥成本是美国的1.8倍。

美国玉米不仅成本低,而且还有生产补贴和收入补贴。

在美国新农业法案中,农场主从国家政策银行拿到0.64元/公斤的无追索权贷款,如果收获时市场价格低于0.64元/公斤,农场主只按实际出售价格还本付息,农场主基本能做到保本生产;另外还有收入补贴,过去5年美国农场主种植玉米的收入补贴平均每年0.16元/公斤,年均总补贴额为24亿美元。

我国玉米生产近几年虽然也有国家补贴,以山西为例,各类补贴每亩总计也才59元,远远低于美国的补贴价格,导致玉米生产的间接成本高。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少,生产规模小,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玉米主产区户均种植面积东北为10-30亩,其他地区3-5亩,而美国一般农场种植面积在5000-10000亩。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高,生产规模小,造成我国玉米种植效益低。

二是国产玉米商品品质差。

玉米品质包括商品质量、营养品质(内在品质)、加工品质和卫生品质(食物安全性)。

与美国相比,我国玉米的内在品质基本与其接近,卫生品质高于美国。

但我国玉米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差,主要原因是过于追求产量,晚熟品种面积大,收获期含水量在22-28%;国产玉米混收、混储、混销,商品质量不稳定,一致性不如进口玉米,在产后商品化处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黄白粒、大小粒混杂,甚至混有其它异物。

三是流通体制不完善,流通费用较高。

在流通方面,垄断性的收购政策造成粮食收储企业压力大,国家财政负担重,市场流通不顺畅,流通费用高,粮食陈化,品质下降,企业和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5.2.2潜在优势明显

一是市场区位优势。

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朝鲜和中国台湾省是世界玉米主销区,年消费量达3500万吨以上,占全球玉米进口量的50%,其中日本、韩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玉米进口大国。

所以我国玉米出口具有运距短、运输快捷、运费低廉等区位优势,有利于玉米主产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玉米产业,开拓周边的玉米市场。

与此同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饲料业已经开始复苏,而且回升的速度较快,玉米的进口量明显增加,将为我国玉米出口带来契机。

与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相比我国玉米消费市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是食品安全优势。

我国玉米全部是非转基因玉米,而美国玉米的三分之一是转基因玉米。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担心逐步升温,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消费者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抵制,美国玉米将会失去部分国外市场,也将为我国玉米出口带来机会。

同时,我省的玉米主产区,冬季寒冷,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农药投入相对较少,有利于绿色玉米的生产和出口。

三是降低成本空间大。

我国玉米主产区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资源成本较低,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

同时,我国已选育出一批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专用品种,并有近100个县(市)的玉米单产接近美国单产水平,为大面积提高单产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通过推行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空间也很大。

四是当地畜牧业发展较快也是一大利好。

原平是一个养殖大县,2007年,年末存栏数牛8039头,猪67091头,羊15万只,鸡190万只。

年消耗精饲料4万吨以上,玉米2亿斤左右。

所以发展高蛋白饲用玉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5.3实施该项目的重要意义

原平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是有名的玉米种植大县(市),年产玉米稳定在4亿斤左右。

农民具有长期的玉米种植传统,但加工转化利用率几乎是空白。

传统玉米虽然品质好、产量大,但却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大效益。

由原平市新兴玉米合作社组织实施的该项目,采取合作社的产业化模式,通过标准化种植,引进专用玉米优良品种,发挥专用玉米的独特优势,促进玉米加工转化与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项目实施中必要条件的准备情况

6.1土壤、水肥条件

项目所址都是在川地,水肥条件好,交通便利符合玉米高产的条件。

6.2技术条件

技术力量雄厚可满足项目需要:

该社自成立以来,注重经营管理,建立了一支善管理、懂技术的员工队伍,现有农技师以上职称的有15人,另还聘请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常年的技术顾问,因此该社技术力量能满足今后生产需求。

现在,该社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技术开发实力较为雄厚。

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7.1项目建设的目的

项目提供优质、无公害的稳定畜牧原料基地,同时带动项目区群众致富,实现“双赢”。

7.2项目建设内容:

该项目在新华街建立3000亩无公害高蛋白饲用玉米种植基地,并建立起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

7.3建设规模

建设玉米种植基地3000亩。

7.4建设期限

建设期19个月,即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

8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30万元

其中:

灌溉设施的维修与扩建5万元

土壤改良及测土施肥按每亩20元,计6万元

大型农机具添置19万元

资金来源:

自筹20万元,其他方式解决10万元

9财务分析

9.1经济效益

每公斤比普通玉米增收0.2元,按当地平均亩产1500公斤算,每亩增收300元,3000亩规模共增收90万元。

可见项目在一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

9.2社会效益

在原平建设3000亩优质饲用高蛋白玉米基地,采用合作社的产业化模式,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利于我市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可间接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以上。

9.3生态效益

该项目将进行土壤改良和测土施肥,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技术,有利于培肥土壤,减少化肥排放污染。

10结论

该项目是一个符合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的实施对原平农业调产转型起示范作用,它将提高资源利用率,拉长产业链,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具有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收期短,带动效应大,综合效率高,项目确实可靠可行,建议尽快组织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