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3008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docx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

马云新伙伴,“壳王”高振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财富》2015年第6期

瑞东集团易主马云,使得“壳王”高振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通过瑞东集团和英发国际两个公司的资本运作,赚到盆满钵满,惊爆香港股坛。

这位“小裁缝”出身的金融才俊,在30余年的投资生涯里,至少入主了10家上市公司,凭借过人财技,完成华丽转身。

纵观高振顺的投资生涯,其操弄“仙股”的招术常见有三种:

妙手回春、移花接木、搭便车。

入主老牌券商亚洲电信媒体使高振顺如鱼得水,“仙股”蜕变成“瑞东集团”,马云点石成金令高振顺身家暴涨;收购香港药业之后,高振顺上演“移花接木”手法,主营业务转型风电能源,变身清洁能源企业;但历时十载,耗尽心血,高振顺财富收益却与操盘“瑞东集团”相距甚远;中国星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高振顺搭两位大亨“便车”,不足半年,财富增值近10倍。

杜冬东/文

2015年5月8日,瑞东集团(00376.HK)正式宣布,马云通过云锋基金豪掷27亿港元入股该公司。

这意味着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由高振顺正式易主为马云。

而瑞东集团原主席高振顺更是在该次交易中赚到盆满钵满,惊爆股坛,让市场再次见识了这位低调“壳王”的高超财技。

事实上,早在2014年6月,英发国际(00439.HK)卖壳复牌,股价从停牌前的0.34港元/股一路暴涨至最高价6.38港元/股,最高增幅近20倍,成为港股大热门,赚尽市场眼球。

而担任该次交易财务顾问的正是瑞东集团旗下瑞东金融市场有限公司。

同时,瑞东集团旗下另一公司瑞东环球有限公司,以1392万港元认购英发国际的股份市值逼近10亿港元,使瑞东集团股价一跃至十大升幅榜榜首,而身为集团主席的高振顺也因此引发关注。

这位香江两岸知名的“壳王”,为人低调,其发家史颇为神秘。

有媒体称,一家与高振顺有多年合作的机构曾对其进行过专门调查,仍未了解到他早年的发家经历。

坊间传言,这位1951年出生的“福建帮”财技高手,原先只是香港尖沙咀的一位“小裁缝”,后转做外汇,凭借过人财技,华丽转身金融才俊,积累不菲身家(图1)。

高振顺,现任港交所上市公司瑞东集团、精电(00710.HK)主席兼执行董事,协合新能源(00182.HK)、先丰服务集团(00500.HK)副主席兼执行董事等职,因擅长拆肉卖壳、股票重组,在香港金融界被冠予“壳王”之称。

有关资料显示,高振顺的“买壳”生涯可追溯至1992年入股志正国际(00175.HK)。

之后,他相继投资了澳门赌王何鸿燊嘉域集团旗下的友利电讯(00419.HK)、凯威国际(先丰服务集团之前身)和精电等公司。

在他3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至少入主了10家上市公司(表1)。

纵观高振顺的投资生涯,其入主的基本都是沦为“仙股”的壳公司,而其操弄“仙股”的招术常见有三种。

一是“妙手回春”:

收购壳公司之后,续营原业务,整合资源、挥舞财技,让“退化壳”起死回生,如亚洲电信媒体(00376.HK);二是“移花接木”:

控股壳公司后,嫁接新业务或新概念,使公司价值提升或市值膨胀,如香港药业(00182.HK);三是“搭便车”:

与资本或产业大亨合作操盘“壳公司”,甘当配角,如中国星文化产业(08172.HK)。

妙手回春:

“亚洲电媒”蝶变“瑞东集团”

亚洲电信媒体是香港一家老牌券商,而证券操盘正是高振顺的拿手绝活。

入主该公司,令高振顺如鱼得水,使其“借壳”财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亚洲电信媒体前身为1985年由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远东银行(东亚银行前身)设立的万胜证券有限公司,公司股份于1987年9月17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002年,该公司宣布中国联合电信有限公司收购其50.5%股权,并于2004年8月2日更名为亚洲电信媒体有限公司。

亚洲电信媒体长期从事金融证券服务,在证券经纪、融资顾问和并购等领域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牌照,服务客户包括香格里拉、青岛啤酒、道亨银行等。

2006年开始,该公司经营深陷泥潭,股票遭到投资者抛弃,股价长期低迷,沦为“仙股”,直至被港交所勒令停牌(表2)。

2008年3月18日,香港高等法院对该公司颁下清盘令。

2009年1月14日,香港法院委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为该公司清盘人。

由于上市公司地位获取的相对不易,因而在任何证券市场,壳公司都拥有或大或小的价值。

亚洲电信媒体作为香港上市券商,且拥有多张金融执业牌照,身为行家的高振顺深知其壳价值。

另外,由于可变现资产甚少,公司债权人及股东也明白,重组将是各自获得回报的最佳出路。

2009年7月开始,高振顺便与清盘人和相关方展开商谈。

很快,高振顺的重组方案获得通过。

2011年8月,香港法院批准亚洲电信媒体的重组计划并随后复牌,高振顺运作该上市公司之路从此开始。

重组复牌,买壳入主

2011年8月9日,亚洲电信媒体重组协议和认购协议宣告完成,清盘程序解除。

公司原任董事吕瑞峰等被罢免,高振顺任董事会主席,公司正式易主,改称“瑞东集团”。

高振顺本次主导的重组分为三步:

股本重组、认购和集团重组。

一是股本重组。

通过削减股本、股份合并、注销股本和增加法定股本等步骤,将公司的法定股本分为20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新股份(合计2000万港元),其中已发行股本为3087万股。

二是认购。

高振顺通过其实际控制的GainhighHoldingsLimited(简称GH)斥资1.72亿港元,按照每股0.62港元认购股份,其中7950万港元认购新股,9250万港元认购可换股票据(转股价同为0.62港元/股,悉数转换后可获得1.49亿股新股)。

而该次认购价每股0.62港元,较停牌前的最后交易日每股5港元的收盘价折让约88%。

三是集团重组。

公司及下属提供金融服务的万胜证券、MansionHouse(Nominees)Limited、万胜期货、汉生控股等继续保留,其余公司则全部转给相关代理人、计划管理人。

上述交易完成之后,高振顺通过GH控制了亚洲电信媒体80.6%的股权(图2)。

高振顺投入的1.72亿港元用作以下用途:

7200万港元用于结清债务;2000万港元作为重组成本及开支;8000万港元作为集团的法定和一般运营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2011年8月10日,停牌三年半的亚洲电信媒体复牌,当日股价最高达到6港元/股,涨幅达到20%。

三年布局,重整旗鼓

将亚洲电信媒体纳入囊中并更名瑞东集团后,高振顺续营原有业务,并厘清了公司的定位。

在2011年发布的公告中,他指出“公司将继续且进一步扩大证券经纪、股份配售及包销、企业融资、私募股权等主营业务,并进一步发展为以香港为基地的强大金融集团,成为中国及亚洲公司与其投资者、西方同业间的渠道和桥梁”。

深谙金融机构运作之道的高振顺,对瑞东集团启动了一系列“起死回生”运作,进行为期三年的布局—2012年和2013年建设执行平台,2014年取得实质、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一方面,对内大力投资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如瑞东集团2012年年报所述,“年度的大幅亏损由于员工成本,投资和招聘了高素质专业人才”。

2011-2014年期间的营业开支平均增幅达到125.6%。

员工成本开支是期间三年连续亏损的主要原因。

高振顺对人才队伍的投入在持续上升。

高振顺还招聘了为其带来业务量的团队,并给与近股本25%的股权作为奖励。

此番努力过后,瑞东集团的人员数目从2011年的44人增长至2014年的73人,增幅高达66%(表3)。

此外,高振顺还大力投资基础设施。

如瑞东集团年报所示,其2011年的营业开支包括了迁居新办事处、支付装修费用、投资IT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成本。

2012年的大幅亏损还源于设立机构投资者销售和投资银行业务。

另一方面,对外与中国诚通集团旗下公司中国诚通资产管理开展合作。

2011年,中国诚通资产管理出资3440万港元收购高振顺全资公司GH的20%股权。

2011年10月21日,高振顺通过旗下公司汉生控股与中国诚通资产全资子公司北京诚通合资成立北京诚通瑞东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汉生控股、北京诚通分别出资510万、490万元,分别持股51%和49%,致力为中国国企提供投资管理顾问和咨询服务。

2011年11月,高振顺公司与中国诚通资产管理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高振顺公司可优先为中国诚通资产管理所管理的资产提供重组、并购、产业链整合及公开上市协调、财务顾问及企业融资等服务。

中国诚通资产管理也将向高振顺公司转介企业融资业务,为其发展助力。

中国诚通资产管理母公司中国诚通集团成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资产管理及经营等行业,管理超过100家企业,包括5家上市公司:

中储股份(600787.SH)、粤华包B(200986.SZ)、诚通发展(00217.HK)、冠豪高新(600433.SH)、岳阳纸业(600963.SH)。

正如高振顺所料,瑞东集团在2014年扭亏为盈。

2014年,瑞东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营业利润由2013年度的-8740万港元增至7.59亿港元(表4)。

高振顺在瑞东集团2014年年报中指出,“2014年的强劲表现,肯定了瑞东2011年推出的投资银行独特方式和概念”。

相比过往运作,高振顺此次突破正是在于亲手打造瑞东集团这一平台,将其“借壳”财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瑞东集团2014年的漂亮业绩来源于投资银行和企业融资顾问两大核心业务,而参与英发国际项目带来了9.2亿港元的未变现持股收益。

2014年5月29日,瑞东集团全资子公司瑞东环球有限公司按0.08港元/股的价格,认购了英发国际6666.67万股新缴足普通股,以及1.07亿股已缴足部分股款新优先股,总投资额为1392万港元。

2014年6月,英发国际卖壳复牌,随后数月的股价一路暴涨至最高价6.38港元/股,相比停牌前的0.34港元/股,增幅近20倍。

瑞东环球有限公司以1392万港元认购的英发国际股票,市值逼近10亿港元。

马云点石,盆满钵满

参与英发国际项目以后,瑞东集团步入发展快车道,而高振顺的财富增值亦一路高奏凯歌。

2014下半年,受瑞东环球有限公司持有的英发国际股票飞涨的利好刺激,瑞东集团的股价一度飙涨超过5倍,跃升十大升幅榜榜首股票,成为2014年的港股市场大热门。

瑞东集团的股价一路上涨至2015年3月12日停牌前的4.11港元/股。

高振顺通过GH持有其22918.07万股,持股比例为50.3%。

按照当时股价折算,高振顺持股市值达到9.4亿港元。

2015年3月12日,瑞东集团停牌并发布公告称,正与中民投旗下公司中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商谈收购事宜。

不到两周,瑞东集团再发公告称,该收购可能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

随后,瑞东集团股价狂飙75%至7.2港元,到4月21日停牌已达9港元/股。

按此计算,高振顺持股市值已高达20.62亿港元,一个月时间再翻番。

2015年5月8日,瑞东集团发布公告称,已与包括YunfengFinancialHoldingsLimited在内的5家公司订立了5份有条件股份认购协议。

根据协议,Yunfeng及其他投资者将间接拥有瑞东集团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81%,认购价为2港元/股,较公司停牌前的9港元/股有77.8%的折让。

如此,瑞东集团正式易主(图3)。

而Yunfeng(云锋)正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旗下投资基金。

事实上,马云此番入主瑞东集团,带动高振顺通过瑞东集团持有的光启科学(00439.HK)、拉近网娱(08172.HK)、欢喜传媒(01003.HK)等公司的股价相继上涨。

截至发稿日,瑞东集团尚未复牌。

自2011年8月到2015年5月21日,从最初1.72亿港元投资额,到目前持股市值达到20.62亿港元,不足四年时间,高振顺在瑞东集团的运作中大赚18.9亿港元,财富增值超过1098%,“壳王”战绩堪称辉煌。

移花接木:

“香港药业”变身“中国风电”

与操盘瑞东集团的手法不同,高振顺运作香港药业的手法是“移花接木”,即控股壳公司后,嫁接新业务或新概念,使公司价值提升或市值膨胀,从中获利。

被高振顺收购后的香港药业,其主营业务是中医药,随后转型为风电。

然而,在此壳的运作中,高振顺历时十载,耗尽心血,打造出一家知名清洁能源企业,而财务进账与在瑞东集团所获收益相距甚远。

香港药业源自1991年11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南北行(集团)有限公司”,其在香港拥有11间零售店铺和1个位于沙田的仓库设施,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南北行”在香港经营中医药和健康食品的连锁零售业务,并通过“南北行中医药”在湾仔经营1家诊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疲软,加之2003年中国爆发SARS疫情,医药行业形势惨淡。

2000年以来,由于投资在内地的业务效益低下,且深陷法律纠纷、疲惫不堪,缺乏资金扩充业务,香港药业连年亏损,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董事会及管理层束手无策(表5)。

香港药业经营困难,股价持续低迷。

无奈之下,公司于2004年8月5日暂停买卖。

2004年9月21日,因未能偿还债务,公司正式提出清盘。

2004年10月13日,香港法院委任安达顾问有限公司为临时清盘人,力促香港药业之重组。

香港药业激起了高振顺的投资兴趣。

尽管这只经营不善的“退化壳”业务稀少、资产和债务状况很差,但其上市地位很有价值,且其债务关系清楚,容易操弄。

历时一年谈判,高振顺终于将香港药业纳入囊中。

一波三折,重组上位

高振顺买壳香港药业之路一波三折。

2005年夏,高振顺启动了与香港药业各利益方的商谈。

然而,在2006年3月14日举行的公司第一次股东特别大会上,高振顺主导的重组计划关键议案均未获通过,清盘申请书被数度押后。

功夫不负苦心人,2006年7月,高振顺入主香港药业的方案获得通过,重组正式启动(表6)。

2006年12月4日,香港药业发布公告称,高振顺主导的公司重组全面完成。

高振顺通过“股本重组、债务重组、认购和集团重组”四步,出资8020万港元,以0.027港元/股的价格夺得香港药业85.2%之股份,将该“壳”纳入囊中(图4)。

一是股本重组。

通过削减股本、股份合并、注销股本和增加法定股本数,公司法定股份由14.04亿股变为35亿股面值0.01港元的新股和25亿股面值0.01港元的优先股。

二是认购。

2006年7月,高振顺通过其全资公司GainAlphaFinanceLimited(以下简称“GAF”)出资8020万港元,以0.027港元/股的价格认购8.1亿股新股和21.6亿股优先股,认购新股占已发行普通股股本约85.2%。

该认购价0.027港元/股较2004年8月4日停牌前的收市价0.194港元/股折让约86.1%。

三是债务重组。

重组前,香港药业债务约为7890万港元。

重组后,以本次认购资金3800万港元,加上公司现金4090万港元,结清全部债务。

四是集团重组。

长期拖累集团发展的一树、华新等子公司被剔除。

重组过后,集团仅剩南北行、南北行中医药和保玉龙三块业务。

本次认购所得现金8020万港元:

一是用于清偿债务3800万港元;二是支付重组开支750万港元;三是余款3470港元用作重组后的集团运营资金。

移花接木,包装洗壳

上位香港药业后,高振顺出任董事会主席,并安排蔡东豪、陈锦坤、黄凡、杨向阳等为董事组建新一届董事会,进一步控制公司。

香港药业原任董事会成员孙晓路等悉数被解聘。

此后,高振顺上演“移花接木”手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包装。

首先,将香港药业原有业务逐步分离,直至剔除。

高振顺入主之后,香港药业的主营业务仍为通过南北行提供参茸、药品及中医诊疗服务。

尽管南北行的业务2007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获纯利101万港元。

彼时,高振顺还在香港药业2007年年报中宣称,“经过对历史悠久的南北行经营的参茸业务的评估之后,集团不仅决定维持该业务,更决意加以扩充,重组之后合计4间新零售店投入运作,在2007年8月,在香港的零售店数目将增加至17间。

作为集团的分散业务风险部分,集团还将市场拓展至中国大陆市场。

但实际上,高振顺在入主之初即有意将香港药业的原有业务逐步分离。

2007年8月植入新业务之后,“南北行”业务收入占比逐步缩小。

直至2009年3月,高振顺以3400万港元将“南北行”的100%股权全数出售。

至此,香港药业的原有业务全部被剔除(表7)。

其次,通过收购ChinaWindPower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CWP),将风电业务植入“香港药业”。

第一,以对价1亿港元收购CWP,使之实现借壳上市。

2007年4月29日,香港药业与CWP股东方订立买卖协议,以兑换价0.1港元/股发行可换股票据方式,有条件收购CWP的全部已发行股本,总价1亿港元。

收购之后,CWP属于香港药业的全资子公司。

根据协议,如果CWP在2008年期间取得不少于5000万港元的纯利,香港药业将再向CWP股东发行第二批1亿港元的可转换票据。

CWP,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主要在中国从事风电设施运营、管理及投资。

但根据公开资料,“CWP及其经营的子公司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并无开展业务,即在本期内并无任何收益”。

第二,先后两次认购,募资9.23亿港元投入风电业务。

2007年5月22日,高振顺全资公司GAF按0.5港元/股的价格,认购香港药业8亿股股份,香港药业获得募资净额3.87亿港元。

本次认购后,GAF持有香港药业已发行股本约50.42%。

另外,GAF在该配售事项前将其所所持的13.5亿股优先股兑换普通股。

2007年7月30日,GAF以1.2港元/股的价格,认购香港药业4.6亿股股份,再次募得5.36亿港元。

本次认购后,GAF持有香港药业已发行股本约63.22%。

同时,GAF按当时兑换价0.022港元/股,将其所持的1.63亿股优先股兑换为2亿股股份。

根据公告资料,该笔资金募集后,主要投入于发展风电业务,包括收购及发展风电场及风电相关业务,或建立新风电相关业务。

第三,与上述运作相对应,高振顺安排具有风电能源背景成员进入董事会。

2007年7月31日,刘顺兴出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

之后,余维洲、周大地获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根据公告资料,刘顺兴时任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中国热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职国家发改委、担任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副总裁8年,为公认的风电专家。

余维洲曾任中国神华集团国华能源投资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市场监管部处长、国家经贸委电力规划投资处副处长,具有丰富的电力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

周大地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现任研究员。

至此,风电能源理成章地成为香港药业的主营业务。

2007年9月,香港药业正式更名为“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全部转向风电行业。

退隐幕后,减持收网

转型新兴风电业务之后,市场对中国风电寄予期望,其股价持续上扬。

2009年6月10日,高振顺辞任董事会主席,仅任执行董事兼副主席,董事会主席由行政总裁刘顺兴代之。

由刘顺兴主导公司经营管理的随后数年里,中国风电取得快速发展。

自2009年开始,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高位增长,如2010年达到120%、2014年达到88.55%;4年的利润增长率超过100%(表8)。

2015年2月9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自2011年投入太阳能发电产业,到2014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且公司预计将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原有公司名称不足覆盖现有业务范围,公司名称由‘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改成‘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高振顺退居幕后,担任该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并开始谋划退出套现。

2015年5月14日,高振顺全资公司GAF按0.6港元/股的价格,向CWP出售5亿股股份;同时,通过摩根士丹利按照配售价0.6港元/股的价格,配售13亿股股份,合计配售18亿股股份。

该次套现后,高振顺累计进账10.8亿港元,持股数由占比22.36%的20亿股缩至占比仅2.24%的2亿股。

按照2015年5月15日的收市价0.65港元/股计算,高振顺持有的2亿股股份市值约为1.3亿港元。

在“香港药业”的资本运作中,作为幕后策划人的高振顺耗费心血,将这只濒临清盘的“壳公司”打造成为目前香港证券市场上唯一一家具有纵向集成一体化商业发展模式的清洁能源发电上市公司。

然而,从财务上计算,在这项历时长达10年的经营中,高振顺投资10.32亿港元,进账仅12.44亿港元,净利约2.12亿港元,与运作瑞东集团所获收益相距甚远。

搭便车:

携手大亨操盘“中国星文化产业”

中国星文化产业的前身源于2002年在港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卫科创业”。

该公司历经数次更名,包括:

卫科创业(2002年3月-2006年11月)、GolifeConcepts(2006年11月-2009年9月)、中国星电影(2009年10月-2010年8月)、嘉汇投资控股(2010年8月-2012年5月)、中国传媒影视(2012年5月-2014年6月)。

2014年6月,又改为现名,主要从事艺人管理服务、电影制作和发行。

在中国星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中,高振顺甘当绿叶,与两位大亨协作操盘,短时间内,不费吹灰之力,获利颇丰,展现“壳王”的超凡财技。

向氏弃盘,壳王识珠

说起中国星,有必要谈谈向华强。

向华强在香港文化娱乐圈广为人知,亦是香港影业协会副会长,目前担任中国星集团(00326.HK)主席兼执行董事,也曾任永恒策略(00764.HK)主席兼执行董事。

向华强持有中国星集团的股份约为41.5%,并通过永恒策略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中国星集团的16.3%股份。

2012年8月,永恒策略透过旗下公司RicheAdvertisingLimited收购中国星文化产业(当时名为中国传媒影视)约29%的股权,成为其主要股东。

向华强通过如上股权关系对相关公司发挥影响。

2014年6月之前,“08172.HK”的股票名称为“中国传媒影视”,其主要透过与中国星集团合营的子公司“中国星电影(HK)”经营业务。

近年以来,“中国传媒影视”的经营举步维艰。

2013年,子公司“中国星电影(HK)”无任何新发行作品,亏损约为32万港元。

另一子公司“中国星演艺”身陷与邓特希工作室有限公司的法律诉讼。

2013年年报显示,中国传媒影视当年营业额约为1569万港元,同比下跌40.87%;毛利润475万港元,同比下跌22.35%(表9)。

中国传媒影视的惨淡业绩,引发了公司人事和资本的双重震荡。

2014年3月,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程杨以、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姜涤于以处理其他业务为由辞职,身兼中国星集团主席的向华强,接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

随后,向华强发起了对两间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组。

2014年4月10日,向华强将“中国传媒影视”更名为“中国星文化产业”。

2014年4月15日,中国星集团将其子公司中国星娱乐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中国星电影(HK)50%的股权,以434万港元转让给中国传媒影视全资子公司DanceStarGroupLimited。

如此,中国星电影(HK)成为中国传媒影视旗下全资子公司。

公告称,“中国星集团及其旗下公司主要从事电影制作、电影级电视剧发行、销售等投资,此举可加强其主要业务,如澳门酒店和博彩业服务。

透过本次重组,中国传媒也能进一步发展期电影制作业务”。

然而,向华强主导的重组收效甚微。

到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星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仅435万港元,同比下降约66%。

此外,2014年前三季度亏损额仍高达约276万港元。

糟糕的业绩让股东信心渐失,股票减持行动于是随即上演。

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星文化产业的前两大股东为:

文化地标投资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