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财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286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与财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货币与财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货币与财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货币与财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货币与财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与财富.docx

《货币与财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财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与财富.docx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财富 

历史告诉我们,分工带来了交换,交换需要并创造了货币。

个体主义将这视为独立、分散的个体间的行为,而整体主义将其视为系统内部的功能安排。

交换必然带来货币分布的集中化,货币在承担交易中介功能的同时,派生出存贮财富和财富增殖(即“以钱生钱”)的新功能。

这两个新功能与交易中介的功能相悖。

“存贮财富”使货币离开流通领域,造成“钱荒”,我们的前人多次遭此困扰;“财富增殖”在主流理论中称为“按要素分配”,它是孕育不劳而获的寄生者群体的首要机制。

 

逻辑和数据都显示,在“自由主义”的环境下,“以钱生钱”的货币早晚会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货币,使整个货币系统走向自己的反面——不是促进社会生产,而是破坏社会平衡与稳定(见王中宇《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科学时报》2009年11月5日A3版)。

其实穆斯林社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敌视“以钱生钱”,禁止“利息”。

站在个体主义的立场,货币功能的蜕变是自然规律,人类对其无可奈何,只能顺应。

这就是货币之所以从M0到M1、M2、M3……一路扩张过来的原因。

对于“把做生意等于念经,把积累资本视为积累功德”的资本集团,“以钱生钱”的效率越高,他们越满意,据此,他们制定了资本选择落脚地的标准:

“国家竞争力”排序。

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样的经济体系在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它一次次将经济引向崩溃,将社会引向灾难。

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货币不等价于财富,货币的实质在于社会财富的索取权。

“以钱生钱”不意味着财富增殖,只是已有财富索取权的自我扩张。

这与历史上的土地兼并类似。

如果说有何差异,仅在于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往往是经济手段与权力手段并用。

而“以钱生钱”在理论上是比较单纯的经济手段(虽然事实上仍有许多辅以行政权力乃至暴力的案例)。

两者的社会作用均是将现有财富索取权向少数人集中,而非创造新的财富。

于是其后果必然相同。

今天,人们看到,越是创造真实财富的行业越艰困,而越是从事财富转移的行业越富有。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

”放在今天,它一语道破了建筑业与房地产业间、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与房地产老板间的差别。

视货币为社会财富,靠“以钱生钱”作为推动经济系统运转的动力,必然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以攫取财富索取权为核心目标,而非以创造社会所需的真实财富为目标。

于是人们看到:

现代化驱动大批农村劳动者进城打工,但同时他们根本不可能在城市里购得住宅,而房地产业却异常火爆,高企的房价和空置的商品房并存。

对此当局束手无策:

不调控?

日、美房地产泡沫破灭,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调控?

房地产业是最核心的“利润增长点”,一旦缺了利润激励,从银行到建筑、建材、钢铁、水泥、运输、能源……整个经济势将陷入螺旋式衰退。

这就是“要挟”的实质。

媒体总说,中国经济被既得利益集团裹挟。

事实上,只要以货币为财富,以利润为目标,以利润增长点为经济发展的“抓手”,整个社会必然被聚敛货币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挟,成为他们的“人质”。

至于他们的手段中,多少是经济手段,多少是权力手段,只是第二位的问题。

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需要清晰地理解何为社会财富,而不能陷在货币造成的幻象中莫辨南北 

其一,社会基本的需求是生存。

使社会得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最基础的财富,它显然包括但不限于食物、能源、可用的淡水、清洁的空气、适于人居的国土等等,并进而包括整个生态系统。

一个社会在这些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它的生存必然受到威胁 

其二,为保障和改善这些方面的条件,一个社会需要有整合其资源,并合理地投向所需领域的能力。

这种能力首先是合理分配生存资源,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的能力,其次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判断“短板”之所在,并具有做出应对方略的能力,接着就是动员资源以实施此方略的能力。

对社会而言,这些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财富。

其三,在人类尚分化为相互对立的国家之时,强势国家总是力图瓦解、分化弱势国家,以掠夺其资源,奴役其人口。

于是抵御外敌的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必要财富。

 

经济危机、社会分化、生态危机,大量的事实证明,主流理论主张的货币系统,无助于这三个层面的财富的积累。

以为靠西方式的货币体系就可以让千百万人的逐利动机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幻梦。

现代主流理论主张,货币体系独立于财政体系,央行的首要甚至唯一任务是保障币值稳定。

这一主张主要是维护拥有巨量货币的大资本集团的利益。

逻辑分析和历史经验都证实,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利润极大化必然导致“以钱生钱”的资金远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资金,进而导致经济系统失衡,只能靠超额发行货币来饮鸩止渴,这是一个不可能持续生存的系统。

这样的体系,其基本理念说白了是货币拜物教。

人们可以鄙视个人(如司马炎)的货币拜物教,却将整个经济体系建立在货币拜物教的基础上,居然没有人对此感到惊异,这倒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奇观。

其实经济系统就是社会系统的家计子系统。

在传统文明(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草原文明)中,家计问题都是直接思考并处理家族的真实财富。

当社会成为一个大家族(民族国家)后,家计子系统的任务就是保护和扩大上述三个层面的财富。

这显然需要分工与交换,但却决不能仅靠交易。

首先需要的是整体价值观,是整体的研判与配置能力,货币与交易只能作为其工具,而不能将货币与交易放到核心价值的地位,更不能靠“利润”来推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用行政权力为“利润极大化”机制保驾护航。

由此,现行主流理论对货币金融问题的基本主张,必须重新思考。

一些被视为普世真理的教条,必须重新分析。

对货币金融系统在经济系统中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由此,国家必须有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立场,必须研究、分析、规划真实的社会财富:

如生产能力、资源匹配、国民素质、学术能力、生态环境、国际信用、国防能力等等;由此决定货币体系与货币政策。

货币、交易、价格机制,主要用于微观与个人消费层面,而宏观与生产力配置层面,不能依赖利润极大化机制,社会的公共事务决策,决不能被利润极大化机制牵着鼻子走。

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的理性化,是一个必要、艰巨而远未被深入研究的问题。

“你这不是主张恢复计划经济吗!

”肯定会有人如此责难。

在“计划经济”被妖魔化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责难封闭了一大片思考领域,而这领域中,可能藏着我们未来的出路。

对“计划经济”的妖魔化是在特定的政治氛围中完成的,“计划经济”被打入另册,不是严谨、开放、客观、实证研讨的结果,各方在政治禁忌与派系意气的制约下,不能坦诚、细致地用严谨的逻辑和实证证据相互辩驳与核查。

结果连到底什么是“计划经济”都莫衷一是。

 

30年来,中国演化的大方向是哈耶克主张的“财富控制权力”。

而实践证实,此路不通。

人们看到的是:

资本家集团与官僚集团在“改革”、“保守”、“计划”、“市场”旗号下的理论混战。

而现实告诉我们,“市场”旗号背后是资本家集团的“财富控制权力”之路;而在官僚集团的背后,却未必是“计划经济”,不过是“权力控制财富”而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民谣说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电话”,当时的另一则民谣则是“新生活,各顾各”

关于金钱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金钱是财富的综合代表。

既然是综合代表,就简单逻辑推论,拥有金钱就是拥有财富;相应地,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也就是对财富的追求;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就是对待财富的态度了。

其实,这种简单逻辑推论是有问题的,因为金钱仅仅是财富的“综合代表”,而不是财富本身——你握有黄金或是美元,它们并不就是汽车、住房,还不是清洁的空气、纯净的饮水,更不等于精神的愉悦、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自由,尽管使用黄金或是美元,你可以交换到这些真实财富的一部分。

换言之,金钱与真实财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金钱这个“综合代表”与真实财富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何况许多财富还是金钱无法代表、度量和交换可以得到的。

正是由于金钱与真实财富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不应将金钱与财富等同起来,更不应简单地将追求金钱和拥有金钱与体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等同起来。

关于金钱,我们需要一种生活的智慧。

财富是一个包罗万象、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

就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的理解来看,它既包括服务于人生存、生活的物质产品,又包括人的心理愉悦、精神满足等非物质产品;既包括可以私有化到个人或家庭的“私有财富(如家庭房产)”,又包括难以私有化的“共有财富”(如蓝天白云、清洁空气);既包括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东西,又包括人为制造出来的东西;在人为制造的东西中,既包括物化有形的产品,又包括制度、规则、习惯、传统、风俗等非物化的文化产品,还有那宗教、信仰、主义、意识形态、主观价值判断等等纯粹理念的存在。

概括地讲,财富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一切东西的总和。

对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来说,追求各种各样的财富,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也是人生的全部目的所在。

只是看你如何来确定你心目中的“财富目标”罢了——有人追求物质产品的丰裕;有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满足;有人追求宗教过程的宁静;有人追求信仰实践的磨砺。

如此众多的财富目标追求选择,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气和色彩。

不无遗憾的是,在货币经济时代里,金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单调化了人们对于财富多样化目标的追求选择。

金钱似乎代表着、度量着世间一切财富的价值,并似乎可以交换到世间的一切财富。

人们对它的追求和拥有,似乎就是对一切财富追求和拥有的代名词。

这样一来,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拥有金钱,也就不再有别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假象,但这种假象迷惑的却是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当金钱可以用来免除劳役和人身处罚、购买婚姻、抵偿生命时,金钱便与人生价值直接关联,“金钱万能”这种假象的程度就越发加大了。

基于金钱是财富的“综合代表”却不是财富本身,以及金钱并不能够完全度量、代表和交换一切财富的理解,我们关于金钱的智慧就是: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金钱,以获得它能够代表的财富(如住房、汽车等),也要追求金钱不能够代表的财富(如内心的平安);我们要拥有一定量的金钱,但不能够停留于只是拥有金钱的状况之中,也要享受金钱所能够交换到的真实财富本身,也就是要会花钱。

否则,我们就只是空洞地拥有金钱财富形式,成为地道的“守财奴”;我们要在一定的时空里追求金钱,也要在一定的时空里放弃追求金钱来享受足够的人生闲暇。

在这样的智慧人生中,金钱就将永远是你忠实的仆人,你就将赢得生活的丰富内容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实现。

或者说,你就是在智慧地生存和生活着。

关于金钱、金钱与人生、金钱与社会,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悲观主义看法。

马克思对于商品货币的“拜物教”给予过猛烈的抨击,认定商品货币条件下,特别是当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拜物教”具有不可消除的属性,它深深地奴役或“异化”了人的存在。

因此,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废除商品货币体系,也就成了未来美好社会理想建设的基本前提。

德国的社会思想家西美尔认为,“金钱是世俗之神”的现实令人感到悲哀,因为金钱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不是财富本身,也不能够代表所有的财富,“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与马克思不同的是,西美尔没有废除货币制度的理想设计,只是面对现实发出无奈的叹息,充满着不尽的悲情。

我们“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金钱存在的历史阶段和社会里。

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我们根本无法废除金钱,但我们是否有必要屈从于金钱,或是沉溺于金钱的悲观情绪之中呢?

至少,我以为是没有必要的。

对个人而言,如能智慧地对待金钱来生活,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作为生活的目的,我敢肯定,这种有着真实内容的生活,有着丰富财富结构的生活,也就是相对成功的、有价值的生活,尽管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生活。

 

4、货币和财富分析2

  前面对货币和财富进行了分析,后来又有了一些心得,所以进行补充分析说明

  财富分为两种,实物财富和货币财富。

实物财富指牛羊、土地、粮食等等实物。

货币财富指纸币、硬币、金银等。

  金银作为财富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货币财富的特征,另外一方面,它又具有实物财富的特征,所以是一种十分特别的财富,或者正是由于它这种特殊性,所以它才成为货币和实物之间的一般的和最终的等价物。

  金银的货币特征表现在它可以像货币那样准确分割和计量,并且不容易变质腐烂。

它的实物特性表现在它具有比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以作个人和家庭的装饰品等实物。

  在没有金银和纸币之前,人们的财富主要是实物财富,包括土地和牛羊、粮食等等。

在金银出现以后,金银成为人们的一种财富,在纸币等货币出现以后,纸币又成为人们的财富的一种。

  社会财富和总和是实物财富加上货币财富。

实物财富比较好评估,但是货币财富就不好评估,因为一定数额的纸币在不同的时期的购买力是不同的。

所以在一定时期的货币财富不能够只看货币的数额,而要看其购买力,看其能够代表的实物财富。

  而如果持有货币的每个人相互之间都停止交易,那么个人的货币财富(假设相互之间已经没有货币的债务问题)转化为实物财富就要向货币的发行机构去要求实现,比如银行、钱庄等等。

所以银行、钱庄拥有的实物财富的多少就决定货币财富的购买力了,也就决定货币财富的真实财富了。

  所以单纯的增加货币数量不会增加社会的真实的财富的。

  社会真实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

劳动者的再生产

  比如在一块地里面种下十斤麦子,后来收获了一百斤麦子,财富就增加了九十斤。

当然,其间要减掉劳动者劳动过程中消耗的粮食和其他消耗品。

  2:

对实物财富的再加工

  比如对小麦进行再加工,制造出面粉、面条、面包等等,提高了实物的价值,也实现了实物财富的增值。

  3:

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比如修建水电站,每天发电创造电能的财富。

比如挖掘煤矿和铁矿,也增加了矿产资源的价值。

  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还要有一个必须的途径,那就是交换,没有交换,就不可能实现大多数实物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大规模财富的增加。

  目前的货币多数是指纸币,硬币在内涵上也可以算作纸币的范畴内。

在以前没有银行的时候,纸币的发行是由钱庄来发行的。

在有银行以后,纸币的发行大概是由银行来发行的。

  纸币流通到个人手中主要通过下面的途径:

  1:

个人向银行贷款,获得纸币,然后在社会中流通,最后归还纸币,或者归还等价的实物。

  2:

个人向银行的所有者国家抵押实物财富,获得纸币,然后纸币在市场上流通。

最后个人再赎回实物财富。

  3:

个人向银行的所有者国家出售实物财富,获得纸币,或者国家使用纸币购买个人的实物财富。

然后个人使用纸币在市场上流通。

这条途径和上面的一条比较类似的。

  通过这些途径的日积月累,最后纸币就沉积在个人的财富中,成为个人的货币财富了。

但是社会所有个人的纯纸币(无债务关系)的财富最终还是要取决与纸币发行机构拥有的实物财富的数量。

  纸币的借款是不会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纸币财富的,也不会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真实财富,因为一借一还实际上就抵消了货币财富的。

  发行纸币机构的国家的财富从哪里来呢?

大概有下面几个方面:

  1:

税收,在个人劳动增加价值的时候,有一部分价值以税收的形式上交给国家,成为国家的财富了。

  2:

国家占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比如开采煤矿和金矿,开发水力发电等等。

  3:

国家的所有的企业在运行所产生和增加的财富。

  国家财富中,除去个人手中纸币所能够购买的实物财富外,才是国家真正的和剩余的财富。

  所以国家的纸币发行的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随便发行多少数量的纸币的。

一般来说,发行纸币的数量代表的价值不能够超过国家掌握的实物财富的价值。

  国家通过纸币购买个人的财富,这个纸币的数量不能超过国家所掌握的实物财富。

  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为了增加货币供应量,国家可以以借贷的形式增加发行的货币数量。

借贷可以向个人借贷(就是国债),也可以向其他的国家借贷,然后再贷款给有关的个人和机构组织。

这部分货币的作用只是增加货币的流通数量,并不增加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的。

  国家贷款纸币给个人和机构,这个行为不能增加这个社会的货币财富和真实财富。

但是如果贷款收不回来,纸币留在了社会的个人和组织手中,就产生纸币的数额大于国家计划的纸币代表的实物财富的数额的情况,就会造成社会个人纸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纸币贬值。

财富和货币漫议

  财富是货币吗?

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必定:

是。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发现财富并不一定就是货币,当货币贬值或不被承认的时候,货币就不是财富。

原来看津巴布韦发行亿元面值的货币,我们觉得荒唐,可笑。

去年,看欧美的救市,美国8500亿美元、西班牙1000亿、德国4700亿、法国3600亿、……连串天文数字般的数据,让人目眩头晕。

原来的巨无霸摩根也只管理二百亿美元的资产,所谓的金融大鳄索罗斯也只能调动二百亿美元的资产。

而现在好像突然间世界增加了很多的财富。

现在的美国救市是三万多亿美元,其他国家和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便一动也是万亿以上。

看来,大家应该准备像津巴布韦人民一样接受大面额货币流通这样的生活了。

  财富回归原来的本质就是剩余的产品或者说可以交换的产品(也有表现为知识、专利、技术);而货币回归原来的本质则只是商品交易的中介物。

当货币这样的中介物演化为政府信誉的纸币时,货币就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民国通胀时的纸币、法国十八世纪时的货币、二十一世纪的美元都是快速贬值的货币,很快美元就将失去其垄断地位。

  人们的观念中的财富就是货币,而且财富的多少都以货币的数量来度量。

货币的概念在人类发展的演化史中,一直就是财富的代表,因为财富必须通过货币才能实现它的存储和保值功能。

可笑中国的金融专家不明白货币不一定等于财富的原理,为国家出谋划策时,还坚持采用收取外国货币来作为财富储存的路径。

完全无视美元长期贬值这样的一种趋势。

甚至还发出“不买美国国债,能买什么这样愚蠢的责问?

”难道我们中国的财富储存路径就只有储存外国货币吗?

  财富在作为个体的公司或个人来说,表现为货币是一种适当的形式。

而做为有独立货币发行权和法治权的国家来说,将自己人民创造的财富单一的以外国货币或国债的方式处理则是专家们的失误。

财富的其他表现形式可以是:

债权、物资、所有权、土地、股份等等多种表现形式。

难道我们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就只有买美国国债这样单一的路径吗?

  这里我提供一种路径供“专家”们参考。

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要尽快的转化为属于我们的资源所有权或转化为国家债权,这肯定要比买美国国债安全得多!

而我们的债权对外表现必须是我们国家的货币“人民币”。

有些专家会说人民币不能够自由兑换无法成为债权的表现形式。

但是人民币贷款的发放不一定需要人民币自由兑换才可实施。

我们可以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结算中心,我们所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可以在香港的人民币交易在中心里,自由的进行买卖(业务形式类似于离岸业务),这样我们发出去多少人民币的现钞、多少记帐式的人民币则完全是可控,根本没有什么风险。

如果贷款人要求在国际上买卖货物或进行交易则可以在香港用人民币换美元,这样我们正好可以消化国家手中大量的美元货币,也可乘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只要熟悉金融业务的就明白这样的提议是安全可行的。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需要什么多复杂的程序,也不需要等到美元崩溃才有什么国际储备货币出现。

因为市场的财富持有者是自由,用什么样的货币才能保证自己财富的价值,每一个经济人或经济单位是非常明白的。

谁也阻止不了人民币债权的发行,也阻止不了我们在香港实行人民币交易中心这样的服务。

  用自己国家发行的货币进行贷款形成债权,或将外汇储备转化成为可控的资源所有权才是财富储存的保证。

转化为专利、知识、技术也是财富增值的好方法。

希望“专家”们不要只顾个人赚钱,而让国家亏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